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奖学金评定体系的优化研究

2016-03-28 21:53韩一松常州大学华罗庚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9期

韩一松(常州大学 华罗庚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高校奖学金评定体系的优化研究

韩一松
(常州大学 华罗庚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摘 要:奖学金是政府、高校、社会团体基于学生的优异表现,给予学生一定的物质或者金钱上的奖励,从而实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达到表扬先进激励后进的目的.本文从高校奖学金评定的发展现状入手,探讨其评定体系存在的问题,通过优化奖励结构、调整评价机制、完善监督体系等方式对其评定机制进行重构,真正实现资助育人的职能.

关键词:高校奖学金;评定体系;优化重构

奖学金是政府、高校、社会团体基于学生的优异表现,给予学生一定的物质或者金钱上的奖励,从而实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达到表扬先进激励后进的目的,最终实现资助育人的职能.伴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转型发展,高校奖学金的评定工作也逐步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也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设立奖学金制度的初衷.因此,全面分析当前高校奖学金评定体系的发展现状,深入思考和剖析现有评定体系的症结所在,重新架构一套适合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突出资助育人功能的高校奖学金评定体系,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1 高校奖学金评定的发展现状

自从上世纪80年代,各高校在原有国家助学金的基础上,设立高校奖学金制度.经过30多年的探索实践,高校奖学金制度逐步完善,从奖项设置的单一化到多样化,评定标准的粗略式到精细化、评定程序的随意性到公正化,,初步建立了一套合理的评定体系.

一是奖项设置多样化.伴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育人理念也随之发生嬗变,实现了过去单纯片面的追求学业优秀到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均衡发展的转变.而奖学金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随着高校育人理念的更新,高校奖学金的评定体系实现了重大突破,尤其体现在奖项设置的多样化.从奖学金的设置种类上说,目前高校奖学金的构成除了传统的专业奖学金,还包括文化艺术活动单项奖、学业优秀单项奖、校风建设积极分子单项奖、科技发明单项奖、体育优秀单项奖等等;根据奖学金投入主体不同,高校奖学金在设置层次上又可分为政府奖学金、企业奖学金、学校奖学金,如: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扬子巴斯夫奖学金、惠明励志奖学金、忠勤奖学金、润源励志奖学金等不同层次、不同额度的奖学金.奖学金设置结构的多样化,既保证了综合素质强的学生奖励覆盖面,也为具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了获奖的机会.

二是评定体系精细化.科学合理的评定体系,是高校奖学金评定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在高校奖学金体制初建时,奖学金评定工作过程中,存在随意性、或者凭评奖工作者的个人喜好的情况出现,短时间内呈现出高校奖学金评定体系混乱.为了保证奖学金评定工作的顺利开展,各高校在遵循教育部关于评奖评优的政策的前提下,根据各种奖项的特点,以及各自学校的特色,纷纷制定了特色鲜明,标准细化的体系,各类奖学金的评定标准体系逐步走向精细化.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均采用以综合素质测评的结果,作为奖学金评定的重要依据.在综合素质测评中,具体的测评标准实现了细化,如:从校级到院级不同级别、不同表现的的学生干部,设有不同的加分标准,对于学生的发展新素质项目,也设有具体标准,基本涵盖了大学生活的多样性,学生会举行各种活动,包括学业、科学文艺竞赛的方方面面.

三是评定程序公正化.罗尔斯认为,“在纯粹的程序正义的场合,只要程序规则不有利于某个特定的参加者,是否合乎正义就只取决于程序而不取决于结果.即独立的结果公正离不开保证结果公正的程序.”[1]换句话说,程序公平透明,结果才有说服力,在当前这个处处追求信息公开的社会时代背景下,高校奖学金评选工作也不例外.公平透明让人充满动力,反之,让人倍感挫折、积极性大减.当前高校奖学金评定过程中,严格遵守“公开、公平、公正”的程序,做到评选条件公开,评选机会平等,评选程序公正,评选结果公开,严格实行班级、院系和学校三级公示制度,实现了评选过程与结果的公开透明.在奖学金综合测评中,坚持做到学生自评,基层班级评分,辅导员审核,学院复核的基本程序.高校奖学金评定细则中规定:对于在评定奖学金过程中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学校有权追回己发放的奖金和证书,并按学校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

2 高校奖学金评定体系的问题分析

2.1 导向功能呈现盲从性、错位性

导向功能是高校奖学金的主要作用,以物质和精神奖励为激励方式,引导学生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努力.奖学金评定标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必然成为学生奋斗的“导航”,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南针”,引导学生向着更高的目标奋斗.奖学金制度体系的导向作用发挥的前提是学生内心的认同,才会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目前,由于受到奖励名额,奖励金额等种种原因的限制,在高校中,很多学生多对奖学金的认识存在误区,存在很大的偏差.单从金钱的角度出发,有学生认为一般的奖学金金额较少,获得与否对自己无关紧要;对于国家级奖学金,如: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奖项,对学生吸引力大,但是名额有限,仅仅看到了金钱的利益.同时,不乏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认为,只要把考试考好,考的出高分,就能拿到奖学金,对于其他一些课外实践活动漠不关心,那对自己专业的学习降低到应试模式,忽略了刻苦钻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定程度上异化了奖学金固有的导向功能.

2.2 育人功能呈现缺失性、片面性

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高校奖学金制度作为高校重要育人方式,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更是有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当前高校奖学金评定体系,多数建立在综合素质测评的基础之上,综合素质测评由智育、德育和体育按一定的比例、权重构成,计算出来的量化成绩作为奖学金评定的主要依据.在奖学金评定体系中,将学生的德育或者说是道德,用量化的标准来衡量测算,有失偏颇,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品行.与此同时,据不完全调查,多数高校的奖学金评定体系中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在德育测评标准上显得十分模糊,导致了有些班集体在评定奖学金过程中,为了所谓的平衡,所有人德育水平保持一致,致使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还是停留在“唯智育成绩”标准.这样的测评体系,大大弱化了高校奖学金全面育人的初衷,制约了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2.3 激励功能呈现消极化、功利化

高校奖学金制度自实施以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物质上给予了奖励、精神上给予鼓舞,激励他们不断向高目标奋进.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高校奖学金的激励功能不可忽视,但由于受主客观因素影响,激励作用的发挥受到了极大地削弱,甚至出现了激励功能的消极化、功利化.随着经济社会改革的快速转型,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另一方面的人们的思想也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尤其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的侵蚀.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学生对于奖学金的态度,也悄然发生改变,很多学生仅仅看到了奖学金的物质层面的利益,忽略了奖学金内在的荣誉作用、特别是激励功能,对奖学金的认知出现了偏差.此外,造成高校奖学金激励功能消极,与高校自身对奖学金制度的宣传力度不足有关.当前,高校“重评比、轻宣传导致很多同学对获取奖学金的意义没有形成足够的认识,把奖学金看做助学金的同学不占少数,简单的认为奖学金主要是为了扶贫,所以自己不需要去争取.”[2]

3 高校奖学金评定机制的重构思考

高校奖学金制度导向、激励、资助育人等正向功能的发挥存在困境,及时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重新构建学生认同度度高、积极性强的高校奖学金制度,实现高校奖学金制度功能最优化,是当前高校的迫切任务.

第一,优化奖励结构: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实现奖励形式多样化.

当前高校奖学金制度下,奖励形式主要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方式,通过物质上的奖励、以及荣誉表彰两种形式实现奖励.然而高校在实践操作中,由于主客观上的原因,导致了学生的关注点更愿意放在物质奖励上,忽略了奖励的荣誉作用,导致了很多的不良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了重大变化,拜金主义的片面错误观念滋生.对此,高校在奖学金评定中,要着重从优化奖励结构,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实现奖励形式多样化,两方面入手:

首先,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高校在进行奖学金评定过程中,不能单纯地注重物质上对学生奖励,更集中力量对获奖学生进行表彰,不能简单地发放一张荣誉证书.“通过颁发荣誉证书、进行口头和书面的公示表扬、或者通过典型事迹进行宣传等,让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都得到满足,感觉到自己的个人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激励效果才会凸显.”[3]

其次,实现奖励形式多样化.当前高校的奖学金制度,多数是建立在学生综合测评基础上,为实现奖励形式多样化发展,要逐步实现以综合测评为主改变为与单项测评相结合.从综合测评和单项测评出发,设置不同类别的奖励形式.除了当前高校中主流的学业奖学金之外,还可以设立单项奖学金,如对一些学习态度端正,勤奋刻苦的同学可以设立“年度勤学奖”、对在科研创新上有发展的同学可设立“科研创新奖”、对热心于社会公益活动的同学可设立“公益服务奖”等等,从而充分发挥奖学金制度的资助育人功能,实现奖学金制度功能最优化,特别是体现出育人的全面性,为各类别的学生提供成长、发展空间.

第二,调整评价机制:坚持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定机制科学化.

量化评价机制是当前高校奖学金主要评定模式,即将学生一学年的学业成绩、德育素质以及其他素质综合表现,完全量化形式进行核算,作为奖学金评定的依据.当前多数高校在奖学金评定中采用量化评价模式,毫无疑问,采用该模式,极大地简化了奖学金评定程序,增强了评定的实际操作性,与此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热情、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完全量化评定模式,作为高校评定奖学金的主要形式,在评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离开定量只谈定性容易造成评定工作的随意性,离开定性只谈定量容易造成评定工作的机械性.”[4]随着高校奖学金评定实践不断发展,完全量化评定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无法真实反映和满足当代学生的利益诉求.首先,在评定过程中发现,随着大学生生活的多样化发展,量化模式无法全面覆盖学生所参加的活动加分细则;其次,完全量化评定模式对学生有着引导作用,在参加活动中,学生难免会有选择性参加,可以获取更多分数的课外活动,对于分数少的活动会选择不参加或者少参加,大大削弱了作为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高校奖学金评定中,不能单一实行完全量化评定模式,特别是涉及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这一方面的素质,如果单纯靠量化标准来进行衡量,难免有失偏颇.要坚持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在重视量化的同时,更应当强调质性评价.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应当抛弃现行的班级民主测评打分模式,这种模式,往往导致一个班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分基本一致,致使奖学金评定陷入了“唯智育成绩”的怪圈,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

量化评价模式一定意义上体现了评定的公平公正,避免了过去学生认为奖学金评定中,学校和老师中存在不公平、不公正的因素.然而这种评定模式,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发现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另一种不公平.某些学生干部利用身份之便,在活动中多给自己加分,更有甚者,通过伪造证书凭证来获取加分,导致了学生中由此产生怨言、牢骚等不良情绪,使得学生对奖学金的态度趋向功利化、庸俗化,直接影响了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在量化模式中,对于学生的活动加分,应当实行加分上限,对于一些对大学生成长无关紧要的项目证书,应予以撤销,对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外活动,应予以增加分数权重,如:服务社区等活动,在引导学生努力完成学业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对社会公益的关注,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

第三,完善监督体系,坚持程序监督与结果监督相结合,实现评定监管全程化.阿法纳西耶夫认为,“监督是管理过程持续最长的一种功能,因为它是在执行决策的全部过程中实现的.”高校奖学金的评定过程也不例外,有效的程序监督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公平公正,以防止在评定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行为发生.

首先,对于奖学金制度的前期宣传,要进行监督,要确保做到学生人人知晓,以免出现信息不对称,避免出现信息打包或者有选择性的发送现象产生.

其次,对评选程序进行监督,如:学生在申报奖学金时,是否存在弄虚作假行为,教师在进行审核评定奖学金时,是否存在徇私舞弊等不公正行为.

最后,对评定结果进行监督,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监督学校、学院等相关部门是否按照规定要求,及时进行相应的公示环节、是否按时发放学生奖学金等等;二是对获奖学生的监督,主要是对奖学金的使用上,尤其是数额较大的奖项,如: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有的获奖学生很珍惜,将奖学金用于补交学费,补贴生活,但是同时也存在有部分学生意识淡薄,将奖学金用于铺张浪费,请客吃饭等娱乐活动.因此,如何做好结果监督,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奖学金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发放后,我们要严格监督、了解学生奖学金使用情况,并做好相应记录,作为下一次奖学金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将监督工作贯穿奖学金评定工作始终.

高校奖学金制度的改革工作任重而道远,是高等教育育人的导航标,是高校与人工作理念的体现.高教奖学金评定工作做的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质量好坏,如何积极发挥高校奖学金制度对高等教育发展助推力,建立和完善一套符合自身校情的奖学金皮规定制度,是当前高校面临的迫切性战略任务.

参考文献:

〔1〕罗尔斯,正义论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82.

〔2〕王晓晨.高校奖学金制度激励作用优化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2014(8):76.

〔3〕王晓晨.高校奖学金制度激励作用优化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2014(8):76.

〔4〕左显兰.对新时期我国高校奖学金制度的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6):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5-0241-03

收稿日期:2016-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