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川(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20世纪以来曾巩文学研究述略
于晓川
(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当代曾巩文学研究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在陈杏珍、晁继周两位学者对曾巩著述进行系统整理并形成《曾巩集》后,学术界对曾巩的研究逐步展开,除文献考辨、辑佚、年谱编订及资料整理外,在曾巩散文、诗词及家族文学等方面分别取得了成果。其中曾巩散文研究涉及综合论述、艺术特点及理论命题、分体研究、比较及接受研究等多种方法和问题,成果最丰。
【关键词】曾巩文学;曾巩集;散文研究;诗词研究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年二十许时,便喜读曾巩之文,《朱子语类》常见对曾文的高度评价。《宋史》评曾巩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自成一家。至明清时曾巩已列“唐宋八大家”之中,有《元丰类稿》《隆平集》等传世。20世纪以来,基于宋代文学的研究逐渐被关注,对曾巩这位文学大家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本文于此作简要梳理。
对曾巩著述整理作出重要贡献的是陈杏珍、晁继周两位学者。1984年陈杏珍先生于《文献》发文探讨了《曾巩集》的流传和版刻情况,同年11月中华书局出版了陈杏珍、晁继周二位点校的《曾巩集》。陈、晁二位以清康熙五十六年长洲顾松龄刻本《南丰先生元丰类稿》为底本,以元大德八年东平丁思敬刻本《元丰类稿》为最主要的校本,以何焯《义门读书记》为重要参照,结合十余个版本对曾巩著作进行了点校,同时辑录了散佚的诗歌33首,词1首,文78篇。《曾巩集》共收入曾巩诗歌443首,词1首,文798篇,校勘精良,书后并附曾巩传记和曾巩著作主要版本序跋,为曾巩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①。
在这一基础上,后世学者对《曾巩集》又进行了一系列辨误、辑漏。涂木水共辑录了3首佚诗②。1999年王河辑得曾巩轶文6篇③,并认为宋人屡屡提及的《南丰杂记》《南丰杂志》等应定名为《南丰杂识》,是曾巩唯一一部文言小说类著作。2003年邹陈惠仪辑出《全宋文》有4篇文章失收于《曾巩集》,《全宋诗》有6首失收于《曾巩集》④,另从宋《锦绣万花谷》、元阴劲弦《韵府群玉》《山堂肆考》《虞美人草》等处辑得曾巩诗作、诗句若干,曾巩佚文5篇⑤、佚诗3首⑥、佚词1首。2004年方艳、李俊标发现目前出版的点校本曾巩诗文集失收的、见载于《永乐大典》中的佚文共有10篇,其中完整的文章1篇,其余为节选。另经李俊标考《游双源》《祭柳子玉文》非曾巩之作,而明正德《建昌府志》录有的《南丰县学记》为曾巩代笔。同年金程宇、方健分别发表文章对久佚海外《永乐大典》中的曾巩佚文进行了考查,认定14封书信中的13封不见于他书,属于新发现的曾巩佚文,金程宇认为此次发现“是20多年来曾巩佚文发现最多、最有价值的一次”。
综合众学者考辨,曾巩现存诗歌454首,词2首,完整的文章823篇。
南宋朱熹曾编曾巩年谱,但已亡佚。清时曾巩年谱有杨希闵、孙葆田、姚范三种。20世纪以来关于曾巩年谱的编订,最早可见为王焕镳先生于1930年11月在《江苏国学图书馆馆刊》第三卷发表的《曾南丰先生年谱》,此谱于1931年在公孚印书局刊行。另外,1932年周明泰有《三曾年谱》(曾巩、曾布、曾肇),周先生自言与王焕镳先生观点多有不同,有些系年“屈指能数不容有误”。此两谱为后世学者的曾巩资料整理及曾巩研究作了重要铺垫。在旧有诸谱的基础上,李震广泛查阅有关诗文集、诗话、笔记、史书和类书等有关资料,新撰了《曾巩年谱》,该书于1997年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对旧谱多有订正、补充,还详细地提供了曾巩活动的时代背景及社会关系,较全面地反映了曾巩及其师、友之结契、行迹所历。李谱将曾巩所存作品全部系以年月,虽有部分作品系年仍值得推敲,但对研究曾巩,了解其在文学创作风格上的演变等方面还是提供了较多的资料,是当前研究曾巩的重要参考资料。另外,中华书局于2006年出版了李震先生编撰的《曾巩资料汇编》,这本目前为止唯一的曾巩研究资料集,收录了自曾巩时期迄清代的相关资料,较为完备。
1983年是学术界关注曾巩的第一个高峰。关于曾巩文学思想及其散文价值、特点的深入探讨,始于这一年王琦珍⑦先生在《文学遗产》(1983年第4期)发表的《学术应超董贾,文章元不让韩欧》一文。王琦珍认为,曾巩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曾巩积极支持、追随欧阳修在古文创作上的主张,与其一道成为开文章‘义法’先声的人物。文章探讨了曾巩与其他古文家思想异同、曾巩的“文”“道”关系、曾巩散文的艺术风格、曾巩与道学家、“唐宋派”“桐城派”的理论关系等问题。在这些后世曾巩研究绕不开的问题上,王琦珍取得了重要成果。
同年12月,纪念曾巩逝世九百周年学术讨论会于江西南丰举行。这是20世纪国内曾巩研究的一个重要开端。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会后的《曾巩研究论文集》⑧中涉及的曾巩研究范围广阔,既包括了曾巩最为人瞩目的散文成果,如其散文理论(成复旺、赖功欧)、散文艺术特色(万云骏、钱贵成)、杂记文、题记文等文类的具体研究(傅开沛、袁瑾洋),也涉及了曾巩的哲学、学术思想等方面(陈圣、傅义)。自此以后,曾巩文学研究尤其是散文研究全面展开,其研究盛况虽远不及欧、苏,但早已摆脱了“无人问津”的境地且全面“开花”,既有理论的细化、深入,又有角度的转变、方法的多样,既有研究者们显现在学术期刊的论文成果,也有高校从事文学研究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以下大体从综合研究、理论命题及艺术特点、分体研究、比较及接受研究等几个方面对曾巩散文研究进行总结。
(一)综合性曾巩散文研究
王琦珍于1990年出版了《曾巩评传》一书,该书虽名为“传”,事实上是对曾巩及其文学思想的全面评价。该书对曾巩的生平与文学道路进行了综述,对曾巩与王安石变法、曾巩文学理论、曾巩散文的风格和艺术特征以及渊源、曾巩诗歌成就及艺术、曾巩影响与评价以及当时曾巩研究所存在的有争议的几个问题(曾巩的籍贯、曾巩文集的编者、《隆平集》是否为曾巩所作、曾巩墓志铭的作者)进行了阐述,并在文末附了曾巩年谱、方志所辑曾氏族人诗文,较之前文所提的《学术应超董贾,文章元不让韩欧》,该书在曾巩与王安石的交往、曾巩散文的艺术渊源、曾巩在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影响与评价的问题上进一步深入,阐述翔实深刻,在曾巩文学研究方面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专著。关于曾巩文学的研究,王琦珍先生取得的成果不容忽视。相近的研究又见夏汉宁的《曾巩》(1993年,中华书局),该书上溯曾巩先祖至唐时曾洪立,正文从曾巩生平、曾巩的文学成就两个方面对曾巩进行了评价研究,书后所附世系表对曾巩家族进行了梳理,较有创新。
2004年李俊标的《曾巩研究》(南京大学)为大陆曾巩研究的第一篇博士论文,该文包括政治思想研究、史学思想研究、散文研究、诗歌研究等部分,特点在于全面关注了曾巩的政治思想、史学思想,而在历来研究较多的曾巩散文方面,主要从曾巩对战国策中辩证思想、汉大赋的艺术手法的借鉴等方面阐述,亦对曾巩骈文的艺术特色进行解析。这是曾巩研究进入20世纪以来较为扎实的学术研究成果,该论文于201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增加曾巩书法艺术研究、南丰曾氏家族文学创作研究等内容,填补了历来曾巩研究的不足。惜该文(书)的视野稍欠宏阔,过于拘泥于曾巩其人本身,对曾巩的文学研究则拘于文本技法、艺术等层面,对曾巩文学的思想性关注稍嫌欠缺。喻进芳的博士论文《论曾巩的文化品格与诗文创作》(武汉大学,2008年)有所突破,该论文上编探讨曾巩的文化品格,对曾巩文学思想的渊源及内容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下编探讨曾巩的诗文创作,包括曾巩的文道观、文章体式、曾巩散文的主导风格、语言特点及影响、曾巩的诗学主张及诗歌创作等六章内容。论文综合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吸收了文体学的研究方法,将曾巩的“书”“记”“序”“论”“议”、奏议、制诏、碑志及其他散文文体分别进行了特点分析,不无创新之处,但有些论述稍显重复。另有李天保的《曾巩文学思想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对曾巩文学思想及成因、曾巩文学创作作了探析,从经世观、文道观、创作观和道说法几个方面对曾巩的文学思想加以解读,从散文、诗歌两部分对其创作实践进行总结,具有一定概括性。
(二)曾巩散文理论、艺术特点研究
万陆最早对曾巩散文理论及其散文艺术特色进行了探讨,其文《曾巩散文理论和散文创作的特色》(《江西大学学报》,1983年第4期)分析了曾巩文学主张形成的背景,从欧阳修、曾巩文学思想的异同、曾巩与理学家对文学的态度、对文之用的不同观点,及曾巩讲求为文简约的特点等方面谈了曾巩的散文理论,结合具体作品谈了曾巩散文创作的特色,是一篇早期较有见解的论文。这方面探讨较早的还有熊礼汇的《论曾巩散文的艺术特色及其成因》(《武汉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梁静的《曾巩散文的艺术特征论略》(《中州学刊》,1992年第6期)及喻进芳的系列研究文章等,但这些成果或概而论之,或琐细而欠思想性,缺乏创见和深度解析。关于曾巩的文章理论还有成复旺的《“明道”说的深化,“义法”论的先导——谈曾巩的古文理论》一文值得关注。成复旺对曾巩的古文理论中文的社会作用、文的内容与形式、作家修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他认为,曾巩的古文理论主要意义在于促进了文与诗的分化,即促进了古文创作和古文理论的独立发展。在唐代的“文以明道”观点提出之后,“桐城派”确立的“义”“法”两个范畴中间,曾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一观点与王琦珍先生的观点相近但论述更为详尽。成复旺认为曾巩存在的问题是对诗的艺术特征缺乏认识,这一总结较王琦珍更为深入。
周楚汉《曾巩文章论》(《中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4期)从曾巩“道法说”“事理说”“辞工说”“史铭说”“内外说”等理论命题角度,对曾巩文学思想中的核心“道”及“道法”关系、文章内容与事理、文辞的关系、史传铭志理论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是一篇内容充实且有见地的文章。关于曾巩的文道观问题有部分学者作以专文探讨,有闫树立《曾巩“道统”思想的价值内涵》(《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年12月)、朱东根《试论曾巩的文道观》(《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2期)、李金良《曾巩的道统思想与文统观对其创作的影响》(重庆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论文,2010年)等,这些文章对曾巩“文道”观的思想内涵、对韩愈等道统的继承发展、与南宋理学思想的衔接以及因此而关联的文章创作、作家修养等问题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陈圣是第一位较详细探讨曾巩生平并对其给予分期的学者,其《曾巩传》(《抚州师专学报》(曾巩研究专辑),1988年第4期)分十七个小部分对曾巩一生及诗文创作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该文并不专为散文创作分期,但对曾巩生平的梳理为后人提供了基础。之后王琦珍(《曾巩评传》,1990年)、高克勤(《曾巩及其散文述论》(《宁波大学学报》,1995年第8卷第4期)、陶文鹏等都探讨过曾巩散文的分期问题,陶文鹏结合曾巩的人生经历及创作情况,将曾巩散文创作划分为早期、耕读与初仕、馆职、外任、京官五个时期,风格则由气势奔放逐渐转为典雅纡徐,自成一家[1]。这一划分大体是较为合理的,然而具体年份界限似有可商榷之处。
理论方面的研究除了文章理论及艺术特色、作品分期等问题的探讨,还有一些角度的研究。叶全妹《宋金元明“欧曾”合论研究》(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2012年硕士论文)、陈晓芬的《曾巩的心理机制及其对散文的影响》(《抚州师专学报》,1988年第4期)、毕庶春《试论曾巩散文的中和之美——兼论其儒术、文词、文风的统一》(《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5期)等亦值得关注。
(三)曾巩散文的分体研究
曾巩的诸多文章中,记体文文学性最强、特点最为鲜明,围绕这一类文体的研究开始最早、成果最多。早在1986年12月出版的《曾巩文学研究论文集》中,就有两篇文章探讨了曾巩的杂记文(傅开沛《浅谈曾巩杂记文的议论特色》)、题记文(袁瑾洋《略论曾巩题记文的思想内容》)。限于时代发展及文学研究的状况,这两篇文章主要从曾巩记体文的文本入手,对其艺术特色、内容及儒家思想方面进行剖析,但忽略了记体文本身的发展历程、曾巩记体文所显示出来的独有特点,缺乏横向、纵向的比较。近几年的硕士论文,如刘芸的《曾巩记体散文研究》(2012年,安徽大学)、张超旭的《曾巩记体文研究》(2013年,陕西师范大学)等以上论文在曾巩记体文研究上更加细化,从曾巩记体文的分类、内容、特色和技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或与其他古文家文章相比较,虽稍欠理论深度,却使曾巩记体文研究更加细化,亦值得肯定。
关于曾巩的序文,较早有周晓音对曾巩的目录序进行探讨(《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后又有陕西师范大学的魏耕原《曾巩书序考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9月)对曾巩的书序研究,该文看到曾巩今存的20余篇书序的丰富内涵,认为可以从中获知曾巩交游信息及其史学意识和礼学观念。
学界对曾巩碑铭等类文章亦有关注。俞樟华《欧阳修、曾巩论墓志铭——古代传记理论研究之一》(《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在与欧阳修比较的基础上对曾巩的墓志铭理论进行分析,包忠荣《曾巩墓志铭之特色及其价值》(《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8月)、喻进芳《论曾巩的墓志铭——兼与韩愈墓志铭比较》(《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3月)是较为少见的关于曾巩墓志铭的研究。郭亚磊《论曾巩的传记理论及传记创作》(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则以现代文体视角对曾巩文学中祭文、墓志铭、记、哀辞、碑铭等中的传记理论进行总结梳理,并与王安石、欧阳修传记创作相比较,颇有可取之处。
(四)曾巩散文的比较与接受研究
学界对曾巩与欧阳修的比较研究较多,与王、三苏的比较也时有出现。最早为1986年王河的《曾巩与王安石、欧阳修》(《曾巩研究论文集》),文章从曾巩与王安石、欧阳修的交游、曾王欧三人散文的艺术风格之比较两方面分析,认为曾巩“纡徐而不烦”,但与欧相比缺少主观的炽热情感,与王相比则缺乏所向披靡的斗争精神。作者认为这种差异是基于文学理论思想的不同。吴小林《欧曾王苏散文比较》(《文史哲》,1988年第5期)将曾巩与欧阳修、王安石、苏氏三兄弟之文相比较则认为,宋代散文六大家的散文“文以明道”,强调文章联系社会现实的文学主张有共同特色。
孟丽霞《曾巩散文在两宋的接受研究》(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喻进芳《明代唐宋派对曾巩的推尊》(《人文论谭》)、邹书《明代唐宋派论曾巩散文》(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刘珊珊、马茂军《曾巩接受研究》(《安康学院学报》,2014年4月)、薛俊芳《曾巩文学思想及其传播与接受》(海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大体都涉及曾巩在两宋、明清的文学接受与评价,对曾巩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有较为充分的认识。
除了以上所涉内容,亦有关于曾巩的儒学思想及哲学思想研究、经典散文的赏析、《隆平集》作者考辨等。总体而言,学界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对曾巩散文的研究成果是较多的,研究范围也较为广泛。
曾巩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于散文,这已是曾巩文学研究的定论,然而其诗歌亦不乏佳作。钱钟书先生曾评价说:“在唐宋八大家中,曾巩的诗歌远比苏洵父子好,绝句的风致更比王安石有过之而无不及”[2]63。20世纪曾巩诗歌受到学术界关注,始于1983年12月在江西召开的曾巩逝世九百周年学术讨论会。刘扬忠、夏汉宁、曾子鲁等在研讨会提交的文章中对曾巩诗歌的评价问题,曾巩诗歌的内容及艺术性分别进行了探讨。关于如何正确评价曾巩的诗歌,如何全面地看待曾巩的文学成就,此次会议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出现了一批开拓性的成果。刘扬忠先生从诗歌发展的历史进程和诗文运动的过程评价曾巩诗歌的成就,认为曾巩诗才虽然的确相对地“短”于文才,但还是有相当成就的,其诗歌与宋诗先驱者重赋体、喜铺叙、散文化和议论化的特点具有一致性,曾巩看重诗歌裨补时政和泄导性情的功用力,主儒家诗教,标举“古诗”(即《诗经》)的传统,要求诗歌合于儒家之“理”,中于圣人的“法度”,抒发作为士大夫的作者们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忧喜哀乐感激怨怼之情”。刘扬忠先生认为,从诗歌应根植社会现实、反映现实生活这一原理来看,曾巩这些主张还是有一定进步性和合理性的(《关于曾巩诗歌的评价问题》,曾巩研究论文集)。刘扬忠先生抛却古人所说“曾子固不能诗”的成见,将曾巩诗歌放在文学发展的现实情况及宋人对文学内部规律探索的进程下,认可曾巩对于诗歌写作的努力,对曾巩诗歌内容方面的现实意义及抒发的真情实感做了客观评价。
夏汉宁《曾巩诗歌内容初探》一文阐述了曾巩诗歌的关注现实、与朋友同僚之间的酬和、对家人故乡的思念等三方面内容,认为“曾巩诗歌所表现的内容,远比其散文要广泛,而且有许多真情,在其散文中是难以见到的”[3]209,这一观点在曾巩文学研究中是尤为值得注意的。吴显泉《曾巩诗词散论》(《青海师专学报》,1989年第4期)一文对曾巩的诗歌艺术特点进行总结,将曾巩诗歌风格总结为抨击时弊、直抒胸臆,寓情于景、即景抒怀,赋比兼采、虚实相生等三个方面。李艳敏的《曾巩诗歌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对曾巩诗歌的题材、内容及诗歌艺术特色、诗风的传承渊源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认为曾巩的诗歌超过了身后“江西诗派”的大多数诗人,扫荡了晚唐以来颓靡浮艳的诗风,对宋调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倪惠颖《论曾巩对韩愈诗歌的接受》(《中国韵文学刊》,2006年6月)则对曾巩诗歌的艺术渊源进行分析、探寻。于广杰《曾巩尚意诗学思想及诗歌风貌》(《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7月)认为曾巩“尚意”的诗学思想植根于“六经”,以表现其醇儒的人格胸次和修养践行境界为主要内容,其诗学思想为宋调的形成开辟了另一种道路。
前文所提李俊标《曾巩研究》对曾巩“不能作诗论”进行了理论溯源,对曾巩诗歌创作中师法前人(杜甫、李白)及自己的主动摸索、宋调的尝试等进行了分析,文末并附曾巩诗文考。喻进芳《论曾巩的文化品格与诗文创作》(武汉大学,2008年)对曾巩的诗学主张、诗歌内容和诗歌分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释,对其诗歌的艺术特点及缺陷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这些博士论文都在曾巩诗歌研究中有所突破,是值得肯定的。而曾巩词仅有两首存世,因数量过少,难以总体把握曾巩词的艺术成就,学界多不关注。
南丰县曾巩纪念馆在调查曾巩后裔资料时,于南丰县长岭村发现了《二源曾氏族谱》,文师华、包忠荣[4]对其中的部分佚文佚诗、曾巩祖上佚事、曾氏的世系和迁徙的考证进行了介绍,在现存的与曾巩研究紧密相关的《广昌甘竹赤溪渡曾氏族谱》《瑶(王甫)曾氏族谱》等族谱基础上对曾氏家族研究做了补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汤江浩有《曾巩之祖父曾致尧考略——曾巩及其主要亲属行实考略之一》[5]《曾致尧母、妻、子考略——曾巩及其主要亲属行实考略》[6]两篇文章,以曾巩祖父曾致尧为中心进行了家族考证。另有南昌大学包忠荣《宋代南丰曾氏与文学》(2008年硕士论文),对曾氏家族中的文学创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关注,然广而浅。李俊标《曾巩研究》(2011年)中专有“南丰曾氏家族文学创作研究”一编,对曾布、曾肇等文学作品留存较多、较有文学价值的曾氏文学进行研究探讨,值得参看。
学界对曾巩、王安石二人交游的情况进行过探讨,基本观点都认为后期二人政见、性格差异造成了二人渐远,但王、曾二人并未断交。关于曾巩与他人的交游情况还有祁琛云《苏轼与曾巩兄弟交往关系考论——立足于进士同年关系的考察》(《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年5月),詹亚园《赵抃与曾巩交游事实略考》(《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等,这些文章对曾巩的交游情况作了有益补充,但学界对王回、王向、强至等与曾巩交好的文人情况却关注不够。在师承关系研究方面,李才栋《曾巩师承关系考》(《抚州师专学报》,2003年3月)认为,根据《旴江旧志》和罗伦、黄宗羲等的观点,曾巩曾师事李觏于理可信。宋友贤《曾巩实系旴江门下高弟——故宫博物院藏南宋稿本提供新证》(《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6月)认为,故宫所藏为南宋理宗淳祐年间的刘汉弼撰写的《故中书舍人南丰先生曾公谥议》一文中有“旴江学舍诸生所以合词而有请也”之说,应为南丰曾师从李觏的力证。但曾巩集中所见资料及李觏《直讲李先生文集》都未明确说明这一师生关系,以上观点尚待进一步确证。
综上所述,学界关于曾巩研究的重要成果已于20世纪80年代初奠基。这一阶段的研究涵盖面广,视野宏阔,关于曾巩及其著述基本资料的整理、考辨等工作为后世曾巩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关于曾巩文学的解读、理论分析均较有深度,虽然有些思想分析限于时代原因显现一些“阶级”观点,有些文章的写作也显现为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等模式,但总体而言对曾巩文学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本世纪以来随着基础研究的推进、方法及内容的细化,学界对曾巩的史学思
想、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书法艺术及散文中的分体研究、艺术特色和理论命题都有涉及,这对曾巩研究无疑是锦上添花,对全面认识曾巩起到了推动作用。较为遗憾的是,曾巩文学研究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理论价值不高的重复性研究成果多,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缺乏创新。二是目前的研究方向较为集中,目前的研究成果对曾巩散文中除序、记外的其他方面的关注远远不够,对曾巩骈文、诗歌的理论分析相对较少。三是在曾巩文学研究中,研究方法与视角上有待转变和突破。近年来有些研究者将文体学方面的研究方法用在曾巩文学研究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仍有很多值得探寻的研究思路。四是曾巩文学研究之初,有很多在学界有一定影响力的学者加入到这一研究队伍中,但在近一段时间以来,这些学者对曾巩的关注较少,甚至在宋代文学年会中都鲜能见到关于曾巩文学的研究探讨。每个时代的文学、每个文学大家的研究,都需要一个全面、合理的研究梯队才能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在旧有成果的基础上,加以新的思路和方法,我们才能在曾巩的文学研究中有更多突破。
注释:
①在《曾巩集》的基础上,各类出版社三十年来出版了数十种曾巩文学选本、译注本(含八大家合集等),多以普及、鉴赏为主,虽有学术性较强的译注,但选注作品及评说内容重复较多,此处不予详细介绍。
②共辑5首,其中《赴齐州》《将行陪贰车观灯》为《全宋诗》所收,但此二诗经李俊标考非曾巩所作,见于《曾巩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79页。本文认同这一说法,不予计入曾巩作品中。
③共辑出7篇,但其中《狄青破侬智高》与《曾巩集》中“杂识二首”之二相近,因此实为6篇。
④含前文所提《赴齐州》《将行陪贰车观灯》。
⑤已于1999年为王河所辑。
⑥辑6首佚诗中又经张如安、傅璇琮考订,其中《咏虞姬》一诗《冷斋夜话》作曾布妻魏夫人诗,《苕溪渔隐从话》前集卷六考为许彦国作,而《过灵璧张氏园》已见于《元丰类稿》卷八,但未见于《曾巩集》;《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实为梅尧臣作,故实为3首。
⑦张海鸥于《宋文研究的世纪回顾与展望》一文提到王琦珍此文为“20世纪最先发表的专门研究曾巩的论文”,事实上除前文所提熊翘北先生之外,涂木水也于1982年发表了《羲之之书晚乃善精力自致非天成——曾巩<墨池记>讲析》一文(《抚州师专学刊》1982年1月),虽为鉴赏文但亦是专论曾巩;而万陆于1983年在《江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4期发表了《曾巩散文理论和散文创作的特色》一文,因《江西大学学报》为月刊,而王琦珍先生刊发文章的《文学遗产》为双月刊,故王文应在1983年8月发表,万文应为1983年4月发表,那么张海鸥先生的判断稍欠准确。相比较而言,万文理论性弱,分析曾巩散文的特色及对其的定位都不够深刻准确,故推王文。
⑧江西省文学艺术研究所编《曾巩研究论文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版。
参考文献:
[1]陶文鹏.曾巩的生平与散文创作[M]//曾巩(中国古代十大散文家精品全集),陶文鹏,选注.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
[2]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2002.
[3]江西省文学艺术研究所.曾巩研究论文集[A].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
[4]文师华,包忠荣.曾巩家族的《二源曾氏族谱》[J].文学遗产,2007(5):130-132.
[5]汤江浩.曾巩之祖父曾致尧考略——曾巩及其主要亲属行实考略之一[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127-131.
[6]汤江浩.曾致尧母、妻、子考略——曾巩及其主要亲属行实考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71-76.
责任编辑:罗清恋
Review of the Study on the Zenggong’s Literary since the 20th Century
YU Xiaochuan
(School of Literature,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Lanzhou Gansu 73003, China)
Abstract:It’s in the early 80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at the research on Zenggong’s literary began. After the“Collections of Zenggong”was published, checked and corrected by Chen Xingzhen and Chao Jizhou,the study on Zengong’s literary developed gradually. Except thetextual research, addendums, chronicle and so on, research achievements also included some aspects of prose,poetry, literature of family. Rich achievements were also obtained in the Zenggong’sprose research which involved in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artistic features, different styles, comparative and reception study.
Key words:Zenggong’s literary; collections of Zenggong; prose study; poetry
作者简介:于晓川(1981—),女,满族,河北秦皇岛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北民族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曾巩文学思想研究”(项目号:319201501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5-11-17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04(2016)01-007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