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配器法的电脑音乐制作研究

2016-03-28 23:45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10期

陆 徽

(闽江学院 音乐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基于传统配器法的电脑音乐制作研究

陆徽

(闽江学院音乐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在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的当下,音乐配器制作领域已经开始突破固有藩篱,逐渐取代传统的配器模式和方法.然而若仅从声化处理和织体化处理的角度来看,电子音乐制作与传统配器法之间仍有共通性.为了对音乐配器的实质做更深一步的了解,为了让电音配器处理有更直观的参照.故而文章以传统配器法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为基础,从织体编配、音色组合以及声相平衡处理等多方面入手分析,提出相关观点与见解,为电子音乐制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电脑音乐制作;传统配器法;编配

电子音乐制作处理技术,主要针对的对象是舞曲和流行音乐[1].由于此两者对和声都没有太高的要求,而在采集与合成方面,日常积累和技术操作比理论知识更加重要.所以从理论角度看,能让音乐增色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增进配器处理效果.

1 传统配器与电音制作异同点分析

配器法的实质是对音乐做织体化处理和声化处理,无论是电脑制作还是传统配器都必须按照配器规律进行[2].在这个角度上看,两者之间并无差异.然而,在配器法的实际运用中,这两者却又有着显著不同点.

其一,传统配器法受限于现实条件,致使其配器种类并不充足.采用传统六类乐器(管弦乐队)构成主要框架,在长期的应用实践中对配器法的应用已经总结出许多规定范式.而电音的音源插件、乐器音色种类繁多,使用不受限制.所以与传统配器法的严谨不同,电子音乐的配器相对自由.此外,电音可插入各种背景音色,足以替代传统配器法中同度配器所产生的效果.

其二,音乐创作的灵感十分重要,传统配器法需要将音乐曲调具象化为符号记录在纸上,这一过程多多少少都会妨碍灵感.而电音的处理则可以直接反应为声音,不仅节省了音乐做符号化处理的过程,同时也有助于灵感的接续.在配器时能通过声音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使乐器选择和音区安排更加和谐.

2 基于传统配器法的电音制作分析

配器法能让乐器组合获得更加和谐的音色,并以更为贴切的方式对音乐情绪进行表达.在《配器法》(柏辽兹著)一书出版后,该法就已经脱离一般音乐理论的范畴,而成为新的、独立的学科[3].在电子音乐蓬勃发展的当下,传统配器法的使用也受到局限.而对电音配器而言,了解传统配器法有助于创作者从总体上对音乐配器技巧进行把握.

2.1电音制作中的织体编配

当前电音制作的主要对象是配词歌曲而非纯音乐曲调,因此通常只在歌曲前奏、间奏等处进行织体编配.而电音制作可使用特殊音色,并默认设置打击乐层,故而将此两者归为一层,称之为噪音层.与低音层、和声层和旋律层一同构成音乐织体结构.在具体编配时,应按照歌曲风格选择配器功能.

歌曲编配要突出主次,在演唱部分也就是主旋律部分要减少伴奏编配.在间奏与前奏等部分,伴奏编配则需要起到代替主旋律的作用.除了主旋律之外,音乐的副旋律也十分重要.副旋律部分一般与主旋律保持相对协调,所选用的素材与主旋律部分保持一致[4-5].两者之间形成补充、对比的关系,应用在节奏疏松、宽广的位置或者尾句长音处.在高音区能表现出辉煌、明亮.在中音区能表现出抒情、婉约,而在低音区,则会体现出坚定、沉着.

和声层的编配在音乐表现的力度上通常不会太强,然而在整首音乐中却始终贯穿,形成整个音乐的大背景.为表现和声的流动感,可采用钢琴、竖琴组合[6].和声配器电音制作时,按照乐器种类不同,可从多种角度考虑整体的编配和谐感.在织体角度,应该纵向思考音色、乐器不同时的搭配.在和声效果上,还要考虑单一乐器的音色如何表现.

低音层是整首乐曲的基调,决定了音乐表达的整体情绪.低音设计需要考虑音乐中其他结构部分,如和声节奏、歌曲结构等,并且需要具有节奏感和旋律感.在曲式进行时应该和高音旋律之间保持同向关系或者斜向关系.而在一些音乐情绪有着剧烈起伏的位置,还可以进行反向配合[7].

电音制作比传统配器更加优越之处还体现在打击乐器音色的种类更多上,能用各种音色构筑出风格迥异的节奏音色.在具体安排时应该注意节制,避免音色运用过多,让织体结构层次模糊,无法突出重点.从而导致风格悖乱,影响音乐表达的效果[8].笔者建议在打击乐层应该尽量向传统配器法回归,依照已有的范式来突出特殊音色的优势.

2.2电音制作中的乐器组合形式

配器效果十分依赖音色配合,在过去进行音乐创作时,往往在整体思路确定之前就要完成音色的选取[9].然而电子音乐制作软件所能提供的剪辑功能增加了音乐创作的便捷性,突破了以往歌曲编配的限制,能在后期制作中完成音色选择.由于音色选择的多样性,在电子音乐制作时,应该充分考虑多种乐器复合后所获得的融合效果.

按照乐器材质可将其分为铜管类、木管类以及弦乐类三组.在同度结合中,大提琴的音色起到导向作用,使音响效果更加丰满,并且能丰富八度结合时低音区的音乐表现效果.而电音配器时,弦乐具有多种组合策略,可以在不同音区采用同组弦乐编写副旋律,让织体结构更加协调并且起到突出层次感的效果.

就木管乐器来说,在配器过程中所能应用的吹奏技巧有限,组合效果并不理想.故而一般都用作同度结合,以增添乐音的温润和厚重感.而八度结合在理论上会增加音色的厚实程度,并让音色色温更暖.但实际上由于融合效果较差,在编排中往往不作八度结合的考虑.

铜管乐器音色响亮具有肃穆、宏伟的特点,能充分表现出音乐的激情和力度.为增强这种力度效果,可采用同度结合的方式.电子音乐制作时,对于铜管乐器组合通常可以采用模拟方式,不用事先准备多个乐器音色,只需要在后期制作时通过技术处理即可获得同组乐器齐奏的目的.

在不同乐器音色之间进行组合搭配,是传统配器法的主要应用目的.通过组合配器能让多种音色在织体结构中相互结合,使音响效果丰厚程度增加.一般乐队演奏中,通常采用木管乐器与弦乐器做音色复合.实践经验表明,这两组乐器的组合将会让乐曲音量有所提升,并且在某些乐段中甚至能产生共鸣音效.以同度结合为例,当铜管和木管乐器相互结合后,复合音色将呈现出较强的共鸣感.而利用铜管将音量提高,通过木管可将复合音色柔美化.此外小号与长笛之间、小号与单簧管、双簧管之间,都可以结合.而弦乐器因为音色的原因,所以难以结合铜管.所以电音处理时,可适当的将木管乐器加入,让木管乐器在弦乐与铜管之间进行调和.所以通过兼容此三种乐器音色,能让音乐整体呈现出嘹亮、有厚度、有质感的特质.

电子音乐的配器制作与传统配器法之间,区别最大的、无法完全套用的一项是噪音层配器.噪音层是电音所独有的一种音乐层次结构,它以打击乐为基础,在纳入各类如鼓、响板、锣等乐器音色的同时,还将人声合唱、海浪声、风声等音色一同纳入.通过不同打击乐音色的搭配,能让音乐个性更加突出.

3 电音制作的声相平衡处理

电音制作与传统配器法在音乐平衡方面互有长短,主要表现在音量平衡和声相平衡两个方面.由于电子音乐在音量调节上十分容易,所以音量平衡对其而言,操作控制起来并不困难.而声相平衡则直指电音制作的先天性不足,所以在电子音乐制作处理中,需要对其声相做平衡处理.

不同乐器在特定距离下将会产生特定的音乐效果,这种音乐效果在传统乐队配器中不需要细致考虑,可通过安排站位而自然实现.然而在电音制作中,所有乐器音色都处在扁平化的二维世界内,无法通过空间站位来营造音乐场域,所以需要对声相做平衡处理.

电音制作软件的模拟功能十分强大,即使初级软件如FL Studio(水果)Nuendo、Cubase以及Adobe Audition等等,现而今都能对乐器所占舞台位置进行模拟.为了增加模仿音效的逼真程度,所以软件按照舞台分布对乐器声相值进行调整.一般来说,为了突出节奏感,要将噪音层乐器对应舞台中线位置,使其声相值保持在70到60之间.铜管类乐器则位居噪声层乐器左侧,声相值在90到70之间.而弦乐中大提琴等位于最右侧,声相值在127到90之间.木管类起到协调、融合作用,居于弦乐和噪声层乐器之间,声相值60到30之间.而小提琴声相值在30到0之间居于最左侧.

4 总结

虽然当前的电子音乐制作处理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音色编排模式.但在原理上仍然未脱离传统配器法.在配器制作处理中,可参照传统配器法修正现有的配器范式,激发更多合理的配器灵感.纳古法而新用,为新式电音配器构筑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安军.彩墨绚烂谱华章——从《乔家大院》交响组曲看赵季平影视音乐创作配器[J].北方音乐,2014,12(1):5-6.

〔2〕田震子.电子音乐作品中声场布局的结构意义——对电子音乐作品《森林的颂歌》声场环境的解析[J].音乐传播,2015,34(3):111-115.

〔3〕孟玮琪.本土化电子音乐教学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效能辩证研究——浅谈电子音乐教学在基础音乐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J].乐器,2015,22(5):37-39.

〔4〕曾海韵.程式化音乐语言的波光——对电子音乐语言特点之探讨[J].当代音乐,2015,23(1):102-104.

〔5〕师萧霏.传统作曲与电子音乐作曲观念及技法比较研究[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2(8):84-84.

〔6〕刘思军.电子音乐作品在Maxmsp平台下彰显东方意蕴——吴粤北《嗟叹之Ⅱ》音乐分析[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5,21(1):27-34.

〔7〕徐越北.音乐符号学视域下的《电子音诗》——以纳蒂埃三重分析法浅析瓦雷兹代表作品为例[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22(4):108-112.

〔8〕侯琳琦,张小龙.乐器数字接口音乐制作在动画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3): 104-108.

〔9〕黄吉雁.基于微课程的小学信息技术个性化学习初探——以《Scratch音乐制作》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2(1):126-127.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5-0022-02

收稿日期:2016-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