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华王凤梅陶永艳刘世聚
(1山东棉花研究中心,济南250100;2济南飞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济南250100;3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柳林镇人民政府,巨野274900 ;4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农业局,济南250300 )
适于机采的转基因抗虫常规棉新品种LM-1
孟庆华1,2王凤梅2陶永艳3刘世聚4
(1山东棉花研究中心,济南250100;2济南飞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济南250100;
3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柳林镇人民政府,巨野274900 ;4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农业局,济南250300 )
针对近年来棉花生产中缺少机采品种,济南飞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适时地选育出机采棉新品种LM-1,该品种的突出特点是生育期短、吐絮畅而集中、衣分高、增产潜力大,较好地协调了早熟和高产、铃重和结铃性的矛盾;各项纤维指标协调,品质综合指标较好;抗病性好、适应性广,对落叶剂敏感,适于轻简化栽培和机械采收。
LM-1是以常规品系94-361系(鲁棉研20号的母本)为母本,转Bt基因的GK12为父本,经杂交系统选育而成的转Bt基因抗虫棉常规品种。从F2开始,选择高产、早熟、抗虫、抗病、铃大、结铃吐絮集中的单株,综合利用卡那霉素鉴定和生物鉴定筛选抗虫单株,结合南繁加代,经过连续多代系谱法选择于2006年育成。2007年参加了天津市常规抗虫棉区试,2010年3月获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农基安证字(2009)第140号),2010年4月通过天津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津审棉2009004),2011年参加了山东省区试,2014年参加山东省生产试验,2015年通过山东省审定(鲁农审2015020号)。
该品种属转基因中早熟品种。出苗较快,中前期长势稳健。植株塔型、紧凑,成株茎秆较硬,无茸毛。叶功能较好,叶片中等大小。铃卵圆形,吐絮畅。区域试验结果:生育期124d,第一果枝节位7.0个、高20cm,株高110cm,果枝数13.9个,单株结铃18.0个,铃重6.2g,霜前衣分40.8%,子指10.9g,霜前花率92.1%,僵瓣花率9.1%。2011-2013年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HVICC)测试:纤维主体长度30.2mm,断裂比强度30.2cN/tex,马克隆值4.9,整齐度84.8%,纺纱均匀性指数143.4。2011-2013年经山东棉花研究中心抗病虫性鉴定: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高抗棉铃虫。
在2011-2013年全省中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子棉、霜前子棉、皮棉、霜前皮棉每667m2产量分别为256.0kg、235.0kg、102.8kg和95.2kg,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号增产5.6%、7.5%、4.1%和5.5%。2014年生产试验子棉、霜前子棉、皮棉、霜前皮棉每667m2产量分别为327.6kg、315.1kg、134.5kg和129.6kg,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号增产6.3%、6.5%、3.6%和3.8%。
适宜于春直播,地膜覆盖、育苗移栽或麦套。春播一般在4月20日前后,一般每667m2播种3000株左右。适于中、高肥水种植,施足底肥、重施花铃肥,该品系营养生长较旺,要注意及时化控。2代棉铃虫一般情况下不施药防治,3、4代棉铃虫各防治1~2次;重点防治棉蚜、棉叶螨、烟粉虱和盲蝽蟓等非鳞翅目害虫。该品系与一般常规品种相比,早熟、株型紧凑、铃大、铃柄中偏长,吐絮畅而集中,对落叶剂敏感,适于机械采收。
本品种的抗虫性是由Bt显性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应采用“自交混繁法”保持该品种群体的基因和基因型纯合度,维持该品种的特性,防止品种混杂和退化。主要技术要点如下:选择100个左右的骨干自交系,每年各系分行种植,建立保种圃,圃内不防治棉铃虫,苗期用硫酸卡那霉素溶液点涂叶片,鉴定抗虫性,拔除敏感株和田间棉铃虫危害严重株,在每系中选典型株自交30~40朵花,分系留自交铃,供下年继续分系种植。所有系混合收花,单收单晒单轧单独加工为核心种子,严防混杂和种子退化。在隔离的条件下,每年用核心种子繁殖基础种,由基础种繁殖生产原种,由原种繁殖生产用种。
收稿日期:(2015-10-27)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14C26213701999);山东省良种工程项目(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