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

2016-03-28 03:41郑林科董建红魏晓言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年1期

赵 晶 郑林科 肖 琼 董建红 魏晓言

中国.西安石油大学心理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5 E-mail: zhjzhj200318@ 163.com



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

赵晶郑林科肖琼董建红魏晓言

中国.西安石油大学心理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5 E-mail: zhjzhj200318@ 163.com

【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的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和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对28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大学生依恋类型分布不均衡,其中比例最高的是恐惧型(44.6%),其次是冷漠型(26.1%),安全型(15%)和专注型(14.3%)比例较低;②城镇学生的依恋回避分数显著低于农村学生(t=-2.304,P<0.05),独生子女的依恋回避分数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t=-3.492,P<0.01);城镇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t=2.408,P<0.05),独生子女的人际交往效能感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t=2.393,P <0.01);③依恋回避与亲合效能、自我印象效能、利他效能、沟通效能、自我价值感、情绪控制效能负相关(r=-0. 251,-0.326,-0.160,-0.381,-0.229,-0.214;P<0.01),依恋焦虑与自我印象效能、自我价值感效能和情绪控制效能负相关(r=-0.279,-0.249,-0.347,P<0.01),与亲合效能、利他效能和沟通效能不相关(r=-0.103,-0.076,-0.078;P>0. 05);④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F=15.431,P<0.01),其中安全型高于恐惧型、专注型和冷漠型,冷漠型高于恐惧型(P<0.01);⑤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能够预测人际交往效能感(R2=0.221,P<0.001)。结论:成人依恋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感。

【关键词】成人依恋;人际交往效能感;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依恋类型

当前大学生整体人际交往能力不容乐观,调查表明40%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一般或较差[1]。目前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研究多从人际关系困扰、人际敏感、社交焦虑等方面着手,主要关注心理病理学指标,而正面反映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谢晶和张厚粲参照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的理论框架,提出了人际交往效能感的概念[2]。人际交往效能感是指个体在与他人进行交往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活动的判断,包括亲合效能,自我印象效能,利他效能,沟通效能,自我价值感,情绪控制效能6个维度[2]。人际交往效能感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个体参与社交活动的行为,该指标能够从积极的角度反映个体人际交往能力。

依恋是个体与重要他人亲近和形成情感联结的自然倾向[3]。Bowlby认为,孩子同其主要的照料者(一般是母亲)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以后所有关系的起点。成人依恋是指早期亲子关系的经验形成了人的“内部工作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对他人的预期,决定了人的处世方式,内部工作模式会在以后的其他关系,特别是成年后的亲密关系和婚恋关系中起作用[4]。Bartholomew将成人依恋划分为安全型、恐惧型、专注型和冷漠型,后3种均属于不安全型依恋[5]。诸多研究表明,相比不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友谊关系和婚恋关系的满意度更高[6-7]。国内已有研究证实,成人依恋能够预测人际关系困扰、社交焦虑[8-9],但成人依恋是否影响个体的人际交往效能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人际交往是个体参与社会工作与生活的必备能力,大学阶段是发展这项能力的黄金时期。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的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为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西安市3所高校的大学生300名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80份(93.3%),其中男生168人,女生112人;大一88人,大二81人,大三71人,大四40人;独生子女79人,非独生子女201人;生源地为城镇102人,农村178人。

1.2方法

1.2.1李同归等修订的《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10]共36个项目,采用7级评分制,从完全不赞成到完全赞成。该量有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两个维度,每个维度由18个项目构成。得分越高,说明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的程度越高。通过依恋焦虑和依恋恐惧的得分,可将依恋类型分为安全型(低焦虑,低回避),恐惧型(高焦虑,高回避),专注型(高焦虑,低回避),冷漠型(低焦虑,高回避)。根据李同归等人的研究,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中依恋焦虑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系数为0.833,回避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系数为0.784。

1.2.2谢晶,张厚粲编制的《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2]共36个项目,采用6级评分制,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数越高,说明人际交往效能感越强。该量表由6个维度构成:亲和效能,自我印象效能,利他效能,沟通效能,自我价值感效能,情绪控制效能。根据谢晶等人的研究结果,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内容效度和校标效度。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同质性信度系数为0.804。

1.3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处理,主要方法为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

2 结果

2.1大学生成人依恋和人际交往效能感的总体情况

大学生依恋焦虑的总体得分为(3.67±0.95)分,依恋回避的总体得分为(3.43±0.76)分,人际交往效能感的总体得分的总体得分为(154.18±16.04)分。

根据费舍公式将依恋焦虑、依恋回避的得分转换过后得到被试的依恋类型,见表1。在4种成人依恋类型中,恐惧型依恋占44.6%,比例最高,安全型依恋仅占15%,不安全型依恋(恐惧型、专注型、冷漠型)共占85%,安全型依恋的比例低于不安全型依恋。

表1 大学生依恋类型分布

2.2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和人际交往效能感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依恋焦虑在性别(t=0.564,P>0.05))和年级(F =1.306,P>005)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依恋回避在性别(t=-1.023,P>0.05)和年级(F=1.722,P>0.05)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人际交往效能感在性别(t=0.018,P>0.05)和年级(F=0.19,P>0.05)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依恋焦虑在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依恋回避在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两个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城镇学生的依恋回避分数显著低于农村学生,独生子女的依恋回避分数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人际交往效能感在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两个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城镇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独生子女的人际交往效能感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表2 成人依恋、人际交往效能感在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比较(±s)

表2 成人依恋、人际交往效能感在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比较(±s)

注: * P<0.05**P<0.01,下同

人口学变量 依恋焦虑 依恋回避人际交往效能感城镇(n=102) 3.63±1.01 3.30±0.80 157.21±14.16农村(n=178) 3.68±0.91 3.51±0.72 152.45±16.81 t -0.423 -2.304*2.408*独生子女(n=79) 3.70±0.95 3.19±0.78 157.81±14.76非独生子女(n=201)3.65±0.95 3.53±0.73 152.76±16.33 t 0.360 -3.492**2.393**

2.3大学生成人依恋和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相关

见表3。依恋焦虑与自我印象效能、自我价值效能、情绪控制效能显著负相关(P<0.01),与亲合效能、利他效能、沟通效能无显著相关(P>0.05)。依恋回避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各个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

表3 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相关(r)

2.4不同依恋类型在人际交往效能感上的差异

见表4。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差异显著(P<0.01)。事后检验表明,安全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显著高于恐惧型、专注型和冷漠型的大学生(P<0.01),冷漠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显著高于恐惧型的大学生。

表4 不同依恋类型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效能感上的差异(±s)

表4 不同依恋类型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效能感上的差异(±s)

项 目人际交往效能感 F 两两比较①安全型167.21±14.73 15.431** ①>②P<0.01②恐惧型149.19±15.28 ①>③P<0.01③专注型154.38±13.13 ①>④P<0.01④冷漠型155.12±15.32 ④>②P<0.01

2.5人际交往效能感对依恋焦虑、依恋回避的回归分析

以人际交往效能感为因变量,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全部进入回归方程,见表5。R=0.470,R2=0.221,F =39.215(P<0.001),说明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能够显著预测人交往效能感,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能够共同预测人际交往效能感22.1%的变异量。

表5 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对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回归

3 讨论

3.1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的分布

本研究中,大学生的依恋类型中恐惧型依恋所占比例最高,而安全型依恋所占比例较低。这与国内的多数研究结果比较一致[8,11]。而国外研究结果通常是安全型依恋的比例最高。一项对美国大学生依恋类型的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美国大学生的安全型依恋的比例为41.62%,其余3种不安全型依恋共占58.38%[12]。这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关,西方文化多鼓励人们用直接的方式去表达感情,中国传统文化则要求人们“发乎情,止乎礼”,在表达情感的时候要含蓄内敛。因而中国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常用回避的策略去应对他人亲密接触的要求,在人际交往中会体验到更多的焦虑情绪,不容易对他人产生信任感。

3.2成人依恋、人际交往效能感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城镇学生的依恋回避分数低于农村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高于农村学生,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13-14]。农村学生来到大学校园环境中,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都有大的改变,在人际交往中较为敏感和羞怯[15],往往会通过回避交往来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城镇学生生活在市区,社会交往经验更加丰富,在解决人际交往问题方面更加有自信。独生子女的依恋回避分数低于非独生子女,人际交往效能感高于非独生子女,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不一致。孙远等人的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没有显著差异[13]。蔡玲丽等人的研究发现,独生子女的人际交往效能感低于非独生子女,认为独生子女缺乏与兄弟姐妹相处的经验,被父母视若掌上明珠,容易表现出更多的自我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因而人际交往效能感低于非独生子女[16]。与以往研究结论不同,本研究的结果说明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在成长中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和更加周全的照顾,从小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式倾向于相信他人会善待自己,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人际交往,因而在人际交往中较少回避,对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更有信心。

3.3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相关

依恋焦虑与人际交往效能感中的自我印象效能、自我价值感和情绪控制效能负相关,与亲合效能、利他效能和沟通效能无显著相关。即个体的依恋焦虑程度越高,其自我印象效能、自我价值感和情绪控制效能越低,而亲合效能、利他效能和沟通效能不受影响。依恋焦虑的特征是对自我持有消极的看法,对拒绝过度敏感,过度关注对方的回应[3],在人际交往不顺利时情绪容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因而依恋焦虑高的个体在关于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方面的人际交往效能感较低。依恋回避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各维度都呈负相关,即依恋回避程度越高,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各个方面表现越差。依恋回避的特征是对他人持有消极的看法,过分看重独立性和自主性,在社交中表现出孤立和退缩的倾向[3],对他人往往表现出冷淡和排斥的态度。因而依恋回避高的个体表现出较低的人际交往效能感。

3.4不同依恋类型大学生在人交往效能感上的差异

4种依恋类型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感差异显著。其中安全型显著高于3个不安全依恋型,冷漠型显著高于恐惧型。本研究中的此项结果与以往研究的结论一致。安全型依恋的大学生拥有更高水平的人际交往效能感,他们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拥有良好的自信,愿意接受适合自己能力又富有挑战性的人际交往任务,遇到困难时不轻易放弃,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解决问题。安全型依恋的特点是对自我和他人都持有积极的看法。许多研究证实,与不安全型相比,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对他人更加信任和开放,以建设性态度投入人际交往,人际关系满意度更高,拥有更高品质的友谊和婚姻[17-18]。冷漠型依恋个体的内部工作模式特点是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而他人是不可信赖的,因而在人际交往中习惯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内心并不焦虑。因此,他们的人际交往效能感分数仅次于安全依恋。而恐惧型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是认为自己是无价值的,他人也是不值得信赖的,所以在社交活动中感受到高度的焦虑,常常采用回避退缩的行为方式。因而恐惧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最低。

3.5大学生成人依恋对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依恋焦虑、依恋回避能够负向预测人际交往效能感,即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分数越高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越低。依恋焦虑、依恋回避的分数越高,表明被试的依恋类型越倾向于不安全型,不安全型依恋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缺乏信心,在人际交往中更多地体会到被拒绝,不被重视,不信任和否定[19],遇到人际交往的尴尬和困境时不懂采用策略灵活应对,对团体社交活动多采用回避策略。

大学生的成人依恋影响人际交往效能感。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的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能够有效预测人际交往效能感。因此,要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依据其成人依恋风格采取相应的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冯宗侠.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57-59

[2]谢晶,张厚粲.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理论构念与测量[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3):330-332

[3]Elena Gallitto,Craig Leth-Steensen.Autistic traits and adult attachment style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5,79(1): 63-67

[4]Xu Li,Xue Zheng.Adult attachment orientation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elf-esteem as moderators[J].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2014,42(8):1257-1266

[5]Bartholomew K,Horowitz L.Attachment styles among young adults: 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1,61(2):226-224

[6]Katherine Pascuzzo,Chantal Cyr,Ellen Moss.Longitudinal association between adolescent attachment,adult romantic attachment,and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J]. Attachment&Human Development,2015,15(1):83-103

[7]李彩娜,石鑫欣,拓瑞.大学生成人依恋、元情绪及心理复原力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2):156-160

[8]何腾腾,巩文冰,缪艳君,等.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5):782-784

[9]魏征新,霍莉钦.大学生社交焦虑与成人依恋类型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8):954-957

[10]李同归,加藤和生.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J].心理学报,2006,38(3):399-406

[11]何影,张亚林,杨海燕,等.大学生成人依恋及其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2):247-249

[12]Konrath S H,Chopik W J,Hsing C K,et al.Changes in adult attachment styles in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over time a meta-analysis [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2014,18(4): 326-348

[13]孙远,桂莎莎.大学生依恋现状及其与自尊、人际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4):567-569

[14]余银,刘艳,郑海英,等.大学生成人依恋、人格特质对人际困扰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5):776-778

[15]韦耀阳.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和自卑感的关系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25(5):49-52

[16]蔡玲丽,宋茜,赵春鱼.大学生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状况及其辅导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1.27(3):73-38

[17]梁丽,郭成.高校已婚青年教师的婚姻满意度与成人依恋[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11):865-868

[18]王岩,王大华.成人依恋的稳定性[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28 (4):442-448

[19]王玉花.有童年期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学探新,2010,30(2):71-75

·论著·(发展心理)

Relationship between Adult Attachment and Interpersonal Contact Efficacy in College Students

Zhao Jing,Zheng Linke,Xiao Qiong,et al
Institute of Psychology,Xi'an Shiyou University,Xi'an 710065,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ult attachment and interpersonal contact efficacy of college students.Methods: A total of 280 college students were selected and measured with Experience in Close Relationships Inventory(ECR)and the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Contact Efficacy Scale.Results:①The distribu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 adult attachment type was not balanced.The proportion of fearful type,dismissing type,security type,preoccupied type were 44.6%,26.1%,15%and 14.3%.②Urban student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rural students in attachment avoidance(t=-2.304,P<0.05),one-child student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non-one-child students in attachment avoidance(t=-3. 492,P<0.01),urban stude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rural students in interpersonal contact efficacy(t=2.408,P<0. 05),one child-stude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non-one-child students(t=2.393,P<0.01).③Attachment avoidance had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intimation efficacy,self-impression efficacy,benefit-others efficacy,connection efficacy,self-value efficacy,mood-control efficacy(r=-0.251,-0.326,-0.160,-0.381,-0.229,-0.214;P<0.01).Attachment anxiety had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self-impression efficacy,self-value efficacy and mood-control efficacy(r=-0.279,-0.249,-0.347;P<0.01),and had no correlation with intimation efficacy,benefit-others efficacy and connection efficacy(r=-0.103,-0.076,-0.078;P>0.05).④Different attachment styles of college student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interpersonal contact efficacy(F=15.431,P<0.01),security type scored higher than fearful type,preoccupied type and dismissing type(P<0.01),dismissing type scored higher than fearful type(P<0.01).⑤Attachment anxiety and attachment avoidance had prediction on interpersonal contact efficacy.Conclusion: Adult attachment affects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contact efficacy.

【Key words】Adult attachment;Interpersonal contact efficacy;Attachment anxiety;Attachment avoidance;Attachment type

收稿时间:(2015-07-15)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 11N060)

doi:10.13342/j.cnki.cjhp.2016.01.029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252(2016)01-01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