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养殖鱼类疾病及其防治技术(34)
——罗非鱼疾病(一)

2016-03-28 13:44汪建国
渔业致富指南 2016年10期
关键词:病鱼全池罗非鱼

○汪建国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 博导)

淡水养殖鱼类疾病及其防治技术(34)
——罗非鱼疾病(一)

○汪建国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博导)

(一)病毒性疾病

虹彩病毒病

【病原体】虹彩病毒科中的淋巴囊肿病毒,能引起包括牙鲆、鲈在内的几十种淡水和海水鱼类的疾病;而主要感染两栖类、鱼类、爬行类的蛙虹彩病毒,被认为是罗非鱼虹彩病毒病的重要病原体。

【流行与危害】虹彩病毒危害范围从几克的苗种到几百克的成鱼,主要感染10g左右的罗非鱼鱼种;发病水温在20~28℃。当水温低于24℃时,病鱼呈现出一个渐行性的死亡,没有明显的死亡高峰期,发病一个月内病鱼死亡率约20%。

【症状及病理变化】患病鱼时而在水体中呈螺旋状快速游动,时而停止在水底,时而呈45度角悬挂在水面。病鱼表现为体色发黑、鳃丝苍白、眼球突出和腹水症状,内脏器官尤其是肝脏发白明显。尼罗罗非鱼感染该病毒后多个器官出现炎症反应,脾脏、肾脏和心脏出现最为严重的出血性坏死,继续发展形成坏疽。罗非鱼感染蛙虹彩病毒时,肾脏和肌肉是主要侵袭的组织;肾小管收缩,肾间质出血并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大多数肌肉出现病灶性溶解。

【诊断方法】

(1)通过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进行初诊,如病毒病的发病水温较低,病鱼呈现吊水症状等;由于病毒感染会对机体产生免疫抑制,很快诱发其他条件致病菌的感染,所以单纯地观察临床症状不足以准确地判定疾病。

(2)采集发病鱼的新鲜组织后,通过免疫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十分必要如PCR法、LAMP法。

(3)有条件、有时间的情况下,可以对分离病毒细胞培养后,进行毒株鉴定确诊。

【防治方法】对于病毒病而言,预防成为最重要的防控措施。病毒粒子除了可以通过水体横向传播外,也可以通过亲子代进行纵向传播。把控好苗种关、切断带毒鱼的引入,可以有效预防罗非鱼的病毒病。目前,国内外研究均显示疫苗免疫是预防虹彩病毒病最有效的方法。日本等国已有商品化的虹彩病毒细胞灭活疫苗,生产上一旦养殖鱼类发生病毒病,可以通过降低养殖密度、改善水体环境,使用聚维酮碘等药物消毒水体,拌料投喂板蓝根、大青叶、三黄散(50%大黄、20%黄芪、30%黄柏)和维生素C钠粉等来控制疾病的恶化。此外,可以适当地辅以抗菌药物(如氟哌酸或土霉素),连续投喂5~10天,可防止继发性细菌感染。

(二)细菌性疾病

1.肠炎病

【病原体】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Aeromonaspunctataf.instestinalis)。

【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体色发黑,食欲减退以至完全不吃食。病情较重的,腹部膨大,两侧上有红斑,肛门常红肿外突,呈紫红色,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或血脓从肛门处流出。有的病鱼仅将头部拎起,即有黄色黏胶从肛门流出。

【病理变化】剖开鱼腹,早期可见肠壁充血发红、肿胀发炎,肠腔内没有食物或只在肠的后段有少量食物,肠内有较多黄色或黄红色黏液。疾病后期,可见全肠充血发炎。肠壁呈红色或紫红色,尤其以后肠段明显,肠黏膜往往溃烂脱落,并与血液混合而成血脓,充塞于肠管中。病情严重的,腹腔内常有淡黄色腹水,腹壁上有红斑,肝脏常有红色斑点状淤血。

【流行与危害】本病是养殖鱼中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我国各养殖地区均有发生。从鱼种至成鱼都可受害,死亡率高。流行时间为4-10月。水温在18℃以上开始流行,流行高峰为水温25~30℃。

【诊断方法】肠道充血发红,尤以后肠段明显,肛门红肿、外突,肠腔内有很多淡黄色黏液;肝、肾或血中可以检出产气单胞杆菌。

【预防方法】

(1)彻底清塘消毒,保持水质清洁。严格执行“四消四定”措施,投喂新鲜饲料,不喂变质饲料。

(2)鱼种放养前,用8~10mg/L浓度的漂白粉浸洗15~30分钟。

(3)发病季节,每隔15天,用漂白粉或生石灰在食场周围泼洒消毒;或用浓度1mg/L的漂白粉或20~30mg/L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池水。

【治疗方法】

(1)每千克鱼体重每天用大蒜(用时捣烂)5g或大蒜素0.02g、食盐0.5g,拌饲料分上、下午1次投喂,连喂3天。

(2)每千克鱼体重每天用干的地锦草、马齿苋、铁苋菜或辣蓼(合用或单用均可)各5g(打成粉)、食盐0.5g,拌饲分上、下午2次投喂,连喂3天。如用新鲜的,则地锦草、马齿苋为25g,铁苋菜、辣蓼为20g。

(3)每千克鱼体重每天用干的穿心莲20g或新鲜的穿心莲30g,打成浆,再加盐0.5g拌饲料分上下午二次投喂,连喂3天。

(4)投喂复方磺胺二甲嘧啶粉粉药饵,每千克鱼体重用药1.5g,每天2次,连喂1周。

(5)每千克鱼体重每天用鱼用庆大霉素10~30mg拌饲,分上、下午2次投喂,连喂3~5天。

(6)每千克鱼体重每天用诺氟沙星(氟哌酸)10~30mg拌饲,分上、下午2次投喂,连喂3~5天。

2.烂鳃病

【病原体】由柱状黄杆菌(Chondrococcuscolummaris)引起。水温18℃以下极易流行,随温度降低而流行速度加快,治疗的难度也随之增大。越冬期间以黏细菌感染为主;水温升至20~22℃以上,对病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流行与危害】在密度较大的养殖水体中的罗非鱼容易患烂鳃病,使鱼死亡。

【症状及病理变化】鱼体发黑,呼吸困难而浮游于水面,鳃部肿胀,色淡呈严重贫血状。有急性感染时呈紫红色,多黏液、污物、菌斑、鳃部腐烂,但一般不到缺损时,病鱼即死亡。

【诊断方法】

(1)肉眼观察有上述症状者可判断为该病,解剖病鱼,肝脾肿大,色淡并霉烂,胆囊肿大,肠管充水或有部分发炎症状。

(2)取鳃上淡黄色黏液,或剪取少量病灶处鳃丝放在载玻片上,加上2~3滴无菌水(或清水),盖上盖玻片,放置20~30分钟后,在显微镜下见有大量细长、滑行的杆菌,有些菌体一端固着,另一端呈描弧状缓慢往复摆动。有些菌体聚集成堆,从寄生的组织向外突出,形成圆柱状像仙人球或仙人柱一样的“柱子”,也有的“柱子”呈珊瑚状及星状。

(3)有条件的可作酶免疫测定法,以病鱼鳃上的淡黄色黏液进行涂片,丙酮固定,加特异抗血清(免抗鱼害黏细菌的抗血清)反应,然后显色、脱水、透明、封片,在显微镜下见有棕色细长杆菌,即为阳性反应,可确诊为细菌性烂鳃病。

【防治方法】

(1)从改善环境入手,及时排污与换水,有条件的可适当提高水温。静水保种可用光合细菌全池泼洒,抑制有害病菌的繁衍与感染。

(2)全池泼洒生石灰,使池水呈2.3~3.0mg/L的浓度。

(3)全池泼洒三氯异氰脲酸粉,使水体成0.3mg/L的浓度,连续治疗3天为一个疗程。

(4)全池泼洒高锰酸钾,使池水呈2.3~3.0mg/L的浓度。

3.溃烂病

【病原体】嗜水产气单胞菌亚种(Aeromonashydrophila)。侵入鱼的躯干部、头部和鳍等处后,侵入部位发炎充血,发生溃烂,最后致鱼死亡。

【流行与危害】嗜水产气单胞菌嗜水亚种是条件致病菌,普遍存在于水域中,当饲养管理不良,如养殖密度过高、水温变化大、水质差时,鱼体抵抗力降低,易引发尼罗罗非鱼溃烂病。本病主要发生在密养越冬池或工厂化养殖的鱼池中,可引起大批鱼种及亲鱼死亡。

【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充血溃烂,无特定部位,可遍及全身。鳞片脱落,肌肉外露,呈红色块状病灶,严重时可烂成洞穴行。将鱼剖开,可见肝呈褐色(健康鱼为肉红色),胆囊呈墨绿色(健康鱼为透明淡绿色),且肿大约为健康鱼的1倍左右。

【防治方法】

(1)生石灰消毒。

(2)工厂化养殖或越冬池放养密度要适当,水温须维持在20℃左右,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厘米以上。

(3)鱼种入池时,应用浓度为4%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

(4)越冬期间,每月遍洒生石灰1~2次,使池水呈弱碱性;或每月遍洒漂白粉。

(5)发病早期,将病鱼转入水质优良、水温20℃以上的水体中,并投喂优质饵料,可自然痊愈。

(6)病情特别严重的亲鱼,按每千克鱼体重注射15万~20万国际单位剂量的硫酸链霉素,治愈率达100%。

4.败血症

【病原体】嗜水产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

【流行与危害】此病在我国各地都有发生,池塘、湖泊和水库等水域中均可发生流行病。流行时间4-10月,流行盛期为5-9月,6-7月为急性暴发期,10月后至翌年3月病情有所缓和;疾病流行水温为9~36℃,28~32℃为发病流行高峰。发病严重时,整个养鱼场发病率高达100%,重病鱼池死亡率高达90%以上。

【症状及病理变化】早期急性感染时,病鱼的上下颌、口腔、鳃盖、眼睛、鳍基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严重时鱼体表严重充血以至出血,眼眶周围也充血。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淡黄色透明或红色混浊腹水。

【诊断方法】根据外观发病症状及流行情况,必要时可解剖鱼体即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则需进行病原学、病理学和免疫学诊断。

【防治方法】

(1)每月全池泼洒生石灰,用量15~20mg/L,保持水质清新;及时清除残饵污物,并经常加注清水,改善水。

(2)根据保种的技术、水温、水质及防病能力等具体情况,放养适宜密度。

(3)投喂饲料新鲜,无霉变,并注意投饲的方法;要及时杀灭鱼体内外的寄生虫。

(4)每千克鱼体重用氟苯尼考粉5~15mg克制成药饵投喂,每天1次,连用3~5天。

(5)每千克鱼体重每天用病毒灵20mg、第一天100mg,第二天开始药量减半,拌在饲料中投喂,5天为一个疗程。

(6)每千克鱼体重每天用庆大霉素10~30mg制成药饵投喂,连喂3~5天。

5.赤皮病又称出血性腐败病

【病原体】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

【流行与危害】传染源是被荧光假单胞菌污染的水体、工具及带菌鱼。荧光假单胞菌是条件致病菌,鱼的体表完整无损时,病原菌无法侵入鱼的皮肤;只有当鱼因捕捞、运输、放养时,鱼体受机械损伤,或冻伤,或体表被寄生虫寄生而受损时,病原菌才能乘虚而入,引起发病。在我国各养鱼地区,一年四季都有流行,尤其是在捕捞、运输后及北方越冬后,最易暴发流行。

【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衰弱、离群独游于水面。体表局部或大面积出血发炎,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和腹部最为明显。鳍充血,尾部烂掉,形成“蛀鳍”。鱼的上下颚及鳃盖部分充血,呈块状红斑。有时鳃盖烂去一块,呈小圆窗状,出现“开天窗”。在鳞片脱离和鳍条腐烂处往往出现水霉寄生,加重病势。发病几天后就会死亡。

【诊断方法】本病病原菌不能侵入健康鱼的皮肤,因此,病鱼有受伤史,这点对论断有重要意义。脾脏有结节状病灶、鳔腔内有脓汁贮积等典型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但是在与爱德华氏菌病和链球菌病混合感染时也有类似的症状,因此,确切的诊断必须做细菌学检查或血清学检查。

【预防方法】

(1)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含氯石灰(漂白粉),一次量,每1~1.5mg/L水体,或全池泼洒30%的三氯异氰脲酸粉,0.2~0.5mg/L,或全池泼洒8%的二氧化氯,0.1~0.3mg/L。15天1次。

(2)8%的溴氯海因粉,一次量,0.2~0.3mg/L,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天1次。

(3)10%的聚维酮碘溶液,一次量,0.5~1mg/L,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 天1次。

(4)五倍子,一次量,4mg/L,将五倍子磨碎后用开水浸泡,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天1次。

(5)大黄,一次量,2.5~3.7mg/L,先将大黄用20倍重量的0.3%氨水浸泡提效后,再连水带渣,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天1次。

【治疗方法】

(1)诺氟沙星粉,一次量,每千克鱼体重30mg,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用3~5天。

(2)氧氟沙星,一次量,每千克鱼体重10mg,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用3~5天。

(3)氟苯尼考粉或甲砜霉素粉,一次量,每千克鱼体重,均为5~15mg,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用3~5天。

(4)磺胺间甲氧嘧啶粉,一次量,每千克鱼体重,2~4g,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用3~5天。

6.链球菌病

【病原体】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

【流行与危害】链球菌病在罗非鱼还没有引进我国时就已经在国外出现过,对于罗非鱼来说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病。它通常发生于春、夏、秋季,但以7-9月为流行高峰期。高水温季节往往呈急性暴发,发病和死亡高峰可持续2~3周,死亡率较高,可达80%以上;低水温季节则往往呈慢性病程,死亡率也较低,但是持续时间长。一是通常体重大于100克的鱼更易发病;二是罗非鱼发生链球菌病时,混养的其他鱼类通常不发病。

【症状及病理变化】发病初期,病鱼游动缓慢、离群,有时在水中翻滚打转或窜游。病鱼通常眼球突出、出血,部分鱼眼结膜混浊发白,甚至眼球脱落;鳃盖、眼圈、嘴部充血、出血,体表皮肤有点状或斑状出血及溃疡。解剖内脏,则通常可见肝脏、胆囊、脾脏肿大,其中胆囊肿大最明显,有的比正常体积大数倍,另外部分病鱼的肝脏表面可见白斑结节。急性感染时可见内脏各器官(包括肝、胆、脾、肠等)广泛出血,严重的还可见内脏各器官与周围体壁发生广泛性黏连,腹腔中有大量纤维性渗出物(腹膜炎)。

【诊断方法】一般从眼球突出和鳃盖内侧出血等典型的外观症状和内部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就可初诊。进一步诊断需从病灶组织分离细菌,进行细菌学鉴定。另可制备链球菌标准菌株全菌抗血清,进行免疫学诊断。

【预防方法】

(1)放养密度适宜,网箱养殖每立方米水体控制在10kg左右,池塘养殖每立方米水体7kg以下为宜。

(2)饵料必须新鲜,最好不要长期投喂同一种饵料。

(3)加强养殖环境管理,改进水体交换,增加水体的溶氧量。

【治疗方法】

(1)盐酸强力霉素,每天每千克鱼体重用药20~50mg,制成药饵,连续投喂5~7天。

(2)四环素,每天每千克鱼体重用药75~100mg,制成药饵,连续投喂10~14天。

7.爱德华氏菌病

【病原体】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爱德华氏菌属(Edwardisella)的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isellatarda)。

【流行与危害】本病流行较广,是罗非鱼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细菌病,危害严重。有急性暴发引起大批死亡的病例,但是多数是慢性死亡病例,持续时间较长。

【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体色发黑,腹部膨大,肛门发红,眼球突出或混浊白。此外,有的病鱼体表可见有膨隆发炎的患部,尾鳍,臀鳍的尖端和背鳍的后端坏死发白。解剖观察,有腹水生殖腺,特别是卵巢有出血症状,肠管内有水样物贮积或肠壁充血。肝、肾、脾、鳔等内脏,特别是肝脏,有白色小结节样的病灶,并且发出腐臭味。

【诊断方法】根据各种患鱼的症状,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应从可疑患鱼的病灶组织分离病原菌进行培养和鉴定。

【防治方法】

(1)特别注意养殖密度的合理性,要加强饲养管理,经常清除残饵和粪便,适当增加换水量,保持水质清新。因为致病的诱因是养殖密度过高和池底淤泥过多,在高水温时易流行。

(2)全池泼洒漂白粉,使水体浓度为1~1.2mg/L。

(3)氟哌酸,每天每千克鱼体重用药100mg,制成药饵,连续投喂3~5天。

(4)四环素,每天每千克鱼体重用药50~70mg,制成药饵,连续投喂7~10天。

8.竖鳞病

又称松鳞病、鳞立病。

【病原体】水型点状假单胞菌(Pseudomonaspunctataf.ascitae)。

【流行与危害】竖鳞病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东等养鱼地区常有发生,主要流行于静水养鱼池中,流水养鱼池中较少发生。该病发生在水温17~22℃的春季,但有时在越冬后期也发生。死亡率一般在50%以上,发病严重的鱼池甚至达到100%。

【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离群独游,局部或全部鳞片向外张开,如同松球。鳞片基部的鳞囊内积聚半透明或含血的渗出液,使鳞囊水肿、鳞片竖起,若用手稍压鳞片,鳞囊中的液体即会喷出来。随着病情的发展,鳞片脱落。病鱼常伴有鳞基部、体表皮肤轻微充血、眼球突出和腹部膨胀等症状。病鱼呼吸困难,身体失去平衡身体失去平衡,这样持续2~3天后即死亡。

【诊断方法】依据典型症状,如鳞片竖立、鳞下有渗出液、手压鳞片渗出液可喷射等作出诊断。如用显微镜检查渗出液,若有大量革兰氏阴性菌即可作出诊断。

【预防方法】越冬前肥育,越冬期加强营养,并保持水质清新,经常投喂一些浮萍等青绿饲料,并注重补充无机盐及维生素等。

【治疗方法】三氯异氰脲酸粉,全池泼洒,使水体成0.1~1.2mg/L浓度,每天1次,连用3次。

(未完待续)

(通联:430072,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市武昌东湖南路7号)

猜你喜欢
病鱼全池罗非鱼
加州鲈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罗非鱼养殖模式
贸易战,罗非鱼首当其冲!面临众多不利因素,昔日的王者罗非鱼还能打一场翻身战吗?
罗非鱼 年总产量全国第三位
小龙虾常见病防治措施
裂唇鱼
草鱼病防治咋用中草药
四招防止金鱼长寄生虫
常见蟹病防治方法
中草药在鱼病防治中的施用方法与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