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宏观医疗理念探究∗

2016-03-28 00:43颜文强
中州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道德经

颜文强



《道德经》宏观医疗理念探究∗

颜文强

摘要:医疗理念是关于疾病诊断与救治的基本思路与观念。宏观医疗理念指的是从人与社会、人与天地自然等整体关系上来看待疾病成因与解决路向的观念。《道德经》宏观医疗理念主要包括道法自然、万物有序的生命观,阴阳失衡、多欲伐生的疾病观和持守三宝、致虚守静的疗治观。在这三大模块中,生命观是基础,可视为“体”;疾病观、疗治观是“两翼”,可视为“用”。三者构成一体两翼、体用联通的完整体系。《道德经》宏观医疗理念的总特点是“身国共治”,这种宏观医疗理念在历史上曾经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当今个人修身养德以及社会诊疗、国家治理依然具有启迪价值。

关键词:《道德经》;宏观医疗;身国共治

顾名思义,“医疗理念”是关于疾病诊断与救治的基本思路与观念;而“宏观医疗理念”指的是从人与社会、人与天地自然等整体关系上来看待疾病成因与解决路向的观念。《道德经》宏观医疗理念的基本构成是什么呢?概而言之,主要包括生命观、疾病观、疗治观三大模块。其中,生命观是基础,可视为“体”;疾病观、疗治观是“两翼”,可视为“用”。三者构成一体两翼、体用联通的完整体系。

一、生命观:道法自然、万物有序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说: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道德经》所谓“人之生”可以理解为“人的生命”。这段话的意思是: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之后,身体才变得坚硬。其他动物植物也一样,花草、树木活着的时候,枝条是柔软的,但在丧失生命力之后,就变得枯槁坚硬。由以上的例证可以知道,恃强顽固不过是迈向死亡的途径,只有守谦柔弱才是获得生机之路。从《道德经》的论述里,我们不难体会到作者对生命现象的关注。

生命的根源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道德经》没有明说,但在论述“道”的时候却暗示了答案。该书第四十二章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的“道”又称“无极”,而“一”则相当于“太极”,“二”是阴阳二气,“三”是阴阳二气交合化生的第三种存在状态。按照《道德经》的看法,正是超越时空的“道”化育了天地万物的生命,作为万物之一的“人”当然也由“道”所化生。老子认为,人具天之阳气、备地之阴气,故能与“道”“天”“地”同列。《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所谓“域中”指的是万物赖以存在的空间,用人们比较熟悉的言辞来讲就是“宇宙”,其间事物千千万万,老子特别挑出了“道”“天”“地”与“人”,并且强调了“人”是居其一。由此不难看出,老子非常看重作为生命存在的“人”。

当然,老子并非把人的生命存在看作高于一切,而是将之看作“域中四大”相互联结中的一个环节,这种相互联结的关键就体现在一个“法”字。《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接着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法”表示有所遵循,按照一定的规则办事。在老子看来,人的生命存在是必须有“法”的,唯有遵循一定的法则,人的生命才能够健康而有活力。

“人法地”,是因为大地承载万物、柔静处顺。“地法天”,是因为天之雨露下降于地,地得生化之气而长存。而“道”化生天地二气,是天的本源,故“天法道”。至于“道法自然”,并不是说“自然”高于“道”,而是说“道性”本自然,虚空无物,自本自根。“自然”正是“道”的特性表征。

“自”,《说文解字》称:“自,鼻也。”表明其本意为鼻子,引申为“开始”。“然”,《说文解字》曰:“然,烧也。”本义为燃烧猎物而取食,此字实际上勾勒出一幅原始先民素朴的生存景象。于是,“自”“然”二字连用就有了开端与生养的意义。又由于果腹充饥是人生存的原始天性,故延伸出自然而然、不受干预的含义。可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蕴含着老子深邃的大生命观。

在老子看来,不仅仅单个人是生命体,作为人群集合体——国家及其下属机构也是有生命的。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四章说:“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老子告诉我们,从“身”到“家”“乡”,再到“邦”最后到“天下”,都是自然宇宙这个大家庭中不同形式的珍贵生命体,彼此存在相互沟通与联结之点。人的生命与邦国等都是整个链条中的环节。唯有在宇宙万物化生链条里,人的个体生命与国家整体生命才是有序的,合乎道法的。推而广之,人类之外的其他诸多存在也具有生命意义,甚至“天地”都可以视为宇宙生命界的构成要件,而“道”乃是生命界生生不息、源源不绝的伟大动力,“自然”则是大道化生天地万物生命的基本法则。

二、疾病观:阴阳失衡、多欲伐生

遵循自然规律,生命的运化生成就处于正常状态;违背自然规律,生命就处于异常状态。从医疗哲学的立场来看,正常就是“健康”,异常就是“疾病”,两者也是相对而言的。《道德经》认为正常的生命气象体现在一个“和”字。该书第四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照老子的思路,“阴阳和合”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正常表现,人的生命健康也是如此。如果阴阳失去平衡,疾病就出现了。

什么原因会造成阴阳失衡并且导致疾病呢?《道德经》第十二章说: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其中的“五色”,即青、赤、黄、白、黑;“五音”即角、徵、宫、商、羽;“五味”即酸、苦、甘、辛、咸。此三个“五”的系列分别与木、火、土、金、水五行以及肝、心、脾、肺、肾五脏相对应。

中医藏象学说认为,肝脏藏血,统主五色,开窍于木,目受血而能视。若无休止地追逐花花世界,就会耗散血气,使人目盲。肾藏精气,开窍于耳,奢靡的音乐无助于身心健康,还会耗散精气,使人耳聋。脾脏主五味,开窍于口,膏粱厚味太多太滥,会使人味觉丧失,打破身体自身谐和而陷于疾病。过多的田猎游玩会使主血脉的君主之官——“心”之神志涣散。贵“难得之货”则会使人心外驰,追逐物欲而常处于紧张状态,耗精散气,伤身损神而得病。

老子不仅指出了多欲会使人得病的事实,而且以人喻国、以人体之病比喻国家之祸,告诫统治者不能为了自己的私欲,过分追求享受,更不能压榨人民,激发社会矛盾。《道德经》第七十五章说: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国家动乱不安,其实就是社会“有病”。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老子说:因为统治者收税太多,人民没有饭吃;因为统治者为了一己之利,胡作非为,老百姓无法安居乐业;因为统治者过于注重自己的生命享受,搜刮民脂民膏,人民就不怕死,于是揭竿而起。本来,君臣民上下和谐,国家就正常运转;但作为社会主导的统治者因为私欲过多而违背自然历史的发展规律,国家大生命就会遭受戕害。如此,则国家大病,百姓遭殃。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道德经》对疾病问题的论述既涵盖了人类个体生命,也辐射到了社会国家。可以看得出,老子是在对社会国家进行“望、闻、问、切”式的精心诊断后才得出精辟见解的。

三、疗治观:持守三宝、致虚守静

老子诊断出人体小生命与国家大生命的疾病都是由于多欲造成。那么该如何疗治呢?《道德经》第六十七章开出了基本的“处方”: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说文解字》曰:“爱也,从心。”可见,“慈”就是“爱”,这种“爱”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所以说“从心”。由于人与天地万物都由“道”所化生,发自内心的“慈爱”其实就是天性使然,是大道功德的显化,因此是合乎大道精神旨趣的。“俭”为形声字,由“亻”与“佥”合成。“佥”的本意是“两旁”或“两边”,与“亻”合起来,表示人前人后都厉行节约,绝不铺张浪费。而“不敢为天下先”的弦外之音就是“居后”。这种“居后”并非不求上进,而是对待名利、地位等要有谦让态度,不与人争夺。《道德经》把“慈”“俭”及“不敢为天下先”作为“三宝”,足见老子对这三条是非常重视的。

从表面上看,老子提出的“三宝”似乎与治病没有什么关系。但若深入探讨,就会感到,这实际上就是医治人体疾病与国家疾病的良方。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体疾病与国家疾病的病根都在于欲望放纵,所以根治原则就应该是收敛欲望。“三宝”的基本精神恰好就集中在这个关键点上。

就生命个体而言,遵循大道精神的“慈”乃是疗治“怨恨病”的特效方剂。所谓“怨恨病”就是心中积压怨恨情绪,无端地向外爆发。当怨恨情绪在心里不断积压的时候,会在体内形成毒素,激发自我攻击机制,损伤自我身躯;当怨恨爆发出来的时候,就会行为失控,失去理性,任意伤人。近些年,时有因怨恨而心理出现问题的人伤害无辜者的新闻见诸报端,这足以说明其危害性极大。《道德经》的“慈爱”精神对于消解怨恨来说无疑是良方中的一味大药。一个人如果能够效法大道,从内心培育慈爱的意念,怨恨就会慢慢去除,最终不仅有利自身健康,也有利于社会的和睦。与“慈”一样,“俭”对个人疾病也很有治疗作用。近年来,人们开始意识到,人体很多疾病是“吃”出来的,例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脑溢血以及各种肠胃病,都与过度吃喝密切相关。如果能够“服用”老子开出的“俭”药,不大吃大喝,相信很多疾病可以预防乃至得到治疗。再说,“不敢为天下先”也是治病良方中不可缺少的“配伍”。要去除疾病,光有“慈”“俭”还不够,因为“三宝”这个处方本来就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试想一想,一个对名利地位特别看重的人能够做到真心慈爱吗?当然不能。所以,老子将“不敢为天下先”作为“三宝”的压轴配方很显然就是要人们去除病根。名利心淡泊了,就可以坦然面对一切而不慌不忙。由此可见,老子的“三宝”对于生命个体疾病来说乃是标本共治、防疗并举的极妙处方。

由生命个体延伸开来,我们再看国家社会疾病的疗治,老子的“三宝”处方依然是非常切中要害的。在历史上,国家社会之所以出现动荡甚至骚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统治者缺乏真诚和慈爱心,导致整个社会渐渐弥漫起紧张、对抗的气氛,这是有害国家社会正常运转的。从这个角度看,《道德经》倡导的“慈”对于恢复国家社会有序运转是非常必要的。而“俭”对于破除铺张浪费的不良习气也极为重要。一个国家如果不能节俭,哪怕是金山银山也要被挖空的。至于“不敢为天下先”,对于整体社会中谦让风气的养成也很有启迪意义。如果人与人之间不择手段地相互斗争,国家就要乱套,社会病象丛生,那是多么可怕的状况!联系一下生活现实,再想一想《道德经》的“三宝”论述,实在发人深省。

除了持守“三宝”之外,《道德经》针对人欲横行、社会乱象丛生问题,还提出了其他许多治疗配方。其中,“致虚守静”尤其值得细细省思。《道德经》第十六章说: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

命曰常,知常曰明。

老子深刻地领悟了宇宙万物生命的真谛,认为万物均从“静”中来,最后又回到“静”中去,走了一个圆圈,中间的生、老、病、死均只是一个个短暂的停留。“静”是万物生命的根本,包括个人小生命与国家大生命,都应该回归于“静”,因为“静”中就蕴含着健康之道,只有内心虚静,真气敛藏,才能获得生命的源泉与生机。

社会国家的治理同样需要以“静”为本。《道德经》第五十七章指出: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这一章,以第一人称“我”做主语,告诫上层统治者应该以身作则,由治身入手,进而治国。“好静”“无事”“无欲”是“三位一体”的治身与治国“正方”。其中,“好静”是关键,而“无事”与“无欲”则是“好静”的必然结果。所谓“好静”就是内心不起私念,既然不起私念,就不会兴师动众,这就叫作“无事”,不会扰民;由于好静,欲望就不会萌动,这就叫作“无欲”。其效果就是“民”的“自正”“自富”“自朴”。老子反对那种居高临下式的“管理”或“控制”手法,而是强调统治者的表率作用,故而有“清静无为”之说。

《道德经》第四十章说“清静为天下正”,第五十七章说“我无为而民自化”,第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需要强调的是,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不乱为、不妄为、不强为、不胡为,“无为而治”是遵循自然法则,遵守治国之“道”,统治者如果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人民就会像河流归于大海般来依附,国家这个大生命体就能重获健康,焕发出应有的生机。

四、《道德经》宏观医疗理念的影响与价值

《道德经》以道法自然、万物有序的生命观为基础,以阴阳失衡、多欲伐生的疾病观和持守三宝、致虚守静的诊疗观为两翼,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宏观医疗理念,体现了疗身与治国相一致,预防与诊治相统一,天道与人事相呼应,既有独到的理论思考,又有切实可行的疗治处方。其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为个人修身养德提供了方向指导

基于健康与长寿的考虑,《道德经》宏观医疗理念特别重视修身养德。该书第五十四章说“修之以身,其德乃真”。老子所谓“身”,指的是个体的生命存在。这种生命存在,既包括形体,也包括精神,简单讲就是“形”与“心”一起修养,“修”的目的是要使人有真德。“真”在道家文化体系里指的是人的本性,修身以达其真德就是回归人的天然本性。在《道德经》看来,人降生世间,受到了外在种种不良因素的干扰、浸染,慢慢地失去纯朴天性,这对个体生命健康而言是很不利的。因此,修身养德必须返璞归真。

怎样返璞归真呢?《道德经》为修行者树立了理想典型——婴儿。该书第二十八章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意思是讲,持守着美好德性,就好像回归到婴儿那样的纯真。要达到这种境界当然不容易,必须从日常生活起居做起。为此,《道德经》提出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廉而不刿”“为道日损”等一系列德行修养方法。在今天看来,《道德经》的这些论述对于个人品德涵养、思想境界提升都是很有裨益的。

2.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了基本思路

“辨证施治”是中医基本理论构成之一。“辨证”就是对人体的疾病成因以及状态进行辨析。“施治”就是在对疾病症候认知确诊的前提下采取的治疗措施与过程。“辨证施治”的基础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在“八纲辨证”中,阴阳辨证是总纲。《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②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阴虚则热、阳虚则寒以及阴阳互根、阴阳转化的辨证法则均是围绕阴阳属性展开。倘若阴阳辨证错误,治疗便无从谈起。只有辨证准确,施治才有方向。而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以及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也是对阴阳理论的具体运用。《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③就是说,治病就是调理阴阳。两千年来,医家遣方用药,无不奉此为圭臬。而药物的性味归经、遣方配伍中对阴阳属性的把握更是关系到疗效的高低。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治病配方擅阳中求阴、阴中求阳,从而屡获良效。他在《景岳全书》卷五十《德集·新方八阵·补略》中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④可见,阴阳辨证在中医学中的确具有纲领性的地位。

不言而喻,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来源是多方面的,但如果从阴阳总纲的建立来看,《道德经》的宏观医疗理念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因为《道德经》宏观医疗理念本来就是为解决人生与社会病痛而形成的,老子关于“万物负阴而抱阳”的思维方式在《黄帝内经》以及其他许多中医典籍中都得到了吸纳和贯彻。就此角度而论,《道德经》的宏观医疗理念实际上为中医的辨证施治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3.为社会诊疗、国家治理提供了实施方略

《道德经》宏观医疗理念不仅深深影响中医的辨证施治,而且对于社会国家治理来说也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这一点早已为汉代“文景之治”与唐代“贞观之治”所佐证。

人们不会忘记,经过多年战乱,西汉初期民生凋敝、百废待兴,怎样恢复生产、稳定政局是西汉政权的头等大事。经过仔细比较和权衡,汉初政府采纳了以“清静无为”为思想核心的黄老学说作为施政方略。于是,“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大力发展生产,与民生息,终于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从某种意义上看,“文景之治”正是道家学说在国家治理层面上获得成功的一个标志,显示了《道德经》宏观医疗理念的巨大潜力。

与汉代“文景之治”可以相提并论的是唐代的“贞观之治”。这个时期,官吏清谨,社会安定,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经济发展,文化勃兴。唐帝国首都长安成为世界各国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阳光地带”,大家心向往之,纷纷前来交流、经商、定居,整个社会展示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气象。形成如此局面的原因当然是复杂的,但最为重要的应该是唐朝政府选择了以《道德经》为治国纲领。早在唐朝开国之初,唐高祖李渊即追认老子为其远祖,号召朝臣研读《道德经》,他甚至还派遣道家学者远涉高丽国教授《道德经》。其后,李世民即位,诏称:“朕之本系,出于柱史。”⑤他选择了老子《道德经》的“清静无为”思想作为治理天下的指导方针,以静养民,从而使唐朝全面兴盛、繁荣。从根本上看,“贞观”时期实施“清静无为”方略,本质上就是以《道德经》宏观医疗理念来诊断、治疗此前战争所造成的伤痛,让人民得以休养生息。

事实证明,《道德经》的宏观医疗理念对于社会国家治理与发展来说确有极大的功效。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更加关注《道德经》宏观医疗理念的重大价值,但愿我国历史文化中的这一瑰宝能够在当今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注释

①《诸子集成》第3册《老子本义》,中华书局,1986年,第49页。②③南京中医药大学编:《黄帝内经素问译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第68、764页。④〔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第653页。⑤《混元圣纪》卷八,《道藏》第17册,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8年,第856页。

责任编辑:涵 含

【历史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ncept of Macro Treatment in Tao Te Ching

Yan Wenqiang

Abstract:The concept of medical treatment is the basic concept for disease diagnosis and prescription.Macro Medical Treatment refers to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diseases and the solution based on the entir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the society or human and the nature.It mainly includes three aspects which are the life value of the Taoist way that follows the nature and that everything has its order,the disease value which diseases are caused by imbalance of Yin and Yang or lechery and the healing value by keeping the three treasures of Lao Zi and staying in the state of stillness to the utmost degree.In the three modules in which the life view is the foun⁃dation as the "body",the disease value and the healing value are the "two wings" of the "body" and are usually put in utility.All three modules constitute a complete system.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oncept of macro treatment in Tao Te Ching is "managing both body and nation",which has had such profound influence in history that it still has remarkable meaning for individual′s virtue cultiva⁃tion,soci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national governance.

Key words:Tao Te Ching;macro medical treatment;managing both body and country

作者简介:颜文强,男,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哲学博士(大理 671003;E-mail:yanwenqiang2015@126.com)。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百年道家与道教研究著作提要集成”(14ZDB118);大理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道家道教人文医疗观对云南环境保护治理的当代启示”。

收稿日期:2015-10-08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6)02-0112-05

近代著名思想家魏源说:“盖《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①这句话可以说是对《道德经》思想主旨的最好概括。就“发用”而论,《道德经》主要关注两个问题,即治身与治国,这两个问题又是密切相关、彼此交融在一起的,其交融的关节点就在一个“治”字。从本质上看,不论是治身还是治国,都可以纳入广义医疗范围。故而,老子《道德经》讲的“治道”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宏观医疗理论。笔者以为,从这一角度来解读老子《道德经》,或许更能切中其主旨所在。为此,本文拟对此问题略加诠释与考察。

猜你喜欢
道德经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康瑞功作品选
道德经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敬业
这些成语出自《道德经》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易说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