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临渭区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面积1221平方公里,地势南高北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四季分明,辖区有16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54个社区,484个行政村,人口94万,其中农业人口64万。临渭区渭北是指在渭河以北地区,包括故市镇、交斜镇、蔺店镇、官路镇、管道镇、周家乡、下吉镇、孝义镇、信义乡、龙背乡、辛庄乡、凭信乡、辛市镇共 13个镇政府所辖区域。因处于渭河冲积平原,土壤肥沃,灌溉设施便利,自秦开始便修建大型水利设施——郑国渠,劳动力富足,农业生产发展源远流长。交通属于西安一小时交通圈内,是关天经济区的腹地,辖区内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使这里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较为迅速。
临渭区渭北葡萄产业园区于2009年8月开始建设,共建设20万亩的专业化、现代化、标准化的集旅游观光、果品交易和贮藏物流于一体的葡萄产业园区。其中分为核心区、带动区和辐射区3个主要职能区,以下吉镇为中小,蔺店镇和信义乡为两翼同时开始发展。目前种植面积已达到18万亩,年产量21.6万吨,年销售收入13.6亿元。葡萄品种主要以红提、户太为主,还包括引进的品种夏黑、巨峰、红地球、克伦生、玫瑰香、维多利亚等30多个品种。
2012年10月渭南市临渭区成立了葡萄研究所,主要以葡萄种植为主的经营工作站,业务上挂靠区果菜局管理,独立开展葡萄技术研发与推广工作。据统计,截至2013年,临渭区共有省市级龙头企业31个,其中农产品加工的有13个,从事农产品销售的11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协会)582个,“一村一品”示范村150个,其中下吉镇见庄村获得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渭北葡萄产业园在3A级旅游景区的基础上,完成配套设施建设2400万元,开展了 2015年度农家乐的摸底调查和星级评定,建成农家乐300余家,2015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2亿元,比2014年翻了一倍。2013年开始提倡推广“临渭葡萄”区域公用品牌,2015年有 60%以上企业开始使用公用品牌。
3.1基地建设差异大,三大产业间不协调发展
主要是种植基地和生产加工基地在示范园区内能做到标准化、现代化和集约化,在其他辐射带动区域没有更好地实现。特别是种植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区基本形成大面积钢构覆膜大棚种植,以减少自然灾害和外界人为的伤害,其他地区则多数为露天栽种。
生产加工的企业多位于城市经济开发区周边,离大面积种植基地有一定距离,加大了生产运输的费用。深加工企业的技术与国外对比差距很大,仅仅在示范区内新建设了2家葡萄酒庄园,位于经开区的三贤酒庄和位于下吉镇的生态酒庄,且目前葡萄酒的产量和品质并没有形成好的品牌效应和良好效益。
旅游资源不能充分挖掘,单独依靠季节性强的葡萄成熟期进行开发旅游,不能更好的充分利用资源,并且在葡萄成熟期大部分农户注重葡萄的采摘和销售,忽略了专门应对农忙时节旅游人群的消费意识不高、服务态度差、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
3.2 品牌效应不强,市场机制建立不完整
由于大力建设规模化葡萄种植基地,追求经济效益,在种植时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大部分葡萄的农药残余超标、土地负荷过大,有的为了追求尽早上市出售,果农直接将药水涂在葡萄上以加快果品变色,因此品质太差而影响销售。
2009年已注册的“见庄”、“泰浓”等品牌在省内稍有市场,在全国范围内并没有进行推广宣传,使得品牌效应不能更好的产生经济效益和影响。示范基地的葡萄都有打着其他品牌的商标进行出售或出口,其他辐射区或者带动区更是没有优秀的品牌做依撑。
销售市场混乱,没有成套系统的销售网络,大部分依靠当地合作社进行销售,农户大部分只能注重葡萄的种植,但是没有对应的销售渠道,也没有统一的售价标准,外区客商来基地收购的太少,示范基地可以保证订单式销售,其他辐射区的葡萄成熟后不能及时销售,或者售价与示范基地相差较大。
3.3 科学技术应用低,生态有机含量小
临渭区渭北地区作为平原地区,距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仅一小时车程,但是不能有效利用这一资源,在葡萄种植和加工时并没有投入过多的科学技术,只是采用了简单的技术含量不高的钢构大棚提高葡萄的质量和避免自然灾害。
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渭南市政府在发展葡萄产业时提出生态循环原则,但是包括示范区在内的葡萄产出大部分都达不到绿色标准,示范园区内只有一家和孝义镇葡萄取得了绿色有机标识,种植出大面积的“化肥葡萄”和“农药葡萄”自然而然就不能获得更好的经济收益和生态效益。
截至2015年10月除了渭北葡萄示范园区有规模化的经营管理外,其他辐射区和带动区的种植基本都是种植大户或者农业合作社承包的,没有规范的管理,特别是种植大户和种植散户的管理意识更是淡泊,对于葡萄的种植跟风现象严重,对于质量把控不严格或者没有把控概念,种植后并不考虑销售渠道。对于这些问题政府也没有给出统一管理标准和扶持政策。
4.1 加大政府与科研机构的科技投入,提升葡萄产业科技水平和科技含量
由于种植农户对于葡萄种植以及加工时期的科技投入不关注,也没有能力加强,那就需要政府采用宏观的手段引领和指导农户的种植及加工,特别是投入少收益高的葡萄旅游产业,通过高科技和高投入保持低消耗高产出的方式增加农民收入。
4.2 采取规范化、标准化种植的经营方式
对于示范区所带动和辐射的葡萄种植地区同样采用标准化的设施大棚建设,采用规范化的种植和经营方式,对于灌溉不方便的区域采用抗旱的提子类种植,或者直接建设葡萄加工厂避免不利的自然环境对葡萄生长的制约。
4.3 创建优秀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
利用品牌效应促进葡萄产业的发展,对于2009年就注册的2个葡萄品牌进行大规模宣传和推广,可以通过新媒体的方式和创新的手段进行推荐,同时申请注册新的品牌,使渭北地区的葡萄可以拥有独立的品牌。
4.4 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新型农业主体,提高市场占有率
在当地鼓励支持与葡萄相关的龙头企业,无论是种植大户还是加工酿酒工厂,还是葡萄相关产品销售销售公司,要注重扶持和资金的投入。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入新企业到渭南地区进行葡萄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在各大中小城市建立传统专卖店的方式提升葡萄作为农产品的形象,从而提高渭北葡萄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4.5 三产业融合,增加经济收入
在推行大规模葡萄种植的区域要注重配套的仓储物流设施的建立,使葡萄从种植到最终消费者手中有一套标准规范的现代化流程,同时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可建立小规模的葡萄加工工厂和宣传组织,使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相结合。利用葡萄成熟期的8~10月精心策划进行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使葡萄种植户在单纯种植葡萄收入的基础上通过旅游服务地方式加大经济收入。
渭南市临渭区的葡萄种植面积属于我国西部葡萄种植大区,但不能算葡萄强区。渭南市作为以农业为主、工业发展欠缺的城市,同时因为第二产业的发展落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消耗较少,因此要注重第一产业的发展,以现在提出的葡萄大区为出发点,从而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要合理利用国家给予的农业利好政策,整合地区资源,把葡萄种植大区转变为葡萄种植强区,实现区域的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1]张向辉.临渭区倾力建设全国最大葡萄生产基地[N].渭南日报,2010-7-27(001).
[2]贺斌乐.临渭区渭北平原葡萄灌溉制度初探[J].农田水利,2015(5):163-165.
[3]渭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水果区域公用品牌战略的意见[Z]渭南市政府,2013-12-26.
[4]杨军民,刘钊.关于临渭区下吉镇葡萄市场的调查[N].渭南政报,2013(12):55-57.
利用区位优势打造知名品牌
——以渭南市临渭区葡萄产业为例
史晓艳
(西南林业大学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224)
本文通过对渭南市临渭区渭北区域葡萄种植、销售的现状及该地区葡萄产业销售情况与发展进行分析,发现制约葡萄销售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主要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临渭区;葡萄产业;发展对策
F326.13
A
10.14025/j.cnki.jlny.2016.15.004
史晓艳,西南林业大学管理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林业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