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村改革整体顺利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注入活力
近年来,吉林省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在全国农村改革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突出发挥“五个优势”、推进“五项举措”、加快“五大发展”的部署和要求,坚持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围绕“三权分置”、土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农村金融、农业支持保护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抓标志性、关联性、引领性改革,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注入了动力和活力。
吉林省抓住中央推动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的重大政策机遇,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率先探索开展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试点。一是土地确权。采取确权确地或确权确股不确地等方式,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明晰产权关系,打牢“三权分置”基础。2009年在15个县的121个村开展试点。2014年扩大试点范围,梅河口、公主岭整县推进,其他县份选择1个乡或2个村开展试点。2015年启动国家整省推进试点,按3∶4∶3比例推进,2017年基本完成。目前,全省实测面积6925.8万亩,占国土二调耕地面积的65.7%;二是研究办法。制定了《农村土地承包权证经营权证试点管理办法(试行)》,设计了配套系列文书,为探索两权分离提供了管理依据和文书保障;三是开展试点。在梅河口和公主岭开展农村土地承包权证、经营权证“两证”发放试点,去年3月在梅河口召开现场会,发放全省第一批农村土地承包权证和农村土地经营权证,今年底前在两市全面颁发“两证”;四是产权改革。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经乡村申报、县级审核、市(州)把关,9个市(州)及梅河口市、公主岭市2个扩权强县试点市共选定试点村22个。
吉林省引导各地推动农村土地有序流转,鼓励农民以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着力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一是培育主体。支持农业的生产用地、新增生产补贴等政策向新型主体倾斜。重点培育农机合作社,在产粮大县率先实现全覆盖,将政府农机补贴等财政支持资金折股量化合作社社员按股分红。启动实施示范性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建立完善认定管理办法。目前,全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分别发展到21558个、70029个和521户,从2014年开始每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万人;二是规范流转。全省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459个,市县乡三级交易平台体系基本形成,农村集体产权流转交易74162宗10.18亿元。租赁农地工商企业648家,经营农地2.89万公顷。加强14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力争年底前建成。今年全省农村土地流转2052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32.57%,比上年增加5.57个百分点;三是创新模式。引导帮助农民算形势变化账,探索和推广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有效模式,鼓励和支持代耕代收、联耕联种,搞“实物地租”,加强税费、信贷、保险、用地、用电等具体政策支持,推动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创新;四是强化服务。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撑工程,扩大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重点围绕农机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等购买服务。示范推广测土施肥、生物防螟、农田灭鼠、种子等离子处理、玉米高产栽培、地膜覆盖等重大增产增效技术,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培育全程农机化大型服务主体,去年支持建设46家,今年230家。突出农业信息化进村入户、平台建设和电商发展,全国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县达到7个,建成标准化村级信息服务站2800个,建成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与水利、气象等系统共享和运营商全方位接入,测土施肥手机信息化服务实现全覆盖,建成好汇购、淘宝吉林大米馆、京东吉林特色馆和开犁网等电商平台,今年建设开犁网店3000家,力争网上农产品销售额突破15亿元。
吉林省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有效解决农村贷款难问题。一是探索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2014年开始,研究制定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贷款办法以及7种配套文书,与省农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在延边、梅河口、公主岭“一州两县”启动试点。今年试点范围扩大到39个县,力争到年底实现县域全覆盖。目前农行、农信社、邮储银行、吉林银行和工商银行等共办理抵押登记2461笔、贷款总额8.89亿元、抵押面积53.71万亩。积极配合人民银行,开展国家确定的15个县份试点,上半年发放贷款2675笔3.96亿元;二是探索粮食直补担保贷款。坚持政府主导、财政搭台、农民自愿、金融跟进,2010年在公主岭等9个县先行试点,2011年扩大到全省。2010年到2015年的六年间累计发放贷款216亿元,试点县份48个,实现全省乡(镇)全覆盖。今年以来发放贷款2.5亿元,受益农户1.5万户;三是探索农业信贷担保。今年初经省政府批准,省财政厅出资成立农业信贷担保公司,主要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担保服务;四是探索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将国家和省提高的保费补贴比例,重点向产粮大县倾斜,降低县级补贴比例。玉米、水稻每公顷保额提高1200元,大豆、花生、葵花籽每公顷提高500元。今年,五大作物参保面积275万公顷,保额11.1亿元,创历年新高。
吉林省围绕农业基础设施、耕地保护和新农村建设等重点领域,着力构建指向明确、重点突出、措施配套的农业支持保护机制。一是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机制。从今年开始,本着“渠道不变、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发改、农发办、水利、农业等部门涉农资金33亿元,重点建设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每年200万亩五年新增1000万亩。将项目和资金向14个现代农业示范县、向水田、向集中连片耕地集中,部门资金向同一片区、“十三五”规划资金向前两年集中。加强田网、渠网、路网、林网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将高标准农田纳入永久性基本农田、县级政府重点目标责任和绩效考核。今年计划建设209万亩,现已开工65万亩,投资20.58亿元;二是创新农机购置补贴方式。2014年开始实行普惠制敞开式补贴,重点向产粮大县、新型主体、农机作业薄弱环节和大马力机械倾斜,累计补贴农机具突破15万台(套)。启动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省行动,粮食主产县整县推进,非粮食主产县重点产粮乡镇整体跟进;三是创新黑土地保护治理机制。2014年开始实施黑土地保护治理工程,重点在中部的榆树等15个县份,启动综合保护治理和水土流失治理两大试点片11项工程建设,总投资11.39亿元,收到了好的预期效果。今年以来,启动国家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建设,在农安等4个县份各试点10万亩,重点实施秸秆还田等6项任务;四是创新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本跟进,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推进农村环境整治6大工程32项重点项目建设,建设美丽乡村。今年以来,编制新一轮规划,推进435个重点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体推进村163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