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华,卢建坤,吕新华,游志音
开展新型职业茶农培训 提高人力资源保障水平
——武平县新型职业茶农培训实践与反思
等,这有助于规范吉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为其长期发展打好基础。
3.5培养农产品冷链物流专业人才
吉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主要依靠两类人才:一类是在一线工作的普通工人,另一类是具有分析、决策和管理能力的高端人才。然而由于农产品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缺口较大,很难引进人才,因此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培养人才更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企业可以与农业类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培养普通工人,与农业类应用型大学联合培养高端人才。企业通过与学校签订协议的方式,选拔物流相关专业中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学生独立成为一个教学班,增加企业授课比例和到该企业实习的环节,加强对玉米、水稻、食用菌、肉类等吉林省主要产出的农产品和冷链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更够在毕业后直接上岗工作。另外,吉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也可以通过举办大赛的方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发掘符合企业需求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专业人才。
[1]王暖.河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153-154.
[2]陈镜羽.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外包决策研究综述[J].物流技术,2014(12):187-189.
[3]董冬.农产品冷链物流中的质量安全监控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4.
徐华,卢建坤,吕新华,游志音
(龙岩市农业学校,福建龙岩364000)
在农业大发展的社会潮流下,笔者深入武平茶产业基地,通过社会调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认真开展新型职业茶农培训工作,以期为武平茶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参考及建议。
新型职业;茶农;培训
随着农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众多的政策向农业倾斜,企业和老百姓也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课题组成员结合当地的茶产业实际情况,在武平县开展了专家团队式新型职业茶农培训工作,两年来具体开展了如下工作。
1.1武平县茶产业的基本情况
武平县,介于东经115°51′~116°23′,北纬24°47′~25°29′之间。位于闽、赣、粤三省交界处,武夷山脉的最南端,福建省龙岩市西南部。东邻福建省上杭县,西接江西省寻乌县、会昌县,南连广东省蕉岭县、平远县,北靠福建省长汀县,是闽西、粤东、赣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资中转、集散地。武平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沟壑纵横,山脉连绵,最高峰梁山顶,海拔1538米,西北部多高山,东南部多宽广的平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夏长冬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季节分明。年平均气温17℃~19.6℃,年降雨量为1450~2200毫米。武平绿茶产自福建省武平县境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制于上世纪80年代初,加工工艺独特,具有“香高、味浓、汤清、色绿”的特征,荣获省级名优茶及以上奖励23个次,在全省同类茶中名列前茅[1]。
桃溪镇位于武平县北部,距县城40公里。省道205线武(平)(长)汀公路过境。桃溪河经此注入汀江。地理座标位于北纬25°21′50″,东经116°11′30″。全镇总面积178.95平方公里,全镇辖15个行政村,2000年年未总人口24170人,4658户。
自1971年开始种茶以来,经历了上世纪70年代的福利茶场,镇村集体茶场的开发期;1992年、1993年是台资及个体农户的发展期;2002年、2003年的茶叶产品多样化的飞跃三大时期。茶叶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镇拥有茶园18000多亩,可采茶园近18000余亩,产量963吨,产值7698万元,是福建省最大的炒绿茶生产基地,90%的武平绿茶产自于此。茶叶已逐步成为该镇的特色产业,有“绿茶之乡”之美称。
1.2桃溪镇茶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2.1茶叶基地规模散而小 桃溪镇现有大部分茶园以个体农户茶园为主,集中连片具有一定规模的茶园少;在现有的森林体制及耕地制度下,要实行集中连片的山地确实不易;山地地势陡,可开发利用的山地面积小且少。
1.2.2茶园标准化程度低 不利于茶园机械化作业。目前因茶园标准化程度低,茶园耕作、采茶还没有应用机械,生产完全靠人工劳作,与劳动力紧缺的矛盾日益显现。
1.2.3夏秋茶资源利用低 按正常采收,夏秋茶产量占年的50%以上,因工价高,机械化程度低,80%左右的茶园只采春茶,造成夏秋茶鲜叶资源的浪费。
1.2.4茶叶加工设备还比较落后,科技含量比较低近年来虽然桃溪镇在茶叶加工设备上都有引进,茶叶加工厂也进行清洁化改造,但清洁化程度不高,流水生产线不完整,仅停留某个加工环节的生产机组上,能源除用电外,很大一部分还是用柴作能源。
1.2.5企业规模小,没有真正形成规模,竟争与带动力不强 桃溪镇虽有几家生产能力比较大的茶叶加工厂,但总体规模不大,竞争能力不强,带动能力也有限。
1.2.6市场体系不完整,电商乏力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专业茶市场,应用电子商务也很少。
1.2.7宣传推价有限,文化底蕴不高 对茶叶产品虽在电视、报纸及刊物有所宣传,但力度不大,范围不广,茶叶溯源,茶艺,茶诗文、歌舞等茶文化很少,文化底蕴不高。
为了更有针对性的开展新型职业茶农的培训,提高培训效率,本轮培训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也有所不同。
2.1茶场经营者的培训
在本轮培训中,以茶场经营者为主要对象,培训以茶场建园选址、茶品种的选择、茶场经营管理、茶文化和茶叶的市场营销为培训内容以专家教授团队式、互动式和实训参观为主的培训模式。
传授农业企业创办新理念、农产品营销、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与农产品的“三品”的认识,有机茶的发展与实施,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基本知识与技巧,现代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等课程。本轮培训农场主26人,经培训后,茶场经营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目前,武平县拥有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1家,市龙企3家、绿色食品认证3家,名牌农产品2家、QS认证7家、注册商标14个,其中:著名商标4个、知名商标2个。
2.2茶场管理员和生产、加工人员的培训
在对茶场管理员和生产、加工人员的培训中,主要以茶树病虫害防治、茶树旱、热、冻害防治、茶树修剪与树冠培养、茶园机械、茶园水土肥管理、低产茶园的改造、茶叶采摘技术、绿茶加工和茶的包装与贮存为主要内容。
本轮针对茶场管理员和生产、加工人员的培训共举办了3期,培训学员共128人。其中种植1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26人,年龄50岁以上的11人,占比42.3%,40~50岁的12人,占比46.2%;40岁以下的3人,占比11.5%。
3.1茶场经营者思想观念制约茶场的发展
大部分茶场经营者由于文化水平等原因,只关注当地及自身茶场当前状况的经营,对当前茶产业发展趋势、新技术、新理念缺乏兴趣,不主动去争取,只等政府能够提供资金、技术指导和新装备。在企业软实力方面的投入更吝啬,比如员工的技术、素质培训。
3.2茶场管理员和生产、加工人员主动学习意愿不强
由于茶场的人员不是很充足,有些人员还是临时来帮忙,所以有很大一部分是按时计酬的,在他们看来培训不会产生经济效益,所以培训的时候,很多人就找借口能不来的就不来,而有些学员来了也不很认真听课。
4.1深入农村,开展调查工作
只有深入农村,认真仔细的开展农村社会调查工作,才能真切地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只有真心实意地和农民做朋友,真心帮助农民,才能获得农民的支持,才能做好新型职业茶农的培训工作。
4.2完善相关机制,提高茶农的学习积极性
当前在农村,由于各种形式的培训都有,有的培训有车费补贴,有的有误工费补贴,对于类似中职老师下乡开展的职业培训,如果没有给农民一些补贴,他们很少会来,有些来了,也是碍于组织者的面子,应付了事。学习没有主动性,就更谈不上教学效果了,所以完善相关机制,提高茶农的学习积极性,已是农村管理相关部门亟需研究解决的课题之一了。
4.3与农业项目技术升级、改良相并行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农业,各项扶持政策相继落实,而且都是以项目的形式进行运作,在武平开展职业茶农的培训若能与农业项目技术升级相配套进行,必定能更有效的提升培训效果,这也是农业项目科学实施所应该具备的一部分。
4.4加强青年农民的培育
当前参加培训的茶农40岁以上的偏多,而且很多是妇女,这些茶农是当前茶产业的骨干力量,但由于年龄、家庭等因素以及其自身的文化水平较低,随着茶产业生产技术不断发展,科技含量更高的生产技术逐渐普及,她们会很快地跟不上茶产业发展的需求。
年轻的农民,由于年纪小,接受教育的程度相对比较高,加上工作需求,学习也有较大的动力,在生产器械的操作学习上也很容易上手,所以对他们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十分重要,如组织他们参加茶叶博览会、茶叶鉴评会、茶王赛、茶叶营销等茶产业全链职业技能培训最有效果,这样不仅能达到宣传武平茶品牌,茶文化的效果,还能把茶农培训工作提升到新型职业茶农培育的新高度,对茶产业的发展也有较长久的人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http://www.wuping.gov.cn/Item/47145.aspx
[2]卢建坤,吕新华,张苏强.福建省特色农民工创业培训的实践与探索.现代农业科技[J].2012(15):330,335.
作者简介:徐华,本科学历,龙岩市农业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茶叶栽培与加工,茶文化理论教学与研究。
金升辉,硕士,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物流管理、市场营销。
本文为2014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B类社科研究(职业教育研究专项)“中等职业学校开展专家团队式新型农民培训研究”(JBS14545)课题内容
TS272-4;G725
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6.1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