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历史功绩

2016-03-28 17:09郑凯旋
关键词:十一届三中全会领导集体巨变

郑凯旋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长春 130102)

试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历史功绩

郑凯旋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长春 130102)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叶剑英、陈云、李先念等人的举荐与呼吁下,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正式形成。第二代领导集体历经十余年不懈的实践与探索,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三次历史性巨变。

第二代领导集体;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功绩

粉碎“四人帮”后,在叶剑英、陈云、李先念等人的举荐与呼吁下,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正式形成。第二代领导集体历经十余年不懈的实践与探索,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三次历史性巨变。

一、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形成与巩固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两年中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它标志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正式形成。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再一次面临着历史性的抉择。此时,邓小平同志的再次复出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老一辈革命家为之极力奔走、呼吁。“四人帮”被粉碎的当天叶剑英就向华国锋提出:“邓小平同志具有治党治国的经验,是我们党内难得的人才,毛主席和周总理曾多次赞扬过他。党内军内多数同志和全国人民都强烈要求邓小平出来工作,我们应该尽快请他来。”1977年3月17日,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旗帜鲜明地指出“为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需要,听说中央有些同志提出让邓小平同志重新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是完全正确、完全必要的,我完全拥护”[1]。随后,李先念也在大会上呼吁,他说:“‘四人帮’对邓小平的指责毫无根据,他们捏造罪名反对邓小平,所有这些都要澄清。”这些无产阶级革命家之所以对邓小平如此推崇、信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邓小平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的佼佼者,是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18岁弃笔从戎参加革命,1927年至1956年间曾先后三次任中央秘书长,并在党政军内长期担任要职,为革命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党内外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威望。在195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上邓小平以高票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从此,他进入了中共最高领导核心,成为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在“十年浩劫”中,邓小平先后两次被“打倒”,但是他始终坚持原则,不向错误路线妥协,赢得了广大党员与人民群众的信任与爱戴。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邓小平德才兼备,军政皆优,是一位能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非凡帅才”。事实证明毛泽东同志的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1977年,经叶剑英等人的反复工作,在全党、全国上下的一致要求下,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正式通过了《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职务的决议》,决定恢复邓小平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职务。邓小平十届三中全会的再度复出,成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的重要起点,由此开始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性伟大转折。

邓小平重新走上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岗位后,在指导和推动全党进行拨乱反正,重新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1978年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做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先前看》的讲话,在这次讲话中他着重指出“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的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这个讲话既是对中央工作会议的重要总结,同时又为即将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供了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实际上成为了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一大批老一辈革命家重新回到党中央的领导岗位,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实际上建立起来。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后的十多年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做出了一系列关系到中国改革开放历史命运的重大战略决策。如,废除人民公社,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打破对外封闭的格局,在沿海城市建立经济特区;突破了计划经济的藩篱,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把改革开放与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废除领导终身制,以“四化”作为选拔干部的标准;提出了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等等。这些重大决策的制定与实施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得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一致认可,作用不断得以凸显,地位更加巩固。

二、第二代领导集体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部分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动摇,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总结中国长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部分。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次会议后不久,邓小平发表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开始形成。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了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十点经验。这十点经验,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雏形。与此同时,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从农村经济改革到城市经济改革,从经济特区到经济开发区……改革开放的巨幕也缓缓拉起。“到党的十二大前夕,我们已经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在各条战线的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拨乱反正的重大胜利,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创造了前提条件。”[2]1982年,党的十二大系统总结了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拨乱反正工作,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表明我们完成了历史性伟大转变,大会首次提出和使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标志着我们党开始自觉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二大以后,改革浪潮迅速席卷全国,开放的格局也不断向前推进。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84年10月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最大的亮点是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从而为全面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后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提供了思想先导。党的十三大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全面阐述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12个方面,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表明了我们党对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历史认识上升华到新高度、新水平。十三大后的五年间,党中央领导和团结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对国际国内风云变化,岿然不动,克服前方的种种困难,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行。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谈话在总结和分析国内外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三大以来,围绕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展开了探讨,做了新的深刻概括和总结,旗帜鲜明地回答了经常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特别是他提出的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论断,突破了姓“资”、姓“社”的藩篱,成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这一系列谈话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使邓小平理论的主线和轮廓更加清晰。同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大突破。党的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成功开辟出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并且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写进了党章,这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正式确立和命名。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邓小平理论的光辉历程中,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现实国情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色。科学社会主义以促进生产力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认为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才能为实现共产主义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立足于基本国情,在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进行了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同时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是否标准之一,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并强调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与资本主义一个根本标志。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要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鉴于“文化大革命”对人的极端摧残和折磨,重新恢复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原则,提出要大力发展科教事业,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着力提升人的民主和法制意识。

三、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20世纪的第三次历史性巨变

20世纪的中国相继发生了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以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炮声为开端的,一举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第二次历史性巨变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显著标志,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在彻底砸碎了在国民党蒋介石法西斯统治下的国家政权,建立了崭新的国家政权基础上,通过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剥削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第三次历史性巨变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在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下进行的一场新的革命。这次飞跃的中心任务是解决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发展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样一个重大历史课题。这次巨变主要是科学地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教训,以改革为动力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把中国由一个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逐步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强国。因此,我们才能肯定:“改革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了社会主义制度新的生机和活力。”[4]

第三次历史性巨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对不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部分进行的一场新的革命。尽管这次巨变同第二次历史巨变一样,从根本上说都是要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但作为一场新的革命,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原来意义上的革命。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民共同富裕。

第三次历史性巨变的显著标志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方位展开。一是改革的浪潮席卷全国。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到政治、文化、科技、教育以及其他领域,犹如滚滚春潮波澜壮阔,势不可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二是对外开放全面展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要求“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5]。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逐步打开国门,从赋予广东福建两省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到兴办深圳等5个经济特区;从开放14个沿海城市,扩大到沿海开放地区,到形成沿海开放地带;从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到开放沿江、沿边、沿交通干线和内陆中心城市等经济区域,对外开放由沿海到内地,领域不断拓宽,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开放格局。三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提前完成。1979年邓小平在“四个现代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概念,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标准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 000美元。为了让这个目标更加明确,党的十二大宣布了“翻两番”的奋斗目标,“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 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 000亿元左右”。“翻两番”只是中国在20世纪的经济发展目标,此外还需要一个长远战略,1982年,党的十三大在“翻两番”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截止到198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5 677亿元,是1981年7 490亿元的2.1倍,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三步走”战略目标中的第一步宣布提前完成。四是,实现了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从单一的计划经济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从“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计划经济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历了一个艰辛探索、循序渐进的过程。党的十四大召开标志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正式确立。随后,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党的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按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我国大步推进了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计划、投资、价格、流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体制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更加凸显,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五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人民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发生了或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第三次历史性巨变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晶。

首先,第三次历史性巨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物化结果。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指明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发展方向,是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从而实现了第三次历史巨变。正如,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2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6]

第二,第三次历史性巨变的实现体现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全部活动中,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逐步形成的一个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是我们立国、建国的一个根本性方针。

第三次历史性巨变的实现,是与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原则,正确处理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分不开的。历史的事实已经充分说明,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依靠别国搞建设,必须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必须把立足扩大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同时,又必须大胆吸收和利用外国的资金、先进技术和一切进步的东西,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我们正确处理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但不盲目排外;我们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但始终立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在国际上,我们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许多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和一定的联系,但是我们坚持符合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战略,不拿原则作交易,政治上不受别国支配。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

总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不仅在实践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且在理论上开创了邓小平理论,从而使中国在20世纪发生了第三次历史巨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历史贡献,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而且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进程。我们坚信,在20世纪实现了历史巨变的中华民族,必将在21世纪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胜利!

[1] 陈云.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0.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6.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4] 董丽娇.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的若干思考[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4.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

[6] 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8-12-19(01).

An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leadership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with Deng Xiaoping as the core

ZHENG Kai-xuan

(PartySchoolofCPCChangchunMunicipalCommittee,Changchun130102,China)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under the recommendation and call of Ye Jianying,Chen Yun,Li Xiannian and others,Deng Xiaoping has the third comeback.The held of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1th Central Committee marked the formal formation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collective leadership with Deng Xiaoping as the core.After more than ten years of unremitting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the second generation leaders have answered the questions of “What is socialism and how to build socialism”,opened up a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founded the Deng Xiaoping Theory,and realized China’s Third Historical Chang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leaders;Deng Xiaoping;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leventh;historical achievement

10.3969/j.issn.1009-8976.2016.04.003

2016-11-0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特征研究”(项目编号:14BKS025)的阶段性成果

郑凯旋(1978—),男(汉),吉林长春,博士,副教授 主要研究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A849

A

1009-8976(2016)04-0011-05

猜你喜欢
十一届三中全会领导集体巨变
2022 在巨变的时代中
辉煌巨变——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邓小平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径选择
试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从建设“工农兵”文化到大众文化的崛起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
马鞍山村巨变
星光村巨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论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伟大历史贡献
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涉台外交斗争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