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佳朱延钧王 博刘宝权
(1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大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长春 130033;2吉林省抚松县人参产业发展中心,抚松 134500)
地理远缘杂交高油大豆品种吉育403及栽培技术要点
刘 佳1朱延钧2王 博1刘宝权1
(1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大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长春 130033;2吉林省抚松县人参产业发展中心,抚松 134500)
吉育403是由吉林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于1998年利用长农5和地理远缘材料意3杂交,采用集团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油大豆品种,主要特点是高产、高油、适应性广。2012年2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吉审豆2012005。该品种主要适宜在吉林省长春、吉林、松原、通化等中熟区种植。
该品种是吉林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1998年以长农5为母本、远缘亲本意3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代号为公交98113H,通过常规育种方法-集团系谱法选育而成。1999-2004年决选F1~F6单株,2005年F7决选株行定名为公交98113H-3。2006年、2007年在公主岭进行产量鉴定试验;2008-2011年参加吉林省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2011年参加吉林省中熟组品种生产试验。2012年2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1 植物学性状 该品种为尖叶,紫花,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85cm,子粒椭圆形,种皮黄色,种脐黄色,百粒重16~18g。吉育403属春大豆中熟品种,出苗至成熟124d,需≥10℃活动积温2550℃以上。
2.2 品质 吉育403子粒品质优良,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粗脂肪含量22.13%,粗蛋白含量36.33%。
2.3 抗性表现 2011年对98113H-3进行人工接种鉴定,抗性评价结果:抗大豆花叶病混合株系,病情指数0.56;抗大豆花叶病毒1号株系,病情指数0.67;抗大豆花叶病毒3株系,病情指数4.17;抗大豆灰斑病,病情指数2.67。田间自然诱发鉴定结果:高抗大豆花叶病毒病、大豆灰斑病、大豆霜霉病;抗大豆褐斑病、大豆细菌斑点病;感大豆食心虫。
2008-2011年3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766.0kg/hm2,比对照九农21平均增产6.1%。其中2008年3个承试点增产,增产幅度分别为13.27%、12.62%和9.35%;1个承试点减产,减产幅度2.97%。2009年3个承试点增产,增产幅度分别为17.69%、5.14%和0.94%;1个承试点减产,减产幅度2.04%。2011年5个承试点增产,增产幅度分别为8.99%、9.27%、14.78%、6.86%和9.42%;2个承试点减产,减产幅度分别为19.48%和2.07%。
2011年生产试验7个承试点平均产量2774.8kg/hm2,比对照九农21增产7.9%。其中6个承试点表现增产,增产幅度分别达0.5%、30.0%、15.4%、4.5%、2.1% 和7.9%;1个承试点表现减产,减产幅度为1.2%。
2012年通化地区示范应用每hm2产量达到3000kg;2013年在通化、白山等地区示范推广产量达到2900kg;2014年在通化、白山等地区推广应用产量达到3000kg。
4.1 整地及播种 种植时最好选正茬,不重、迎茬种植。根据前茬作物进行伏秋翻,深度22~25cm。可施底肥,一般每hm2施大豆三元复合肥600kg,或施腐熟有机肥2万~3万kg。4月20日至5月10日播种,可播前起垄,也可平播。播种时土壤应不起大土块,水分含量22%,播后要扣严土壤,压实。垄距60~70cm,每hm2播种量55~60kg,精播12~15cm等距点播。瘠薄地每m2保苗22株左右,肥地保苗20株左右。
4.2 田间管理 中耕 第1片三出复叶时用锄头锄地,做到锄净苗眼草、不伤苗、松表土。苗高10cm时,进行第2次锄地,做到不伤苗、不压苗、不漏草,锄地后1~2d,选晴朗天气趟地1次。第2次中耕后15d左右,大豆封垄前,再趟地1次,要做到深松多上土。除草 可在播种后出苗前喷施除草剂乙草胺1次,降雨前施用,避开高温干燥的中午和大风天气。喷药后1周内,尽量避免踩踏喷药地面。出苗后适当除草,如使用机械收获,注意收获前清除青嫩的高大杂草。灌溉 遇干旱年在开花期和结荚期各灌水1次,也可以在开花中后期灌水1次。
4.3 虫害防治 生育期间注意防治大豆蚜虫,关键是早期发现早期防治。一般在蚜虫发生时用40%的乐果乳油800倍液喷雾,或用3%啶虫脒乳油每667m2用药15~20mL,兑水40~50kg喷雾。8月中旬,即在成虫发蛾盛期,及时防治大豆食心虫。对于地下害虫,可在施底肥时,在底肥中每hm2拌入呋喃丹5~10kg,或使用大豆种子包衣剂处理豆种。
4.4 收获 在完全落叶、茎秆变为黄褐色,子粒归圆后即为成熟,应趁天气晴朗及时收获,最好在上午进行收获工作。收获后在晒场晾晒数天即可脱粒入仓。
收稿日期:(2015-10-28)
通信作者:刘宝权
基金项目:“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2011BAD35B06-2);吉林省科技攻关计划(20140204019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