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杰,杨学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试验站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研究——以陕西省眉县猕猴桃试验站为例
李杰,杨学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摘要:本文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眉县猕猴桃试验站依托下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情况.根据目前眉县猕猴桃试验站的农业科技推广状况,分析了诸行动者对农业科技推广的转译情况及转译过程中出现的阻碍和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促进以试验站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行动者网络理论;试验站;农业科技推广
农业科技推广是将现有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于实际农业生产,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桥梁,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发展,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促进农民增收等的重要手段.在传统农业科技推广中,科技推广的方式和途径都比较单一.近年来,我国在在探索农业科技推广创新的道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逐步探索出了一些效果好的推广模式,其中以农业试验示范站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便是一种新兴的、创新的推广模式.
本文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依托眉县猕猴桃试验站进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行动者网络理论解蔽了科技实践活动中“非人”力量的存在,引导我们认识到科技活动过程中人和非人力量的影响力.以此为研究视角,对我们深层次解读科技推广活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行动者网络理论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卡龙、劳和拉图尔为代表的“巴黎学派”提出的用于揭示科学技术实践这一复杂性现象的一种新的理论方法,指出科学实践是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理论借助“行动者”、“网络”及“转译”等概念的重塑,表明了科学技术实践是由多种异质行动者彼此联系、相互建构而成的网络动态过程.在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中,行动者一词不仅指行为人,还包括环境、观念、技术、组织等许多非人的物体.在科学实践过程中,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不断相互影响,最终使科学活动得以发展进步.在该理论中,“行动者”可以指人,也可以指非人的存在和力量,每一个行动者都是一个结点,各结点相互转译联系,共同编织成一个网络,每个行动者都是该网络中可以主动行动的主体.这里的网络,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活动过程.网络的作用就是将人类行动者和非人行动者平等的纳入到科学实践中来.这个理论超越了“科学是自然所为”的传统科学观与“科学是社会所为”的传统科学知识社会学观点,打破了传统的自然和社会二分法,进入了考察社会与科学互动的实践研究路线,对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整体论的界定.
行动者网络理论自提出以来,便被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但是行动者网络理论创立的初衷是用于理解与科学技术相关的活动的.那什么是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科技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应用于种植、林、畜牧及渔业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活动.可见,农业科技推广属于围绕科学技术相关的活动,因此将行动者网络理论应用与科技推广是可行的,但目前国内在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的农业科技推广研究尚未充分展开.
在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农业科技推广活动是异质型行动者网络借助转译机制建构的结果和产物,是在社会、政治及经济等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下进行的.其中的行动者,包括人和非人的力量.这些不同的行动者的利益需求和活动内容不同,因此需要这些行动者通过“转译”,寻求同一目标指向,并在同一指向下相互连接、相互结合,构成一个网络整体.
在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视角下,以眉县猕猴桃试验站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中的行动者可以按照是否有人的直接影响参与简单划分为人类行动者和非人行动者.
2.1非人行动者分析
眉县自然条件优越,猕猴桃种植历史久,种植技术研究较系统,这些先天的资源优势以及后天的科技人员的努力,为建立猕猴桃试验站,进行猕猴桃栽种培育技术推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眉县处于陕西省关中平原的西部,区域内的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境内降水比较丰富,渭河、石头河等19条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十分适宜猕猴桃大规模种植和生产;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一些果树研究工作者就致力于系统的猕猴桃种植,1978年,我国猕猴桃资源调查、开发利用和规模栽培的序幕被拉开.此后,眉县园艺站科技人员在眉县境内秦岭北麓发现大范围生长着的野生猕猴桃并与1984年进行栽培试验,无疑为大面积发展猕猴桃奠定了技术基础.
眉县政府采取一系列的行政手段、财政手段和文化手段,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资金和文化支持,为眉县猕猴桃试验站的农业科技推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自眉县猕猴桃试验站投入建设以及正式运营以来,当地政府便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规划扶持其发展,如县里制定的关于《眉县猕猴桃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的一些规划,为猕猴桃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和发展机遇.另外,宝鸡市政府和眉县市政府为了维持试验站的正常运营,提供了经费上的支持.其中包括支付工人工资、购置农用物资、推广活动的运转以及一般性科研项目等的运行费用.同时政府还利用文化手段,推进科学技术推广,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相对健全的信息咨询服务网络--杨凌农业技术推广网,开设了《栽培技术直通车》等电视栏目,制作《猕猴桃科技示范及科技入户工程》节目50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猕猴桃试验站为依托,为当地科技推广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为推进试验站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我校将一些先进猕猴桃栽种技术推广到眉县,如猕猴桃林下育菇技术,利用林地栽培食用菌,使食用菌和果树相互补充,协同生长.此外还有果园生草果园堆肥等现代技术的推广使用.学校还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其中猕猴桃林下栽培食用菌模式研究得到了学校农业科技推广专项基金支持,而且为鼓励园艺站技术人员从事猕猴桃技术推广工作,调动基层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我校猕猴桃试验示范站发放每人每天30元的下乡补贴.
2.2人类行动者分析
眉县猕猴桃试验站科技推广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各级领导人的支持.以县委书记为代表的领导人定期到眉县猕猴桃试验站进行参观,并对驻站的10名西农大专家进行深切慰问.表达出借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研力量,进行有效的科技推广的意愿.并指出会逐步整合资金,支持试验站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为各位专家创新良好的工作氛围,为科技推广创造便利条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教授对猕猴桃试验站的科技推广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猕猴桃试验站共有农业科技专家20名,其中包括9名常驻站专家,8名兼职和3名科研助理.这些专家掌握着果树育种、果树栽培等第一手技术.以首席专家刘占德为代表的,姚春潮、邓丰产等专家每人平均一年有300天左右工作在一线,进行科技入户,针对当前眉县猕猴桃产业存在的品种落后、使用膨大剂、早采生卖、树负荷重等生产实际问题,为农民讲解品种改良、充分授粉等关键技术,拉近了科技与农民的距离,让现代科技走进农村.
眉县的本土专家也是科技推广的重要一员.他们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素养,又长期工作在生产的第一线,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将技术理论和本地实际相结合.如今眉县有157名本土专家.其中突出的是以郝来成为代表的本土专家,主持猕猴桃配方施肥项目推广.
依托试验站形成的农业科技推广行动者网络运行良好,科技推广效果显著.如今在依托眉县猕猴桃试验站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培训出了200多名本土专家,建立了10个科技示范村和500个示范户,培训基层农技骨干和果农2430人次,建立起面积为31000亩的示范地.猕猴桃试验站作为“联结点”,组织技术推广和培训,使大学的专家学者与地方科技推广人员进行对接,实现了技术服务与农民需求的对接,促进了科技成果进村入户.试验站作为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基地,通过示范培训,使农民看得见、摸得着、跟着学,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
依托眉县猕猴桃试验站进行农业科技推广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试验站缺乏系统的政策和持续的资金支持,存在政策无力和资金缺乏现象.颁布的政策不够明确精细,缺乏系统性,不能直观的体现出政策指向.政策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监控不力的现象,忽视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控,出现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试验站的财政资金主要来源与政府支持,对社会上各类资金的吸引力不够,尽管政府用于农业科技推广的资金逐年增加,但是仍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另外由于财政下发涉及部门繁多,手续繁杂,应下发的财政资金不能如期到位.
试验站的专家数量有限,且存在老龄化现象,精力有限,难以大范围的进行培训.试验站现在有8位长驻专家,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缺乏青壮年的专家.因此,在这些推广经验丰富的老专家退休后,缺乏中青年骨干来代替.而且随着试验站的不断发展,吸引了国内外一大批的专家学者的参观访问,这些专家不得不花费较多的精力参与到繁忙的接待工作之中,致使他们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农业科技推广事业之中.这些最终将导致试验站功能弱化,影响推广效用的发挥.
以试验站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是创新性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对促进农业科技推广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面对政策和资金上出现的阻碍,政府首先应该制定专门适用于眉县猕猴桃产业发展的农业科技推广法,完善相应的农业投入政策,为以试验站为依托的农业推广模式提供系统完善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保障,为我国后续依托农业试验站开展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政府应继续增加财政投入,简化财政下放的手续,加强财政使用的透明公开化;同时适当的吸引民间投资,拓宽农业科技推广的融资渠道,解决目前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不足的问题.
试验站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努力创造各种条件吸引青壮年科研工作者,摆脱当前专家老龄化现象,使今后的科技推广工作能够持续进行.另外,试验站应该设立单独的接待部门,将日常的接待访问工作交由专业部门负责,减轻科研专家的负担,使他们能够专心投入到科技推广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毕丞.行动者网络理论在科技传播领域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30(3):76-82.
〔2〕郭俊立.巴黎学派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及其哲学意蕴评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2):104-108.
〔3〕郭占峰.“试验站”:西部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探索-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实践[J].农村经济,2012(6):101-104.
〔4〕陈俊.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思路与实践[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8):1972-1975.
〔5〕聂海.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研究[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收稿日期:2015-10-11
中图分类号:F3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1-01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