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带一路”背景下质量和标准的新要求

2016-03-28 05:00姜立梅
传播与版权 2016年1期
关键词:贸易壁垒标准化一带一路

姜立梅



浅谈“一带一路”背景下质量和标准的新要求

姜立梅

[摘 要]目前,标准化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标准,从没像今天这样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方针和目标明确提出“质量为先”的指导思想,可见质量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中非常关键的一环。质量和标准的发展迎来了春天。结合我国目前的标准实际情况,在阐述标准化改革契机的基础上,解读了标准的实施情况,论述“一带一路”对标准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标准;标准化;贸易壁垒

[作 者] 姜立梅,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标准,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的技术依据,是国家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也是利益相关方共同商定、一致遵循的技术“规则”。当前,标准化正处于体系调整、管理创新、水平提升的关键时期,标准化工作者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协调推进,以科学的态度、思维和方法,促进标准化水平的整体提升。标准化满足社会需求,服务发展,是标准化作用的具体体现,也是标准化工作的根本目的。

一、引言

“中国进入一带一路时间”“中国迈进质量时代”“中国标准要腾飞了”一系列鼓舞人心的题目,着实让人兴奋。“国际标准促进和平与繁荣”“标准连接全世界”“标准使世界更安全”“标准造福人与社会”“标准让世界更畅通”“更少浪费,更好发展——标准提高效率”“标准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这是近些年来世界标准日的主题。这些主题蕴含着国际标准化组织对标准推动社会繁荣进步、促进经济健康增长的憧憬。标准,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每一项标准的印刷出版、发布实施,其实就像一个孩子的出生,都希望看到其健康茁壮地成长,切实为企业和相关行业所用。企业因为使用了标准,生产了合格的产品,顺利跨过技术性贸易壁垒,远销海外。这样,既产生经济效益,也创造了社会价值。反之,若千辛万苦生产出的标准被束之高阁,以为交了报批稿就万事大吉,现实中依旧“我行我素”,还是按照老标准(可能是企业自己的标准)执行,就会生产出良莠不齐的产品,无章可依,无标准可查。

二、标准化改革契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以下简称《标准化法》)第一次颁布是1988年12月29日,正式实施是从1989年4月1日起,已有27年的历史。现行的标准体系脱胎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已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速度之快,社会进步之快,《标准化法》确实到了该修订的时候。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标准化事业蓬勃发展,覆盖一、二、三产业和社会事业各领域的标准体系基本形成。标准化在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外交外贸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现行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不完善,政府与市场角色错位,市场主体活力未能充分发挥,阻碍了标准化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转变政府标准化管理职能,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

在2014世界标准日中国宣传周主题活动大会现场,国家标准委发布了强制性标准信息公开、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试点和组织机构代码制度改革等标准化三项改革举措,一是推进强制性标准信息公开,更好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二是开展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试点工作,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三是加快组织机构代码制度改革,切实推动简政放权,包括改革代码年度验证制度,开展代码网上办理试点,加大组织机构代码的应用和服务力度等。三项改革举措,是全面深化标准化改革的前奏曲,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从而以标准化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以标准水平升级助推产业和经济转型升级。

2015年3月,国务院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部署改革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改进标准制定工作机制,强化标准的实施与监督,更好发挥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方案》提出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健全统一协调、运行高效、政府与市场共治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有效支撑统一市场体系建设,让标准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

三、标准的实施情况

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让人们逐渐意识到,标准无处不在。产品标准、工程标准、环境标准、服务标准等直接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标准在规范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构建统一市场规则、保证产品质量、提高效率、促进和谐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客观上要求标准的质量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在2015年3月20日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标准委表示,“标准水平直接影响标准化工作的实际成效。提升标准水平,我们要着眼于内外两个方面,统筹国际国内,既要主动走出去,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也要苦练内功,提升标准自身的质量水平”。[1]

作为标准这个产品的最后一个加工环节,出版社其实也是最后的把关者、检测员。每个标准都有责任编辑负责、加工,记录标准加工过程中发现的可疑问题,然后与标准起草人或技术委员会的负责人沟通解决,力争将错误降到最少。“标准无小事”,试想,如果制定的标准有技术错误,还要强制执行,那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有时,一项技术要求不当或者一个参数值规定的不符合生产需求,都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更何况那些涉及公众利益的健康、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标准都是和人们的生命安危直接相关的,更要慎之又慎。标准中的小毛病,看来是小毛病,但其后果有时是难以想象的。我们要时刻提防标准这把“双刃剑”的杀伤力,“零缺陷”是标准化工作者永远不能松懈的工作目标。

标准是一类规范性文件,是科技成果的结晶,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标准具有内容适用性、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相互协调性等特点。每项标准的研制都要经历很长的“诞生”过程,从最初的立项到最终的发布实施,起草人和标准技术委员会的人员都有付出大量的精力。但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标准的销售数量却少得可怜,几十本、几百本是常有的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难道是有些行业不需要标准吗?事实并非如此。信息化时代,太多东西能够从网上轻松获取,包括标准的电子版,或者复印,或者扫描,总之,使用者可以不用支付多少费用(或者比定价少得多的成本)就能获取,所以实体书店的销售就会大受影响。这不能不说是出版社的悲哀。笔者以为,不能说因为标准卖得少,实施效果就差,但至少销售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标准被引用和执行的程度。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在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中,专门提出要加强质量品牌建设。[2]标准的生命在于实施,特别是强制性标准,一旦形成明文就要成为规则,各方都要遵守、执行。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五一期间曾播出的《大国工匠》系列,其中有一个画面是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周东红在设计的时候,背后的墙上贴着“质量在我手中,标准在我脑中”的红色标语,足见能够扎扎实实干事业的企业非常重视标准和质量。百年老店同仁堂的店训则是“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也是同仁堂推行标准这根准绳的真实写照。

戴明说“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产品生产依据的是什么?标准。长期以来,我国小到针头线脑,大到公路桥梁,都不缺乏可以参照生产制造的“标准”。可是在这些标准中,除了一部分国家强制性标准外,大多数属于行业推荐和地方强制标准,而各地方的强制标准也是“因地制宜”。这就导致国内的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尤其是国家强制性标准存在较大的脱节。没有国家统一的质量标准和安全标准,产品就难以打入国际市场,更没有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资格。这就导致即使再优秀的产品,也只能在国内市场消化,因为与国际标准对接不上,可能因为一个小小的标准数据差距,造成已运至国外的生产零件因不能安装使用,最后只好退回。可见,无论是推荐性标准还是强制性标准,上升到国家层次并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对于企业至关重要。

从国际市场看,以标准、技术法规等为主要形式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已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标准已成为除法律法规、合格评定程序之外的世界技术贸易壁垒的重要形式之一,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政策和法规中引用国际标准。从国内市场看,很多产品的需求迫切,应用领域广泛,特别是近年来各项新技术及环保的需求,加快促进了很多工业的发展。这就需要结合产业发展的实际和需要,积极开展标准化战略,大力引导高校科研单位、企事业单位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努力使我国标准在国际上立得住、有权威、有信誉,创建中国标准化品牌,为中国制造“走出去”提供“通行证”。

四、“一带一路”对标准提出的新要求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建设是国家战略,也是世界机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优势产业先行、缺位跟进。现在我国的基础设施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包括机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建造技术,可以和发达国家相媲美。这其中,关键是标准。业内人士指出,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掌握了市场。2015年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上,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速中国铁路“走出去”,这与中国标准“走出去”相辅相成。笔者了解到,建筑类标准虽然很多是行业标准,但其销售量非常可观,五六千册是常有的事,从事该行业的技术、科研人员,基本人手一套,这也是这个行业能够发展迅猛的重要原因。很多国家标准的销售都远不及建筑类行业标准的销量。可见,一旦某个行业发展了,其标准一定是同步甚至先行的。

提高产品和服务标准,是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关键。要实现我国的经济发展达到中高端水平,我们的产品、服务应该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品质出众、市场占有率领先。而要拿出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参与市场竞争,需要我国的标准先“高起来”“严起来”,如果标准管理“软”、标准体系“乱”、标准水平“低”,则不可能打造出中国品牌。国家标准是企业标准的“底线”,国内标准应当等同于或高于国际通常标准,我们可以秉持开放的心态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有差距就积极改进、主动赶超,力争领先。[3]

标准,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和质量发展的技术基础,已成为国际经济、科技竞争高地。王岐山曾说:“如果标准拿住了,就拿住了整个产业和行业。”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目前世界已进入国际标准制约国际市场的新时代,主要发达国家进行国际经济竞争的战略重点,突出表现就是将国际标准以及控制国际标准的主导权作为竞争追求的最高目标,使原来作为控制生产手段的标准变成调节贸易的手段。而标准也已成为影响各国生产、流通、消费等经济活动质量和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贸易领域中,为数众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及其他各种非关税贸易壁垒无不与各经济体纷繁复杂的标准有关。作为标准化工作者,需要立足自身优势,瞄准国际舞台,积极推动我国标准“走出去”,带动我国企业、产品、装备走出去,抢占发展制高点,赢得竞争新优势。

五、结语

标准是获得“最佳秩序”的有效手段,是国家治理法治化、制度化在技术层面的体现。[4]当今世界,谁的标准成为主导标准,谁的标准获得了市场的认可,谁就掌握了市场竞争中的控制权,标准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竞争的重要手段。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在2015年3 月30日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聚力改革,唱响标准”的新要求。在明确改革方略后,我国标准自2015年将提速。“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5]在标准化改革的春天里,如何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趋势,调整开放战略和实施宏观调控,对原有的标准化工作做出战略性调整,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标准,有效应对贸易壁垒,是标准化推动者和践行者的光荣使命,也是迈进质量时代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赵子军.标准化助推“一带一路”[J].中国标准化,463 (4):26.

[2]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N].中国质量报,2015-05-21.

[3]戚伟.标准“硬起来”是改革必经之路[EB/OL].http:// 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5-02/12/c_1114340476.htm.

[4]郭大雷.探索“标准经济”[J].中国标准化,463 (4):42.

[5]田世宏.改革创新 协同推进 科学管理 服务发展(在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上的报告节选)[J].中国标准化,463 (4):18.

猜你喜欢
贸易壁垒标准化一带一路
标准化简述
贸易壁垒破解策略分析
国际贸易中的环境贸易壁垒问题及对策
论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
贸易壁垒破解策略分析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
交通运输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