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引领山地生态农业发展

2016-03-28 09:44:43
关键词:农副产品生态农业山地

冉 亚 清

(重庆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 401331)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引领山地生态农业发展

冉 亚 清

(重庆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 401331)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农产品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的迫切需要。大力发展山地生态农业是适应新时期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山地生态农业具有投入低产出高、绿色、稀缺三大特征正好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度契合,有利于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增加市场高效供给,满足消费者健康绿色需求。发展山地生态农业需要在遵循“特、优、绿、规、名”的总体要求基础上,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科技创新、产品加工和中介服务五大支撑体系。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山地生态农业;总体要求;具体思路

一、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2016年发布的中央1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互促共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方面,《意见》要求,树立大食物观,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在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方面,《意见》要求,加大对农产品出口支持力度,巩固农产品出口传统优势,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扩大特色和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在推动农产品加下业转型升级方面,《意见》要求,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增强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农产品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具体而言,有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推进五大领域创新,提升农业竞争力:一是推进农业发展理念创新,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指导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顺应温饱型消费向小康型消费转变的新趋势,按照消费的品质化、绿色化、个性化新特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创新,使农业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拉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既有助于农民就业增收,更有利于农业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三是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然要发挥科技创新引擎的作用,并把它贯穿在农业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四是推进农业经营主体创新,要把大力培育现代农业新型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措施,尽快改变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知识匮乏化的趋势,通过政策引导城市市民带着新知识、新理念、新资本和新需求来发展现代农业,这些新农人、新主体加盟农业,必将有效推动农业结构性变革;五是推进农业体制机制创新改革。要进一步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农业体制机制的创新,扫除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障碍,为农业先进生产力发展提供全新的体制机制保障。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我国农业发展提质增效增收打开了新思路,开辟了新前景。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存在一系列结构性矛盾,具体表现在:一是农业总产出量基本平衡的基础上,呈现结构性失衡,比如玉米过剩大豆短缺;二是质量结构不合理,优质农副产品供给不足与质低价廉“大路货”并存;三是重“二物”(植物动物)轻微生物的开发利用。其实微生物的开发是一个无中生有的大产业,利用那些废弃的农作物秸秆及牲畜粪便,点草成金、点粪成金。微生物的开发,概括起来有六大领域,或称之为“三料”“二品”和“一剂”。“三料”就是肥料、饲料和燃料,“二品”就是食品和药品,“一剂”就是微生物清洁剂[1]。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既要去库存、去产能,另一方面还要降成本、补短板;既要做好减法,更要做好加法。将一些产能过剩、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农副产品减下来,又要大力发展优质农副产品的供给,把加法做实做优做强。

二、大力发展山地生态农业是适应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

山地一般指绝对高度在500米以上或相对高度在200米以上、起伏较大的一种地形地貌。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占陆地总面积近70%,居住着全国1/3的人口,集中了全国43%的耕地、98%的森林资源和大部分矿产资源,而中国的山地大多分布在西部欠发达地区[2]。相对于平原农业和海洋农业,独特的山地地形地貌、土壤和气候特征孕育了独特山地资源,呈现出独有的特征:山地分布广泛,类型多样;气候垂直分布,生态资源丰富等。复杂的山区地形,不仅使光照、土壤、水分、生物等生态因子具有显著的立体差异,而且也使自然生态环境极具复杂性和丰富性。山地的这一特点无疑为发展农、林、牧、副、渔、草综合开发,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生态农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同时山区陡峭的地势,瘦薄的土壤,也极易造成水土流失,使生态系统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因此,任何不适当的人工干预都会造成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传统的谷物农业和现代的化石农业,最大的缺陷就在于它忽视了山区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片面地把山区农业经营活动禁锢在有限的土地上。这种低层次粗放式的平面垦殖,不仅造成了山区林牧业的严重萎缩和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还引起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使粮食生产因失去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如水土流失)而徘徊不前,山地生态农业正是吸取了这一教训,特别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强调因地制宜、综合发展,并注意有效地利用系统中的“废弃物”,这不仅符合山地区域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特点,而且也使得山区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大提高,是山地农业的最佳选择。无论是平原农业还是山地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条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必须全面地兼顾人类对农产品需求的满足与资源环境的改善,并逐渐消除种种非持续因素的影响,使整个农业建立在符合生态要求的技术路线基础上,实现经济、环境、生态资源和社会都处在良性循环之中[3]。

“生态农业”( Ecological Agriculture)一词最早由美国土壤学家W·Albreche于1970年提出。1981年英国农学家M·Worthington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人、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我国的生态农业并不出于发达国家“生态农业”的引入,自古以来就有“精耕细作”和对土地实行“用养保”的优良传统。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叶谦吉教授于1979年撰写发表了一篇题为《生态农业——一场新的绿色革命》,将中国生态农业( Chinese Ecological Agriculture)定义为“生态农业就是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以期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文中叶谦吉教授在国内第一次提出了“三个效益”必须统一考虑的主张,这是嗣后正式倡导的“中国生态农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和核心范畴[4]。

山地生态农业就是人类在不破坏资源支撑力、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立足于综合利用山地生态资源,从中获取满足人类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各种物质农产品、健康保健产品和精神服务产品,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现代农业发展形态。

什么是生态资源?我们认为,在人类生活的生态系统中,一切被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所利用的物质、能量、信息、时间和空间,都可以视为人类的生态资源。这表明,生态资源一定是与人类生产生活发生交互联系的一切“外在物”,这些“外在物”影响制约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人类的活动也可能改变着它们。对于生活在山地区域的人们,生态资源应该包括两大类:

第一类是呈现垂直分布的多样性生物资源。生物资源可再细分为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三大类。由于山地的垂直高度的差异、山地起伏的陡缓、纬度的高低不同、以及光热水土等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使得山地区域的动植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分布。这些从低海拔到高海拔的呈垂直多样性分布的生物资源,为我们发展山地生态农业提供了可靠的资源贡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靠传统种植业谋生的农户离开原有居住地大举向城市居住谋生的趋势,许多山地生物资源得以修复并茂盛繁荣起来,这种“人退物进”的状况在我们的调研中得到了印证。比如渝东北山区的巫山、巫溪、城口等地,有的乡镇撤乡并镇后,当地的植被恢复了,野生动物多了,野生菌种疯长了。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这些丰富的生物资源绝不能让它由着性子自生自灭,而应该顺应人类日益增长的对绿色生态产品的需求得到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第二类是以土壤、岩石、海拔、光照、雨水、云雾、气温、空气等要素形成的非生物环境所构成的生态系统。这些非生物环境之所以纳进生态资源范畴,是因为,它们一方面既是影响山地生物资源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与人们的生活有直接的联系。随着人们生活品质和健康意识的提高,开始需要洁净的水源、蓝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凉爽的温度、烂漫的花海、富含微量元素的农副产品。这类生态资源随着都市生活的种种不如意而变得更加稀缺和珍贵。比如近几年农村休闲产业、避暑纳凉产业的迅猛发展,初步展现了山地生态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

发展山地生态农业之所以契合了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客观要求,是因为:

第一,山地生态农业具有投入低产出高的特性。过去传统山地农业依靠山地一块薄地,用粗放型的经营方式,施放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还得乞求上天风调雨顺,最后得到绵薄的收获。这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山地农业,在温饱尚未解决的时代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然而又得吞下水土流失、生态退化的恶果。随着经济全球化、平原农业机械化时代的到来,主要粮食供给来源呈现大幅增长;加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食物来源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以小麦、大米为代表的粮食需求呈现消费倾向递减,肉类、蛋奶、果蔬以及各种微生物农产品的消费倾向递增的趋势。同时,山地丰富的原生态资源本身为我们发展山地生态农业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甚至比如像采集业、狩猎业投入的成本会更低。当然对于诸如野生采集和狩猎业,需要政府通过科学决策,采取许可证制度等措施进行限制性开发和利用,防止物种断裂或灭绝。发展山地生态农业重点依托山地生态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和合理开发利用,实现“靠山吃山”到“养山吃山”的转变,是一种投入小产出高效益好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好路子。

第二,山地生态农业具有绿色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工业化思路指导下生产的农副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开始心生疑虑,转而追求更为原生态、无农药、无化肥、无基因重组的有机农副产品的消费趋势。这种生态农副产品的最大共性是“绿色性”。山地丰富的生态资源孕育了丰富的有机动植物农副产品和以食用药用菌为代表的微生物产品。人们只要一听说是“野生”的,就会趋之若鹜,价格翻上几倍甚至十几倍。比如我们在重庆城口接触到的野生山药(20元/斤)是人工栽培山药价格的6倍,野生蜂蜜高达300元/斤,野生嫁接改良猕猴桃价格也在30元/斤以上。各种丰富多样生态农副产品之所以质优价高,是因为无论是口感还是甜度养分都是上乘之品,且具有养生保健的药用功效。

第三,山地生态农业具有稀缺性。正是因为人们对山地生态农业产品需求日益旺盛,而绿色生态农副产品供给的不足,造成了山地生态农副产品的稀缺性。这种绿色供给的稀缺性催生了市场价格的高涨,从侧面反映了大力发展山地生态农业的紧迫性。同时,随着人们对洁净空气、凉爽气候、田园风情的渴望,又催生了山地特色乡村旅游、休闲纳凉避暑产业的蓬勃兴起,为山地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前景,成功使山地生态农业“接二连三”。

总之,正是山地生态农业具有的投入产出高、绿色性和稀缺性,大力发展山地生态农业既可以增加有效供给,也可以适应社会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山地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户收益;既解决农民卖难的问题,还解决农民卖个好价钱的问题。所以,大力发展山地生态农业是新形势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

三、发展山地生态农业的总体要求和具体思路

(一)发展山地生态农业的总体要求

山地生态农业发展事关农业兴衰、农村稳定、农民增收,事关农业现代化和精准扶贫脱贫大计,在实施过程中要体现以下5个字的总体要求:

1.发展山地生态农业要体现一个“特”字。“特”就是要有特色。山地生态农产品除要体现绿色、生态、安全、健康等共性要素之外,还要有自己的个性特色。因为随着山地生态农业发展的兴盛,产品同质化现象必将凸显出来,到处都是猕猴桃、土鸡(蛋)、野生蜂蜜等“山货”,让消费者看不到产品差异特征,就不可避免形成市场的同质化竞争。所以,特色就是不同,特色不同就有价格差异。山地农产品特色可以是产地特色、气候特色、土壤微量元素特色、养生保健特色、地形地貌特色,也可以是文化特色、养殖工艺和制作工艺特色等等。总之,特色是“立品之本”、市场之命。

2.发展山地生态农业要体现一个“优”字。顾名思义就是“优质”。优质的农副产品既需要通过科技创新进行品种改良,科学栽培管理,也需要不滥施化肥农药,一切按照生态要求进行有机培育。这样才能使我们生产的水果更加香甜、生产的家禽消费更加健康、生产的食用菌更加养身、生产的中药疗效更加显著。现在市场上的进口水果(如台湾凤梨、智利车厘子)虽然价格高昂但仍供不应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农业供给侧出现了问题。

3. 发展山地生态农业要体现一个“绿”字。“绿”就是绿色,它是对农副产品的安全性、健康保健性、有机性等的综合诠释。我们要通过严格的第三方质量监控体系,从种子选择、土壤检测、种养殖工艺流程、加工储存、冷链物流全过程实施监控,确保生产“绿”得用心放心,消费安心,并通过产品二维码技术,对绿色产品可以实施质量责任追溯与跟踪。

4. 发展山地生态农业要体现一个“规”字。“规”就是要适度规模经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深入,传统的“小而全”经营方式愈来愈受到生产成本、用工成本、物流成本、加工成本的约束,这种天女散花的种养模式,既不能从根本上使农户摆脱贫困,又使一部分进城农民的土地闲置浪费。因此,发展山地生态农业尽量以产业集群的思路去引领,在一个村甚至一个乡镇大力发展某种主导山地农业产业,带动相关农业产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产生一定的规模集群效益,既让广大农户抱团做大,又让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吃得饱,还让市场(消费者)都知晓。

5. 发展山地生态农业要体现一个“名”字。“名”就是知名、出名、名气、众所周知的意思。古人云“好酒不怕巷子深”,意思是说,只要质量好就不怕没人消费。这种观念在小农经济时代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在以口碑为信息传递载体的时代,商品的名气是靠时间的累积,一代一代人的艰苦努力打下的。但在今天信息化时代,这句话就显得不合时宜了。有了“好酒”还得不怕出名,还得迅速出名。一要注意通过各种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大力宣传推广,二要通过商标注册等方式进行产权保护。只有名气更大,市场更广,销路才畅,效益才好。

(二)大力发展山地生态农业的具体思路

1.建设服务山地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由于山地的起伏落差较大,交通不便,生态脆弱等特性,加大对山地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平原更显重要。长期以来,制约山地农村发展、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的首要因素是山地区域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好,农民过着种地靠天、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的生活。因此,我们要加大山地区域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山地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首先是道路畅通,道路是连接城乡连接市场的血管。我们不但要建设好乡村公路,财力许可条件下还要建设好连户路、田间路。只有道路畅通,“山货”才能进城,工业品才能下乡。 这里要强调的是,有一种观点认为,对于高山道路,由于高山移民搬迁出走,出于经济效益考虑,就不需要再修公路了。也许这是基于眼前的财力约束下的现实考虑,但从长远看是不对的。因为高山深处虽然没有人居住,但生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生态观光休闲产业的发展、森林防火安全都需要修路。其次是加快对山地生态农业的水旱综合开发体系的投入和治理,防止地质灾害、农田用水灌溉工程的建设,改变靠天吃饭的格局,增强山地生态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第三是加快科技服务、育种育苗、防灾防虫、田间管理、卫生防疫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总之,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时,一定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明确政府介入和市场化运作的合理边界。只要是有助于改善农村农业公共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姓公的就一定要公共财政介入;相反,采用市场化经营方式,通过招投标进入的农业经营主体,所承包的园区原则上不需要公共财政投入。

2.合理规划和布局山地生态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对山地农业的用地、水资源、森林的合理利用进行科学监测和管理,把开发利用、保护治理、资源增殖有机结合,具体分析不同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其相互作用。对山地各种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变化趋势进行系统研究,以水土保护为重点,建立多种形式的防护农林体系。针对山地生态农业涉及多样生物、多层次配置和多级质能转化的特点,需对各种适应条件、组合模式、物种搭配、配套技术、经济效益及能量效率、投产比率等进行研究,筛选出适合不同山地生态地区的高产高效立体种植、立体养殖的最佳生态农业产业模式[5]。在培育山地生态农业产业体系上,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既可以选择“主导产业+辅助产业”模式,也可以选择“复合产业”模式。比如发展山地花果产业,可以配套养蜂产业、观光产业的“主辅带动模式”,也可以发展呈现相关性的花果产业、养殖产业、林下产业的“复合相关模式”。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还可以建立经国家认证的山地生态农业园,如今美国已有2万多个生态农场,英国、荷兰、瑞士、匈牙利等国也先后建立了各种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场。

3.建设支持山地生态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山地生态农业,科技仍然是第一生产力。山地资源、山地气候多样性决定了科学种养殖的复杂性,涉及到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根据生态学和循环经济学的原理,每一产业的发展都与其他产业相关性强,且学科多样,涉及到土壤学、气候学、动物学、微生物学、植物学、遗传学等多学科交叉。因此,我们必须系统考虑,统筹谋划,把科技创新贯穿到土壤改良、气候监测、动植物种子改良、生产管理、生物防虫防疫、产品加工储存、质量检测、绿色认证、冷链物流运输等各个环节中去,确保山地生态农业发展的高附加值性和安全性。

4.建设山地生态农副产品加工体系。农业动植物农产品加工业是生态农业产业链条上的关键一环。一是可以通过粗加工或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整个农业系统的经济效益,解决就业;二是对于一些季节性强或保鲜要求高的农副产品,必须在当地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对于季节性强的农副产品,通过加工储存延长产品的供应周期,克服因旺季供给过剩、淡季因供给不足导致的市场价格扭曲,保护农民利益;对于保鲜要求高的农产品,更需要通过当地加工冷鲜保存,才能确保产品质量。这些农副产品加工业应当包括:林木产品加工业、粮食产品加工业、果蔬产品加工业、畜禽产品加工业、中药材加工业、食用菌产品加工业等等。

5.建设山地生态农业发展的中介服务体系。中介服务是服务于生产者和连接消费者的中间环节。山地生态农副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由于受信息不对称因素的制约,更容易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这些中介服务体系包括动植物种子服务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农机服务体系、质量认证服务体系、商标服务体系、物流运输服务体系、销售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等等。这些综合中介服务体系的建立,一是有利于保证山地生态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二是有利于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口碑,增强消费信心。

[1] 刘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N].人民网-理论频道.2016-05-11.

[2] 董景荣、邓正琦主编.中国山地经济理论与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3] 谢代银,范大路.山地生态农业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9).

[4] 范大路等.可持续发展新型山地生态农业与重庆市农业可持续发展[J].重庆社会科学,1999,(1).

[5] 赵晓云. 生态农业与中国山地农业建设的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6).

[责任编辑:左福生]

Take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as an Opportunity to Lead Mountai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Ran Yaqi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401331, China)

Structural reforms to boost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is the urgent need to adapt to accelerate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nsumption structure upgrade. To develop the mountai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to adapt to national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key structural reforms in the new period.Mountai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ith thre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high input low output, green, it is perfectly coincided with structural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highly fit. It is good for stead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continuous increase in rural incomes, and increasing effective supply market, meets the demand of consumer healthy and green goods. In order to develop mountai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e need to follow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of “characteristic, perfect, green, enormous, brand”, and try to complete five elements such as infrastructure, industry layou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duct processing and intermediary service.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mountai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general requirements; specific ideas

2016-07-12

冉亚清(1965-),男,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F30

1673—0429(2016)06—0072—06

猜你喜欢
农副产品生态农业山地
山地草甸
青海草业(2022年2期)2022-07-23 09:34:58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今日农业(2020年20期)2020-12-15 15:53:19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山地之旅
乡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 06:50:54
山地之美——雨补鲁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3:48
湟中弘大农副产品购销有限公司
青海政报(2017年7期)2017-07-24 14:14:40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农经(2017年6期)2017-07-05 10:10:01
一位90后的生态农业梦
新农业(2016年16期)2016-08-16 03:42:20
农副产品品牌建设的思考
现代食品(2016年24期)2016-04-28 08:11:57
安乡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
作物研究(2014年6期)2014-03-01 03:3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