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与苏东坡

2016-03-28 11:41杨玉华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陈氏陈寅恪东坡

●杨玉华

陈寅恪与苏东坡

●杨玉华

陈寅恪先生认为宋代文化陵跨前代,集其大成,达到了中华文化的最高峰。这一结论的得出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他对苏轼的钻仰之至、浸馈之深、评价之高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巨人,也是宋代文化的代表。陈氏由对苏轼诗文的爱好钻研,进而仰慕其品操人格,更由于自己“栖身岭表”的经历心态与苏轼“贬谪岭南”颇为相似,故与苏轼精神相通,引为知己,并从苏轼的思想和精神中汲取战胜磨难、调适自我及发愤著书的巨大精神力量。本文即通过有关材料的考索征引,论析了苏轼作品、思想及精神对陈氏的巨大影响,亦为陈氏“宋代文化造极”论添一佐证。

陈寅恪;苏轼;宋代文化;影响

陈寅恪先生“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1]277的结论,显然来自于对宋代文化多方面的研究总结及与其他朝代文化的分析比较。细绎陈氏得出如此结论之理据,可发现陈氏认为宋代在理学、史学、文学及思想自由等方面均陵跨前代,集其大成,开示后学,堪为楷模。而仅就文学言之,他对有宋一代的诗词散文、诗话词话乃至笔记小说,亦无不广搜博览、耽玩浸馈、烂熟于心,而对苏东坡其人其作的钻研学习与钦慕神往,更是伴随了他的一生。可以说,正是对苏东坡的仰钻之深、钦佩之至,甚至引为知己、精神相通,构成了他对宋代文化评价之高的重要原因。

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巨人,他的思想、创作及立身行事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陈氏生长于宋诗世家,对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诗文浸馈甚深,对东坡的作品极其熟悉,对东坡的人格尤为仰慕。特别是他在生命的最后二十年,其“栖身岭表”的心态与苏轼晚年“贬谪岭南”的心态极为相似,更对苏轼的作品有了一种心心相印的感觉,把这位遥隔近千载的前贤当作了精神上的知己和伴侣。无独有偶,陈氏晚年巨著《柳如是别传》中的主人公奇女子柳如是也是苏轼的热烈崇拜者,其诗词多受苏轼影响,乃至于自称杨朝字朝云,以追慕苏轼与王朝云之情事,从中不难看出苏柳精神,乃至苏柳陈之情神的深相契合之处。而陈氏以盲膑病弱之身,历尽千辛万苦,撰写“颂红妆”之《柳如是别传》,又多引苏轼诗词情事来笺释钱柳姻缘之诗词,其微言隐衷也正在于此。正如蔡鸿生先生所言:“一个柳如是,一个苏东坡,就是金明馆里文盲叟贴身附体的神游伙伴。‘明清痛史新兼旧’和‘东坡诗句笑兼啼’,缺一不可。看不到苏柳两大历史幽灵同时并存的事实,陈寅恪最后二十年的心态就扑朔迷离了。”[2]97诚哉斯言!如果说陈氏早年由于涉世未深,读书、研究、教书的经历也较为单纯,亦未经国破家亡之痛和奔波流离之苦而饱尝人生苦境,所以对苏轼的学习与研究更多地是着眼于传扬文化与学术的话,那么晚年陈氏对东坡的学习与研究却是融入了深深的身世之感和生命情怀,因此苏轼的人格、精神与作品也就成了他不可须臾缺少的患难知己。《陈寅恪集·诗集》中有14首诗次东坡之韵,并有集东坡诗句对联一联。从时间上看,陈氏用东坡韵赋诗,在“栖身岭表”前仅两次,即1947年2月《丁亥元夕用东坡韵》及1948年2月《戊子元夕放焰火呼邻舍儿童聚观用东坡韵纪之》。南下广州后便多了起来,从中亦可见出他晚年与东坡精神的密契。在陈氏次东坡韵的14首诗中,次东坡《二月三日点灯会客》的有11首(其中一首为倒次韵),次东坡“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余携一瓢酒,寻诸生,皆出矣。独老符秀才在,因与饮,至醉。符盖儋人之安贫守静者也”的有3首。且在其诗句中提及东坡者所在多有,如“从今饱吃南州饭,稳和陶诗昼闭门”[3]80(按:此诗以苏轼自喻,“和陶”实际上是“和苏”),“红烛高烧人并照,绿云低覆镜回温”[4]130(用苏诗“唯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诗意),“东坡文字身为累”[5]120,“东坡梦里旧巢痕”[6]127,“东坡聊可充中隐”[7]137,“为口东坡休自笑,老来事业未荒唐”(借东坡《初到黄州》诗“老来事业转荒唐”而反其意),“罗浮梦破东坡老,那有梅花作上元”[8]146,“海外东坡死复生,任他蜚语满羊城”[9]157,“德功坡老吾宁及,赢得残花溅泪开”[10]167,“英灵苏白应同笑,格律频偷似老元”[11]174等等,可见他是把东坡作为自己晚年身处忧患的精神伴侣,对东坡的景仰、崇敬之情渗透于字里行间。

陈氏熟读苏集,因此他在解说阐释前人的诗文及史事时,常常引证苏试作品,并且信手拈来,贴切允当,意如己出。可以说,在他的著述活动中,苏集成了轴心典籍,成了元典,他人的作品,仿佛都是苏作的辐射、发散、流溢和承传。由于他心中有一部苏集在,故在阐释后世后人的诗文及史事时,特别易于引起联想,易于发现后世诗人对东坡的借鉴学习之处,并由此论证古今诗人诗心文旨的异曲同工和精神情感的默契相通。可以说,在陈氏心目中,苏轼成为了古代诗人的典范与他品鉴人物及作品的标准。甚至在一些看似毫无联系的问题上,陈氏也能发现其与东坡的联系,如受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刘文典(字叔雅)之托,为当年的清华大学国文科入学考试出题。他在《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的“附记”里有一段话,解释了为什么国文试题中“对子”之题为“孙行者”的原因:

其对子之题为“孙行者”,因苏东坡诗有“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一联(见《东坡后集》七《赠虞州术士谢(晋臣)君七律》)。“韩卢”为犬名(见《战国策》十“齐策”三“欲伐魏”条及《史记》七十九“范睢传”),“行”与“退”皆步履进退之动词,“者”与“之”俱为虚字。东坡此联可极称中国对仗文字之能。[12]275

是知对子之题乃受东坡启发也。又如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中论及史论犹今日之“社论时评”,深寓“作者及其时代之环境背景”时指出:“故苏子瞻之史论,北宋之政论也。胡致堂之史论,南宋之政论也。王船山之史论,明末之政论也。”[13]281可见对苏氏史论之赞誉之高。又如认为“古今论桃花源者,以苏轼之言(按:指东坡《和桃花源诗序》)最有通识。”[14]198其《寒柳堂记梦未定稿》起首即引东坡“事如春梦了无痕”及“九重新扫旧巢痕”诗句,显系由东坡诗触引而作,且“古典今事,比拟适切”,可见此老胸中时时有一东坡在,其心中时时有一部东坡诗文在,其思想中时时有一东坡精神在也。

当然,陈氏对苏氏诗文典故引用最多的还是在其煌煌巨著《柳如是别传》中。此书另题为《钱柳姻缘诗笺释》,故钱、柳及与钱柳交往的文士名流之作品,成为陈氏研究的重要内容,这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正是在对诸家诗词作品的阐释论析中,我们发现陈氏胸中的一部苏集发挥了巨大能量,同时通过陈氏令人信服的论析,也发现了苏轼的人格及作品对后世发生的重大影响。从下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陈氏对苏轼作品的熟悉与阐释的贴切精微。

如谓程孟阳《耦耕堂存稿》“今夕行”(七夕之夕明河新)诗“摹有颇拟东坡松风亭梅花诗之迹象”,并引钱牧斋评孟阳“七言古诗,放而之眉山”之语及孟阳诗句取法化用苏诗之实例,得出孟阳诗“用意实取于苏”之结论[15]193-194;又论程孟阳《絙云诗》第四首(梅飘妆粉听无声)实“采用东坡《续丽人行》之辞旨以赋之”,且为絙云扇另面“画图之蓝本”。其分析引证餍心切理,使人信服[16]210;又论陈子龙《长相思》七古(美人昔在香风前),其构思用语,与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无不相同,并言几社名士虽薄宋诗,却喜引宋词,子龙此诗全从苏词转出,可为一证[17]338;再如引翁方纲《苏诗补注》卷二《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之二条及其《天际乌云帖考》等,以证明柳如是及尺牍之受东坡影响[18]390;又谓牧斋、孟阳之诗与柳如是诗相较,乃有“汗流籍湜走且僵”(东坡诗)之苦;指出牧斋《有美诗》中“敢拟伴伶玄”实用东坡《朝云诗》“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玄”之语[19]614。言柳如是《奉和黄山汤池留题遥寄之作》中“怜君遥噀香溪水”一句,乃出自东坡《食甘》诗“清泉蔌蔌先流齿,香雾菲菲欲噀人”一联,并进一步推论:“河东君当是时必常披阅苏集,于东坡之诗,有所取材,实已突破何李派之范围”[20]646-647;总论牧斋诗文渊源,特拈出与苏轼之关系,谓其“平生习读苏诗”,并推论其所读苏诗乃“分类本”[21]767;又谓牧斋《和东坡》诗第一首(朔气阴森夏亦凄)乃“贯穿融合东坡全集”而成,并广引东坡之诗词情事,详为训释[22]926-932。如此等等,皆可见出陈氏研习苏集的用心之苦、用功之深及创获之丰。他对苏轼其人其作的看法和观点,虽然没有形成专著和专文,但已化为他的生命与情感,成为支撑他战胜磨难、调适自我及发愤著书的巨大精神力量。

[1][12][13][14]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北京:三联书店,2001.

[2]蔡鸿生.仰望陈寅恪[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4][5][6][7][8][9][10][11]陈寅恪.诗集[Z].北京:三联书店,2001.

[15][16][17][18][19][20][21][22]陈寅恪.柳如是别传[M].北京:三联书店,2001.

2015-11-20

I206

A

1008-5947(2016)01-0064-03

作者及单位:杨玉华,中共成都市委党校纪检组长、校委委员,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文论及比较文学。(四川 成都 610110)

责任编辑 冯凌宇

猜你喜欢
陈氏陈寅恪东坡
陈氏太极拳:拳小,艺精
民国《姜山陈氏新祠宗谱》述介
陈寅恪的哀而不怨
郭沫若、陈寅恪致沈兼士——关于《“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的通信
陈寅恪与唐筼的爱情故事
陈氏定瓷入选十大文化产业优质产品品牌
东坡诗元代接受论
陈氏清肺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病变的临床疗效
宜兴:东坡书院忆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