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振
浅谈优秀编辑的坚守精神
李开振
做一名好编辑需要的条件及能力很多,在此从做一名好编辑的主观因素入手,着重论述持续的热情如何影响一名编辑,以及热爱、激情、自信、自豪、毅力、坚持等因素在一个编辑成长中所起的作用。
编辑;优秀编辑;坚守精神
[作 者] 李开振,中学生学习报社编辑。
现代报刊与图书出版从写作、编排、装帧设计到印刷、营销、发行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应对编辑的要求也更为“苛刻”。以笔者之见,好的编辑应处处对文字明察秋毫、吹毛求疵,时时对市场洞若观火、了如指掌。一端是内容和产品,一端是市场与营销,同时执其两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做好编辑工作并不简单,它需要持续的热情、严谨的作风、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限于篇幅,笔者在本文中主要就持续的热情做简要论述。
有人说,“十年编辑九(久)坐案头八方来稿七窍玲珑忙得六亲不认五官老矣四体不勤三审校稿为两个铜锭一生清贫”。三联书店原总编辑李昕却说,这辈子就是想当编辑,没有一种爱不需要付出代价,爱上编辑可能代价更大。他曾在《做书·自序》中说,这大半辈子,作为知青下乡不算,只从事了一种编辑职业。毕业时,他条件优越,选择职业的优先权最大,可是他毅然决然要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能发挥自己专长的职业,便决定去人民出版社当编辑。可是,出乎意料地被分到人事部,于是斗胆找领导调岗,非要到编辑部历练。总编辑无可奈何,不得不把李昕分到编辑部理论组。后来的实践证明,李昕跟着一帮名编辑做了一个真正的编辑。由此,我们真正体会到了李昕的编辑情怀,感受到了他对编辑职业真正的热爱和激情。
近现代杰出的出版家张元济先生不是一开始就从事编辑职业的,维新变法失败后,他寄居上海,接受南洋公学监督之聘。他认为救亡图存应从传播思想文化入手,于是从事编译工作。后来,他受聘于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工作,这将标志着他致力于中国出版事业的伟大开端。自此以后,张元济先生不仅身体力行,也以自己的编辑人生述说着编辑职业的崇高、伟大、无私,还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发掘、培养、造就不计其数的编辑大家,更以自己一生编辑出版的孜孜以求昭示对编辑事业的忠诚与热爱。
不言而喻,优秀的编辑都对出版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热爱,拿到好稿子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要激动得无法安然入睡甚至失眠,他要快马加鞭审稿,以最快的速度出版,以早点与读者见面。相反,如果一位编辑从事工作多年,却从未因做一本好稿子而激动、感动过,这是很遗憾的。可见,做一名好编辑的前提是,你必须热爱这份工作,愿意为此花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愿意为之付出而无怨无悔。著名图书策划人、出版观察者王文鹏在《跨界,重新定义出版》这篇文章中说,“热爱”是最重要的一个东西,热爱是第一位的,不热爱你就永远做不好。只有对出版这个行业充满了热爱,才有了策划出好书的可能。除了热爱,还要专注,专注于报刊、图书的每一个细节,专注于整个出版产业,直到挖掘到事物的核心。
爱到极处,便会激情满怀。这种激情表现在发现好作品时的拍案叫绝,找到好作者时的相见恨晚、感动莫名,与作者讨论稿子时的当仁不让,策划选题方面的绞尽脑汁,办事效率方面的雷厉风行。激情对编辑的组稿非常重要,有激情的编辑才可以感染作者,让其接受你这个人并把最好的稿子给你;有激情的编辑才能够对编辑工作忘我地投入,“不用扬鞭自奋蹄”;有激情的编辑才有“韧性”,敢于战胜编辑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
做编辑得能坐冷板凳,能守得住寂寞,能经得住诱惑;做编辑得根植于一种热爱,培养一种自信,感受一种自豪。唯有热爱,方能钻研深入;唯有自信,方能不卑不亢;唯有自豪,方能咬定青山。刚开始做编辑的时候,有点胆怯,其实是不自信的表现。有一次外出调研,大家推举笔者在开会前讲几句,笔者心跳加快,两腿发软,后来即便战胜了自己,上台说的也是磕磕巴巴。回来后,笔者仔细查找原因,从根本上树立了自信,以后再讲话都不哆嗦了。也许,有的编辑会说,见一般的作者肯定没事,若是见了专家、名家或是大家,就又怯场了。关于这一点,中学生学习报社的老前辈詹家瑄先生曾告诉笔者,做编辑要敢于上天入地,要敢闯深宅大院。詹先生八十多岁了,但说这话时,依然铿锵有力,慷慨激昂,坚毅的眼神中流露无限的自信与自豪。按照我的理解,这“上天入地”就是要经得起考验,经得住磨难,能经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艰辛;这“深宅大院”必定是卧虎藏龙,必定是专家、名家或是大家荟萃之地。詹先生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她在报社当编辑时,曾到北京拜访过诸多名家、专家、作家、教育家、政治家等,并请他们为报社题词、撰稿。
时至今日,凭着一种韧劲儿,笔者已在报社做了近十年的专职编辑,2011年做了行政工作。但笔者深知,正是做编辑时的认真、严谨、踏实,给了自己无限的自信与自豪。无论工作怎么变动,始终对编辑工作比较关注,甚至因为长期以来的职业习惯,无论看什么东西,无论走到哪儿,都带着一种批判的眼光去审视那些会说话的文字。这是编辑需要养成的职业素养,也是编辑生活对笔者个人的改造。有了这种素养,当经编辑之手编辑出版的报刊、书籍送到一位行家里手手中并被拍案叫绝时,做编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幸福感一下子都会迸发出来。而那些从普通编辑做起直至成功地在市场的摸爬滚打中成为出版行业领域风向标的编辑大家们,更将无比自豪。在《中学生学习报》创刊三十周年前夕,笔者有幸采访了报社绝大部分老同志,并能感受到他们做编辑的自信、自豪,朱本卓、邢桂轮、袁浩、张绵黄、杜祥玙、孙建开、詹家瑄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他们大多从一名普通的编辑入手,凭着聪明才智,依仗自信自强,创造了《中学生学习报》最辉煌的历史,后来,这些同志虽然相继离开,但都在这个出版行业继续创造着编辑出版界的奇迹。
《教学通讯》《中学生学习报》的创始人——邢桂轮先生在《回望编辑生涯》这本书中说,开始时条件很艰苦,他们四个人只有一张学生课桌存放资料。后来发展到有了一间房子,但是人员又减少一位,很长时间只有三个人做工作,其中一位同事当时计算一下,他要从事编辑、校对、会计、出纳、保管、收发等14项,工作起来没日没夜。他们既要从事脑力劳动,又要从事体力劳动,装装卸卸,搬搬扛扛。也就是凭着这股韧劲、超人毅力和坚守精神,中学生学习报社的前辈们为改革开放的中国知识界、教育界带来了最可饕餮的精神食粮。编辑出版家楼适夷最初编辑《小说》月刊时,虽然编委会有10人,但实际上一切编辑任务,从约稿、审阅大量来稿、选编、校对到出版,都由其一个人负责。他住在九龙的斗室中,奔波于九龙与香港之间,异常辛苦,却任劳任怨,坚持不懈。
“创业艰难百战多”,唯有创业时编辑人员的坚持、坚守,才能在经历风雨后见证一棵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的生命奇迹。创业难,守业更难,没有毅力和坚持,就无法在茫茫人海中寻觅到最适合的作者;没有毅力与坚持,就无法感受一部作品从粗糙到精致的漫长与幸福;没有毅力与坚持,就没有无数人类文化结晶的呈现;没有毅力与坚持,就更无法让广大读者认识已被编辑渲染得光彩夺目的作者;没有毅力与坚持,就无法看到你所打磨的优质精神产品产生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尤其在当下出版行业深受物质的糖衣炮弹裹挟和数字多媒体侵袭的背景下,出版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报刊、图书编辑同仁也在经历着阵痛与蜕变,而能否打赢这场仗,就在于全体编辑同仁能否与时俱进,在发展中坚持,在坚持中凸显毅力。
20世纪30年代,臧克家先生多病缠身,但他作为一名编务人员,坚持工作,毫不懈怠:编《星河》,东奔西走;编《文讯》,竭尽全力。在人民出版社的7年时间里,他坚持天天看稿子,为他人作嫁衣。
三联书店的原总编辑李昕在《做书》的自序中还写道,有两次机会可以重新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一是1986年,担任清华大学外语教授的父亲通过美国朋友为他联系好去美国留学,可以边当助教边读研,条件很优越;二是1993年,香港有位地产商要在北京开公司,建议他“下海”当老总。两次他都婉拒了,因为他认为当编辑适合自己。李昕还回忆道,杨建邺的《杨振宁传》是他们跟踪20年才拿到版权的。当初因为坚持办刊原则,因为该书稿涉及学术上的一些论争,即便是杨振宁主动联系出版,也未能说服三联。后来随着论争的逐步明晰,出版时机成熟,但杨振宁希望两本传记(另一本是台湾记者江才健的)同时出版,而责任编辑通过杨振宁的好友陈方正选出了最优秀的一本。三联既坚守了自身理念,又让我们见证了他们为出版所展现的毅力。设若中间不跟踪,不坚持,那么也就不会有这段出版佳话。
人民文学社的老编辑何启治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邀约陈忠实写长篇,此后20年,何启治坚持每年催稿,最终这部巨著惊艳问世。《傅雷家书》《尤利西斯》(萧乾、文洁若译本)出版时也是面临重重困难,但是由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范用和李景端两位编辑大家的持之以恒,这两部作品以其熠熠生辉的价值走上亿万读者的书桌,也走进了文学史。
最近,网络上疯传的“大树理论”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棵大树必须具备五个条件:时间、不动、根基、向上长、向阳光。对于编辑而言,要想成为一个好编辑同样需要这些内容。持续热情除了包含热爱、激情、自信、自豪、毅力、坚持之外,还须经得起时光的打磨和恒久的等待,具有坚定的信念和一颗纯净、美好和阳光般的心。
[1]格罗斯.编辑人的世界[M].齐若兰,译.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
[2]邢桂轮.回望编辑生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3]李昕.做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4]李鲆.编辑是一门正在创新的艺术[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5]宋应离,袁喜生,刘小敏.20世纪中国著名编辑出版家研究资料汇辑1-10[G].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6]周正浩.优秀编辑的四门必修课[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4.
[7]见城彻.编辑这种病[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8]陈颖青.老猫学出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9]应中伟.中国出版企业核心能力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