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 恒 湖南省隆回县水务局
水产食品安全影响因素的研究论述
□ 肖 恒 湖南省隆回县水务局
我国水产食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对水产食品质量控制力度也逐渐提升。但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水产食品安全情况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因此,分析影响水产食品安全的因素意义深远。基于此,本文从养殖的水体环境、水体恶化和用药等方面着手,分析水产食品安全影响因素,提出影响水产食品安全的研究路径。同时,详细分析几个对水产食品产生危害的因素,希望为水产食品安全生产带来一定帮助。
外源污染对养殖水体环境的影响
水产食品需要在清洁、未被污染的水域环境中生长。当前,大量工业、生活废水排入江河湖海,导致产品环境遭到破坏,同时也对人体造成危害。有关学者研究了我国7 0个主要湖泊,当今我国8 0%的湖泊受到污染,并且3/4的湖泊存在富营养化问题。
水体恶化对水产食品产生危害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产养殖环境缺氧,使原有的好氧菌为主的菌群逐渐向着厌氧菌群发展。近几年,我国水产食品逐渐向着集约化生产方向发展,养殖密度布置不够合理,促使水产病害发生。
水产病害导致渔药滥用
部分农户养殖或种植水产食品过程中,为提高产量并降低成本,常使用一些高毒、高残留药物,导致水体受到污染。这些药物长期使用,会导致水体中出现耐药菌株,使药效下降,对消费者健康带来严重污染。
河豚毒素
河豚毒素属于一种神经毒,毒性要比氰化钠强100 0倍,约0.5 m g的用量就能导致一个成年人死亡。这种毒素在220 ℃的高温下会被分解,通过盐腌或日晒的方式无法将其破坏。如果人误食河豚毒死,发病速度极快。发病的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同时舌尖出现麻木感,紧接着身体麻木、四肢瘫痪,直到停止呼吸而死亡。且多年来,对于河豚毒素,并未发现任何特效的解毒剂。
藻类毒素
试验发现,赤潮发生时,水体中会产生将近8 0多种藻类,从而产生各种毒素。这些毒素的毒性强弱不一,但对于鱼贝类海洋生物一般均具有毒性作用。这些毒素的消化一般是在体内进行,然后经过积蓄、转化和代谢实现平衡。贝类对藻类进行过滤和转化,形成有机毒素,即人们常说的贝毒。贝毒分为麻痹性贝毒、腹泻贝毒、神经性贝毒等。
腹泻性毒素属于海洋毒素中的一个重要毒素,一般产生于藻类。这种毒性主要作用于酶系统,能够抑制白细胞,同时可促进肿瘤,对肠粘膜起到破坏作用,人食用后,产生呕吐、腹泻等反应。食用者从进食到发病的潜伏时间较短,一般在食用后30mi n~14h。普通腹泻药物不能医治,可在48h后恢复健康,目前为止还没有死亡病例。
麻痹性贝毒属一种神经性毒,来源于涡鞭毛藻和存在麻痹性贝毒,经过水生物食物链转化和流动形成毒害。食用者使用30mi n左右发病,症状为口唇、舌头等开始发麻,同时身体出现灼热感。此时,颈部和手腕等出现麻痹针状。如果食用量过多,很有可能导致死亡。
重金属类毒素
重金属主要指的汞、镉和铅等,这些金属不能在水中分解,和水体中其他毒素相互结合后,形成毒性更大的有机物。重金属不能被生物降解,但却能通过生物链毒性放大和集中,最后进入人体。以先天性水俣病为例,患有先天性水俣病人,主要是摄入甲基汞造成的,经过母亲胎盘中枢神经系统障碍,通常情况下病儿会在3个月后开始出现各种症状,临床表现是:精神迟钝、协调性出现障碍、步行困难等。此外,严重者斜视和发笑,肌肉萎缩。
水产食品自身寄生虫危害
当前,寄生虫对人体危害相当严重,寄生虫种类有华支睾吸虫(又称作肝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又叫肺吸虫)、姜片虫、广州圆线虫等。这些寄生虫通常是因为人们食用生鱼片、未熟透的螺类等感染的,不同寄生虫对人体产生不同危害。其中,华支睾吸虫对人的肝脏产生危害,轻度患者胃肠道不适,重者肝肿大,肝区疼痛。人感染这类寄生虫后,童虫开始向人体各个组织移动,如果在肺中寄居,患者便出现咳嗽、胸痛等不适感,如果寄居在人的大脑中,便会出现癫痫等情况。人感染姜片虫后,会出现腹痛和腹泻等症状,同时人体开始出现营养不良情况。感染广州圆线虫,其幼虫会在人体中移动,病变往往集中在脑组织内,促使人头痛剧烈,恶心呕吐,严重者出现瘫痪、嗜睡、昏迷等情况,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水体环境、养殖用药、生物自身毒素等,均是影响水产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农户养殖水产品过程中,采用科学养殖技术,不能滥用药物。相关部门对水产食品应严格把关,保障消费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