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鸿,杜婧舟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社会学院,长春 130024)
网络化背景下东北地区文化堕距与文化提升
李 鸿,杜婧舟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社会学院,长春 130024)
东北经济社会发展的缓慢是与一组综合性的文化相关因素的整体堕距有强相关,东北文化堕距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体中起到内在的固化作用。东北文化长期存在“庸懒散”、“等靠要”、“官本位”等思想观念,缺乏创新精神和契约精神,与网络化经济发展需要的快捷、高效、市场化、创新、恪守契约等行为不相适应。应在东北地区大力发展不受寒冷季节影响的产业,打破产业格局单一化,加大创新型小微企业的培育。把杨靖宇精神与市场经济精神结合起来,创新东北文化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和平台,加大对干部群众文化教育的力度。以“高精尖”创新团队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激发东北地区大众创业、创新热情。改变干部工作作风,从权力上位抓起,克服“官本位”思想,积极营造有利于网络经济和市场发展的创新环境和制度环境。
东北;网络经济;文化;堕距;精神
近年来,东北经济社会发展不但明显落后于长江沿线和珠三角等地区,还落后于一般性的省份。2016年东北三省的GDP增速均排名在30名左右。时至今日,东北经济陷入疲软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中央十分重视东北的发展,提出新一轮东北全面振兴的口号。国内外重要媒体也纷纷刊登关于东北问题的观察评论文章。一时间,东北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国企比重过大说”、“官本位严重说”、“人才外流说”、“资源枯竭说”,各种观点不一而足。笔者认为,东北经济社会发展的缓慢是与一组综合性的文化相关因素的整体堕距有强相关,东北文化堕距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体中起到内在的固化作用。东北文化中的负面文化特质与网络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呈现逆向摩擦,严重影响东北的经济社会发展。振兴东北必先治理文化堕距,文化自信必先文化自觉改造。
“文化堕距”是美国社会学家W·F·奥格本最先在其所著《社会变迁》一书中使用的概念,用来指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在社会变迁速度上所发生的时差,说明由于社会各部分变化速度不同而产生的迟延现象和种种问题。其后人们用“文化堕距”的概念泛指文化集丛中的一部分落后于其他部分而呈现呆滞的现象,亦称文化滞后或文化落后,这里的文化集丛是指人们所创造的所有成果的广意文化集丛。本文中所使用的“文化堕距”概念是指一个地区人们所秉持的思想观念,与总体的跨越时空的网络经济不相适应的呆滞现象。东北地区的“文化堕距”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东北人具有“深沉坚强”的优秀文化特质,但同时东北文化也存在“庸懒散”堕性思想观念,后者与网络化经济发展的快捷、高效节奏不相适应。
东北人在开拓和建设东北的长期劳动中形成了“深沉、坚强”的优秀文化特质,但同时,由于东北天气寒冷,“猫冬”文化是东北地区人们日常生活行为的例行化特征,长期以来东北人的“猫冬”文化传统和对悠闲生活方式的心理认同,已经形成“庸懒散”堕性文化观念。近两年来,东北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失业人口增加,一部分劳动人口南流,一部分劳动人口闲置,而与此同时,在东北地区的投资企业寻找劳动用工却比较困难。到东北旅游的外地人普遍认为东北人比南方人服务意识差。东北此一负面文化特质落后于网络化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快捷行动方式。网络化经济不仅包括整个高新技术产业崛起和迅猛发展,更包括由于高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所引起的传统产业、传统经济部门的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和飞跃性发展。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对市场变化发展高度灵敏的“即时经济”或“实时运作经济”,快速反应、快速决策和快速行动是网络经济跨越时空的市场竞争的行动特征,而东北地区这种“庸懒散”文化特质,显然与网络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不相适应。
2.东北人具有“团结友爱”的优秀文化特质,但同时东北文化也存在“等靠要”依赖性文化观念,后者与网络化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积极自主行为方式不相适应。
东北是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比重较大。东北人在长期的国有企业集体职业生活中形成“团结友爱”的优秀文化特质,但同时,也养成了吃“大锅饭”的习惯,很多工人在分流、下岗和转岗等一系列改制变动中表现出“等靠要”文化观念。虽然东北国有企业在内在机制改革上不断迎合现代企业制度形式,但“等靠要”文化观念在企业运行机制变革中仍然起到很大的固化作用。管理岗位仍然人浮于事,许多职工不愿意积极主动自谋生路、自主创业,总是认为在国有企业有靠山,有“铁饭碗”。网络经济的开放、扩散、灵活式发展,强化了企业发展的优胜劣汰。在网络经济竞争中崛起的企业必须在同行业中占绝对优势,这要求企业必须积级主动地把握经济运行态势,持续不断地寻求产品的多样化,必须随市场变化保持灵活的思维和适应能力,因此企业必须强化自身应对市场快速、复杂的变化能力。国有企业干部和职工的“等靠要”思想,与网络经济竞争行为要求相悖。
3.东北人具有“敬老重家”的优秀文化特质,但同时东北文化也存在“官本位”思想观念,后者与网络经济要求的高度市场化不相适应。
东北地区文化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大,“孝敬老人,维护家庭和睦”是东北人的优秀文化传统,但东北人“官本位”思想也较严重。“官本位”是一种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的价值观。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下级服从上级,官员领导群众,而是凡事不是以事务的成功目标为取向,而是以官员的意图和态度为取向。“官本位”思想体现在国有企业管理行为上,企业干部主要以自己的政绩为取向,而不是主要以企业经营的市场化为取向。一些官员自我中心思想严重,服务意识差,该交给社会和市场的项目被政府垄断和控制的现象仍然存在,政府大包大揽的事情太多。网络化经济是高度的市场经济,产业的互联网化席卷而来,企业电子商务快速推进,企业业务逐步数据化。网络经济形势要求政府官员的角色迅速转型,减少行政不必要的干预,强化行政服务的网络化和高效率。网络经济下的政府管理和服务,越来越被要求即事化、高精准。学会用数字看问题的能力是领导干部服务、监管经济的必备能力。而东北地区中普遍存在的官僚主义作风显然与网络经济发展形势不相适应。东北文化长期存在“官本位”思想观念,与网络经济要求的高度市场化不相适应。
4.东北人具有“服从纪律”的优秀文化传统,但同时东北文化也存在因循守旧思想,创业和创新观念淡薄,后者与网络化经济所需要的创业、创新精神不相适应。
东北许多国有企业的机械化生产企业特征,培养了广大职工群众“服从纪律”的优秀文化观念,但是,东北民众普遍存在创新观念淡薄、创业意识不强的因循守旧思想。应该说,在汽车、动车、电影、光机、医药等“高精尖”领域,东北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但是东北的创新担当者主要集中在“高精尖”少数群体。在东北地区,除了进口商品以外,在各种大小商场、超市,我们随处可见的绝大多数商品基本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温州等发达地区,而产自东北本地区的商品则为数甚少,许多小商品缺乏精工细作。网络经济是以消费者作为主导的商业格局,企业必须不断创新产品,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新需要。企业必须看到网络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积极从技术和管理上进行创新,甚至每一位员工都应该被要求向创意化发展。网络经济形势下,具有创新能力的小微企业可以迅速崛起,全民创业、全民创新迎合网络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东北三省是产粮大省,工业产值曾经全国领先,但是在网络化经济发展中,东北地区相较于南方地区,创新型小微企业和民营创业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企业干部职工创新动力不足。
5.东北人具有“仗义豪爽”的优秀文化传统,但同时东北文化缺乏市场精神和契约精神,后者与网络经济要求的讲求信任、恪守契约的行为要求不相适应。
东北人常以“为人热情、豪爽”自居,崇尚在人际交往中讲义气、重感情。相较而言,南方人习惯讨价还价,甚至斤斤计较,可生意一旦成交,违约的不多。东北人生意成交很痛快,但违约和毁约的明显比南方人多。东北人往往鄙夷江浙一带人的“精明、小气”,却很少看到“精明、小气”中显露的更成熟的商业行为规范和公平、诚信的“契约精神”。所以,在东北文化特质中,既有仗义、豪爽的文化优点,也有缺乏市场精神和契约契约精神的文化缺点。东北人开口向人借钱容易,甚至理直气壮,欠债不还也是常有的事,催债的人往往被认为“不够哥们”。东北人与人之间称兄道弟很快,翻脸不认也很快。熟人既是资源,也是负担。日常经济社会事务中,人与人之间契约信任感较差,经常出现“口说无凭”的情感漏洞。许多企业业务的拓展模式是凭关系为主,企业必须在维护客户关系上下大量功夫。甚至有网友直言:“投资不过山海关。”网络经济恰恰是以严格的契约精神为依托,信任是网络交换得以进行的基础性前提。网络经济社会市场关系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资源配置关系,东北地区无可避免地被卷入更大范围的总市场供需关系体中,如果东北地区的文化堕距进一步拉大,那么东北文化的负面特质不但会影响东北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将会影响中国总体的经济社会发展。种种违反契约规则的非正常的利益链条关系会造成正常利益关系的扭曲,不但降低了总体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率,还提高了总体的经济社会事务运行的成本。
东北人应该坚持本土特色的文化自信,但是文化自信不是盲目自信,而应该是与文化自觉和文化提升相伴随的文化自信。事实上,东北人越来越意识到东北地方文化的弱点,但是东北地区文化自觉程度不够,文化反省意识不强,文化提升力度不足。笔者认为,我们必须同时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促进东北地区文化自觉,加大东北文化提升的力度:
1.要在东北地区大力发展不受寒冷季节影响的产业,打破产业格局单一化,加大创新型小微企业的培育,从经济环境的改变上影响东北文化自觉和文化提升。
东北地区冬季十分寒冷,长期以来,每逢冬季农业和建筑业都处于长时段的歇业状态,而由农业和建筑业带动的一系列产业链条都受到相应的影响,产业链中的许多企业都处于萧条状态。此一期间,绝大多数的劳动者呆在家里,无事可做。东北地广人稀,自然资源相对丰富,人们生存压力不大,能够维持温饱,他们往往选择呆在屋里“猫冬”。藉此,笔者认为应该在东北城镇地区大力发展不受寒冷季节影响的产业,吸引东北更多的劳动人口进入企业。另外,要打破产业格局单一化,加大创新型小微企业的培育。邴正教授基于东北文化的渊源和形成指出:“首先,东北人的单位归属性强,单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组织,对个人全方位管理,也全方位负责。单位成为无家族的移民们的家庭集团替代品。其次,人际关系依赖性强。‘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东北社会注重朋友圈子,正式的社会支持来自单位,非正式的社会支持来自朋友……再次,东北的资源依赖性强。” 广袤的黑土地、茂密的森林、丰富的矿产和石油,都是东北人赖以生存的资源。东北在建国后一直是国家的重工业基地,国有企业职工占多数,计划经济色彩浓厚。因而,多元化产业的扶植,创新型小微企业的培育,才能为改变东北的落后文化提供经济环境。
2.把杨靖宇精神与市场经济精神结合起来,创新东北文化内容,并通过多样化形式和多种平台,加大对干部群众文化自觉教育的力度。
事实上,一些东北人已经意识到东北负面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滞阻作用,但是,其文化自觉的担当者多为少数精英,同时还有散落在民间的一知半解的文化自觉者,尚未形成主体的常态化的文化自觉、文化批判和文化提升。应该发挥东北地区正面文化优势,把杨靖宇艰苦奋斗精神与市场经济契约精神结合起来,创新东北文化内容,通过多样化形式和平台进行文化宣传教育。东北“官本位”思想深厚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有一定的根脉联系,更重要的是,与中原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国企比重大,由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国有企业行政化、国企管理人员官员化,为东北“官本位”思想长期提供合理化支持,因此东北地区比中原地区“官本位”色彩更浓。但东北地区人口绝大多数是移民的后裔,东北文化丛是各民族文化的融合,文化弹性较强,文化可塑性较大,因此可以加速东北地区的文化提升工作。可以把东北地区民间非组织化、碎片化和多元化的文化形态进行网格化整合,利用东北人热情高、从众心理强和艰苦卓绝的精神传统,采用政府平台、企业平台、社区平台等多种平台,通过网络手段和实务手段,以先进文化带动落后文化,进行干部群体文化自觉和文化提升教育。近几年,东北地区不断兴起一些民间学堂,仅长春地区就兴起多家民间学堂。这些民间学堂可以为东北地区文化自觉和文化提升提供草根组织平台,但是这些学堂里的教导者基本来自于已经退休的老学究,他们更多倡导传统文化的仁、义、礼等内容。这些内容虽然对挽救市场经济社会的道德滑坡有正向功能,但是,文化教育的内容缺少理性自由契约精神,缺少向善自主和规范自由精神。应正确引导学堂式教育向适合网络经济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
3.要自觉寻找东北文化创新意识提升的生长点,以“高精尖”创新团队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激发东北地区大众创业、创新热情。
东北人有创新的潜力,但东北地区的创新领域主要集中在少数“高精尖”领域,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都是创新人才聚集的地方,而广大普通百姓和行政干部创新意识淡弱。东北地区创新、创业意识薄弱与“庸懒散”、“等靠要”和“官本位”等文化特质有较强连带关系。东北有重工业支撑,有尚可依赖的自然资源,习惯了“庸懒散”的东北人缺乏创新、创业动力。老工业国企原有的精英管理层利益已经固化,上位群体不愿意失去既得利益,他们往往认为固守传统、维持现状对他们是有利的。国企工人长期依赖企业,他们是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的利益受损者,他们往往认为进一步的改革对他们更加不利,他们也宁愿固守传统体制,对创新、创业信心不足。因而,创新、创业行动在东北地区“官本位”和“依赖性”文化特质中被一再延误。目前,可以考虑以“高精尖”创新团队带动东北地区的创新、创业,鼓励高校、科研单位与政府、企业、社区的长期合作,大力投资高校、科研单位的横向课题项目,拉动科研服务于社会的内生力量。把高科技力量渗透到光学遥感、生物制造、粮食深加工等产业链条,改旧换新,激发老工业基地的创新、创业的内在动力。同时,把社会科学大量运用到政府工作改进、企业管理和社区建设上,在社科软实力上拉动东北经济社会发展。
4.改变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管理干部工作作风,从权力上位抓起,克服“官本位”思想,积极营造有利于网络经济和市场发展的创新环境和制度环境。
政府官员的工作作风直接影响到广大职工群众的社会风气,政府和企业的领导干部应该起到表率作用。在东北政府各级领导干部的选拔上,应优先考虑思想前瞻的、服务意识和市场意识强的、办事效率高的年青干部,还可以考虑南北行政干部的轮换制和东北各区域干部岗位的轮换制。同时,要精简官僚机构,减少不必要的审批手续,加速投资政府机构的智能化管理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摆脱政府不必要的人为控制和干预。转变政府的思维方式,建立健全针对“吃拿卡要”和“不作为”干部的群众举报惩罚制度,同时建立健全富有创新精神和服务周到的优秀干部的奖励制度。
文化自觉和文化提升虽然是一个相对较慢的过程,但是我们不要对东北文化自觉和文化提升抱有悲观态度,目前在东北地区进行文化自觉和文化提升教育时机已经成熟。大数据的冲击是唤醒东北文化自觉和文化提升的环境基础,习近平领导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反腐斗争”的推进和“反腐倡廉”思想的深入人心,为东北人去除“官本位”思想提供了良好的政治氛围。只要坚持综合性的文化建设推进,一定能取得东北文化风气的好转!
[1] 威廉·费尔丁·奥格本.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82.
[2] 黎友焕.网络经济对我国现行经济的影响及对策探讨[J].广东社会科学,2004(3):41-47.
[3] 邴正.本土文化与移民文化的融合——论吉林文化的渊源与形成[N].吉林日报,2011-12-08(9).
The culture lag and culture promote in the northeast part of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twork
LI Hong,et al.
(SchoolofMarxism,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Changchun130021,China)
The whole culture lag including a set of synthetic relevant factors of culture is strongly related with the slow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Northeast part of china,and the culture lag in northeast have an internal curing action to the social economic synthesis.It’s very common for a long time to see some ideal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like “lazy”,“depending”,“official standard” in northeast culture,and here also lacking of spirits of innovation and contract,which are not fit for the need by web economy development like:fast,efficient,market,creative,commitment etc.To solve this problem,it should promote to develop the industries which are not affected with the cold season,break the single industry model,and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to innovative small companies.Besides,we also need to combine Jingyu-Yangspirit with market economy,innovate the northeast cultural content,and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education to the cadres and public through various forms and platforms.Taking “sophisticated” innovation team to be example to lead the innovation of economic society,to inspire people to start up the high emotion to make public enterprise and innovate business.We also need to change the working styles of some officials,to begin with the top,to conquer the thought of “official standard”,and to make a good innovation and regime environment for the network economy development.
northeast;network economy;culture lag;spirit
10.3969/j.issn.1009-8976.2016.04.018
2016-10-1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国梦研究”(项目编号:14ZDA009)
李鸿(1965—),女(汉),吉林通化,教授 主要研究社会问题、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
C912.64
A
1009-8976(2016)04-00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