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文辉(晋中学院外国语学院,山西榆次 030619)
文学翻译中语境的功能及作用
芦文辉
(晋中学院外国语学院,山西榆次030619)
摘要:语境在文学翻译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学翻译涉及到多种文化元素,若要准确翻译文学作品,就必须全面了解文化语境。文章对语境的含义和分类以及语境在文学翻译中的限制功能、解释功能、补充功能等做了比较全面的探讨,并阐述了语境在与历史、习语、宗教相关翻译中的作用,希望以此全面探究语境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学翻译;语境;功能及作用
我国翻译家主张翻译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国外翻译者则推崇“等效”、“等同”、“等值”的翻译原则,国内外的翻译原则看似不同,实则都体现了同一种思想:译文必须忠实完整的再现原文内容。这就要求在具体的翻译中译文必须体现原文的风格、意境、字句内涵、篇章结构等要素,这些元素则是文学翻译中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学语言大多含蓄隽永,文学作品寓意丰富、意象繁多、意蕴深远,因此,语境就成了体悟文学作品的重要途径。在翻译表达中,译者需要依靠语境,确定最准确的表达方式,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选词择句,显示自己的翻译风格。在翻译理解过程中译者也需要通过语境来全面理解文学作品内涵。
目前,根据国内外对语境的研究,对语境在语言教学中的功能一直颇为重视,不论是从对文章的理解还是分析,都会涉及语境问题。但是语境在翻译中也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许多学者就其各自相关研究领域都针对性地与语境联系进行研究。在对词语、学术论文、科技英语、经贸英语、语篇、与文化相关的翻译方面,都体现出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性,但在文学翻译中尤为重要,因为文学翻译比非文学翻译更为复杂。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语境影响文学翻译进行了研究,本文从语境对于文学翻译所起到的作用出发,结合具体翻译实践进行分析研究。
以不同的维度为标准,就可以对语境进行多种分类,以语言学为视角,可以将语境分为言外语境和言内语境两种;而在社会学基础上,可将语境划分成主观、客观两种形式;若将文学作为划分依据,则可以将语境划分为语篇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这种划分标准主要是参照语言使用群体的逻辑思维和语言习惯。
只有充分了解语境在文学翻译中的功能,才能更好地运用语境,提高文学翻译的质量,总体而言,在文学翻译中,语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一)限制功能
人们相互之间传递信息,进行沟通交流,都要以语境为依托,在一定的语境下进行,可见,交际语言的使用离不开语境。因此,从某种程度上看,语境对语言具有限制功能。语言方式的选择、语言词汇的运用都要受语境的限制和影响。所以,限制功能历来被视为语境在文学翻译中最基本的功能。合理运用语境的限制功能,可以在文学翻译中有效消除歧义现象。歧义主要包含语法歧义和词汇歧义两大类,语法歧义主要是指由句法结构引起的语句理解的歧义。词汇歧义则是指由语句中某一词汇产生的歧义,即通常所说的“同形异义”、“一词多义”。吴义诚认为,在特定的语境中,一个语句或一个词汇的含义只有一种是最恰当的,其他含义因不符合语境需要被排除,进而消除语句或词汇的歧义[1]。
例如: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说:“Some chicken,some neck”,若按照字面义翻译就是:“一些小鸡,一些脖子”这样的逐字翻译,由于离开了丘吉尔说话的语境,而让人难以理解。因此,若要弄清楚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就需要结合当时的语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分子希特勒曾嚣张的表示:要让英国在三周之内,像小鸡扭断脖子一样被毁灭。英国首相为了回击希特勒,就说出了这句著名的语句。根据这个特定的语境,就不难了解丘吉尔这句话的真正含义:难以战胜的小鸡啊!难以战胜的脖子!
(二)解释功能
语境在文学翻译中不仅有限制功能,还具有解释功能,所谓解释功能就是指,特定的语境可以让语句的形式与某种意义相关联。李娟认为,文学作品通常都不是如数倒出的,往往说一部分留一部分,留的部分就是通常所说的弦外之音,这部分需要我们依靠想象慢慢体悟[2]。文学作品常讲究言近旨远、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没有完全说明的部分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所在,需要文学翻译者根据语境发挥想象,丰富补充这部分的内容,并将之体现在译文中。古人也曾说“文以载道”,主要是指文学思想是文章的主旨和灵魂。我国的大部分文学作品,尤其是古代文学作品,讲究语义的含蓄、朦胧和意境之美,尽量规避语言的直白浅露,这无疑增加了阅读和翻译的难度。因此,文学翻译者需要运用阐释功能,充分运用作家意图、创作背景等语境元素,体会作品的主题思想,揭示作品内涵和意蕴。例如:He is hardworking,He was not always so。在这句话中并没有出现“过去”、“现在”等时间词汇,但系动词“was”、“is”却体现了时间上的差异性,译者在翻译时若注意到了这种语法现象,就会将这句话准确的翻译为“他现在很好学,可过去却不是这样的”。再如,It was Friday and soon they would go shopping。一部分人将这句话翻译为:今天是星期五,她们马上就要去购物了。也有译者将这句话翻译为:星期五发工资了,她们马上就要去购物了。前一种翻译不免令读者费解,为何星期五要出去购物呢。后一个翻译有了解释性语句“发工资了”,就不难令人理解了。显然,第二种译文增添了语句中未标明的信息,正是这种信息解释了这句话的合理性。其实,这种信息就是这句话的语境,即在英国发工资的日期多被安排在星期五。
(三)补充功能
补充功能即是指在文学翻译中语境能够有效补充语句中的省略或空白。在日常交际口语和部分书面语中,常出现一些语句上的省略形式,这些空白通常是说话者或书写者,故意或无意漏掉的词汇或语句,但这些脱落的语言不会对沟通交流产生较大影响,不会制约听者或读者对这些语句的理解,这就是文学翻译中语境的补充功能。
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语言受文化元素的限制,但同时语言也反映了文化要素。文学作品的文化要素则体现了相关民族的语言和历史社会特征,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因此,在文学翻译中,译者若要忠实完整的反映原文,就必须熟悉文化语境,了解语境的作用。本文以实际事例为依托,系统地论述语境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
(一)在与习语相关翻译中的作用
习语是汉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被运用在汉语文学作品中。通常情况下,翻译者如果采取直译法翻译汉语中的习语,就会令读者感到费解,因此,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当在习语翻译中体现相关语境,以揭示习语真正含义。例如: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这是汉语中常见到的生活习语。刘元秀表示,这种习语常以描述性或叙事性语言起句,紧接着以议论性文字揭示整个句子的真正含义[3]。因此,前半句通常应运用直译法,而后半句则要采取意译法,即You ungrateful thing!Like the dog that bit LuTungpin——you bit the hand that feels you这个语句的目的读者即使不知道“吕洞宾”是什么人,也能理解句子含义。
(二)在与历史人物相关翻译中的作用
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常会涉及到历史知识或历史人物的翻译,作者若要在这些作品的翻译中实现忠实性,就必须了解相关的语境知识。例如,“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尧舜”,人们在翻译“尧舜”时通常采用音译或意译,作者若要在翻译中完全反映原诗句的意义,就必须了解“尧舜”这一语境的含义,明白尧舜不仅是汉代文化中的圣人,还是令人景仰的统治者,在中国人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这种语境下,这句诗歌可以译成:Spring winds move willow wands,in tens of million,Six hundredmillion we shall all be Sage-Kings.再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中的语句:borrowing from Shylocks to pay their debts.“Shylock”是翻译这句话的关键元素,在《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是放高利贷的商人,因此,在翻译时应该充分结合这个语境,将“Shylocks”翻译成放高利贷者。
(三)在与宗教相关翻译中的作用
宗教是世界文化的重要元素,在文学翻译中也常遇到宗教翻译。西方一般信奉天主教、基督教。中国则大多信奉佛教、儒教、道教,中西方在宗教方面的差异性,无疑增加了文学翻译的难度,因此,在宗教翻译中应充分运用语境。例如“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显然带有一定的宗教观念,吕莹莹将其翻译为:Man proposes,God disposes[4].将“天”翻译成“God”即“上帝”,显然没有体现这句话的语境,混淆了东西方宗教文化,因此,若要准确阐释这句话,则应用“heaven”代替“God”。
(四)对文学翻译思维的作用
正确的逻辑思维是文学翻译的基础,但由于东西方思维方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译者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时常会出现误译的现象。例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两句诗是作者离乡在外时所写,主要是为了抒发对家乡妻子的思念之情,诗人用问答的形式表达了妻子渴望团聚的心愿,以及眼前之境,深切表现了作者对妻子的想念。部分翻译者将这两句诗误译为:You ask when I am coming,alas not just yet.How the rain filed the pools on that night when we meet.翻译者在翻译时脱落了“巴山”和“秋”这些意象,并添加了“that night when we meet”,这显然与原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造成这种翻译错误的原因,正是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原诗句前后两部分看似毫无关联,实则采用了中国诗歌常用的情景交融手法,西方译者根据其思维方式很难体会这种思想,因此译者在翻译这类作品时,应切实注意作品的语境。
总之,语境的诸多功能相互联系,互为存在。有时需要单独使用一种功能,有时又需要几种功能交叉使用。在文学翻译中,若要追求翻译的忠实性和完整性,译者就不能孤立、片面的处理原文信息,而应当充分重视语境,利用语境的功能,全面体悟原文的意蕴内涵。可见,只有结合对语境的理解,从不同角度认真分析,才能有完美的译品产生。同时,译者也要勤于动手翻查字典,将原文的意象、意蕴和情趣都再现于译文中。
参考文献:
[1]吴义诚.语境维度与语篇翻译[J]外语教学,1998,(2):44-48.
[2]李娟.跨文化视域下英文文学作品的翻译思考[J]海外英语,2013,(7):167-168.
[3]刘元秀.译语文化语境对文学翻译的操控——《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新译本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7):64-67.
[4]吕莹莹.中国语境下意识形态对于文学翻译的操控[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74-76.
(责任编辑郭佳)
The Function and Role of Context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Lu Wen-hui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of Jinzhong University, Yuci Shanxi 030619)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people gradually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xt, and the roleof context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has been taken seriously. Due to a variety of cultural elements involved in the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ion of literary works is more complex than the non-literary translation. If we want to translate literary works accurately, we must fully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contex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meaning and classification of context, and on this basis discusses the limits, interpretation, and supplementary functions of context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It systematically elaborated the role of context in the translation related to history, idioms and religious, hoping to fully explore the importance of context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Key words:literary translation; context; function and role
作者简介:芦文辉(1977—),男,山西介休人,讲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21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14(2016)01-005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