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雅娟
媒介融合下对文学文本与电影文本的思考
——以电影《鬼吹灯之寻龙诀》为例
窦雅娟
如今在媒介融合这个大趋势下,电影市场出现许多以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吸引无数原著粉等影迷的观看。文学文本与电影文本的结合,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亮点,然而,电影文学始终属于大众文化,当文本文学遭遇电影文学时,该何去何从,值得思考。同时,媒介融合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扩大了文学文本的传播空间与传播渠道,另一方面却使适宜于精读的文本文学让位于娱乐大众的电影文学。在此从电影《寻龙诀》出发分析电影文学与文本文学的融合,并对这一融合做出反思。
媒介融合;电影文本;文学文本
[作 者] 窦雅娟,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在电子媒介时代,媒介的发展逐渐从纸张媒介向电子媒介转换,同时作为纸张的文学文本的呈现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电子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使得大众可以随时随地阅读与思考,但大众在阅读文学文本时,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如人物、故事、语言、时代感、节奏感等,都必须通过读者自我想象,在大脑里还原文本画面。电影文本的出现,使得大众脑海中的画面直观地呈现出来,大众的感官充分得到了满足。当电影文本与文学文本相结合时,这种感官的刺激使得大众更加倾向于电影文本。因此,当文学文本遭遇电影文本时,该何去何从,值得思考。
由书写所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即为文本。文学文本指的是构成文学这类语言艺术品的具体的语言系统,是传达人生感悟与体验的特定语言系统,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和剧本等艺术与文学形态。在电子媒介时代,文学文本的载体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总归是要通过读者来阅读的。
什么是电影文本呢?在信息技术化社会,电影文本是伴随着电影这一媒介形式而产生的新文学样式,其具体形式区别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等。这种新的文学样式主要指电影剧本,另外也包括影片中的解说词、歌词等。电影剧本的来源多种多样,如可以是创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或者可以根据生活直接创作,也可以根据其他文艺作品改编,甚至可以是一个梦的还原,当然无论怎样的创作在内容和形式上都需要创新,文本构造需有血有肉。
电影剧本以文字作为原材料,它塑造的文学形象具体、直接、生动,并且以文字作为中介,让读者阅读时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电影剧本所创造的文学形象必须通过读者的理解和想象才能实现。电影剧本有着独特的风格,它能够显现出鲜明的动作性和鲜活的画面感,读者在阅读电影剧本的同时,几乎可以看见和联想到未来影片中一幅幅运动着的视觉画面,感受到剧情的辗转与反侧。电影剧本有着不同于诗歌、小说的形式——场景、人物、对话、动作描写,这一幕幕的剧目描写能让读者清楚地感觉到影片中的逻辑关系和丰富的潜台词。因此,一部优秀的剧本是一场精彩电影的前提和基础。
但是,电影剧本创造的文学形象又不同于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所创造的文学形象,它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电影剧本的一切内容,必须能够在银幕上以电影的各种艺术和技术手段体现出来。
本文所说的媒介融合即电影文本与文学文本的融合。一个是以信息技术为前提的传播,一个是纯文本的传播,当两者融合时,前者会对后者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以电影《鬼吹灯之寻龙诀》(以下简称《鬼吹灯》)为例,小说《鬼吹灯》是近几年畅销的盗墓系列小说,小说以一名退伍工程兵胡八一的视角,讲述他摸金的过程。以文学视角来看的话,小说叙事完整,人物塑造有血有肉,很有个性,看完小说之后给人印象深刻,同时小说的故事情节紧凑,引人入胜,环环相扣,在读小说之余不得不感叹作者天下霸唱的想象力以及令人叹服的文字功底。
同时,时下比较热的电影《寻龙诀》,即改编自《鬼吹灯》小说,当文学文本与电影文本相遇时,媒介融合即传播手段融合便产生了。
电影文本与文学文本的融合是属于媒介传播手段的融合,所谓“传播手段融合”狭义上是指利用新型的技术来改造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等);广义上指在大型的传媒集团中,不同媒介的传播手段在一个大的平台上进行整合,用同样的技术和人员实施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之间的资源共享。这些“多媒体编辑”将收集回来的材料和新闻用于集团旗下的各个大小媒体,进行资源整合共享。
电影《寻龙诀》运用强大的电影特效将小说中描述的场景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吸引了人们的无数眼球。这种呈现方式成功将文本与新的媒体结合起来,将小说中平面的画面立体化、形象化,带给了人们直观的视觉感受。但是,需要我们思考的是,改编作品带给我们的究竟是别样的精神食粮还是速食的快餐文化?在电影大热的同时真正看过原著的人有多少,在电影文本的冲击下,文学文本面临怎样的窘况,需要我们深思。
(一)电影文本与文学文本的转换并置
电影《寻龙诀》在大热的同时,《鬼吹灯》小说也占据了各阅读器的热搜榜首,我们不妨把文学文本与电影文本的转换看成是两种传播形态之间的转换。电影《寻龙诀》的导演乌尔善说这部电影从筹备到拍摄一共历时四年,它的故事很简单,就是于20年前知青下放时留在胡八一和王凯旋心中的一个愧疚,一个对小丁爱的愧疚。两个男人同时喜欢一个女孩,而同时两个男人又是好兄弟,保持着公平竞争的状态,这样的情谊是值得珍惜,更是值得尊重的。所以他们为了寻找曾经的彼岸花(女孩小丁喜欢的一种花),干起了老本行。同时,在电影制作上,特效非常好,包括开头的垂直墓葬以及中间的地下墓地,都给人非常绚丽的感觉。电影文本的这种直观性,色彩以及画面的精彩都是文学文本所不及的。影片故事简单化又颇具幽默色彩,再加上特效的成功运用,使得《寻龙诀》获得一片好评,文学文本的转换似乎取得了很直观的成功。
我们暂且把文学文本当作理性思考的精英文化,而电影文本毫无疑问是大众文化。在传播学领域,受众是传播过程中重要的一环,电影文本很牢固地抓住了这一点,以受众为中心,实现了从文本到电影的转换。然而,在转换过程中,文本的精英化、文学性、内涵性便被统统忽略了,只留有华丽的外表,内容却也只是向简单化发展。《寻龙诀》在电影界虽然有较好的口碑,得益于其突出的特效以及演员的演技,但这种哗众取宠的电影文本却多多少少是缺乏内涵的,正如《寻龙诀》的故事结构就相当简单。在这种环境下,文学文本是否会没落呢?
(二)消费环境下文学文本的没落
大众媒介和大众文化的创作总是围绕一个核心——激发和表现人们的消费欲望。由乌尔善指导的电影《寻龙诀》在预告片中尽情展示了其优秀的特效镜头,赚足了人们的感官欲望。与此同时,也使观众忽略了其简单的故事套路,刺激的感官感受代替了对文本的思考。不过商业化电影本来就是为了谋取利益,这一点我们不做评论。在这种消费环境下,文学文本似乎渐渐被遗忘了。特别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为文学文本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但在这种“另类的繁华”之下也出现了文学文本经不起阅读、韵味和审美淡化的现象。大众文化的感官冲击代替了文学文本的情感交流,特别是在媒介融合下,电影文本与文学文本的转换中,人们着重于电影的感官刺激,对于文学文本中人物的细腻刻画、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不闻不问,以为看完电影就了解了整部作品,但是,速食的文化终究是经不起推敲的。
在目前看来,电影文本更多讲究的是趣味性、娱乐性,更多的是迎合大众的品位,文学文本在这种环境下该如何生存,值得思考。
(三)媒介融合下两种文本的发展
如今提高资本效率、扩大发展空间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这种趋势诉求下媒介融合应运而生。于此背景下,文学文本要想获得更加广泛的影响力,必须把自身改造成符合大众文化需求的大众文本,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从而进入大众狂欢的视野。《鬼吹灯》从小说文本转换为电影文本即为一例。总之,文学文本难以再延续印刷媒介时代的统治地位,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要实现蜕变,就可能需要以符合大众文化的审美为基础和前提。
而且在当今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各种文本创造者的合作越来越密切,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资本效率,尽力扩大文本的传播空间。如天下霸唱与乌尔善合作明显将小说文本更广泛地带到了大众的眼前。原创小说与电影“捆绑销售”成为文学文本适应媒介融合的一种策略,影片热映的同时拉动了小说的阅读热潮。尽管文学文本与电影文本的差异仍然存在,但文学文本与电影文本形成合作共谋的关系更多的是适应了媒介融合的趋势,而且以目前的结果来看这种策略的感官效果还是不错的。
尽管在如今看来文学文本趋于落后,而电影文本正当大热,但媒介转换对于两种文本的发展还是颇为有利的。
文学文本作为理性思考之下的产物,它需要人们静静地坐在一个地方思考,或读或写,这是一个慢节奏的生活,似乎与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但是,我们在享受电影文本带来的感官刺激的同时,也需要静下来感受文学文本的内涵与理性,做一个会用大脑思考的人。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往往忽视了文学文本自身所独具有的思考美、想象美、安静美,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强烈冲击了文学文本的存在,使得它更加“落寞”。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我们更应该重视文学文本,在内容与形式上充分结合,做到真正的创新,让更多的文学文本走进大众的视野,使得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共同发展。
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我们不仅要看到这种融合的优势所在,并积极利用这种优势,使媒介融合达到最优的效果。同时,也要看到媒介融合带来的劣势,不要一味沉迷于感官的刺激,而是要多感受一些来自心灵方面的震撼,多去感受文学文本理性与内涵的洗礼。做一个有质感的人,既能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又能领悟慢节奏生活的美。
总之,在媒介融合中,文学文本逐渐转向娱乐化、大众化,电影文本就是其中一例,从盗墓系列小说《鬼吹灯》到电影《鬼吹灯之寻龙诀》就是媒介融合深刻的体现,电影热带动了小说热。那么,文学文本在这种趋势下该何去何从呢?笔者认为,文学文本会在媒介融合这一大趋势下演变为新的形态继续前进。
[1]罗燕.从《百家讲坛》看传统经典文化与电视传播媒介融合[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45-146.
[2]胡美玲.论媒介融合对艺术文本传播的影响——以《金陵十三钗》为例[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 (2):53-54.
[3]刘颖悟,汪丽.媒介融合的概念界定与内涵解析[J].传媒,2012(1):73-75.
[4]喻国明.传媒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李光辉.从媒介融合视角看文学形态变迁——以小说为例[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38-141.
[6]吴晓冰.论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报业发展[D].济南:山东大学,2011.
[7]刘华娜.中国报业全媒体转型研究——以石家庄报业为例[D].保定:河北大学,2013.
[8]蔡雨廷.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报业面临的困境与机遇[J].媒介批评,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