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本科院校“政企校”联动资源整合的创新路径

2016-03-28 06:39蒋宗珍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应用型实训院校

蒋宗珍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 400067 )



应用本科院校“政企校”联动资源整合的创新路径

蒋宗珍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 400067 )

应用本科院校“政企校”联动资源整合的路径探索,是提高地方政府执政能力,加速企业技术更新,提升应用本科院校服务社会能力的必然选择。然而,由于应用本科院校本身的地位、观念及国家宏观政策等诸多原因,我国对应用本科院校转型,推动“政企校”资源共享,在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制度保障等方面仍存在弊端。为适应新时期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强烈需求,应用本科院校可以在制度保障、师资保障、物质保障和课程保障等方面进行创新路径探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应用本科院校;“政企校”联动;资源整合;创新路径

“政企校”联动是指地方政府、行业、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各自资源优势,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促进彼此之间相互合作、互赢互利和共同发展。[1]应用本科院校具有当代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四个基本职能,同时还具备“隶属地方”、“服务区域”、“人才应用”的显著特征。“政企校”三方联动资源整合,是将资源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各方职能,从而实现高校学生就业率提升,企业技术及产品更新,政府的执政水平和执政业绩提高的目标。因此,进行“政企校”联动资源整合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一、 “政企校”联动的重要价值

(一)“政企校”联动有利于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

企业的融入是“政企校”合作培养人才的基础,政府的参与是校企合作的保障。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高校牵头,企业提供平台,政府提供制度保障,才能真正实现工学结合,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学生在“学中做、学中用、学中创新”,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最终成为企业第一线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出业绩的应用型人才。

(二)“政企校”联动有利于企业加快技术更新

“政企校”合作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是企业技术更新的保障。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是有新技术、新产品推向市场,满足社会需求,引领社会进步。因此,“政企校”联动,一方面,高校与企业合作,高校的科研骨干教师结合自身专业特长,通过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从而促进企业的产品升级和更新换代;另一方面,企业选送本单位优秀技术骨干到高校深造,了解专业前沿信息,提高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提升研发队伍的创新水平,从而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发展。

(三)“政企校”联动有利于政府提高执政业绩

政府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执政业绩的重要体现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政府要在应用本科院校招生计划数、人才培养目标、科技咨询与服务等方面进行引导,明确地方经济建设的方向。因此,政府应培养一个“智囊团”,通过“政企校”三方合作研究课题,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引领高校在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方面,把视线锁定在服务本区域的发展上,攻克本地区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上的难题,调整区域人力资源结构等,最终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发展。

二、 “政企校”联动制约因素分析

(一)缺乏共享合作的制度基础

“政企校”合作能否深入推进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合作对话的平台、完善的共享合作制度保障。目前“政企校”三方合作主要在利益、文化方面存在冲突。第一,在利益冲突方面,主要表现为三对矛盾。政府的价值取向约束教育资源配置。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政府在生均教育经费上的投入比例略有下降,而地方政府一方面压缩财政性经费,降低办学成本;另一方面又要求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提升办学经济效益,从而为地方政府带来政绩,这是一对利益矛盾主体。企业一方面埋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下滑,不能满足用人需求;另一方面又希望节约入职前的培训成本,这也是一对利益矛盾。应用本科院校从传统封闭走向现代开放,进行实践性教学改革,加大师资培训、设备投入等,增加了办学成本,所以也不愿意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入职培训,高校与企业之间也存在利益矛盾。第二,在文化冲突方面,主要表现为高校、企业与政府的价值目标冲突。传统高校与应用本科院校,在学术性与经营性、基础性与应用性等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教师需要转变观念,而应用本科院校的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会出现一个冲突与磨合的过程。地方政府与高校之间的文化冲突,主要由于大众化教育带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政府根据大众化教育的要求,相应出台了产学研合作、高新科技产业推进以及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等一系列科技政策,使应用本科院校不得不从传统精英教育方式转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式,但是政府支持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不明确,导致双方产生文化冲突。要化解以上几种冲突,根本点还在于建立一个“政企校”三方联动支持的、能够持续互动良性运行的合作平台。

(二)缺乏人力资源共享机制

“政企校”合作是实现教师、工程技术人员等人力资源共享的有效路径,是解决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薄弱的关键。目前很多高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主要采取内培外引的方式:第一,高校委派承担实践课程教学的教师,定期到合作企业顶岗锻炼,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但实际上高校教师的职位晋升、待遇未得到同步提高,难以调动教师参与企业挂职锻炼的积极性。第二,引进企业的工程师作为高校的专职教师。企业工程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他们对教育教学规律理解不深,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此外,高校和企业之间人才流动不畅,工资待遇和专业技术职务会影响企业工程师对高校的选择。第三,聘请企业工程师作为高校实践课程的兼职教师。由于企业和高校管理模式不同,难以吸引优秀兼职教师加入高校实践教学队伍。如何在政府的指导下,促进高校和企业之间人才的合理流动,是人力资源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2]

(三)缺乏物力资源共享机制

“政企校”合作可以实现先进设备、先进工艺、生产环境和创新机制等物力资源的共享,这是解决高校实训实习环境受限的关键。“政企校”合作,学生可以进入真实的实训教学环境,了解企业的最新工艺,实现从学生向学徒的转变。但是,由于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增加,实训设备有限,如果“借力”企业设备优势和最新生产技术优势,一方面可以弥补高校校内实训设备陈旧、设备不足等缺憾,在某种程度上降低高校实训室建设成本。另一方面,如果资源共享,学生能在真实环境中学习,缩短上岗周期,实现专业技能与岗位要求零距离。同时,企业也可以利用高校场地和师资优势,委托培养自己所急需的各类应用型人才,效果更明显。但是,由于缺乏政府统筹协调,高校和企业各自为政,导致资源闲置和浪费。

(四)缺乏财力资源共享机制

“政企校”合作是集结教育经费的渠道,能实现政府对高校教育投资经费和企业培训费的共享,有效解决当前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总数不足的矛盾。就目前高校教育经费的筹资渠道来看,政府投入是主渠道,其次才是高校学费收入和其他收入。加强“政企校”合作,可以将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到有效的项目中,使高等教育的教学团体得到更大发展。但目前的状况是高校本身为企业或者政府服务的能力差,具体表现在:一是高校本身不能为企业培训在职人员,不能为企业发展、技术更新提供支持,企业就不会主动给予高校财政投入;二是高校不能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政府也没有考虑对合作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或对部分企业减免税收,从而最大限度调动三方合作的积极性。

三、 “政企校”联动资源整合的创新路径

(一)制度保障为前提

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政企校”合作,首先要完善“政企校”互动合作制度及保障机制,以推动此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一是由高校牵头,成立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行业重点单位人员参与的“政企校”三方联动资源整合平台建设委员会,明确平台建设委员会在 “政企校”合作培养制度中应承担的责任、享有的权利及利益关系,提供合作共赢的制度保障。二是在应用本科院校组建 “政企校”实践教育平台,完善实践环节的共享共育机制。如引进企业资源和设备,共建研究中心、实验室、研发中心等,设立具有行业现场环境、形式多样的校内实验示范教学中心、创新创业中心等,保障“政企校”合作的物质基础。三是高校组建 “政企校”合作理事会。由高校牵头,邀请政府官员、企业技术骨干参加“政企校”合作理事会,发挥其统筹、决策等功能,尤其是对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管理、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问题进行实质性指导,推动“政企校”深度合作,并赋予实际的权利和义务,有效推动此项工作开展。[3]

(二)师资保障为基础

“政企校”三方联动师资培养重在对 “双师型” 教师培养。只有明确“政企校”各方的角色与功能,并在运行中很好地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双师型” 教师培养的各个环节才能得以落实,发挥出 “政企校”三方联动的优势。

1.政府层面。“双师型” 教师合作培养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政府从宏观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政企校”三方合作中的权利和义务,如企业向高校提供兼职教师,服务教育教学;政府完善配套的指导性政策文件,引导高校专业教师主动走进企业,参与“双师型” 教师的培训、锻炼;政府也可以制订《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职务评聘条例》,出台区别于普通本科高校教师的资格认证标准和评估考核体系等。[4]

2.企业层面。企业应该树立培养高校学生就是培养自己未来员工的理念,积极参与学生教育实习指导活动。企业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方面,主要是为高校提供高水平的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应不断提升教学理论水平、熟悉国家职业教育政策、了解大学生学习心理特点、掌握跟不同专业学生交流的技能,这样才能有效指导学生专业实践。此外,企业应该为兼职教师到高校上课提供时间保障,对优秀兼职教师给予奖励。

3.高校层面。创新高校专业教师“多样化” 双师型培养途径。一是“顶岗式”培养。将具有博士学位或者讲师职称以上的教师,派驻企业进行“顶岗式”锻炼,熟悉岗位流程,收集真实任务中的问题和经典案例,为以后本科生教学积累实践教学经验。二是“钳入式” 培养。创新实习指导领队教师与下派挂职角色教师任务合一的模式,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实习,在此过程中专业教师和实习学生共同成长。三是“考证式” 培养。鼓励专业教师积极报考与任教学科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在考证学习中强调专业操作技能,让教师在反思学习中得到专业发展。四是“培训式” 培养。高校应大力举办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培训,并动员高校教师为企业员工开展理论培训讲座。教师根据课程特点讲解理论知识,结合企业提出的培训要求或者岗位工作需求等收集相关资料,一方面丰富了教师的企业体验,另一方面解决了受训学员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五是“科研式”培养。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横向课题,并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鼓励教师开展应用型研究,促使教学与科研成果相互转化,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三)物质资源保障为根本

第一,政府可以引入企业因为技术升级淘汰的设备,作为高校基础实验实训设备。这一方面缓解了政府财政紧张,不能为高校添加实训设备的困境;另一方面,校内实训的学生也能够了解行业实训设备更新的情况。第二,由政府协调,企业和高校共同出资采购行业最新设备,共建示范实训中心。该措施一方面解决了政府对高校投入不足,无法更新设备的问题;另一方面将企业的科技研发中心与高校的实训中心相结合,突出高校的研发能力,为企业发展、技术更新提供支持,同时也为企业的新产品研发、新老员工培训提供物质条件。

(四)课程资源保障为推手

1.提供“个性化订单培养”职前课程资源

第一,改革课程设置。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由企业专家参与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提高应用本科学生实践能力,改革传统高校“因师设课”的现象,根据地方企业的个性化用人需求,如采用企业冠名、企业提前签订合作培养协议来制订“个性化订单” 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进行合作办学实践,如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专业资源建设、实施实践教学管理、开展职业技能考核、完成顶岗实习就业等多种形式,推动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深度对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全程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教学,尤其是在综合实践课程中设置行业课程模块,合理安排学生生产实习、实践教学、项目研发与应用、人才选用等内容。

第二,落实“全程实践”各环节的教学管理。一是正确处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科学设置理论和实践课时的比例,尤其强调实践课时比例要大幅度提高。二是加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根据专业要求,课程设置应减少认知性、验证性实验内容,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在校内实训方面,加强实验设备条件建设,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训设备、优质的实习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5]重点打造校外实习基地,投入人力和物力,学校和企业配备校外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根据综合型实训基地标准,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校外实训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四是调整专业课程的实习实践内容分配。学生的实习应该是四年一贯制,每学期都有到企业见习的时间,分不同主题进行实践,便于知识的内化巩固。在行业综合实践阶段,采用员工式的“顶岗实习”或“项目设计与研发”的实战方式,严格管理学生综合实践环节。实习结束由指导教师写实习鉴定,纳入学生的平时成绩。五是要求学生必须在企业完成毕业论文。学生选择题目后,到相应的企业去实践,进行实验和探索,或者直接到企业去选题,完成毕业论文。这是一种特殊的实训,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实习,推动了校企之间的合作。

第三,改革课程评价方式。在考核内容方面,注重考核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在考核形式上,改变传统单一笔试和标准答案的评价方式,采取笔试、实践总结、项目作业、综合作业、现场答辩、作品(产品)创作、表演汇报、个体考核与小组协作相结合等考核方式。在考试的评判标准方面,考核以企业为主,结合学生实践情况,部分或全部纳入企业员工管理过程评价,以生产与项目研发效果为考核标准和内容,用职场方式进行评价与考核。

2.构建“多元化订单项目”职后课程模式

利用“政企校”三方联动平台资源优势和信息共享机制,探索校企“交互式”办学。高校办学向企业延伸,企业培训向高校延伸,构建职后“多元化”交互式订单项目合作模式。如“政企校”三方共同实施职业资格鉴定、员工学历教育提升、跨地区员工培训、示范培训中心建设等订单项目,从而为毕业生及企业员工的终身学习提供保障,最终构建具有区域产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终身学习平台。终身学习平台的建立,一方面促进高校学生能力培养紧跟行业前沿;另一方面,企业的技术研发团队也可以吸引高校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加入,从而推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综上所述,“政企校”三方联动,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成功实施的关键,其资源整合的路径创新正是这个关键的体现。但是,在资源整合中,如何最大发挥政府在平台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如何平衡政府、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利益分配,如何有效监督“政企校”三方责权利的落实等问题,还需要不断探索。

[1]周朝成,李敏.新建本科院校“校地互动”转型发展中的冲突及消解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3(1):50-54.

[2]许冰冰.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构建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6):49-52.

[3]代显华.校政企互动 构建“政产学研用”实践教育平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6):212-213.

[4]白忠喜.校政企共建基地开展基于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1(2):75-76.

[5]金根中.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育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8):99-101.

[责任编辑石悦]

2016-03-20

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重庆市应用本科院校政企校三方联动教学资源整合研究”(14SKP07);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应用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课程群‘重构—融合’改革探索”(153157)

蒋宗珍(1975- ),女,重庆巫山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G648.4

A

1008-6390(2016)04-0120-04

猜你喜欢
应用型实训院校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