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正道(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唐才子传校笺·李远传》辨正
严正道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摘要】梁超然先生在校笺《唐才子传·李远》“早历下邑”条时,由于误引《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八记载,认为“云阳”为当涂,故得出李远曾任职当涂的结论,陶敏先生补笺亦同。这种说法本身存在诸多疑点,依据《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等书记载,结合“云阳”一词在唐代诗歌中的使用情况,可以认定许浑诗中的“云阳”为古代旧称,即唐时的丹阳县,而非当涂。
【关键词】李远;云阳;当涂;丹阳
在唐代文史研究史上,傅璇琮先生主编的《唐才子传校笺》集中了二十多位唐代文史学者的校勘和笺证成果,代表了唐代诗人群体研究的最高成就。特别是在唐代众多中小诗人生平事迹的梳理考证上有筚路蓝缕之功,为学界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如此大规模的史料疏辨,难免挂万漏一,出现错误和疏漏。笔者在查阅晚唐诗人李远相关材料的过程中发现尚有可商榷之处,故不揣浅陋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求正于方家。
《唐才子传》卷七有李远“早历下邑”的记载,梁超然先生在此校笺到:“《全唐诗》卷五三六许浑有《寄当涂李远》诗云:‘赋拟相如诗似陶,云阳烟月又同袍。车前骥病驽骀逸,架上鹰闲鸟雀高。旧时乐贫能饮水,他时随俗愿餔糟。不须倚向青山住,咏雪题诗用意劳。’许浑曾为当涂县令,约在大和末年。许诗云‘云阳烟月又同袍’,当指与远同僚。……当涂,《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八:‘当涂,……本旧云阳县地。’故诗中云‘云阳烟月’。许浑为当涂令,则远应是丞、簿、尉之职,故浑于远之遭遇颇寄同情之意。”[1]
又陶敏先生补笺:“按许浑在当涂为县尉时在开成二至四年间,非大和末年,故李远当涂恐非必为簿尉,参《许浑传》补笺。”[2]
以上梁、陶二人都认为李远与许浑在当涂县为同僚,只是在李远任职的时间与具体职务上观点不同。不过,他们的共同前题即许浑诗中的“云阳”指“当涂”是有问题的。按梁先生所引材料“当涂,……本旧云阳县地。”今查《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八,原文为“当涂县,……本汉丹阳县地”[3]683。误把“丹阳”看成了“云阳”,故此材料为伪证,不能为据。又按《太平寰宇记》:当涂县“本汉丹阳县地”,“晋太康二年分丹阳置于湖县。成帝时,以江北之当涂县流人过江在于湖者,侨立当涂县,属淮南郡。”“武德七年,赵郡王孝恭平辅公祏之后,百姓凋残,万中无一;至八年四月以当涂县仍旧属宣州”[4]2079,2080。可以和《元和郡县图志》相互印证。因此梁先生以“云阳”为“当涂”实为错误推断,缺乏材料依据。另陈冠明《李远行年稽实》亦附和梁先生说法,不过他在解释“云阳”指“当涂”时说:“当涂曾名丹阳,又有丹阳湖,与曲阿之丹阳极易相混致误。此处云阳名为曲阿,而实指当涂”[5]。大概陈冠明先生认为是许浑把地名搞混了,所以才会有此说,这完全是一种曲解。
其实,从许浑的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发现诸多李远与许浑“当涂同僚”说法的疑点。首先,现有考据都表明李远只到过当涂一次,若李远与许浑在当涂同僚,那么从诗题《寄当涂李远》可以断定这首诗写于许浑离职当涂令之后,而在李远离开当涂之前。据陶敏先生《唐才子传·许浑》补笺,许浑任当涂令在开成五年左右,其《移摄太平寄前李明府》言“娇歌自驻壶中景,艳舞长留海上春。早晚高台更同醉,绿萝如帐草如茵”,表明是在春季,则可知许浑至早在开成五年春才离开当涂。而陶敏先生又考证李远“于开成五年或稍前以侍御参赞卢贞福建幕”。这在时间上是相互冲突的。其次,李远进士及第在许浑前,若李远真任“丞、簿、尉之职”,按唐人礼节习惯应为“寄当涂李明府远”之类,而绝不会直称其名。在许浑现存的诗歌中,此类称呼多见于当时未有朝廷官职者,如《瓜州留别李诩》《酬殷尧藩》《送崔珦入朝》《酬李当》《送王总下第归丹阳》《下第归朱方寄刘三复》《晓发天井关寄李师晦》《送李定言南游》等。如此称呼,只能说明李远当时未有官职在身。第三,许浑诗中先赞李远“赋拟相如诗似陶”,接下去却说“车前骥病驽骀逸,架上鹰闲鸟雀高”,显然是说李远虽然文学才能堪比司马相如、陶渊明,却只能闲居此处(指当涂)。按司马相如起初虽能赋却不得汉景帝赏识,只能贫居家乡。陶渊明虽能诗,却不得不辞职彭泽,隐居田园,正是以此比李远现状。所以又安慰道:“不须倚向青山住,咏雪题诗用意劳”。青山即当涂的青山,这里因谢朓、李白而成为文人雅士的向往之地、隐居之所。许浑《酬副使郑端公见寄》诗“途上青山忆旧游”自注云:“端公顷在当涂县青山别墅肄业,余尝守邑,因沐见知也”①。说明当时确有人于此隐居读书。因此有理由认定其时李远实则在青山隐居,而不是在当涂任职。
结合以上几点我们可以作如下推测:李远与许浑曾在云阳同僚,应为丞、簿、尉之类,或许李远认为委屈了自己,故仿陶渊明辞去云阳职务(《唐才子传》称其“少有大志,夸迈流俗”,或有此意),追随先贤李白隐居当涂青山。许浑寄诗正是为了宽慰这位抑郁不得志的好友。其时许浑当不在云阳,而应该在任职当涂之前,闲居润州之时[6]。
既然“云阳”不指当涂,那是指哪里呢?按中国古代以云阳命名的地方有三处:一为唐夔州云安县,明洪武六年改为云阳县②。二为唐润州丹阳县,秦时为会稽郡云阳县。《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五:丹阳县“本旧云阳县地。秦时望气者云有王气,故凿之以败其势,截其直道,使之阿曲,故曰曲阿。武德五年,曾于县置简州,八年废。天宝元年,改为丹阳县”[3]591,592。又《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九:丹阳县“本汉曲阿县地,旧名云阳,属会稽郡。史记云:‘秦始皇改云阳为曲阿。’按《舆地志》:‘曲阿县云阳地属朱方,南徐之境。秦有史官奏东南有王气在云阳,故凿北冈,截其道以厌其气。’又吴录云:‘截直道使曲,故曰曲阿。’……唐武徳二年置云州,五年改为简州,以崔顺为刺史。八年州废为县,复隶润州。天宝元年复为丹阳县,以邑界杨树生丹以为名,故今字从木为称”[4]1763。其名称使用最早,虽然后世不再沿用,但吴越地区仍习惯以“云阳”称丹阳,如谢灵运《庐陵王墓下作》“晓月发云阳,落日次朱方”;陆游《送子虡赴金坛丞》“悠悠阳羡路,渺渺云阳川”。三为唐云阳县,属京兆府。《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云阳县,……本汉旧县,属左冯翊,魏司马宣王抚慰关中,罢县,置抚夷护军,及赵王伦镇长安,复罢护军。刘、石、苻、姚因之。魏罢护军,更于今理别置云阳县,隋因之。武德元年,分置石门县。武德三年,于石门县置泉州。贞观元年废州,改石门县为云阳县”[3]10。另《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一:云阳“本汉旧县,亦为美阳县地。古有云阳宫,即秦谓之林光宫,汉谓之甘泉宫是也,亦是匈奴金人祭天之所。……唐武徳元年分云阳县置石门县,三年于石门县置泉州,其云阳县仍于南十五里水冲城以安之。贞观元年,废泉州,改石门县为云阳县。至八年,废云阳入池阳县,仍改池阳为云阳。武后垂拱二年,改为永安县。天授二年,以云阳置鼎州,以三原、泾阳、醴泉等四县属焉。久视元年废州,县仍隶府焉。神龙初,复旧为云阳县。后唐同光初割属耀州”[4]664,665。此云阳自汉至唐相袭沿用,为唐代实际行政区划。
夔州云安改名云阳在唐之后,可以不用讨论。又《全唐诗》中提到云阳的共有31处,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一是指丹阳县,如李白《丁都护歌》“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自溧水道苦王炎》“晨兴见晓月,更似发云阳”;武元衡《送陆书还吴》“我行经此路,京口向云阳”;吴融《过丹阳》“云阳县郭半郊坰,风雨萧条万古情”;韩翃《送苏州姚长史》“江城驿路长,烟树过云阳”;刘长卿《苦魏兼遂》“来去云阳路,伤心江水濆”等。二是指秦时李斯死身之地,如曹邺《读李斯传》“不见三尺坟,云阳草空绿”;胡曾《上蔡》“功成不解谋身退,直待云阳血染衣”。三是指云梦泽中高唐之台,又作阳云,如李白《代寄情楚词体》“云阳一去已远,隔巫山绿水之沉沉。”王琦注“诗意正暗用《高唐赋》中神女事,知云阳乃阳云之误为无疑也”[7];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之二七“朅来高唐观,怅望云阳岑”;储光羲《杂诗》之二“鄙哉楚襄王,独好云阳台”;李贺《汉唐姬饮酒歌》“云阳台上歌,鬼哭复何益”等。四是指树名,如皇甫冉《题裴二十一新园》“久为江南客,自有云阳树”,用葛洪《抱朴子·登涉》中的典故“山中有大树,有能语者,非树能语也。其精名曰云阳,呼之则吉”[8]。五是指具体的地名云阳馆、云阳驿、云阳寺,如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云阳寺石竹花》;韦应物《云阳馆怀谷口》;张子容《云阳驿陪崔使君邵道士夜宴》。六是指唐代实际的行政区划云阳县,如韦应物《使云阳寄府曹》《送云阳邹儒立少府侍奉还京师》;皇甫冉《送云阳少府得归字》;储嗣宗《题云阳高少府衙斋》等。从以上“云阳”一词在唐诗中的出现情况看,以古代“云阳”称代丹阳是唐代文人的一种习惯,它往往在诗句中出现,只是在所指地理范围方面较为抽象,而在诗歌内容上则以描写南方风物为主。如果是指当时实际存在的云阳县,则往往在诗题中出现,地理范围非常清晰,且有云阳某某职的标志,指向性非常明显。而其他几种用法与地名无关,故不必考虑。就许浑“云阳烟月又同袍”而言,和前一种用法非常相似,因此可以认定这里的“云阳”指丹阳,而不指实际的唐云阳县。
另外,假若李远与许浑在唐云阳县同僚,那么在许浑的诗歌中应该有所反映,但查遍许浑诗歌却找不到这方面的充分证据。唯有《秋晚云阳驿西亭莲池》诗一首,但这里的云阳驿是否为唐云阳县驿暂不能肯定。按《大清一统志》卷六十二:“云阳驿,在丹阳县南门外。”则应指丹阳云阳驿。
综上所述,可以大致梳理清楚李远早年的经历:进士及第释褐后,先在丹阳与许浑同僚,任丞、簿、尉之类的七八品小官。后辞去丹阳之职,隐居当涂青山,其间许浑有诗寄问。开成五年前,或许有人举荐,结束当涂隐居至长安任监察御史。开成五年秋,以监察御史身份随卢贞赴福建观察使幕。
注释:
①《全唐诗》卷五百三十五,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十六册6111页。
②见《大清一统志》卷三百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参考文献:
[1]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卷七[M].北京:中华书局,1995:219.
[2]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补正[M].北京:中华书局,1995:326.
[3]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八[M].北京:中华书局,1983:683.
[4]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M].北京:中华书局,第五册,2007.
[5]陈冠明.李远行年稽实[J].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84-91.
[6]陶敏.唐才子传·许浑补笺[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33-334.
[7]李白.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五[M].上海:上海书店,1988:575.
[8]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卷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0:278.
责任编辑:罗清恋
Correction on the“Biography of Li Yuan in the Collation and Annotation of Biography of Talent People in Tang Dynasties”
YAN Zhengdao
(School of Literature,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9, China)
Abstract:When Liang Chaoran was collating“the Biography of Li Yuan in the Biography of Talent People in Tang Dynasties, for the mistakenly citing the recording of the“Yuanhe County Tu Zhi”, thinking Yuyang was Dangtu, he made the conclusion that Li Yuan once held a post in Dangtu, so did Tao Min. In fact, there are many questions about the conclusion. Based on“the Yuanhe County Tu Zhi”,“Taiping Huanyu Recording”and other books, combined with the using of the Yunyang in the poetry of Tang dynasties,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Yunyang in the Xu Hun’s poetry is an old name, that is, it is the Danyang county, not the Dangtu.
Key words:Li Yuan; Yuanyang; Dangtu; Danyang
作者简介:严正道(1975—),男,江西吉安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隋唐五代文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李绅及其诗歌研究”(项目号:12SA133)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5-07-01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04(2016)01-00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