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晓强
(重庆工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7)
论民主发展的基本条件
曾晓强
(重庆工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067)
民主的巩固与发展有赖于若干基础条件。科恩、达尔等西方民主理论家从国家认同、经济、心理-文化、法制等方面辨析了民主发展的重要条件。国内学者就中国民主发展的条件作了初步的讨论,但仍有待深入。中国的民主发展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与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相互协同、相互促进,要特别关注和处理好下列问题:保持经济增长并缩小贫富差距,强化国民的国家认同,培育民主意识与民主文化,发展基层民主与社会自治,加强法治建设。
民主;民主发展;法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本文引用格式:曾晓强.论民主发展的基本条件[J].重庆与世界,2016(7):1-5.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目标。然而民主建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民主的实现是有条件的,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需要创造一系列有利条件[1]。历史上不少国家的民主化遭遇过重大失败,引发了剧烈社会动荡甚至国家分裂,这警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民主发展的条件。有鉴于此,本文拟在评介西方民主理论家关于民主条件的经典论述以及国内学者相关思考的基础上,指出中国民主建设应特别关注的几个条件性问题。
(一)科恩论民主的前提和条件
科恩在《论民主》一书中,系统地分析了民主运行的前提和条件。他认为民主不仅意味着一种制度性的建制,更是一种行为和做事的方式,民主的实质是其运作过程。科恩着重论述了民主运行的2个必备前提和5种有利条件,下面简要分述之。
1.民主以社会团结为前提[2]44-58。在面临种种可能的严重分歧乃至冲突时,民主得以维系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社会团结,即绝大多数成员有着相当的国家认同,认可彼此同属一个共同体,愿意管控分歧、达成妥协。反之,假如一个国家内部存在种族、宗教、利益等方面的严重分裂以至人们缺乏基本的共同体意识,那么民主运行的结果可能就是持续动荡、国家分裂。
2.民主以理性为前提[2]59-61。民主要求的基本理性能力主要是“相互讲理、相互理解、共同制定法则并遵守之”。
3.民主的物质条件。在地理条件、设施条件、经济条件3种物质条件中,科恩重点分析了经济条件[2]109-120。他认为,经济繁荣、经济平等对民主运行较为有利。经济繁荣意味着大多数人免于贫困,故而有基本的资源和动机作积极、深入、正面的民主参与,反之,则缺乏必要的资源和建设性的参与动机。另外,如果经济不平等较为严重,那么就可能导致民主参与机会严重不平等以及围绕经济分配的激烈冲突,因此适度的经济平等也是民主的有利条件。
4.民主的法制条件[2]121-157。主要包括对政治自由和言论自由的保护。政治自由主要是公民表达意志并对公共决策产生影响的权利。言论自由主要包括“建议的自由”和“反对的自由”,为集思广益、发现真理所必需,甚至鼓吹革命、反对民主的言论都应得到保护。
5.民主的智力条件[2]158-172。主要包括信息的自由流动、公民分析信息的能力、协商合作的能力3类。科恩特别强调要培养公民的价值判断能力。
6.民主的心理条件[2]173-175。科恩认为心理条件在民主的所有条件中最为基本,其他条件的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条件。心理条件指公民参与民主必须具有的性格特点和思想习惯,主要包括下述6个方面:(1)相信错误难免。即相信任何人包括自己和他人都可能犯错,如此方能保持谦逊、批判、探讨的态度。(2)重视实践的验证。即对种种竞争的政策、方案持一种实验主义的态度,通过实践加以检验、选择和修正。(3)持批判态度。即在尊重合法权威的前提下,对政府及其成员要有合理的怀疑和批判态度,因为他们也可能犯错,如此才能减少政府的错误并彰显人民主权。(4)要有灵活性。即要有期待、适应改变的积极心态,而不是墨守成规。(5)有现实的态度。即对民主制度“永不满意但绝不失望”的现实主义态度,坚持并不断改进民主。(6)愿意妥协。即公民乐于以妥协的方法解决分歧。科恩认为这是民主最重要的条件。(7)能容忍。能容忍不守陈规,能容忍与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观点,能容忍别人的反对。(8)要客观。即能不带偏见地权衡各种相互冲突的利益,看重社会整体的、公共的利益。(9)要有信心。即愿意相信包括自己在内的大众有自我管理、自治的能力,能不断改正错误、解决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对民主要有信心。
科恩特别强调,民主的心理条件是最难实现的。民主的心理条件实质上是民主的性格和习惯,只能在人们长期的自治实践中才能养成。科恩由此认为,实施大规模的国家民主之前最好先有基层-地方自治的经验[2]193-195。
7.民主的保护性条件。一方面要具备抵御外部军事威胁的能力,另一方面则要防止来自内部的威胁。来自内部的威胁主要是指民众不认同或不理解民主的本质、条件而自觉或不自觉地限制和取消民主。抵御内部威胁最终有赖于民主社会的心理条件,取决于人民的民主态度和智慧[2]206。
(二)达尔论民主的基础性条件
罗伯特·达尔基于20世纪各国民主化的成败经验,总结出实现民主的5个基础性条件。他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具备了所有5项条件,那么几乎肯定能发展和维持民主;如果一个国家缺乏全部5项条件,那么几乎没有可能发展和维持民主;如果一个国家只具备5项条件中的部分条件,那么民主的发展和维持则具有不确定性[3]167-172。
1.不存在强大的敌视民主的外部势力[3]155-156。达尔认为,历史上确实存在若干因外国干预而不能发展民主的案例,不过民主化的国际政治环境在冷战结束后已极大地改善了。
2.军队和警察控制在由选举产生的官员手里[3]157-158。武装力量不能被文官控制,是对民主最严重的内部威胁。
3.文化冲突程度较低或者不存在[3]158-164。如果一个国家存在亚文化的严重分化和冲突,发展和维持民主制度的可能性就低;反之,如果具有相当程度的文化同质性,可能性就高。语言、宗教、种族、民族身份、地区、意识形态上的差别都有可能导致文化差异和冲突。尽管同化政策、协商制度、改进选举制度、实行自治等方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减小文化冲突,但是严重的文化冲突始终对民主构成严峻挑战。
4.民主的信念和文化[3]164-166。民主的政治文化,即公民普遍信仰、支持民主,有助于民主制度经历种种危机(政治、经济、军事、国家关系、意识形态等方面)而不致中断。达尔认为,民主文化的形成很不容易,有赖于历史的演进和积淀。
5.市场经济下的经济增长[3]174-187。达尔认为,就已有历史经验而言,民主政治只存在于市场经济社会。市场经济至少在下述几个方面有利于民主的发展和巩固:(1)市场经济带来的经济增长能减少因经济匮乏所引发的社会、政治冲突;(2)经济增长带来教育资源供给的增长和民众文化素质的提升;(3)市场经济形成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他们追求教育、自由、自治、法治、参与政府决策;(4)市场经济造成经济决策和经济资源的分散化,弱化了中央集权。达尔同时强调,市场经济也存在不利于民主发展的方面,即市场经济可能导致严重的经济不平等,进而造成政治资源占有上的不平等。
(三)小结
比较科恩、达尔关于“民主的条件”的相关论述可以发现,科恩强调的“社会团结”同达尔的“文化冲突”基本类似,其实质是“国家认同-共同体意识”;科恩和达尔都阐述了民主的经济条件,强调经济繁荣和经济平等是民主的有利条件,达尔还特别强调民主政治同市场经济体制的关联性;科恩的“心理条件”同达尔的“民主信念与文化”密切相关,其核心都是公民对民主的理解和信仰,可统称为“心理-文化条件”。另外,科恩所谓的“理性前提”“智力条件”广义上或者部分地属于“心理-文化条件”;科恩的“保护性条件”之“外部军事威胁”同达尔的“敌视民主的外部势力”涉及的都是外部干涉问题。此外,科恩认为,“保护性条件”之“抵御内部威胁”主要取决于社会的民主意识即“心理-文化条件”;科恩专门强调了“法制条件”,即对政治自由和言论自由的保护;达尔则专门强调了“军队和警察控制在由选举产生的官员手里”。概括之,民主发展的基础条件主要有:(1)国家认同-共同体意识,(2)经济条件,(3)心理-文化条件,(4)法制条件,(5)军警部队服从合法政府。
张汝伦认为,民主不只是一种制度安排,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民主的基本条件是宽容,宽容是民主社会不可或缺的公民品德,真正的宽容来自一种世界观和为人之道;唯有宽容,才允许不同的声音、讨论、对话、谈判、妥协[4]。张汝伦认为,当下中国社会,包括学术界,尚缺乏充分的、真正的宽容精神。宽容实为民主的基本心理-文化条件。
燕继荣认为,民主化的和平实现需要具备4个重要条件[5]。第一,经济市场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出具有民主倾向又温和中道的中等阶层并促进教育发展。第二,文化世俗化与同质化。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共享民主的政治文化。第三,政治文明化。政治生活体现谈判、限任、分权、民主宪政等原则。第四,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的开明化。具有现代化和民主意识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对于民主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上述4个条件大致反映了民主的经济、心理-文化、法制三方面的条件。
杨光斌认为,比较制度变迁研究揭示出成功的民主化需具备若干基础条件[6]。第一,国家前提,核心是国家认同。中国是一个年轻的现代民族国家,国家认同建设任重道远。第二,制度基础。制约权力的国家制度体系是民主良序运行的制度基础。中国的法治体系尚不完善。第三,文化基础。民主过程既需要制度的规范和约束,更要奠基于以宽容和妥协为核心精神的文化、道德和传统。中国的专制主义文化传统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第四,民生需求的优先性。经济发展优先于民主政治的发展,乃民主发展的基本规律。
陈炳辉聚焦中国民主问题,分析了当代中国民主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条件[7]。就有利条件而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持续增长乃有利的经济条件;公民民主意识和政治文明观念的提升乃有利的文化条件;执政党推进民主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和举措乃有利的政治条件。而不利条件则包括: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经济水平不高;地域广、人口多、地区差异大;非民主的政治文化传统;法治不完善;缺乏支持民主的公民社会;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论和实践还不够成熟。
上述国内学者对民主条件的讨论一方面有着中国语境下的中国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基本采纳了科恩、达尔等西方民主理论家有关民主条件的经典分析。当然,中国的民主发展及其条件议题事关重大,亟待更加深入、系统地思考和讨论。
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真正做到“积极稳妥”就必须立足中国国情,遵循民主发展的规律,客观分析中国民主发展的条件,有意识地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有利条件,有系统、有策略、有节奏地推进中国民主发展。就中国民主发展的条件而论,目前应高度重视下面几个问题。
1.经济发展与贫富差距。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中国2014年的基尼系数为0.469,大大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超过几乎全部发达国家和很多发展中国家,表明中国当前贫富差距过大。贫富差距过大可能导致社会撕裂、不满和动荡,对民主发展不利。市场经济、经济增长、贫富差距适度,几乎被公认是民主发展的有利条件。鉴于我国人均层面经济水平不高、贫富差距较大的状况,应力争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同时缩小贫富差距,这就要求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的潜力;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力保增长的同时逐步缩小贫富差距,为民主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2.国家认同。科恩强调的“社会团结”、达尔强调的“文化冲突程度低”、 杨光斌所谓的“国家前提”,归根结底都涉及国民的国家认同问题。国民可能基于种族、宗教、阶层、地域、传统等而被区分为各种群体,在处理群体间分歧时,如果群体意识完全盖过了国家意识,那么相关群体就很难达成民主政治所必需的妥协了,这样民主和国家都会陷入危机。乌克兰当前的乱局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国家认同问题拖垮民主政治和国家统一的典型案例,教训深刻。毋庸讳言,作为一个多民族的、规模巨大的、尚未完全统一的、年轻的现代国家,中国必须重视国家认同问题。比如,新疆、西藏同内地在宗教、种族上的差别客观存在,不容回避;殖民、内战、冷战等原因所造成的香港、台湾同大陆的长期隔离,客观上也导致了其本土意识同国家意识的竞争乃至冲突,也必须正视。中央政府应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等各方面全方位地促进各群体的国家认同,争取实现国家意识和民主发展的良性循环。
3.公民民主意识。我国有着几千年专制统治的历史,比较缺乏自治、民主的文化传统。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自由度的增加为民主意识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但是以民主意识为核心的公民意识的养成依然任重道远。中国民众,包括精英阶层以及所谓的中产阶层,对现代意义上的民主、自由、公正、法治等理念仍然缺乏深入理解与认同。概言之,民主的心理-文化条件对于当下中国而言仍然是相对匮乏的。有鉴于此,切实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积极培育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正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创造民主的心理-文化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极为必要。当然,正如科恩、达尔等人所论,民主的心理-文化条件或者说民主文化的培育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知性教育单独就能完成的,民主意识、民主文化的养成还有赖于长期的民主-自治实践,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4.社会自治与基层民主。达尔认为,美国民主的维持根本上不在于有美国宪法,而在于美国社会本身是民主的[8]。考诸美国历史,美国民主也确实是从自治乡镇到主权州再到合众国这样的路线自下而上地建构而成的,有着深厚的社会自治传统与民情基础。托克维尔就认为乡镇自治是美国民主不可或缺的社会和民情基础,它让美国民众学会并珍视自由与民主[9]。类似地,科恩也认为,地方自治是大规模民主最好的孵化器;在长期实行地方自治的地方,大规模民主有更多成功的机会[2]194-195。普特南也通过对意大利民主化进程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历史上富有结社传统、社会组织更多、人际信任与公共精神更强的地区,民主政治运行得更为良好[10]。总之,一个基本共识是,成熟有序的社会自治与基层民主实践是实施国家层面大规模民主的有利条件,这种有利效应至少源于两个方面:第一,社会自治与基层民主造成强大的有组织的社会与基层力量,客观上造成一种分权效应,即各种社会力量(如数量、类型众多的自治性社会组织)相互制衡并制衡国家权力,这是有利于民主政治的社会态势;第二,自治与民主实践是培育健全的民主意识和民主参与能力的沃土和必由之路。“完善基层民主制度”是我党的既定方针,“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既是人民民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国家层面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条件,有关方面应站在创造民主发展有利条件的战略高度加以切实推进。另外,政府应当积极培育、正确引导、合理规范、依法管理各种民间组织,鼓励和培育健康的公民社会[11],夯实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
5.健全法治。现代法治的要义是“限制权力、保障权利”,当然包括“保护政治自由和言论自由”(科恩“法制条件”的核心要求)。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和法治互为条件,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没有民主力量的制衡,法治不可能落实;没有法律制度的规制,民主也不能有序运行。健全法治,树立法律制度的至上权威,培育规则意识与权利意识,有利于民主发展。民主建设和法治建设应一体推进,不可偏废。
最后作一说明,重视民主发展的条件,就是要防止对民主发展抱有过分理想化的期待,避免不顾现实条件、单兵冒进式的激进民主发展方案,以免欲速不达、事与愿违;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要与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相互协同,实现相互促进。另一方面,“民主实现有其条件”亦不能成为中断民主发展的理由。关注民主发展的条件就意味着要积极有为地创造民主发展的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积极推进民主进程。如果民主发展不能主动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和民主诉求的增长,那就有可能导致社会矛盾的长期积累,损害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1]李铁映.关于民主理论的几个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1(1):4-13.
[2]科恩.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3]达尔.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张汝伦.民主的基本条件[J].天涯,1999(2):51-54.
[5]燕继荣.民主政治的条件[N].学习时报,2004-04-12.
[6]杨光斌.民主的若干基础条件[N].学习时报,2008-03-10.
[7]陈炳辉.当代中国民主的条件分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5):73-82.
[8]达尔.民主理论的前沿[M].上海:三联书店,1999:195-196.
[9]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67.
[10]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234-235.
[11]张琳.公民社会发展与民主政治建设——访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J].理论视野,2008(6):5-9.
(责任编辑周江川)
On Basic Conditions for Democratic Development
ZENG Xiao-qiang
(School of Marxism,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
The consolid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emocracy depends on some basic conditions. C. Cohen, R. Dahl and other western democratic theorists differentiated and analyzed the important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cy from such aspects as national identity, economy, psychology-culture, legal system and so on. Domestic scholars have made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he conditions of China’s democratic development, which still need to be further discussed. China’s democratic development should be pushed forward both actively and steadily, coordinat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an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and handle such issues as maintaining economic growth and narrowing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strengthening national identity, fostering democratic consciousness and democratic culture, developing grass-roots democracy and social autonomy, strengthening the rule of law.
democracy; democratic development; legal constructi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曾晓强(1976—),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公民与道德教育。
【博士论坛】
10.13769/j.cnki.cn50-1011/d.2016.07.001
format:ZENG Xiao-qiang.On Basic Conditions for Democratic Development[J].The World and Chongqing, 2016(7):1-5.
D902;D616
A
1007-7111(2016)07-0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