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杀可能性与生活事件的相关性*

2016-03-28 03:41张金铭李艳如郭彦霞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年1期
关键词:自杀心理健康大学生

张金铭 李艳如 郭彦霞

中国.河南中医学院人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8△通讯作者 E-mail: guoyx2001@ 163.com



大学生自杀可能性与生活事件的相关性*

张金铭李艳如郭彦霞△

中国.河南中医学院人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8△通讯作者E-mail: guoyx2001@ 163.com

【摘要】目的:研究大学生自杀可能性与生活事件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自杀可能性量表(SPS),对35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自杀风险较高,自杀可能性总分在60分以上的占76.4%,80分以上的占15.38%。负性自我评价与自杀意念因子在性别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t=4.261,P<0.01;t=3.886,P<0.01)。负性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受惩罚、学习压力与健康适应因子在生源地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t=-3.127,P<0.01;t=-2.296,P<0.05;t=-3.204,P<0.01;t=-4.537,P<0,001;t=-2.034,P <0.05),负性自我评价与学习压力因子在独生子女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t=2.586,P<0.01;t=-2.338,P<0.05),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总分及其各个因子在年级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总分:F=5.921,P<0.01;受惩罚:F=2.932,P<0.05;人际关系:F=9.584,P<0,001;学习压力:F=4.577,P<0.01;健康适应:F=3.833,P<0.05;丧失:F=3.140,P<0. 05;其他:F=3.429,P<0.05)。自杀可能性与生活事件呈显著正相关(r=0.478,P<0.001)。大学生自杀可能性与生活事件中的受惩罚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r=0.467,P<0.001),能够解释21.6%(R2=21.6%)因变量的变异,有良好的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自杀可能性与生活事件相关,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应积极关注在学校中体验到生活事件应激的学生。

【关键词】大学生;自杀;生活事件;心理健康

自杀是指有自我意识、自行采取的导致自己死亡的行为,是一个人自愿地、故意地杀死自己的行为或情况。自杀是目前世界普遍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相关研究认为[2],自杀并不是突然发生的,具有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自杀动机的形成、心理矛盾冲突、自杀者平静阶段。因此,预防自杀行为的最好办法就是在自杀行为发展的过程中避免自杀可能性的发生。生活事件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变动,包括正性(积极)和负性(消极)两种[3],其中负性生活事件与人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它是导致人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生活事件作为一种心理社会应激源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这种心理应激源也势必会对那些满足个体现在或将来各种需要的感受产生影响,并影响个体对自身生活状况的整体评价与感受[4]。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具有生命力强,思想感情活跃,对事物敏感等特点,同时也是心理状态极不稳定的一个群体。如果生活中出现较多负性生活事件,可能会使大学生长期处于矛盾与冲突和情绪紧绷的状态,一旦发生应激事件,可能会引发其自杀行为的发生[5]。本研究通过探讨大学生自杀可能性与生活事件的关系,为预防大学生自杀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随机抽取了河南省部分高校区大一至大四年级学生,年龄在17~24岁,平均(20.61±1.88)岁。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51份(87.75%)。郑州市高校区大学生(抽样)人口共351人。性别:男215人(61.3%),女136人(38. 7%);生源地:城市122人(34.8%),乡村229人(65.2%);独生子女:是84人(23.9%),否267人(76.1%);年级:一73人(20.8%),二80人(22. 8%),三114人(32.5%),四84人(23.9%)。

1.2方法

1.2.1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该量表由刘贤臣等编制[6],适用于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和大学生生活事件发生频度和应激强度的评定,共有27个题项,包括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和其他6个因子。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分半信度为0.88,重测信度为0.69,采用5级评定,某因子平均分高,说明该项所包含生活事件发生率高。

1.2.2自杀可能性量表(SPS)该量表是由Cull和Gill(1998修订)编制的一个标准化的自我报告问卷[7],适合年龄14岁以上、文化程度4年级以上的人群,评估个人的主观感受或行为的发生频率。该量表共有36个条目,其中包含绝望感量表、敌意量表、自杀意念量表和负性自我评价4个分量表,采用1~4级评分,得分越高,自杀风险越大。国内学者研究表明[8],SPS中文版有着良好的信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701~0.889之间,分半信度在0.693~0. 881之间,重测信度在0.623~0.848之间。

1.3统计处理

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以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

2 结果

2.1大学生自杀可能性现状

参照Valadez等人2009年提出的划界标准[9],依据自杀可能性总量表的原始分,本研究分成5种情况。第一种情况: SPS得分80及以上,这是自杀预警的有力指标,提示明显的自杀倾向,需要立即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住院治疗;第二种情况: SPS得分70~79之间,需要立即回访、详细评估其自杀倾向;第三种情况: SPS得分60~69之间,提示自杀风险明显增加;第四种情况: SPS得分50~59之间,提示较低的自杀风险;第五种情况: SPS得分50及以下,提示目前没有自杀风险。本研究调查结果见表2,大学生自杀可能性总分在80分以上占15.38%,60分以上的占76.64%,表明大学生自杀风险较高。

表1 大学生自杀可能性量表调查结果

2.2不同类别大学生自杀可能性与生活事件的差异

自杀可能性和生活事件各因子平均分见表2和表3,对性别、生源地、独生子女3项的平均数进行t检验,在性别差异上,自杀可能性量表中自杀可能性总分、负性自我评价、自杀意念方面以及生活事件量表中受惩罚、健康适应和其他因子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300,4.261,3.886,2.653,2.323,2.494;P均<0.05),且男生得分均高于女生,其他因子均无统计学意义。在生源地差异上,生活事件量表中受惩罚、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健康适应以及生活事件总分上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 204,-2. 296,-4. 537,-2.034,-3.127;P均<0.05),其他因子均无统计学意义。在独生子女差异上,自杀可能性量表中负性自我评价与生活事件量表中学习压力因子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586,-2.338;P均<0.05),其他因子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年级因素上,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用LSD法对4个年级间的自杀可能性量表与生活事件量表及其各个年级间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在自杀可能性总分上,大三得分最高,但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自杀可能性各个因子中,只有绝望量表得分在年级上统计学意义(F=3.085,P<0. 05),大学生生活事件及其各因子在年级差异上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5.921,2.932,9.584,4.577,3.833,3.410,3.429;P均<0.05)。

表2 不同人口统计学指标大学生自杀可能性各因子及其总分比较(±s)

表2 不同人口统计学指标大学生自杀可能性各因子及其总分比较(±s)

人口统计学指标 负性自我评价 自杀意念 绝望量表 敌意量表 总 分性 别 男 21.59±6.33 12.18±3.56 22.29±4.69 11.78±2.73 67.84±11.25 女18.79±5.75 10.92±2.51 22.19±3.84 12.20±3.01 64.10±9.70 t 4.261 3.886 0.222 -1.341 3.300 P 0.000 0.000 0.825 0.181 0.001生源地 城镇 20.80±7.49 11.30±2.87 22.03±4.67 11.92±3.20 66.06±11.29农村 20.35±5.49 11.90±3.41 22.37±4.22 11.96±2.64 66.57±10.58 t 0.653 -1.634 -0.689 -0.120 -0.420 P 0.514 0.103 0.491 0.905 0.674独生子女 是 22.20±6.96 12.10±3.27 21.83±4.97 12.18±2.93 68.31±11.36 否20.02±5.92 11.56±3.24 22.41±4.19 11.87±2.82 65.86±10.59 t 2.586 1.305 -1.042 0.861 1.810 P 0.005 0.193 0.298 0.390 0.071年 级 一 20.00±7.77 11.71±3.33 22.18±4.42 12.00±3.40 65.89±13.46 二20.00±5.97 11.61±3.50 22.56±3.56 11.88±2.27 66.05±9.98 三20.40±5.41 11.88±3.16 22.94±4.59 12.26±2.77 67.48±10.49 四21.56±6.08 11.48±3.04 21.10±4.59 11.52±2.89 65.67±9.43 F 1.141 0.250 3.085 1.118 0.589 P 0.333 0.861 0.027 0.342 0.623

表3 不同人口统计学指标大学生生活事件各因子及其总分比较(±s)

表3 不同人口统计学指标大学生生活事件各因子及其总分比较(±s)

人口统计学指标 受惩罚 人际关系 学习压力 健康适应 丧 失 其 他 总 分性别 男 8.46±7.13 8.06±4.46 7.69±4.11 4.91±3.45 4.81±4.20 5.21±4.28 39.15±23.46 女6.43±6.72 8.04±4.81 8.24±4.76 4.06±3.16 3.99±4.08 4.02±4.44 34.78±22.54 t 2.653 0.032 -1.096 2.323 1.822 2.494 1.726 P 0.008 0.974 0.274 0.021 0.069 0.013 0.085生源地 城镇 6.05±6.72 7.29±4.61 6.49±4.06 4.08±3.27 4.01±4.09 4.30±4.48 32.22±22.57农村 8.54±7.05 8.46±4.55 8.66±4.35 4.85±3.40 4.51±4.19 4.99±4.31 40.24±23.05 t -3.204 -2.296 -4.537 -2.034 -1.595 -1.395 -3.127 P 0.001 0.022 0.000 0.043 0.112 0.164 0.002独生子女 是 7.64±6.84 7.52±4.55 6.93±4.44 4.65±3.53 4.20±4.08 4.67±4.11 35.61±23.30 否7.73±7.11 8.22±4.62 8.21±4.32 4.58±3.33 4.62±4.19 7.48±4.47 38.13±23.20 t -0.102 -1.216 -2.338 0.177 -0.786 -0.188 -0.861 P 0.918 0.225 0.020 0.859 0.432 0.851 0.390年级 一 7.247±6.82 7.05±4.34 7.84±4.40 4.52±3.76 4.51±4.22 4.42±4.36 35.62±22.90 二7.63±6.92 8.24±4.54 7.75±4.10 4.98±3.42 4.10±4.04 4.73±4.50 37.41±23.70 三9.08±7.51 9.68±4.56 8.96±4.08 5.09±3.33 5.38±4.58 5.70±4.31 43.88±23.73 四6.17±6.38 6.55±4.26 6.68±4.69 3.57±2.80 3.65±3.44 3.76±4.18 30.38±19.96 F 2.932 9.584 4.577 3.833 3.140 3.429 5.921 P 0.034 0.000 0.004 0.010 0.025 0.017 0.001

表4 大学生自杀可能性与生活事件及其各因子的相关矩阵(r)

表5 大学生生活事件对自杀可能性的回归分析

2.3大学生自杀可能性与生活事件的相关分析

从表4可知,大学生自杀可能性与生活事件总应激量及其各因子得分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正相关(P<0.01),同时生活事件各个因子之间也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

2.4大学生自杀可能性与生活事件的回归分析

从表5可知,受惩罚因子和人际关系因子能够很好的预测大学生自杀可能性。模型1对自杀可能性的解释率为21.6%(R2=0.216),模型2对自杀可能性解释率为23.1%(R2=0.231),可见受惩罚因子解释率最高,具有良好预测作用。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自杀可能性得分在80分以上的占15.38%,60分以上的占76.64%,这个结果符合河南省的常态分布[10],表明大学生自杀风险较高。高校应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引导积极发展,促进健康成长;同时重视对各种心理问题的早期识别和干预,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治疗,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

不同类别大学生自杀可能性与生活事件的差异表明,性别、生源地、独生子女和年级对大学生自杀可能性与生活事件都有影响。男生的自杀风险高于女生,主要可能是因为男生负性自我评价和自杀意念高于女生,薄建柱等的研究[11]也表明,男生心理问题比女生多。农村学生得分高于城镇学生,一般认为农村学生经济压力较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较自卑,他们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产生不合理认知,在经历负性生活事件时难以排解,易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12]。独生子女的负性自我评价大于非独生子女,这可能是因为独生子女更能充分地享用家庭资源,独享父母的关爱[13],但他们心理更加脆弱,在顺境中滋养了软弱心态,在失去依赖后易产生恐慌感,但杨英华的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在自我评价上无明显差异[14],这一原因有待进一步考察;非独生子女的学习压力大于独生子女,这可能是因为独生子女有着更宽裕的成长环境,有着更好的家庭条件,父母关注也更多,所以各方面的压力并不像非独生子女那样高[15]。不同年级大学生在生活事件上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大三学生明显高于其他年级,这是可能由于大三是整个大学阶段“分化点”,也是专业定位和规划未来发展的关键时期,生活事件的影响程度达到最高。

相关分析表明,大学生自杀可能性与生活事件及其各因子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这与周觅的研究结果一致,激烈的人际间冲突,学业上严重的挫折失败、被动型失恋、父母离婚或亡故以及社会负面事件发生等,使他们发生悲观、绝望、无助、渴望、躲避等情绪,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困惑、心理冲突,同时大学生自身缺乏应对危机和冲突的技能,若此时没有得到及时准确的调节和引导,就会引发悲观、自责、绝望等情绪,进而导致自杀[16]。因此,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应该积极地关注那些体验到生活事件应激的学生。

回归分析表明,受惩罚因子对大学生自杀可能性有良好的预测作用(R2=0.216)。这可能是因为社会负面事件的发生、家庭以及自身的突发状况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得不到及时疏导与化解,很容易使心理脆弱的大学生在外界压力和内心冲突不断的冲击下迷失方向,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但刘玉娟等和刘薇等的研究结果[5,17]表明,人际关系和学习压力是影响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的主要因素,这一原因有待进一步考察。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负性生活事件有可能成为自杀行为产生的直接导火线,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越多,就越容易产生自杀行为,因此学校应该构建和谐校园,积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导学生学习疏导压力的办法,尽量避免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冉媛,李光友,李佩珍.青少年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校医,2014,28(9):715-718

[2]杨碧漪,阎平.大学生自杀现象之心理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2,24(3):111-115

[3]李月.大学生生活事件与焦虑情绪的相关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22(2):104-108

[4]张俊杰,汪海彬,姚本先.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J].心理研究,2009,2(5):91-95

[5]刘玉娟,张健,姚晓青.唐山大学生自杀态度与生活事件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9):1079-1081

[6]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社,1999:106-108

[7]Eltz M,Evans A S,Celio M,et al.Suicide probability scale and its utility with adolescent psychiatric patient[J].Child Psychiatry and Human Development,2007,38(1):17-29

[8]瑛楠,杨丽珠.自杀可能性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2):225-227

[9]Valadez A,Granello P F,Juhnke G A,et al.The suicide probability scale: A means to assess substance abusing clients' suicide risk[J].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Counsel Practice Theory Research,2009,37 (1):51-65

[10]刘秀英.河南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特点分析[J].黑龙江高校研究,2011,30(7):130-133

[11]薄建柱,杨绍清,崔向军,等.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7):867-869

[12]侯友,李杰.大学生生活事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23(1):75-78

[13]欧阳晓明.中国独生子女特异性问题探索[J].常熟高专学报,2001,114(3):71-75

[14]杨英华.高职生家庭环境、自我评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1-51

[15]邓琪.大学生学习压力感特点的实证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8,8(1):20-23

[16]周觅.大学生自杀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与趋势[J].咸宁学院学报,2012,32(5):143-145

[17]刘薇,黄婉,舒勃桥.大学生自杀态度与生活事件的相关研究[J].高教视窗,2008,2(5):205-206

·论著·(社会心理)

The Relation between Life Events and Suicide Possibility of Undergraduate

Zhang Jinming,Li Yanru,Guo Yanxia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 of Humanities,Zhengzhou 450008,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events and suicide possibility of undergraduates,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of undergraduates.Methods: A total of 351 undergraduates were tested with ASLEC and SPS.Results: Undergraduates had a higher risk of suicide,suicide risk score in more than 60 points(76.4%),15.38%more than 80 points.Negative self-evaluation and suicidal ideation factors existed gender differences(t=4.261,3.886;P<0.01).Negative life events,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punishment,learning,stress,health factor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location(t=-3.127,-2.296,-3.204,-0.537,-2.034;P<0.05).Negative self-evaluation and learning stress factors on the one-child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t=2.586,-2.338;P<0.05).Negative life events scor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the various factors on the grade difference were significant.There was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life events and suicide possibility of total stress(r=0.478,P<0.001).Undergraduates suicide risk and life events of the punishment factor wer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ed(r=0.467,P<0.001),and lefe events o punishmet faetor was able to explain 21.6%of the variation of the suiciderisk,had a good forecast effect.Conclusion: Suicide possibility of undergraduates is relation to negative life events,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 to the students who had experienced life events in education.

【Key words】Undergraduates;Suicide;Life events;Psychological health

收稿时间:(2015-07-22)

*基金项目:河南省河南中医药学院大学生创新学习项目课题资助项目(编号: CXXM[2014]35)

doi:10.13342/j.cnki.cjhp.2016.01.013

中图分类号:R395.6,B846,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252(2016)01-0055-04

猜你喜欢
自杀心理健康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对一例因抑郁症有自杀倾向的案例分析
“自杀”的教授
阿根廷检察官“自杀”牵涉四国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