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的烹调技法不同的风味特色
周雅敏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是饮食大国,已形成特有的饮食文化。其中,对菜肴的烹调技法已向着科学化发展,主要在于技法不同,菜肴的风味也会有所明显差别。不同的烹饪技法所做出的菜肴的味道就会有所不同,尤其是相似的烹调技法,看似相似,但由于相互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差别,菜肴的风味就会各有特色。本论文针对相似的烹调技法不同的风味特色展开研究。
炖和煨的英文单词都是“sinamet”,虽然两者在操作技法上相似,但做出的汤的味道却有所不同。煨的汤味道浓重、醇香;炖的汤味道清淡、鲜香。中国的烹饪辞书中,对于“煨”和“炖”两个名词从操作技法上就有所明确区分。虽然两者都是通过长时间的小火炖而使得食物酥烂,但煨汤选用砂锅等恒温的密封器皿烹制食物,炖汤是使用汽锅、蒸锅、搪瓷锅等。在汤料的选择上,煨汤使用的动物性原料主要是结缔组织,讲究老韧,如牛尾、牛肉、肥肠等等都可用于煨汤;炖汤使用的原料则是动物原料或者植物原料,讲究原料鲜嫩,如蟹粉狮子头、加吉鱼等,都采用炖汤的方法。在汤的品质上,煨汤中不会加入有色的酒,汤味很浓;炖汤需根据汤中菜肴的特点调味,其中的肉烂熟而汤味清淡。此外,从加热的角度来看,煨汤的烹调方法较单一,用水直接煮熟即可,为文火长时间烹饪;炖汤是隔水炖,主要是借助蒸汽的热将食物做熟,汤汁多而时间短。当食物放在容器里煨汤时,需对火候进行控制,可以原料同时下锅,通常容器中的水温约85~90 ℃。炖汤则将材料放到锅中炖,当汤熟要出锅时,才放入调味品。炖汤往往是水烧开后就小火炖,以使得汤汁保持原有的特色。
爆是用急火快速炒菜,而炒菜是一种常用的做菜技法。从烹饪激发的角度而言,爆与炒存在着相似性,但在具体操作中存在着很多不同。爆是整个的过程都需要快炒,不仅要旺火,还要在菜汁爆出后勾芡,使菜粘稠油亮;炒一般不需要勾芡,汤汁也较少,但各种调味品要放全。炒出来的菜肴较鲜香爽脆,味道多种多样。如抓炒虾仁、生炒辣子鸡等都可炒出多种味道。爆出来的菜肴脆嫩,虽然菜肴勾芡,但在盘内并没有汤汁,如爆肚头、爆乌鱼花等。
在中国的凉菜烹调方法中,炝与拌是常用的手法,在具体操作中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从制作菜肴的时间上看,炝的操作速度较快,将所有的菜肴经水焯或滑油加热处理后,将水分或油汁沥去,之后趁着菜还没凉将各种调料加入其中进行搅拌,使调料的味道渗入到菜中,所炝出的菜更有味道。如土豆丝、虾仁、芹菜等都可采用这种方法烹调。拌菜与炝菜相比,少了加热的工序,可将所有的菜切好后就直接加入各种调料,也可将肉类的菜进行加入处理后拌入到菜中。如凉拌海蜇皮、凉拌苦苣等。
在材料的选择上,炝菜选择的原料以高鲜活度的原料为主,猪肉、鸡肉和一些蔬菜等都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烹调。拌菜多选择较为鲜嫩的食材,诸如熟食和各种瓜果和蔬菜等。
调料的选择上,炝菜多选择花椒,根据口味不同而选择相应的调料。通常在炝菜中不会加入酱油、醋等调味品。口味上,炝菜以辛辣为主,具有较强的刺激性。与炝菜相比,拌菜则口味较为清淡,通常是将生料或已晾凉的熟料经过改刀后加入调料进行拌制。拌菜的装盘方式有拌过后装入盘中、将菜装入盘中后加入调料、将菜装入到盘中进行蘸味。炝菜是经过加热后调制的,更能将食材的本色保持下来。拌菜和炝菜的制作过程不同,但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共性,如所使用的调味品不需要加热,可现吃现拌,也可根据个人口味选择相应的调料。
烧与扒的烹调技法上存在着相似性,但具体操作中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材料的选择上,烧的烹调技法可选择的材料较多,原料的选择和配料的使用上存在很大变化。扒则不同,需要选择较高档的原料,且要求这些原料易去腥,所使用的配料也相对较少。烧与扒在烹调中虽然都需勾芡,但勾芡的方式存在着差异。烧菜一般无需勾芡,如果是勾芡也是在旺火的情况下进行,所以,烧菜的卤汁较为粘稠。扒菜讲究菜肴要光亮而爽滑,对勾芡非常讲究。烧菜对加热的时间没有绝对的要求,对原料的成形也没有严格规定,对于菜肴的加热和调味也可根据需要进行,所做出的菜肴味道浓,菜汁粘稠而光亮,如葱烧木耳、糟烧冬笋等。扒菜对菜形非常重视,要求装入盘中要整齐而汤汁浓醇。在中国的东北地区,扒菜较为常见,如葱扒全鸭、白扒三样都是较为典型的东北扒菜。
熬与烩在烹调的操作流程上基本相似,都属于羹菜,所以,厨师会将熬与烩纳入到同一烹饪技法当中。但在具体的操作中,熬与烩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熬在操作上对材料的选择较为单一,以含有较多胶原蛋白的材料为主,选料较为整齐。烩菜在材料的选择上具有广泛性,不仅需要一些动物性的原料,还要以植物性的原料作为辅助性原料。两种材料都要鲜嫩,但对于材料的形状并没有要求。
熬与烩在火候和烹调时间上也有所不同。烩菜的加热时间要相对短一些,而熬菜的时间要较长。通常用于烩制的材料不可以长时间煮,通常火力较大,五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出锅。熬菜通常是小火缓慢地加热,可以将原料中的胶原蛋白融化后,融入到汤汁中。通常需要超过三个小时的时间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在熬菜与烩菜的过程中,汤汁的使用多少也会对菜的风味产生一定的影响。熬菜的操作技法简单,延伸的种类也相对较少,汤和菜一起,并不需要勾芡,汤味醇厚而并不腻人。家常做菜通常会采用熬菜的方式。在做汤时也可采用这种方法,如熬鲫鱼汤、乌龟汤等。烩菜有白烩菜、清烩菜、红烩菜的差别。当菜即将出锅时,就进行旺火勾芡。汤要沸腾,所做出来的汤汁就会软滑而爽口,如牡蛎烩豆腐等。
㸆与焖的烹调都是依靠水进行传热,操作流程上基本相同,但其中也存在着细微的不同之处。焖为小火慢慢加热,所选择的原料要老韧一些,如牛、鸡、猪、羊等,都可以采用焖的做法。如里脊、鲜虾等,由于原料的质地鲜嫩,就可以采用㸆的方法。从制作的工序上来看,㸆需要对原料处理后才使用葱姜进行炝锅,之后就将主要的原料放入其中,倒入汤汁,放好各种调料,使用小火烧,直到材料入味,将火开大收汤汁。焖的主要材料不需要过油,炝锅后就可将主要的材料放入到锅中,旺火将汤汁烧开后,小火加热,直到汤变得浓稠为止。
㸆与焖在收汁方法上也有所不同。㸆需要不断地翻转勺,不需要勾芡,大火将锅中的汤收汁后,淋上热油,直到菜变得红亮时即可出锅装盘。焖要将材料放入锅中加热,使其酥软而浸入味道。焖的时候,汤汁要一次性加到位,而不可以中途添加,以避免影响汤的味道。当材料酥软而入味时即可勾芡。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主要体现在烹调方法的运用上。由于烹调技法不同,所做出的菜的味道也会有所不同,即便是似的烹调技法亦是如此。针对相似的烹调技法不同的风味特色进行研究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