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少玲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人物访谈节目的危机与新发展
梁少玲
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电视人物访谈节目的危机与新发展的背景在于传统电视访谈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需要寻找优化与突破的途径。介绍新媒体环境下电视人物访谈节目的危机,并以广西为例分析电视人物访谈节目的新发展。
新媒体环境;电视;人物访谈;危机;发展
[作 者] 梁少玲,广西电视台记者。
电视人物访谈节目是个“舶来品”,最初见于美国,是一种分期制作,每期都有嘉宾参与,通过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互动交流推动与开展的电视节目类型。最初的形式局限于一个主持人对一位嘉宾的简单模式,随着节目内容日益丰富,后逐渐演变为主持人或团队与嘉宾或团队的个体或群体之间的互动交流。中国此类节目数量众多,既涉及新闻类人物访谈,也有针对文娱明星的人物访谈。虽然形式已经变化如百花齐放,不过这类节目主旨仍未过多变化,那就是与现实紧密结合,通过节目反映社会客观问题或热点与焦点,由此引发受众的关注或参与等。
中国的电视人物访谈节目曾经火爆一时。有人统计,从最初出现此类节目至今,国内电视台累计有超过两百个人物访谈类节目,其间经历过稍早的“综艺化谈话”(《综艺大观》)、“记录化谈话”(《生活空间》)、“游戏化谈话”和随后的“纯粹谈话”(《实话实说》、《朋友》以及现今的《艺术人生》、《鲁豫有约》)等四个阶段。这些节目无论是走平民路线还是高端精英路线都各具特点,也曾经分别在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里形成了规模效应,甚至成为人人必看、必谈的热点话题。
只不过,当观众的新鲜感渐渐消退后,这些节目又无一例外地陷入了相同的危机中:盛极必衰、由盛转衰。尤其是当具备了实时传播与反馈功能的新媒体席卷全国后,不仅《综艺大观》《生活空间》难觅踪影,《实话实说》《朋友》相继停播,就连《艺术人生》《鲁豫有约》也开始渐显颓势。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其一,这类节目自身存在着过于依赖名人效应的问题。最初创办一个电视人物访谈节目时,为了尽快打开局面、占领一定的市场份额、快速吸引并稳固相当的观众基数以提高收视率,节目组必然首先寻找“大腕”级的嘉宾参与,利用重量级嘉宾本身强大的名人号召力产生夺人眼球的吸引力。这样的办法也确实有效,网络不发达年代,观众最爱看名人访谈,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满足对于公众人物隐私的窥探欲。不少人物访谈节目利用名人效应因此得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利用庞大的受众基数获得了可观的收视率。但是,“大腕”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节目一多,明星就不够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迅速消费的明星嘉宾的资源逐渐枯竭,就会成为困扰节目生存发展的大问题。从观众的角度看,他们的猎奇心理则得不到满足,即使是曾经的老观众也渐渐不再忠实于这个节目,逐渐抽离的受众必然导致收视率下降。若这种情况难以快速缓解而新的访谈节目又不断涌现时,观众的迅速分流必然导致曾经的热播节目渐渐走向没落甚至消亡。
其二,节目类型或内容随着时间推移显得相对陈旧、老套,观众开始出现审美疲劳。在一个泛娱乐化、选择过多的社会,观众对某个电视节目的喜爱与忠实早已无法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只有寥寥几个电视频道的时期相比。那个时候《正大综艺》的生命周期能够以十年计,而现在的电视节目甚至会缩短到以月计。某种程度上,电视人物访谈节目本身的品质并未过多改变,但是观众的欣赏水平或者视角却在快速地变化。在电视节目形态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访谈这种对聊形式对观众而言已经没有了新鲜感。无论是哪一档红极一时的访谈,想再以简单的对聊形式满足观众的胃口,根本不可能。而那些活跃在荧幕上的名人尤其是明星艺人背后的故事几乎被榨干,能说的东西早已形成了固定的套路、不能说的明星也不愿多说。在这种挖无可挖、无话可聊的情况下,节目难免会变得索然无味。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本质上优秀的节目在观众主观的观念中却在迅速地老化,反映到具体的数据层面就变成了受众数量减少和收视率降低,由此推导出的结论是节目类型或内容已经陈旧老套,观众出现审美疲劳。实际上,很多时候,过多的选择导致了观众方的茫然和疲惫。在一个功利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中,受众对于娱乐对象的热衷时间总是变得越来越短,而作为受众欣赏对象的电视节目的不长久既是必然,也是无可奈何。
其三,现实主义与娱乐至上难以两全。当人们处于一个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中时,包括艺术创作在内的一切都会逐渐沦为快速消费品,甚至于电视节目。快节奏带来巨大的压力,压力的释放途径之一就是更多的娱乐形式。人们需要娱乐缓解紧张情绪,因此对电视人物访谈节目也打上了娱乐的印迹。虽然真实、客观、深刻的现实主义能够触及人的灵魂,却显然过于沉重、娱乐不足,电视节目需要现实主义打动观众,但又不能过于沉重而让渴望娱乐的观众感觉不快甚至想要逃离,这便成为一种两难。尤其是新生代观众群体数量日渐增多时,两难的矛盾更加突出。“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总是众口难调,在不断地摇摆选择中,现实主义与娱乐至上此消彼长,难以两全。
其四,新媒体的冲击。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明星发布信息和展示自我形象的渠道日益多样化——微博、微信都可以承载这种功能,访谈节目不再是唯一的途径。更为重要的是,相比传统媒体的种种局限,网络媒体的口径与自由度比传统媒体大得多。最近一年来,各大视频网站自制的访谈节目层出不穷,像《优酷名人坊》《大牌驾到》《青春那些事儿》,这些节目不但能集结豪华的大咖明星阵容、谈论传统媒体不敢触及的尖锐话题,而且节目排播不受限制,极大地提高了热门话题和热点人物的时效性。正是由于新媒体超强的互动交流性、草根娱乐性、创新创造性等更多优势给传统媒体形成了无法回避的危机,反衬出了电视访谈节目的后继乏力,影响了节目的生存与发展。
毋庸置疑,传统的电视访谈节目已经整体遇冷,在一些悲观的人士看来,这类节目似乎走入了死胡同。对于传统电视台而言,当务之急是充分了解受众需求,改进访谈节目陈旧的形态,为渐渐式微的访谈节目重新找到出路。
(一)选择嘉宾类型丰富多样
广西电视台在人物访谈节目选择嘉宾类型方面没有沿袭众多地方台同质节目只邀请名人明星的传统做法,而是根据每期节目主题的真实需要选择最有说服力的嘉宾,避免了只关注名人效应潜在的缺陷与不足。
作为广西电视台唯一一档常态化的电视理论访谈节目,《凡事说理》在选题策划上紧跟社会现实,有时政热点,也有关乎百姓日常生活的;有社会问题,又有经济问题……人民群众最关心什么,节目就重点阐述什么。而每期节目邀请的嘉宾既有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又不乏劳动一线的党员干部、普通群众。在《凡事说理》制作过程中,栏目组有意识地邀请来自基层的群众参加节目。比如,谈扶贫创新的话题时邀请了来自凌云县贫困村的村支书;谈文明旅游的话题时邀请了工作在一线的导游和旅游爱好者;谈南宁地铁建设时邀请了南宁市的普通市民。这些嘉宾从各自的角度和立场谈问题,谈看法,说出了基层的声音,回应了普通百姓的关切,让节目更接地气。基层是理论宣传和推广的沃土,基层人民群众最需要科学理论的帮助和指导。开播三年多来,《凡事说理》节目组多次走出去,邀请领导、专家学者作为嘉宾,去到龙州、武鸣、三江、荔浦、崇左等县、乡、村,与群众面对面,倾听群众诉求,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现场解答,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真正送到了基层群众手中。这种“走出去”办节目的思路和方式,让访谈节目有了更广泛的传播面和更强大的生命力。
(二)增加屏幕内外的互动
在此基础上,《凡事说理》和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的特别访谈节目《盛会进行时》还可考虑增加屏幕内外的互动。如当下十分火爆的《金星秀》中,大量场外观众的留言反馈成为栏目中一道独特的风景。《金星秀》首秀中以主持人金星“教训”韩国傲慢的海关官员和“调戏”崇洋媚外的空姐一炮而红,之后的节目中除了延续金星自己亲身经历的各种见闻以突出节目亮点的特色外,还不断增加场外观众发来的各式留言和问题。无论是观众询问“你买A股吗?你怎么看后市啊”,还是“金老师,您看不看亚洲杯”,金星均会一一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或回答。这种五花八门却反映了场外观众心声的互动反馈使《金星秀》在后期节目中显得更加贴近百姓日常生活、紧跟时事热点。
丰富的嘉宾类型与场内场外更多的互动能够使电视人物访谈节目不断接近和普通受众的距离,使他们感受到节目制作方的“亲民”态度与诚意,感受到节目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进而对节目增加更多的认同度。无论是《凡事说理》或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的特别访谈《盛会进行时》都应当在以后的节目制作中适当增加一些与观众的交流,这不仅有助于节目消除媒体与受众之间“天然”的隔膜,还能够帮助栏目组获取更多的主题来源甚至制作灵感。
(三)创新节目类型与形式
第五媒体的到来及飞速普及的现状给包括电视在内的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压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传统媒体丰富传播手段提供了更多的资源。新媒体环境下的资讯传播主体从原有的新闻机构扩展到了各级运营商、网站、博客、论坛,更多的个体同时具有了资讯受众和传播者的双重“身份”。曾经单一又单向的传播途径变更为单向、双向、多向传播的组合,且传播主体有了更多接受受众反馈的机会,网络让资讯传播变得越来越活跃和丰富多彩。在这样的状况下,电视人物访谈节目除了沿用传统的制作与传播模式外,还能够借助更多新媒体的资讯素材扩充自身节目的类型或内容。如在广西电视台的《凡事说理》中,除了主持人与嘉宾开展对话交流的环节,还融合了大量网络视频、影视资源、新闻短片等素材。与此同时,节目中真人与卡通形象同台出镜,《凡事说理》打造了一位卡通形象的“说理博士”。从这位数字“博士”口中说出的当期主题、哲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观点给访谈节目带来了别样的活力和趣味,再配合栏目事先创编的说唱乐主题曲与背景音乐,一档主题严肃、内容严谨的人物访谈节目顿时显得风格明快而个性可爱起来。
(四)在坚持现实主义基调的同时兼顾娱乐性
考虑到当下电视观众欣赏习惯的变化,人物访谈节目固然不能过度娱乐化,但在坚持现实主义基调的同时兼顾娱乐性却也不失为折中之法。如1998年在凤凰卫视首播的《鲁豫有约》在2010年进驻安徽卫视时更名为《爱传万家——说出你的故事》,从题目已然可以发现这一档节目的变化,那就是故事性的成分正在增加,尤其是那些有着特殊人生经历的平民草根嘉宾的人生故事更是最能打动观众的节目亮点。如果说明星嘉宾吸引观众的是其对明星隐私的好奇心,那么平民嘉宾背后的故事吸引观众的地方则是曲折。越是普通人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越能引起同样是普通人的观众的共鸣,这既是现在的《爱传万家——说出你的故事》能够坚守电视屏幕至今的原因,也是《凡事说理》或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特别访谈类节目应当更多借鉴与参考的地方。
普通人提到马克思主义时的第一反应常常是刻板、严肃、权威、教条,是不与人亲近的政治理论,既难以为人所理解,又几乎无法与基层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产生任何密切的交集。但是,《凡事说理》却要剑走偏锋,将深奥的理论平民化、通俗化,使之“浸润”到人民群众的柴米油盐中,成为一只看不见的理论指导之手,帮助普通人分析、理解、辨析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与现象。
另一方面,广西所处的区位特点使其在对东盟开展资讯传播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与发展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召开,广西电视台开始加强了针对东盟各国电视节目的创新打造。涉及人物访谈节目的创新打造方面,广西电视台侧重于以访谈的形式制作和播出节目。比如在中国—东盟博览会召开期间,包括众多部长和专家级人物应邀接受了广西电视台的人物专访。广西社会科学院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研究岗位特聘专家杨亚非接受专访时针对北部湾面向东盟打造现代物流体系发表了意见;而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公使衔参赞阮湘平则针对自贸区加强经济交流提出了建议……高层管理者与专家学者的访谈内容不仅为博览会的顺利召开提出了高屋建瓴的专业意见,也为中国—东盟之间未来的合作交流指出了发展方向和趋势。
总而言之,今天的电视节目创作者们比任何以往时候都要有责任和义务去完善访谈节目这样一个公共话语平台,用更有深度和更有内涵的优秀谈话节目留住广大观众的心。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如电视等遭遇到了更加活跃和快捷的第五媒体的全力竞争甚至打压,使包括人物访谈节目在内的众多电视栏目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但正如“危机”既包含危险又蕴含机遇一样,网络的海量资讯也能给传统媒体带来潜在的丰富资源。与新媒体充分融合,利用先进的技术实现突破,不仅是电视人物访谈节目转型升级的有益途径,更是整个传统媒体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与艺术含量的未来趋势。
[1]李荣归.如何加强电视节目的策划[J].新闻实践,2010 (11):36.
[2]吴宛雄.主持人个性魅力与频道竞争力[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10):29.
[3]周慧玲.电视娱乐节目主持人个性魅力的缺失初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