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伟,关熔珍
(广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南宁 530004)
“零翻译”现象探析
丁伟,关熔珍
(广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南宁 530004)
“零翻译”较好地解决了翻译实践不同层面上的不可译问题,具有创新意义。经过探讨翻译学界比较关注的不可译问题,得出结论:任何“不可译性”都是相对的。基于不可译性的成因,即语言和文化两方面因素,通过例证对“零翻译”现象进行了简要概括和分析,旨在为“零翻译”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
零翻译;不可译性;语言;文化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所传递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英互译中存在同质文化和异质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存在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但是中英翻译学界的学者们较多关注的是可译层面,在可译性的基础上进行探讨与研究,而翻译中存在的不可译性,尤其是异质文化层面的不可译性,却很少受到关注。
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不同民族之间在文化沟通上的障碍越来越小,甚至趋近于“无障碍”,所以理论上的“不可译性”并不意味着在实践中不可能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语言与文化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上的沟通无障碍同样可以渗透到语言上的沟通无障碍。因此,从翻译实践的层面来说,翻译是可能的,理论层面的“不可译性”并不意味着翻译在实践层面的不可能。[1]164-165翻译需求的存在就要求译者必须通过各种方法将翻译实践进行下去,译者应通过研究和实践将不可译化为可译。这就要求译者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另辟蹊径,运用新的翻译策略来解决不可译问题。因此,“零翻译”应运而生。“零翻译”是一种逆向式的新型翻译观,是处理不可译问题较为理想的翻译策略。
对于“零翻译”,国内学者从翻译策略的角度,或从翻译现象层面来进行研究和探讨。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邱懋如教授提出“零翻译”的概念,他认为“零翻译”就是原文中的词语故意不译,或者不用目的语中现成的词语来译原文的词语。[2]此后相继有学者对“零翻译”的实现手段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如刘明东从语言表达差异、文化差异以及源语词汇创新三个方面将“零翻译”划分为绝对“零翻译”和相对“零翻译”[3];罗国青将“零翻译”分为严格意义上的移植和宽泛意义上的移植和音译[4]43等。
思维能力是全人类所共有的,因此英汉两种语言存在大量的同质因素和普遍特征,两种语言之间可以互译。[5]但是,这两种语言同时各自存在区别于其他语言的个性,即异质因素,所以在英汉互译中,存在众多无法等值翻译的现象。
不可译性大量存在于各类翻译文本中,比如人名、地名的翻译,发言稿、口译稿的翻译,以习语、典故等为代表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及人们日常对话的翻译等。形成不可译性的因素主要有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语言差异方面,汉语属汉藏语系,英语属印欧语系,两者全然不同;文化差异方面,由于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生活背景不同,人们对于同一意思的表达有时会有很大的差异,也导致交流与沟通的障碍。
语言差异造成的不可译主要表现在字形、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而文化差异造成的不可译则表现在习语、谚语等方面以及文化的空缺等。[6]因此,对应于这些不可译因素的“零翻译”现象主要有语言层面的“象译、音译、移译、省译”,以及文化层面的“换译和不译”等。
(一)语言层面的“零翻译”现象
1.象译
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两种语系,语言符号截然不同,因此字形上的不可译性是一种比较难处理的不可译现象。然而,“象译”这种处理手段解决了字形的不可译,实现了语言符号层面的转换。“象译”,或称“形译”,指把英语中用以描述某种事物外形的词汇翻译成汉语时,同样借助具体形象,直接保留英文字母或选用近似于英文字母形象的汉字词汇来表示其外形。如有些地方将扑克牌中的“J”译作“钩儿”。
从理论层面来看,这种“零翻译”现象形成于语义学中的“语义三角”关系,即所指对象(referent)、思想(thought)、语言符号(symbol)三个要素之间的共时的语用关系。源语和译语只是两种语言符号,它们和所指对象之间形成了“符号—情景”的因果关系,两种符号在描述同一“所指对象”的具体形象时,根据人类共同的认知特点,在最大限度上形成符号上的相似性或一致性。[7]46-49
“象译零翻译”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保留原文中表示形象的字母,只译出后半部分,如“D-valve(D形阀),T-shirt(T恤衫)”。第二类是翻译字形,即源语的字形被等值的译语字形所替换,或者用译语的词形特征再现源语摹形词的一种方法。这是最典型的方法,如“U-shaped(马蹄形),T-iron(丁字铁),V-belt(三角皮带)”。第三类是源语中没有出现表示形状的摹形字母,而是按照实物的形状来翻译,如“cam(凸轮),briefs(三角裤),niche(缝隙),crossroad(十字路口)”等。
如上所述,“象译零翻译”现象的形成机制是“语义三角”关系,用译语文字来再现所表达事物的具体形象或形状,这种“比类取象”的临摹性编码方式,源于人类思维重直觉、重具象的心理特征。“象译”通俗、形象、直观,读者不需要转换思维,一看就知其义,便于读者理解,可达到“归化翻译”的理想效果。
2.音译
任何一种语言都存在其特有的词汇。在翻译这些词汇时,或是因为译语中并无相对应的词汇,或是因为译者对所翻译的内容未能完全把握,或是因为译语读者对这些新事物感到陌生,从而造成了不可译性。这时候,译者往往采取音译法将其译出,以避免产生误译。“音译”是最普遍的零翻译现象之一,指用译语中谐音的音、字、词来翻译对应的源语词语,而这些音字词并不是源语中现成的有意义的词,是一种以音代义的方法。如“pizza(比萨),gene(基因),Olympic(奥林匹克),waterloo(滑铁卢);磕头(kowtow),风水(Fengshui),麻将(mahjong),阴阳(Yin and Yang)”等。
在特定的情况下,“音译”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应对不可译的零翻译手段。它的使用范围包括专有名词、文化负载词、其他无对应词以及特殊情况下某些词的翻译。此外,音译现象还包括人名、地名的翻译,如“Washington(华盛顿),James(詹姆斯)”等。
以“阴阳(Yin and Yang)”为例,有些译本处理为“inactive and active”或者“the two opposing principles in nature”,这都缩小了该词的内涵。因为汉语中的“阳”与“阴”的象征范围非常广泛,两者可以分别喻示人类社会或者自然界中的一切相互对立的事物,如天地、男女、昼夜、胜负、生死等,包括现代科学中的阳电阴电、正数负数之类的概念也与之相通。英语中没有任何两个词能够在语义上与之完全对等,属于“词语空缺”现象,使用音译,可以在两种语言间架起一座“桥梁”,以弥补这种词汇的缺失。
音译现象也有其他表现形式:
“音义兼译”或者“半音译半意译”,是指将源语词汇部分音译、部分意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如“Berlin Wall(柏林墙),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等。
“补偿音译”,指在音译源语词汇的同时,既能照顾到字词语音层面的发音,又能恰如其分地表达意义,以达到双关的效果。如将“Benz”译为“奔驰”(而非传统地直接音译为“本茨”),“vitamin(维他命),Coca cola(可口可乐),Suntory(三得利),海信(Hisense,与high sense同音)”等等。这种音译,不仅在发音上与源语高度统一,意义上也是内涵丰富,尤其是诸如上述商标的音译,会给消费者许多美好的联想,达到的效果不言而喻。
“音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处理不可译性的“零翻译”策略,它不仅可以使译文简洁,更重要的是还可以避免意译所带来的语义缺损,从而在源语与译语之间取得最佳语义对等。“音译”是语言的一种融合现象,这种融合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交流,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共同发展。
3.移译
翻译中存在一种“不需要翻译”的情况,以及一些不适合使用音译处理的不可译的专有名词。这时候译者往往将其原封不动地搬进译语中,而没有任何形式或者意义上的改变,这种零翻译现象叫作“移译”。如当下各类媒体频繁出现的“CCTV,GDP,iPhone”等词语。
例1Should can be omitted here.
译:Should在这里可以省略。
例2The E-mail address of People Daily is rmrb@peopledaily.com.cn.
译:《人民日报》的邮箱地址是rmrb@peopledaily.com.cn。
例3The residents of Lincoln have clocked up an amazing 35,000 games in one year since i.play was installed at The Lawn, the city’s popular play area.
译:i.play在林肯市广受欢迎的游乐区“大草坪”上安装了才短短的一年,当地居民就累计玩了35,000次游戏,令人惊奇。
例1中的should是被描述的对象,没有翻译的必要,只要将句中用于描述和分析它的部分准确译出即可。这种情况常见于语法书或者科学著作中,当语言文字本身成为描述的对象,在语义学上被称作“对象语言”或“目标语”,在这种情况下无法或者无须将其翻译出来。例2中邮箱的地址是全球互联网统一规范的,根本无法翻译,所以只能直接照搬移植到译语当中。例3中“i.play”是一款主打音乐播放的便携式路由器兼游戏机,主要功能有六种以上。将“i.play”直接照搬到译文中,是因为汉语中没有合适的、语义对等或者相近的词语,该词又不适合用上述的音译法来处理,所以只有“移译零翻译”,才可达到最精确的翻译。
除了上述情况,“移译”的现象还表现在一些用外文字母表示的商品代号、产品型号、牌号,外国人姓名中间的缩写字母等。
在翻译的过程中,源语和目的语之间没有对等翻译,“移译”能充分实现预期的翻译目的。“移译”的零翻译现象,尽管有些信息的语际转换为零,表面看来并没有翻译,只是直接将源语中的英文词汇照搬过来,但是这种“移译”不会造成语义上的误差,并不影响原文意思的传达和读者对译文的理解,而且对于源语中的某些专有词汇可以最大限度地传达到目的语中,可谓最精确的“翻译”。从更长远的意义上看,这种“移译”顺应时代,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一体化,也顺应了中西交流日益密切的潮流。
4.省译
语言层面的不可译性还表现在语法、句法上的不可译。任何两种语言之间都存在句法结构、表达习惯等差异,翻译时不得不省略原文中的某些成分或词汇,这种零翻译现象称为“省译”。如英译汉时不译某些冠词、介词以及代词等;汉译英时不译某些量词或者汉语中用于强调而使用的重叠、重复表达。
例4A teacher should be patient in his work.
译:教师应当对工作有耐心。
例5Do you work in the daytime or at night?
译:你是上白班还是夜班?
例6Iran has intensified its missile development programme in recent years.
译:近几年伊朗加强了导弹发展计划。
以上三个例子分别是在英译汉过程中省略翻译冠词、介词、代词的“零翻译”现象,因为汉语中没有冠词,且汉语的介词和代词的使用情况和英语相差很大,所以在翻译中遇到带有冠词、介词、代词等情况时,往往将这些词省略不译。
例7从互联网发展情况看,目前中国境内上网计算机突破1000台,互联网用户数近3000万户,获准经营互联网业务的单位有3600家,网上中文站点26万个。
译:If we look at the Internet, there are now over 10 million computers that are connected with nearly 30 million users. There are 3,600 licensed operators with over 260,000 Chinese websites.
例8千言万语 (innumerable words)
例9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All feasts end)
例7是典型的汉译英省略翻译量词的“零翻译”现象,没有将“台”、“户”、“家”、“个”等量词译出,因为在英语的行文习惯中,很少有使用量词的情况,大多是数词后直接加名词。在例8中,“千言”和“万语”都表示话很多,但是只译了“innumerable words”这一层意思。汉语讲究对仗,在语言的表现形式上追求美感,因此汉语中存在大量类似“千言万语”这样的偏正并列结构的成语或者俗语;而英语行文简洁流畅,重在达意。所以这类词在译为英语时,为了避免重复,往往只译出其中的一层意思即可。例9同时使用了“没有”和“不”,是汉语中典型的双重否定结构,以表示强调。在翻译成英语时就省略了双重否定,用一般的肯定陈述语气表达,使译文简洁流畅,且达到了语义上的等效。此外,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翻译成“Everyone knows it”,或者直接意译为“famous”或“notorious”。
“省译”的零翻译现象和翻译策略中的“省略法”有相似之处,都是有意不译源语中的某些词语,使译文更加严谨、精练、明确,符合译语的语法、句法结构,让句意表达更加流畅自然,便于译文读者阅读。
两种语言在字形层次、语音层次、词汇层次、语法层次等语言上的差异性形成的不可译性分别形成了“象译、音译、移译、省译”这四种“零翻译”现象。语言之间形式上的差异一般不会或者很少妨碍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只有当两种语言之间在语境实体上形成差异,比如源语功能上相关的语境特征在译语的一部分文化中不存在时,才会产生一个与语言层面上不可译性完全不同的问题,从而导致文化层面的不可译性。
(二)文化层面的“零翻译”现象
语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沉积,使用汉语和英语的民族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所以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的同质因素可以互译,而文化层面的不可译体现在异质因素中,主要有“换译”和“不译”两种现象。
1.换译
“换译”主要是指文化典故的换译,一般出现在翻译原文典故的时候,通常以译语读者所熟悉的形象替换原文典故中的形象,或者使用译语中现成的典故替换原文中的典故,虽然“换译”了喻体,但传达了喻义。“换译”是一种使源语向译语靠拢,使原文作者向译文读者靠拢的翻译方法。常出现在汉语歇后语、典故、成语等的英译以及西方希腊神话、《圣经》典故等的汉译中。
例10猫哭耗子——假慈悲(to shed cro-codile tears)
例11掌上明珠(the apple of one’s eye)
例12Damon and Pythias(刎颈之交)
例10是典型的“换译零翻译”现象。在西方传说中鳄鱼捕到猎物时,一边吞噬,一边流泪,喻指虚假的眼泪,伪装的同情,这和汉语文化中“猫对老鼠的怜悯之情”有着共同的隐喻含义。尽管其直译“鳄鱼的眼泪”现在也被汉语读者逐渐认知和接受,但是其所表达含义的普遍程度仍不及“猫哭耗子”那样广泛。
例11中的“苹果”在西方人的心中是一种象征着吉祥的水果。他们认为苹果可以给人带来好运,常吃苹果可以使身体健康,所以视苹果为珍贵之物。英语文化中的“苹果”与汉语文化中的“明珠”虽然喻体不同,但都表示相同的喻义,即珍贵的人或物,在语义、语用上都达到了最佳的对等。
例12的“Damon and Pythias”典出罗马和希腊民间传说:Damon和Pythias是一对好朋友,互相甘愿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对方的生命。这与汉语典故“刎颈之交”中廉颇与蔺相如同生死、共患难的交情不谋而合,换译典故在这里达到了异曲同工之效。
“换译”是对文化内涵不可译性的一种补偿手段,是一种可以达到等值翻译的特殊的替换手法。有时候为了传达原文中表示特定事物的词语所包含的内涵意义或者象征意义,不得不牺牲源语的民族文化色彩,得其“意”而失其“形”,采用近似的翻译,或者用能够使译语读者产生类似感受的词语或典故来进行翻译。
尽管“换译”失去了原文典故的形象、文化意蕴和民族色彩,但其优点显而易见,它可以减轻译语读者对文化差异的认知负担,便于理解。
2.不译
不同于上述语言层面的“省略不译”,这里所指的“不译”是两种语言在文化层面上由于异质因素所造成的不可译,从而形成的某些文化成分省略不译的现象。为了达到原文与译文整体上的效果对等,避免文化冲突,译者将原文中的文化意象省去不译,而直接意译出其引申含义。[8]82这种“不译”的现象经常被认为是意译或者归化翻译的一种。[9]当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无法同时传递时,应舍其形式传其意义;若意义和思想难做到同时传递时,要超越语言的字面意义,传达其思想内容。[10]如汉译英中,“指鹿为马(to confound right and wrong deliberately),之乎者也(pedantic terms)”;英译汉中,“a bull in a china shop(横冲直撞 / 闯祸的人),I have another fish to fry(我还有要事)”等。
这种省略不译的“零翻译”现象使行文更加简洁,表达的意思直接明了,便于译文读者理解。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存在不可译的现象,“零翻译”是处理不可译问题较为理想的一种新型的翻译策略。不同于传统的可译层面上的翻译策略,“零翻译”解决了两种语言互译过程中深层次不可译的问题,达到了异质文化间的交流。
本文探讨了几种“零翻译”的现象,包括对应于语言层面上字形、语音、词汇、语法不可译性的“象译、音译、移译、省译”和对应于文化差异层面不可译性的“换译和不译”。笔者通过简要探析几种“零翻译”的成因及其应用理据,以期对“零翻译”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邱懋如.可译性及零翻译[J].中国翻译,2001(1):24-27.
[3]刘明东.零翻译漫谈[J].中国科技翻译,2002(1):29-32.
[4]罗国青.零翻译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5]孙倩倩.从英汉互译的角度浅析零翻译[J].中国城市经济,2011(6):210-211.
[6]许芳.汉英翻译中的不可译性成因探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2):99-100.
[7]李福印.语义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马会娟.汉英文化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4.
[9]常斐.论文化负载词中的零翻译[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68-70.
[10]陈登.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及解决的方式[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66-70.
[责任编辑亦筱]
2016-01-08
广西壮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零翻译’在广西各领域外宣英译实践中的应用”(YCSW2015004)
丁伟(1990- ),男,安徽蚌埠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关熔珍(1971- ),女,广西钦州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翻译学、语言学。
H315.9
A
1008-6390(2016)04-006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