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学报发展路径研究

2016-03-28 06:49吴美英
传播与版权 2016年7期
关键词:办刊学报稿件

吴美英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学报发展路径研究

吴美英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学报发展可从以下五方面着手:一是加强高校领导对学报的重视;二是打破办刊机制,合理定位学报;三是转变观念,拓宽组稿渠道;四是坚持用稿标准,严把审稿关;五是加强编辑队伍建设,致力于编辑素质重构和能力提升。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报;发展路径

[作 者] 吴美英,硕士,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编辑。

高校学报是反映高校师生教学科研成果的学术性理论刊物,其萌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高校学报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已发展成为我国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时代下,面对新媒体的咄咄逼人,高校学报却面临着严重的发展困境,如办刊机制僵硬问题、稿源不足问题、编辑人员素质提升问题,等等[2-4]。高校学报如何突破困境,寻求发展新路径,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高校领导对学报的重视

领导的高度重视是高校学报各项工作得以开展的关键。著名古建筑专家陈从周教授在谈论高校学报重要性时强调:“没有学报,便没有学校最高的学术性刊物。没有学报,便没有学校。”“有什么样的学报,就有什么样的学校。”[5]由此可见,学报在高校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要办好一所学校,必须重视学报工作。但目前还有相当多的高校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他们认为编辑学报也只不过是把投过来的稿件编排成册,没有多少技术含量,随便一个人都可以完成。

办好学报,要考虑的问题很多。如学报编辑部机构设置问题、编制问题、编辑素质提高问题、办刊经费问题等。这些办刊问题的解决,没有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很难实现的。没有领导的重视,学报就像车子没有了发动机,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所以说,领导对学报工作的重视是办好学报的重要保证。

要得到领导的重视,一方面学报要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努力提高办刊质量,扩大学报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要搞好学报的宣传工作,让领导更好地了解学报在办刊本质及学报在高校发展中的性质、地位与作用,引起领导对学报工作的重视。[6]

二、打破办刊机制,合理定位学报

高校学报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学术质量。学术性是高校学报办刊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早期高校学报的办刊宗旨。但到了后期的发展,高校学报慢慢被戴上了高校属性的“紧箍咒”,高校学报从栏目设置到稿件来源,纷纷被打上了内向性的烙印,无形中成了束缚高校学报发展的枷锁。如果高校学报始终坚持这种办刊理念,那就终究不能跳出“一流大学办一流学报,三流大学办三流学报”的怪圈。要想在竞争中立足于不败之地,需要高校学报的管理者转变办刊理念,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综合高校的办学特点、所在地区历史文化特色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重新定位和确定发展目标。

在办刊特色上,自教育部“名刊名栏”工程启动,就有部分高校在往这方面努力,并取得相当的成效。如《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利用近代绍兴人才群起,构筑了独具特色的绍兴文化优势,开辟了“越文化研究”专栏,引起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又如《九江师专学报》发挥自己地处陶渊明故乡的地理优势,开辟“陶渊明学术研究”专栏,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吸引了一批中外陶渊明研究者撰稿,使该刊成了陶渊明学术研究中心。[7]再如《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创刊,从1995年起该学报就率先打破以往的办刊模式,针对所在高校的学科优势进行全面改革,以其特色栏目打造期刊品牌,突出了办刊的区域性、地方性、文化性和民族性,办刊成绩斐然,成为国内外有名的学术期刊。[8]这些成功的办刊经验,都是建立在对自身学报的合理定位之上的,所以合理的办刊定位是成功办刊的前提。

此外,办刊模式可以是多元化的,没有必要拘泥于综合性的办刊模式,可尝试专业化办刊、特色化办刊、联合办刊、数字化办刊等办刊方式。学报的作者也没必要仅仅面向本校的师生。高校学报的作者可以是高校的师生,也可以是科研机构的工作人员;可以是国内的学者,也可以是来自国外的专家学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报真正成为学术思想的交汇、碰撞之地,充分体现“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思想理念。

三、转变观念,拓宽组稿渠道

稿件是一本学术刊物的血肉。没有稿件的刊物,就如一锅没有米的饭,一口没有水的泉,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所以,办学报,有充足稿源非常重要。

稿源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刊物的质量。质量低劣的稿源,即使编辑有再大的本领也很难把学报办成一本优秀的刊物。因此,要办好学报,就要有好的稿源。一般来说,目前有公开刊号的高校学报的稿源是比较充足的,编辑只需要等稿上门就可以了,来什么样的稿件就看什么稿件,编辑完全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这种组稿方式很难组到一流的学术论文,除非这是一本核心期刊,不愁没好米下锅,否则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单靠闭门等稿是万万不行的。这就要求编辑在组稿上下功夫,转变传统的组稿观念,变被动组稿为主动组稿,千方百计拓宽组稿渠道。要组到好的稿件,编辑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做好组稿前期准备。所谓前期准备,即要求编辑明确自己要组哪方面的稿件。有人认为,图书出版,需要选题策划,高校学报不需要。笔者并不认同这种观点,办好一本高校学报,除了要有明确的办刊定位外,编辑还需要在此基础上优化栏目设置,对自己所负责的栏目进行选题策划,做到每个栏目的文章观点鲜明、重点突出,体现学术性、创新性和前沿性。如果编辑没有在组稿前对栏目选题理解透彻,就很难组到适合的稿件。

二是拓宽组稿途径。组稿途径是多方位的,用三个字概括就是“走出去”。第一,编辑应主动与栏目研究领域相同的系部、科研主管部门保持联系,时刻关注最新的科研动态,主动向他们约稿。第二,编辑应该经常关注并参加一些高水平的学术年会、研讨会,抓住机会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交流、沟通,以便发现优质组稿资源。第三,编辑还可以加强与学报同行的联系,互通信息,相互推荐好的稿件。

三是组稿后做好稿件质量的把关工作。稿件组回来后,并非每一篇稿件都能尽如人意。有些稿件经过审稿,需要做进一步的修改;有些稿件也可能没有通过审稿。那么编辑需要严把质量关,坚持高品位、高标准用稿原则,严格遵守择优录用的原则。坚持录用标准,采取严格的措施杜绝人情稿的出现,真正做到宁缺毋滥。而对于需要作者做进一步修改的稿件,编辑要研究透审稿专家对稿件修改的具体要求和方法,做好与作者的沟通,指导作者按要求修改稿件。

总之,学报编辑必须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若想当一个好的学报编辑,一定要注意加强思想品质的修养,首先要做一个公正无私的人。

四、坚持用稿标准,严把审稿关

目前,各大高校学报一般采用“三审制”,即编辑初审、专家复审和主编终审。[9]审稿工作要做到坚持用稿标准,严把审稿关,笔者认为在具体审稿工作中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把“三审制”变“四审制”,即在进入传统的一审前对组回来的稿件进行学术不端现象把关。高校学报中常见的学术不端行为表现为抄袭、剽窃、不当署名、一稿多投、一稿多发等。高校学报如果没有把好这一关,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有二:一是助长了学术不端的不正之风,败坏了社会风气;二是严重影响学报办刊质量和声誉。因此,编辑要严格把关,及时发现、遏制这类稿件的发表。如何把关,现行用得比较多的方法是利用防剽窃系统。编务或编辑只需要把组回来的稿件上传到学术不端系统,该系统就会快速进行数据比对,很快就会得出结果,该文重复率多少,引用率多少,与哪些文章重复等情况,编辑都会一目了然。通过检测,编辑能有效减少这类现象的发生。

二是做好审稿专家数据库工作。专家的审稿意见是判断稿件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专家的审稿意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稿件的取舍。如果在专家的审稿过程中,因为人为的因素和审稿程序设计的不合理导致专家对稿件质量判断不准确甚至误判,最终将影响高校学报的学术质量。此外,有些专家审稿也会存在不懂审稿规范、审稿不认真、审稿时间过长、给出的审稿意见太笼统、作者没办法修改等情况。因此,学报编辑部应千方百计组建一支敬业的、高水平的审稿专家队伍。组建审稿专家队伍可以有以下四条途径:一是聘请学报编委会成员,学报编委会成员一般都由学校学科带头人组成,对各自研究领域非常熟悉;二是聘请校外的知名专家;三是可以尝试聘请同行审稿;四是可以请优秀作者进行审稿。在审稿专家组建过程中,编务要做好审稿专家数据库的完善,对专家所熟悉研究领域进行细化,力求送达的稿件都在专家所熟悉的研究领域之内。此外,专家审稿时,编辑要及时留意专家审稿情况,对出现的审稿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如认为该专家不适合审稿,要及时更新审稿专家库。

五、加强编辑队伍建设,致力于编辑素质重构和能力提升

当今社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校学报的发展也不例外,学报要得到更好的发展,有一支素质过硬的编辑队伍是基础和前提。这就要求,学报要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编辑的业务水平。目前,高校学报编辑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突出地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高校学报编辑人员不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报编辑部的专职人员是有要求的,一般来说,半年刊不少于2人,季刊不少于3人,双月刊不少于5人,月刊不少于7人,并需要另配必要的主编(主任)、编务或资料人员。从笔者调查返回的问卷看,有超过半数的高校学报编辑部人员配备没有达到国家标准,约占79.4%。据笔者了解,有些高校并没有另配编务,而将编辑部编务工作交由部分编辑承担。极度薄弱的编辑力量,使大多数学报只能简单维持基本工作状态,对于学报的发展提高问题则无暇顾及。

第二,编辑人员的专业化、学术化程度较低,自身素质亟待提高。当问到编辑人员负责学科专业栏目情况时,60.3%的受访者表示要负责几个学科的几个专业,仅有9%的受访者表示一个人负责一个学科的一个专业。这表明,高校学报编辑人员专业化水平比较低,编辑人员成了名副其实的“杂家”。而且由于现有编辑人员大多学历层次较低,又没有接受正规的编辑训练,整日忙于业务和事务,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编辑水平难以得到提高;加之受编辑“为人作嫁衣”的传统观念的影响,编辑人员的地位、待遇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学历层次较高、年富力强的人不愿加入编辑队伍中来,这就使得编辑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总之,编辑人员数量不足,编辑队伍素质不高,是制约高校学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加强学报编辑队伍的建设。

首先,有关部门应加强对高校学报工作的督导检查和评估,严格执行有关高校学报编辑部编制的规定,确保高校学报有足够的、可以保证学报正常出版质量要求的专职编辑数量。另外,学报编辑部也可以在无法满足专职编辑数量的情况下,聘请本校或校外合适人选做兼职编辑,以解决学报编辑的不足问题,保证学报的编辑出版质量。

其次,编辑部要进行大胆创新,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激励机制,增强编辑部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再次,编辑部要加强对编辑人员编辑业务的培训工作。一方面,编辑部要提供更多让编辑参加编辑业务培训的机会,让编辑在培训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另一方面,实行青年编辑导师制,充分发挥老编辑对青年编辑的传帮带作用;此外,还可以鼓励编辑多参加编辑学的科研活动,让编辑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步成才。

当前,高校学报发展困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转变观念,打破办刊机制,合理定位,整合各方资源,提升办刊能力才是发展的制胜之道。[本文系广东省高校研究会2014年编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40312);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2016年青年教师发展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6QJY016R)]

[1]仲伟民,朱剑.国高校学报传统析论——兼论高校学报体制改革的目标与路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20-34.

[2]赵具安.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的困境和出路[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132-134.

[3]卢妙清.探寻地方高校学报之发展瓶颈和突破路径[J].出版广角,2016(1):49-51.

[4]姜凤霞.高校学报面临的困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105-108.

[5]刘朝马,吴敬,徐木兴,陈小东.高校内涵式发展战略研究——以浙江理工大学为个案[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9(6):932-935.

[6]吴美英.学报在高校内涵式发展中的作用[J].中外企业家,2013(31):259.

[7]翁胜兰,翁贞林,张玲玲.高校学报特色与编辑对策[J].编辑学报,2001(6):355-356.

[8]林美.传媒产业化背景下高校学报的转制与专业化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

[9]张锦波.高校学报编辑审稿[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40-142.

猜你喜欢
办刊学报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致敬学报40年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