遵化市耕地质量变化趋势
耕地质量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体现,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准确把握耕地土壤的质量状况,掌握农业生产中肥料投入及施用情况,对科学制定农业宏观管理政策,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护和改善首都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遵化市自2006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以来,连续3年对耕层土壤基础养分进行了详细检测与监控,与全国第二次土壤耕层养分调查相比,增加了对土壤中量元素和铁、铜、锌和锰等微量元素的检测。根据化验分析结果来看,全市土壤质量总体上呈缓慢恢复趋势,其特点是中南大部平原地区呈现缓慢攀升,北部山区呈现下降趋势。
1.1 耕地质量呈现缓慢攀升。中南大部平原地区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包括小麦、玉米、花生,还有一部分食用菌和蔬菜。通过2006~2008年检测结果显示:土壤养分(一级地与二级地平均)综合指数升高。其中耕层土壤(0~20 cm)有机质平均含量由第二次土壤耕层养分调查的12.0 g/kg提高到15.8 g/kg,全氮含量由0.65 g/kg提高0.95 g/kg,碱解氮含量由53 mg/kg提高到79.9 mg/kg,有效磷含量由25 mg/kg提高到35 mg/kg,有效钾含量由75 mg/kg提高到89.9 mg/kg,这与近年来一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秸秆还田技术有着紧密的关系,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必将会使耕地质量呈现缓慢攀升的趋势。
1.2 耕地质量向好变化的原因
1.2.1 农业污染逐步减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化肥施用数量逐步减少,种植作物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施肥方式更加科学,化肥利用率明显提高;有机肥、生物肥等有助于耕地地力提升的新型肥料逐步取代化肥;高残留农药停止生产和施用;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利用更加充分,来自农业本身对耕地的污染逐步减轻。
1.2.2 中低产田得到有效治理。国家对农业投入的增加,以中低产田治理为重点的沃土工程、有机质提升工程、高标准良田建设工程、粮食高产示范创建工程等项目的实施,遵化市的中低产田得到有效治理,整体耕地质量明显提高。
1.2.3 抗旱节水技术的应用基本满足农业生产。遵化市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加大农业投入,逐步引进管灌、地下输水管道和渠道防渗、地膜覆盖、保水剂控制水分蒸发技术,以及喷灌、滴灌、微灌和低压管输水防渗技术等先进的农业灌溉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业用水的紧张局面,为提升耕地质量起到很大的作用。
2.1 耕地质量呈现下降趋势。北部山区主要是旱作农业和林果,包括旱作玉米、板栗、核桃。通过2006~2008年检测结果显示:土壤养分综合指数较差。其中耕层土壤(0~20 cm)有机质含量虽然较高,维持在16 g/kg,但土壤深层50~100 cm有机质含量极低,维持在9 g/kg左右,主要原因是山林的枯枝败叶在地表的积累,而不经耕作熟化,养分不能到达深层被果树根系吸收利用;土壤碱解氮平均含量在 73.7 mg/kg,有效磷平均含量在34.2 mg/kg,有效钾平均含量在74.6 mg/kg,处于第五级地力水平。由此可见,北部山区土壤养分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并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2.2 耕地质量下降的原因
2.2.1 农田基础设施较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很弱。由于大量砍伐林木资源,森林覆盖率大幅度下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虽然加大了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比如管道上山和节水工程推广,但是由于工程浩大,很难大面积实施,这些项目犹如杯水车薪,抵抗洪水、干旱等灾害的能力仍然很弱。
2.2.2 地下水资源超采严重,地下水水位继续下降。遵化市耕地地下水资源超量开采严重,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干旱一年比一年严重;二是北部非法地下矿产资源的开采形成地下水的巨形漏斗,造成地下水地面埋深已由15~20 m,平均下降到50~60 m。地下水位的下降,增加了农田水利设施方面的投资,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降低了耕地质量。
2.2.3 矿产资源开发,自然环境被严重破坏。在北部山区由于富含矿产资源,在近十年来山上植被被破坏,山体千疮百孔,大量的尾矿沙侵蚀着良好的农田,许多土地进一步沙化,这种现象在短期内难于改变,严重破坏了土壤结构。
2.2.4 农业生产和生活污染仍然存在。来自工业、农业生产和生活的“三废”排放对耕地的污染依然存在,旧的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新的污染源不断产生,影响耕地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064200河北省遵化市农业畜牧水产局技术站
徐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