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池塘[底质改良]实用技术

2016-03-28 10:51唐玉华
渔业致富指南 2016年23期
关键词:底质池底清淤

唐玉华

养殖池塘[底质改良]实用技术

唐玉华

池塘是水产养殖动物生活的场所,养殖塘底质影响着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底质环境条件是发展健康养殖、无公害养殖、生态养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养殖品种快长、高产、高质、高效、无污染、无残留、无公害的有效手段。广大水产养殖者在生产管理中,可采取以下技术措施对池塘底质进行修复和改良:

一、清淤

池塘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使用,池中部分残饵、水生动物粪便及尸体、腐殖质等在水底发酵分解后,形成有机颗粒沉入水底,并与池底泥沙等混合物形成底泥。在水产养殖生产中,一定厚度的底泥能起到增肥、调节和缓冲水质突变的作用。但若底泥过厚,除了使水产动物的生存空间变小外,还积累大量有机物,其在发酵分解时将消耗大量氧气,造成下层水体长期缺氧,氨氮、甲烷、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有毒物质含量持续升高,引起水质变坏,酸性增强和细菌大量繁殖,导致病害频发,将给养殖生产造成重大损失。为充分发挥底泥在水产养殖生产中的“正能量”,发挥其积极的生态功能,经过长期养殖的池塘,每隔1~2年在苗种放养前必须进行1次清淤。一般于冬季或早春排干池水,面积较大的池塘用水力清塘机清除过多淤泥,小塘口可采取人工清淤。根据养殖品种确定保留淤泥的厚度,一般养殖鲢、鳙、罗非鱼的池塘保留淤泥厚度为20cm左右;养殖草、鳊、鲤鱼的池塘保留淤泥厚度为10~15cm;养殖蟹、虾的池塘保留淤泥厚度为5~10cm。

二、晒塘

清淤结束后,排干池中残水,曝晒塘底20~30天(晴天),使底泥裂缝宽达2~3cm、深达10cm左右,以增加透气性,利用阳光紫外线的作用,加速底泥中有机质的风化分解,改善底质生态环境,减缓池塘老化,并杀灭致病菌和孢子病原体。

三、药塘

一般于苗种放养前10~15天使用生石灰药塘,一般干法药塘用量为100kg/亩,带水药塘用量为150kg/亩。用生石灰进行药塘,生石灰遇水后发生化学反应,可产生大量的热能,中和淤泥中的各种有机酸,改变池底的酸性环境,从而达到杀菌、除害、增肥、补钙、改良底质土壤和调节pH值的作用。

四、施肥

清塘后,投施堆沤发酵好的畜禽粪肥(以鸡粪为佳,发酵时加入1%~2%生石灰作消毒处理),用量为200kg/亩左右,以培育底栖生物,让其大量摄食池中残饵、粪便和有机碎屑等,减少池塘底部有机物的积累,减缓池底老化。同时,底栖生物也是河蟹等水生动物的天然饵料。

五、种草

在蟹、虾养殖池塘中种植水草,利用水草的自身代谢功能,吸收淤泥中氨氮和无机盐类,改良底质。水草在光合作用下还能释放大量氧气,还能吸收池水中的氨氮、二氧化碳、剩饵溶失物、有机分解物等,净化水质。另外,水草也是蟹、虾喜食的植物性饵料。现在较为常见的蟹、虾池塘,一般选择栽种复合型水草,主要品种有苦草、伊乐藻、轮叶黑藻、水花生、水浮萍等。

六、底质改良

一是使用生物解毒底改王。于药塘结束3天后,向池内注水20~30cm,全池泼洒生物解毒底改王(主要成份:硝化菌、亚硝化菌、芽孢杆菌、生长因子、微量元素等),用量为3~5kg/亩,以“清源正本”,分解有机淤泥,改善养殖池塘的底质生态环境,迅速提高其自净还原功能,促进微生态循环,减缓池塘老化。

二是使用底改净。每15~20天全池泼洒1次底毒净(主要成份:复合盐、表面活性剂、除臭素、增氧剂等),用量为200g/亩,以分解富营养化底泥,抑制其变黑发臭,阻止池底致病菌维生物的繁殖生长,为池塘养殖水生动物营造良好的底部生长环境。

养殖实践表明,池塘底质好坏是水质好坏的根源。良好的底质对保持水质的“肥、活、嫩、爽、稳”和保证养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平常的养殖生产管理中,养殖者应根据养殖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措施进行改底,使养殖池塘底质尽量不受到或少受到破坏,维持良好的池塘底质生态环境,从而确保水生动物的养殖成功。

(通联:211600,江苏省金湖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健康路7号)

猜你喜欢
底质池底清淤
不同发育阶段中华绒螯蟹对底质的喜好性研究
一种ReliefF和随机森林模型组合的多波束海底底质分类方法
市政道路软基清淤回填施工技术实践与探讨
用于海底目标识别与底质分类的多波束水体波形预处理
超长水池温度应力分析及探讨
高温天气水产养殖池塘如何防“底热”
关于市政排水管道清淤技术的探讨
游白沙坡温泉
文蛤的底质选择性及潜沙能力研究
牵引式排水管道清淤机器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