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作物种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2016-03-28 02:49吴开均
中国种业 2016年6期
关键词:种业四川现状

吴开均 何 芳

(四川省种子站,成都610041)



四川农作物种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吴开均何芳

(四川省种子站,成都610041)

摘要:四川是农业大省,也是种业大省,但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实力、科技发展水平及企业竞争力等原因,四川种业一直大而不强。通过对四川省种业现状的调研,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推动四川种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种业;四川;现状;对策

四川是育种大省、制种大省和供种大省,种子市场潜力大,种子科研、繁育和企业在西南乃至全国具有显著特点和重要地位。《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3]109号)下发后,各级狠抓贯彻落实,调结构促整合,积极深化种业体制改革,努力推进现代种业健康快速发展。

1 四川种业发展现状

1.1 种子市场潜力大 四川省因气候条件较好及精耕细作的传统,形成夏收、秋收和晚秋1年3季的耕作制度,农作物常年播种面积967万hm2,粮食作物中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地位突出,经济作物有油料、蔬菜、水果、茶叶、药材、花卉等,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其中,种子商品化程度排前3位的是水稻、玉米和油菜,种植面积分别在197万hm2、140万hm2、100万hm2左右,种子市值达27亿元;另外,蔬菜、小麦、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分别在133万hm2、113万hm2、80万hm2左右。全省农作物种子市值达70亿元以上,市场空间较大,种子产业发展潜力较大。

1.2 农作物科研实力强 自“六五”国家实施科技攻关以来,全省农作物育种研究得到长足发展,农业科研育种实力雄厚。目前已建立了国家区域技术创新中心1个,国家农作物改良分中心6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8个,农业类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国家级龙头企业创新技术中心10个,全省有2000多人从事农作物科研及育种工作,其中院士1名、学术技术带头人89名。

四川省农作物科研育种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先进行列,三系杂交水稻和杂交小麦育种水平全国领先,杂交玉米和杂交油菜育种西南第一。自1983年以来,全省共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1518个,其中,杂交水稻品种已更新换代4次,品种选育从以高产大穗型为主的冈、D型发展到优质、高产、多抗并重的宜香优、川香优、内香优等系列,目前全省优质稻种植面积已达50%左右;以川单、成单、雅玉系列为代表的杂交玉米品种丰产性、抗逆性都有突破性进展,以成单202为代表的高赖氨酸优质玉米育种达国际先进水平;以川麦系列为代表的小麦品种实现了产量、抗病以及品质的不断突破,绵杂麦168的审定开启了杂交小麦成功选育的先河;以川油、蓉油、绵油、南油系列为主的油菜品种,双低品种的比例越来越高,目前正在向适应机械化、轻简化栽培品种方向迈进。

1.3 制种基地条件好 四川省具有得天独厚的水、土及气候资源优势,全省各类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近6.7 万hm2,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杂交油菜制种习惯久远,技术力量强,生产优势明显。本省是国家确定的杂交水稻种子核心繁育基地,常年制种面积约2.3万hm2,占全国水稻制种面积25%左右,产种量7000万kg,占全国杂交水稻供种量28%左右,制种面积、供种量、外销及出口量均居全国第一。杂交玉米常年制种面积约0.7万hm2,产种3000万kg。杂交油菜常年制种0.3万hm2,产种400万kg,对西南和长江中下游的玉米和油菜种子有重要的辐射和调剂作用。

2013年农业部认定绵阳市和邛崃、彭山、东坡区、罗江、梓潼、安县、江油、泸县等1市8县为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全省目前已形成以川西平原为核心,川南、川中、川东北为辅助的国家级杂交水稻优势制种区域;凉山州安宁河流域是全国热带血缘玉米的优势制种基地,其中西昌市是国家确定的南方地区唯一的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目前正得到规划保护和重点建设。

1.4 种子企业基础扎实 自2000年《种子法》实施以来,全省逐步推行种子生产经营市场化,2006年实现种子企业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全面脱钩,2015年全部实现“事企脱钩”。经过近20年培育和发展,现有部、省两级发证种子企业112家(A证7家,B证85家,C证20家),较2010年减少47家,平均注册资本3810万元,较2010年增加2856万元,全省种子企业总注册资本约43亿元,占全国的1/10;行业资产规模68.87亿元,较2010年增加36.87亿元,企业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全省有种子外贸出口企业14家,年出口创汇1.6亿元;有种业骨干企业3家,种子中间代理商2900余个,种子终端零售商3万余个,种子企业主体基础扎实。

1.5 种子监管体系较完善 四川省于2007年完成了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全省种子机构管理实现了事企分设。目前,全省共有194个种子管理机构,省级1个、市(州)级20个、县(市、区)级173个,从业人员224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57%,种子执法持证人员占34%。全省现有种子检验机构84个,其中,省级1个,市(州)级17个,县(市、区)级66个,有34家市、县级机构通过了检验机构考核,全省持证种子检验员584名,检验室1.7万m2,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种子质量监管体系正不断健全,种子监管和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2 四川种业存在的问题

2.1 科研发展不平衡 一是科研育种对水稻、玉米、油菜等“三杂”种子以外农作物重视程度不够。受商业育种趋利和新品种权保护侧重等诸多因素影响,从事杂交水稻、玉米、油菜育种的单位和科研人员较多,科技成果突出。而对马铃薯、蔬菜、瓜果等其他农作物的科研育种重视不够,研究人员少,成果也相对较少,大面积种植的要么是推广时间较长的老品种,要么是进口或外资企业的品种。二是虽然选育审定的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品种数量较多,但突破性品种少。受资源的遗传基础狭窄、育种技术路线单一或相近、育种目标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等因素影响,国内种子企业生产经营的大多数品种与跨国公司选育的优良品种相比,在品质、产量、外观以及适合机械化、轻简化栽培上有较大差距,加上品种同质化情况较为严重,导致市场品种数量较多,但大多数推广面积不大,农民选种困难。

2.2 种子企业实力弱 种子企业虽然数量较多,但普遍小、弱、散。表现在3个方面:(1)企业规模小。全国54家种业骨干企业中四川省仅3家,据统计2014年度全省种子销售额上亿元的企业只有8家,最高也只有2.5亿元,与国内优势企业差距明显,与跨国种业公司差距就更大。(2)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科研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和实际投入资金量较小,企业商业化育种体系尚在建立中,生产经营品种仍然主要靠合作选育或从科研单位购买,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差。(3)市场集中度低。大多数企业“育、繁、推”一体化脱节,市场高度分散,经营主体、营销环节多,高产、稳产、优质的优良品种难以成规模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削弱了良种对农业增产增收的贡献率。

2.3 种子基地不稳定 一是制种基地分散。据统计,目前全省从事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的县有40余个,但种植面积在700hm2以上的只有10个左右,面积最大的也只有3000hm2,同时,在一个县内分布也较为分散,一般是20~40hm2为一片,70hm2以上集中连片的区域较少。二是制种面积年份间震荡较大。以近10年杂交水稻制种为例,2016年制种面积3.6万hm2为历史最高,2008年1.7万hm2为近10年最低,2012-2013年又升到3万hm2左右,2015年再次下滑到不足2万hm2。三是基地基础设施薄弱,制种机械化程度低。现有种子生产基地的田间灌排设施和道路不配套,旱涝保收基地面积不足45%,能够进行机械化操作的基地面积不足40%。制种区从业人员以妇女为主,占60%以上;年龄以50~70岁为主,占70%以上,在栽秧、授粉和收获季节劳动力严重短缺。四是制种比较效益降低、风险大。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特别是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种子生产成本快速上涨,净收益不断下降。据抽样调查,水稻制种平均每户2个劳动力,制种面积0.28hm2,每季制种收益6904元,平均每个劳动力每季(约6个月)收益3452元,仅相当于外出务工1个月的收入。加之近年灾害性气候频繁发生,杂交水稻及杂交玉米制种产业更是成为靠天吃饭的代表。

2.4 科技人才流动难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品种则是种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农作物品种选育商业化是现代种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方面需要改变过去国家、省、市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主要负责新品种选育,企业负责繁制推广的机制模式,尽快形成国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重点开展基础性公益性研究,“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按照市场化、产业化模式开展品种研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另一方面,商业化育种新机制的建立需要现有科技人才和资源要素向种业企业有序流动。然而,由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因素,以及人事管理、职称职务、户籍制度、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体制方面的原因,造成目前体制内科技人才,特别是真正能带动一方农作物商业化育种的中高级科技人员不愿流动和难以流动。

2.5 事中事后监管不够 一是因管理理念等原因,以前各级种子管理部门相对更重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品种审定等事前许可、限制和管理工作,而对于种子生产经营、质量全程追溯等种子事中事后监管重视程度不够,措施力度不够。二是市县级基层种子管理部门监管条件落后,难以满足重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需要。全省30%的市级种子管理机构和50%的县(区)级种子管理机构因缺乏必要的检验仪器设备,不能开展必要的种子质量检测,对本地市场上销售的农作物种子质量难以做到及时、准确检测;60%的市、县种子管理机构缺乏执法取证装备,种子执法和监管难以做到及时和有效。三是市县种子管理经费缺口较大,许多种子管理部门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状态,甚至部分地区种子管理职能有被弱化的倾向。

3 推进四川种业发展的建议

3.1 明确四川种业发展定位 四川是种业大省,三系杂交稻科研和制种全国领先,但两系杂交稻的研究较滞后;“川种”优势和地位面临挑战和威胁。要发展好四川种业,需重新定位,找准重点作物,瞄准主要市场,以更高的质量、更优的价格、更佳的服务和更好的信誉开辟新局面。一是以杂交水稻,特别是优质、多抗、适宜轻简化栽培的杂交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和生产为突破口,辅之以杂交玉米、杂交油菜、特色蔬菜和马铃薯等作物,形成水稻和丘陵山区玉米种子为拳头,油菜、蔬菜和马铃薯等多作物为补充,协同发展的局面。二是立足西南,面向南方,拓展东南亚。川、渝、云、贵等西南省份地形、气候相似,是四川省种子最适应和最稳定的市场,抓住了西南,我们就有了立足之本。再次,川种在南方稻区也是享誉二三十年,虽然近年市场份额有所下降,但随着杂交水稻品种在品质、抗性、株叶型态等方面的突破,许多市场都有回归的趋势;进而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挖掘、拓展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发挥出口历史悠久、渠道畅通、外贸人才较多等优势,稳定和巩固越南、印尼、缅甸等东南亚国家,拓展非洲、南美,为四川种业再创走出去的成功之路。

3.2 重点打造一批川种品牌 “川种”曾是国内杂交水稻种子质优价廉的代名词,享誉国内和东南亚,以川丰种业为代表的一批种子企业也曾蜚声国内。现在,虽然我们仍有部省两级发证种子企业110多家,其中农业部发证种子企业15家,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6家,国家种子骨干企业3家,但比较而言,都存在品牌不响、优势不突出、创新能力不强、规模较小等情况。在品种是核心、创新是生命、品牌是效益的今天,各级政府和种子管理部门要有的放矢、突出重点,通过政策导向、项目支持促进企业内联外引、兼并重组、科企合作,培育一批商业化育种能力强、营销网络健全、机制模式先进的现代种业企业,全力打造一批在西南,甚至在全国叫得响的川种品牌,引领四川种业再次起航。

3.3 多渠道加大种业投入 建立企业主导、政府引导、多级投入、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多元投资机制,整合调整存量资金,努力新增财政投入,强化商业化育种平台、互联网+营销等创新能力建设,大力提升种子生产、加工、管理基础设施的硬件水平。一是借国家投资建设四川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的契机,争取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二是整合调整和加大省级财政资金对种业扶持力度,在继续抓好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同时,重点扶持企业商业化育种能力建设;三是引导成都、绵阳等种业优势发展区市县两级财政对种子基地和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力度;四是拓宽渠道加强金融支持,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投资担保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现代种业的信贷投放和利息减免。

3.4 大力创新种业科研体制 深入贯彻国发[2011]8号、国办发[2013]109号和人社厅函[2015]28号等相关文件精神,积极引导种业项目、资金、科技人员向企业流动。一是政策推动科企合作。在明确科技成果权益分配比例的前提下,要求现有市级以上承担省级育种攻关项目的国有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须选择1~2家种子企业进行商业化育种的合作和指导。二是支持、提倡、鼓励国有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种业科技人才通过兼职、挂职、停薪留职等方式直接进入种子企业从事商业化育种。三是设立企业商业化育种专项,鼓励企业建立现代种业科研平台,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建立四川省农作物商业化育种体系。

3.5 着力建设一批四化基地 种子生产是本省种业在全国的主要比较优势,特别是“三杂种子”及部分蔬菜种子繁殖制种因自然隔离、温光气候、土壤肥水等客观条件使本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发展好四川种业,就必须利用好这一优势。一是要保护好、建设好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要落实《四川省现代农作物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2011-2020)》和《四川省种业工程建设“十三五”规划》建设任务,分阶段、分批次、有序推进,争取在2020年前建成布局合理、交通便利、排灌通畅、肥力均匀、规模适当、适宜机械化操作,且配套设施基本完备的现代种业核心基地。二是要引导和鼓励种子企业不断创新种子生产的技术、机制和模式。加快制种专业农机具的研发、推广,国家级制种基地县要将有关项目和奖补资金优先用于规模化、机械化制种的推广和奖补;要培育一大批制种专业户、职业制种农民,并以他们为核心建立运转高效的制种专业合作社;要在规划的核心制种区全面实现制种保险全覆盖。逐步改变种子生产劳动力过分密集、成本高、风险大,比较效益持续下滑的状况,使规模化种子生产有效益,让制种区农户先奔小康,让省内外种子企业都优先选择到四川生产种子。

3.6 着力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种子管理要做到事前许可和事中事后监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特别是要重点抓好以真实性和质量为中心的事中事后监管。一是建立健全种子检测、管理和执法体系。各级农业部门都要明确,种子是特殊的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管好种、用好种是农业增产的基本保障;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完善质量检测等技术支撑,强化属地管理,做到上下顺畅、部门协作、区域联通,切实做到种子产供销各个环节的监管工作全覆盖、不留死角。二是要抓住品种真实性这个“牛鼻子”。从种子生产基地、加工包装车间、批发零售市场3个环节严把种子质量关,用好管理和执法两张牌,对侵犯新品种权和套牌假冒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打击,切实改变侵权、假冒违法成本低、屡禁不止的现状。三是建立种子从生产基地到用种者的全程可追溯体系。要求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和种子经销商必须按照《种子法》和配套规章的要求建立完善种子生产经营档案,落实种子销售备案制度,让进入市场的每一粒种子都能做到来源清楚、质量可追溯。

参考文献

[1]农业部种子管理局.2015年中国种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2]吴晓玲.种业新常态下的管理创新.中国种业,2015(5):1-3

[3]李莉,王宁,高军.江苏种业发展策略研究.中国种业,2015(5):4-7

[4]贾凤伶,李金田,李瑾.天津农作物种业发展情况调查与思考.中国种业,2015(6):1-4

收稿日期:(2016-04-06)

猜你喜欢
种业四川现状
A gift I treasure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