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宫廷演出的隋唐故事戏及其政治诉求

2016-03-28 19:29柯尊斌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明朝

柯尊斌

(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明朝宫廷演出的隋唐故事戏及其政治诉求

柯尊斌

(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明朝统治者十分重视戏曲,宫廷演剧也较为盛行,所演剧目中有不少隋唐故事题材戏曲。这些作品主要宣扬忠君爱国、建功立业的观念,在宫廷常演不衰,体现出明朝统治者希望通过戏曲实现教化臣民、移风易俗的政治目的。

关键词:明朝;宫廷戏曲;隋唐故事

引言

明朝统治者十分重视戏曲,宫廷演剧也较为盛行,明朝后期宫廷演剧甚至一度非常繁荣。明朝政府的诸多戏曲政策及宫廷演剧对整个戏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明朝宫廷戏曲的研究是整个戏曲研究中的重要部分,但由于相关文献的匮乏,学术界对明朝宫廷戏曲的研究十分有限,近年来较为重要的成果有李真瑜先生的《明代宫廷戏剧史》和郑莉的硕士、博士论文①。这些研究都充分利用了现有的比较有限的资料,从整体上勾勒出整个明朝宫廷戏曲发展史的脉络,从宫廷戏曲机构、制度、剧种、剧目等各方面呈现出明朝宫廷戏曲的一些细节,但对于具体的剧目和演剧内容都未作更深入的考察。文章以其中数量较多的隋唐故事戏为中心,考察明朝宫廷在剧目选择方面体现出的政治诉求。

明朝宫廷演出的剧目数量庞大,其中以历史剧和庆赏升平类戏曲为多。在讲述各朝历史故事的剧目中,隋唐故事题材的戏曲数量最多。由于相关文献的散佚,目前难以知道明朝宫廷演出剧目的全貌,在已知的极少数宫廷剧目中,隋唐故事题材剧目有二十余种。这些剧目在宫廷的演出,一方面展现出不同时期皇室对戏曲的审美趣味,同时也体现出统治者希望通过戏曲来教化臣民,移风易俗。

一、明朝宫廷演出的隋唐故事剧目

明朝宫廷演剧虽未像清朝那样兴盛,但也超过之前的朝代。从朱元璋开始,历代帝王都非常重视戏曲,明朝的宫廷演剧也保持着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尤其到了明代中后期,宫廷演剧甚至一度繁荣起来。明朝的宫廷演剧以杂剧为主,随着传奇在民间的盛行,宫廷的戏曲演出才逐渐转向南曲传奇。至万历年间,宫廷演剧达到高峰,并且实现了由北曲杂剧为主向南曲传奇为主的转变。

明朝前中期,宫廷演剧以杂剧为主,也有一些南戏演出。朱元璋十分重视戏曲的教化作用,在他的倡导下,明初戏曲较为兴盛。朱元璋一方面建立健全宫廷戏曲演出、管理机构,将演剧与国家礼乐文化和制度结合起来,提升其地位和严肃性;同时也大力提倡通过频繁的戏曲演出来达到教化的目的。朱元璋十分推崇有关风化的《琵琶记》,大力宣扬其中“子孝共妻贤”的创作主张,并“日令优人进演”,《琵琶记》在宫中频繁演出。另外,朱元璋还鼓励亲王看戏,李开先《张小山小令后序》记载:“洪武初,亲王之国,必以词曲一千七百本赐之。”对此,清代梁清远解释说:“或亦教导不及,欲以声音感人,且俚俗之言易入乎?”②可见朱元璋对戏曲的重视,以及他希望通过戏曲来实现教化的良苦用心。

一千七百本的数量或许有所夸张,但由此也可看出,明初宫廷的词曲文本数量比较庞大。如此数量众多的曲本,定当包含各种曲目形式的作品,梁清远的解释也显示,这些作品除杂剧、南戏外,还应当包含民间俚俗曲目。此外,明初宫廷演剧中还有一些乐舞、百戏和“内廷诸戏剧”等俗乐,但总体应当以杂剧为主③。可惜的是这一千七百本词曲的内容已不得而知,因而我们对明初的宫廷演剧状况难以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永乐时期曾借助修撰《永乐大典》的机会进行过剧本整理的工作,《永乐大典》中共收录33本南戏作品,100种杂剧。这些戏曲作品随着《永乐大典》的散佚而几乎无存,仅3种戏文存世,但这些剧目的名称都可考知,且100种杂剧作品大多有其他刊本流传,可借以考察其内容。据李真瑜先生的分析可知,《永乐大典》所收戏曲以历史剧为多,在这100多种戏曲作品中,以隋唐故事题材为内容的有6部杂剧:《薛仁贵衣锦还乡》《李太白醉写秦楼月》《尉迟恭三夺槊》《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功臣宴敬德不伏老》《李太白配金钱记》④。

明中期以后,宫廷演剧经过短暂沉寂,又开始出现喧闹之象。嘉靖、隆庆时期,伴随着戏曲发展中北曲渐衰、南曲日盛的形势,宫廷演剧中的南曲数量也不断增多,虽未改变北曲占主导的地位,“但这为后来万历间宫廷戏剧由北曲杂剧向南曲传奇的转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一时期,明代宫廷演出的剧目仍以杂剧为主,大多为北曲名家名作,且以辞采华美的剧作为多,较为崇尚歌功颂德、庆赏升平的题材内容。从剧目内容来看,以唐朝为故事背景的《西厢记》演出较多,另外除《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和《李克用箭射双雕》两剧与隋唐故事题材有关联之外,很少再见其他有关隋唐故事题材的剧目⑤。

明后期宫廷演剧逐渐繁荣起来,并完成了由北曲杂剧向南曲传奇的转型。万历皇帝为满足娱乐之需,在宫廷增设“四斋”和“玉熙宫”,专供皇室娱乐演剧,至此,宫廷戏曲的礼乐功能已基本为娱乐功能所替代。当时剧坛盛行的南曲诸声腔都曾在宫廷流行,著名的“四大声腔”除余姚腔外,其余诸腔都已进入宫廷舞台。因而,整个明代后期宫廷演剧以传奇为主,杂剧渐少,所演剧目囊括了万历及以前的著名传奇作品。目前已知在明朝宫廷演出的传奇作品中,与隋唐故事有关的作品有《谪仙记》《红拂记》《征辽记》《金貂记》4种。此时期北曲杂剧仍在宫廷占有一定地位,当时宫廷演出的杂剧剧目约有千种之多,这些剧目名称多数已不可知,通过现存明宫廷内府曲本仅能确知一小部分。根据《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中所收录的内府曲本,可以确知万历时期宫廷所演的九十余种杂剧名目,从题材内容看,这些剧目以历史剧和神仙道化剧为多。其中与隋唐故事有关的剧目有《五侯宴》《哭存孝》《摩利支飞刀对箭》《薛仁贵衣锦还乡》《智降秦叔宝》《斧劈老君堂》《四马投唐》《庆赏端阳》《小尉迟》《存孝打虎》《贤达妇龙门隐秀》。

据上文所述,再结合王季烈先生《孤本元明杂剧提要》、李真瑜先生《明代宫廷戏剧史》附录一《明代宫廷戏剧剧目提要》、郑莉博士论文《明代宫廷乐事与戏剧活动编年要录(1367—1645)》附录三《明代宫廷戏剧剧目概要》等文献收录的明朝宫廷剧目情况,目前可确知的曾在明朝宫廷演出的剧目有一百七八十种。其中题材内容与隋唐有关联的剧目有二十余种,多为元明杂剧作品,还有几部明传奇。

这些在宫廷演出的杂剧大部分都有明朝内府曲本留存下来,其余不见于内府曲本的作品也都有传本。一方面体现出明朝宫廷演剧对戏曲发展的贡献和价值,同时也说明这些能够进入宫廷演出的剧目,也是经过民间剧坛检验的经典之作,在民间也有着较强的流传价值。所以,这些戏曲作品在无形中就成为宫廷与民间文化交流的桥梁,充当着宫廷文化与民间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的媒介。

二、明朝宫廷演剧的政治诉求及其影响

明朝宫廷演剧之所以兴盛,最初得力于朱元璋的提倡,其目的并非为满足娱乐之需,而是赋予了戏曲浓重的政治色彩。可以说,明朝宫廷演剧从一开始便有着强烈的政治目的,这种由政治主导的戏曲活动在当时乃至后世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以上所知的明朝宫廷演出的二十余种隋唐故事剧目多为元明两朝文人作品,大部分杂剧为元代作品,经过长期在民间流传后传入宫廷。单就剧目内容来看,这些作品主要集中于两个故事题材:其一为隋唐之际英雄故事,包括杂剧《老君堂》《四马投唐》《智降秦叔宝》《鞭打单雄信》《小尉迟》《敬德不伏老》,传奇《红拂记》;其二为薛仁贵故事,包括杂剧《薛仁贵衣锦还乡》《摩利支飞刀对箭》《贤达妇龙门隐秀》,传奇《征辽记》《金貂记》。其余剧目主要是一些零散故事题材戏曲,其中有许多内容虚构,仅将其故事背景设定为唐朝的作品,或据唐代文学作品及文人轶事等故事改编而来的剧目,如《李太白醉写秦楼月》《庆赏端阳》《西厢记》等,还有一些唐末五代故事剧目,如《李克用箭射双雕》《五侯宴》《苦存孝》等。

前两类故事题材的戏曲中,薛仁贵故事戏持续演出时间较长,从明中期开始直到明末都有这类作品演出。宫廷演出的这些薛仁贵故事剧目所述故事情节十分相似,主要讲述其建功立业、发迹变泰、衣锦还乡的故事,都宣扬投身报国、光耀门楣的人生理想。隋唐英雄故事剧目则围绕李世民的统一大业而展开,暗含一种天命所归和大一统的观念。而有些在民间盛行的故事题材,比如演述罗成遇害故事的《淤泥河》等剧目在宫廷则并不受欢迎,这种现象也从侧面反映出宫廷与民间的审美差异。薛仁贵的故事主要表现其忠君爱国,建功立业,最后衣锦还乡的主题,这也正是统治阶层需要宣扬的观念,因而可以在宫廷常演不衰。而罗成遇害等故事则揭露了上层统治阶级相互斗争、相互残害的丑陋面貌,并且众将领为替罗成报仇,不惜与皇室斗争,宣扬了朋友之“义”重于对国君之“忠”,这类故事容易引起下层民众的共鸣,却不适合在宫廷频繁出现。宫廷戏曲的题材选择也打上了政治的烙印,那些表现忠勇救国、建功立业、光耀门楣的作品在宫中大受欢迎,其中就体现出一种激劝世人的政治诉求。

明朝宫廷还通过对戏曲的改编来潜移默化地施行其戏曲政策。一些剧目传入宫廷后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进行改编,比如《薛仁贵衣锦还乡》杂剧,有元代和明代两种刊本存世,通过对比可知,两种刊本的区别是明代刊本中没有皇帝出场。著名汉学家伊维德(Wilt Idema)教授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是由于明刊本的编者臧懋循在编《元曲选》时所用底本是经过宫廷改编后的文本,明朝曾多次严厉禁止在舞台上出现帝王形象,因此在宫廷演出的剧作也必须经过改编,用其他人物来替代帝王这一角色⑥。这一政策对以后的戏曲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现存大量明刊本戏曲中,都可见到这种宫廷影响的痕迹。

另外,现存的许多孤本杂剧作品都来源于明朝内府曲本,可见宫廷演剧在保存剧目方面也有不小的贡献,而且这些经由宫廷保存下来的曲本对相关故事题材的后期发展也有促进作用。比如明朝宫廷演出的这些隋唐故事剧目,有很多都是通过内府曲本才得以留存下来,对隋唐故事在清初的兴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后来清代宫廷演剧中隋唐故事题材剧目数量众多,某种程度上也得益于明朝内府曲本对相关故事题材的保存。

虽然明朝宫廷演出隋唐故事戏一直在持续,但总体来看这类剧目的数量仍十分有限,故事题材也比较单一。相对来说,清代宫廷演出的隋唐故事题材剧目数量很大,题材丰富,仅目前所知的清代中晚期宫廷演出的隋唐故事题材剧目就有一百三十多种。之所以比明朝宫廷所演相应剧目数量多出几倍,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与隋唐故事的整体发展演变规律有关,隋唐故事虽然在唐代便已开始流传,但需要长期发展才能变得丰富起来,经历代说唱、戏曲、小说等作品的不断积累与丰富,隋唐故事到明代中晚期才开始大规模集中出现,明代中后期至清代前中期这段时期内,大量隋唐故事题材小说不断涌现,相关戏曲、说唱作品也逐渐增多,从而开启了隋唐故事流传的兴盛局面⑦。其次,宫廷演出剧目的内容题材也与皇室喜好和审美趣味有关,同时也会受到时局发展的影响,明清两朝后期的帝王都好观武戏,因而隋唐题材剧目中的众多武戏在明清两朝后期都较受欢迎。

总之,明朝宫廷演剧在剧目内容选择和宫廷剧本改编等方面都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政治诉求,而这些蕴藏在戏曲中的政治倾向又无形中对戏曲发展造成影响。不仅在明末出现的《元曲选》中可找到明显的宫廷影响的痕迹,甚至清代宫廷戏曲以及隋唐故事在后来的发展都受到明朝宫廷演剧的影响。

三、结语

综上所述,明朝宫廷演剧一直都保持一个较为兴盛的状态,所演剧曲种类也很丰富,前中期以杂剧为主,后期传奇逐渐占据主导。明朝的宫廷剧目始终都保持较为庞大的数量,杂剧剧目有千种之多,后期的传奇数量也较多。如此数量庞大的宫廷剧目,其来源途径主要两个:其一为宫廷从民间搜集而来的剧目,这其中又包含文人剧作和民间剧作;其二为宫廷编写剧目,大多出自教坊司专人之手。不论由何种途径而来的宫廷剧目,其内容题材都必须为政治服务,许多直接由民间传入的剧目也在某种政治思想的指导下被重新改编,被赋予朝廷的政治诉求。

事实上,通过演剧这一媒介,宫廷与民间形成一种文化交流的渠道。一方面,宫廷希望通过演剧来宣扬其政治主张,以图实现移风易俗的目的,大量表现忠君爱国、建功立业主题的隋唐故事剧目在宫廷盛行,其中必定蕴含着统治阶层的某种政治诉求。另一方面,民间剧目传入宫廷,也向宫廷传达出一种民间诉求,而宫廷对剧目的选择和改编,反过来又会对民间文化和欣赏趣味造成影响。

注释:

①李真瑜:《明代宫廷戏剧史》,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郑莉:《明代宫廷杂剧研究——以〈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为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郑莉:《明代宫廷乐事与戏剧活动编年要录(1367—1645)》,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

②李舜华:《礼乐与明前中期演剧》,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38页。

③④⑤李真瑜:《明代宫廷戏剧史》,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第45-55页,第68-72页,第131-137页。

⑥柯尊斌、程芸:《从文本校阅到文化细读——伊维德元杂剧研究的思路及其启示》,《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第946-951页。

⑦关于隋唐故事总体发展演变的问题,见徐燕:《隋唐故事考论》,扬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1-4页。

[参考文献]

[1]李真瑜.明代宫廷戏剧史[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

[2]李舜华.礼乐与明前中期演剧[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王季烈.孤本元明杂剧提要[M]//吴平,回达强.历代戏曲目录丛刊:10.扬州:广陵书社,2009.

[4]郑莉.明代宫廷杂剧研究:以《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为中心[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5]郑莉.明代宫廷乐事与戏剧活动编年要录(1367—1645)[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6]柯尊斌,程芸.从文本校阅到文化细读:伊维德元杂剧研究的思路及其启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946-951.

责任编辑:赵青

doi:10.3969/j.issn.1673-0887.2016.02.004

收稿日期:2015-11-04

作者简介:柯尊斌(1986—),男,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14111010206)

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0887(2016)02-0016-04

猜你喜欢
明朝
明朝货币制度变迁问题研究探讨
论明朝监察制度及对当代中国借鉴意义
浅谈北魏以来庄浪地区的石窟营建
试析播州之役对明朝的影响
明代海上力量缘何称雄东方海域
明《宣平王夫人张氏墓志》考释
浅析明朝货币制度的发展演变
明朝隐士略探
明代治黔措施略论
明万历援朝抗倭后朝鲜社会秩序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