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058-01
阅读,历来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版块和内容,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瞬息万变的大背景下,大量阅读有益书籍对提升初中学生语文素质和浸润良好人格修养十分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多读书,读好书,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一、初中阅读现状
1、阅读无兴趣。很多学生也许被这个社会惯坏了,喜欢打游戏,喜欢玩耍,喜欢吃零食,但就是对阅读喜欢不起来。加之教师死气沉沉的阅读教学方式,让学生们早就厌倦了语文课堂,谁还愿意去多阅读、多品悟呢?
2、阅读重功利。有学习就有考试,正是因为考试这个评价杠杆,导致老师、学生、家长,甚至整个社会都将学习引向了功利的小胡同,不顾孩子的终身发展,只求短期效应。于是出现这样的情况,要学就学对考试有利的内容,要读就读与考试有关的材料,人为地将更多优秀的读物排斥开来。
3、阅读低质量。纵观当下很多阅读教学课例,几乎都是语文老师“一言堂”,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处理文本。以讲代读,以练固讲,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淡化了学生的读悟体验。
二、群文阅读是什么
按照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王林博士的阐释,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再简洁点,群文阅读就是师生就一个或多个议题(话题或主题)选择一组文章,然后围绕这个议题(话题或主题)进行阅读和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整合专家观点,个人认为,初中阶段的群文阅读,应该是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是阅读教学向外拓展的有益尝试。它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与速度,关注学生在多样文章阅读中的意义建构。
三、群文阅读的“三重”策略
1、以一带多——重方法引领。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坚持“以一带多,触类旁通”原则进行整合教学,通过对不同文体而又同一主题的文章阅读,归纳出一般的阅读方法,以“一篇”带“多篇”,提高阅读能力,掌握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拓宽学生学习领域,使他们达到更佳学习效果。
(1)精略交叉,训练学法。单元教学应发挥整合的作用,要有所侧重,先选择一两篇课文精读,作为自学的指路篇,指导学生读懂,然后带动学生运用相应方法自学本单元余下的篇目,即略读。比如《端午的鸭蛋》是一篇精读课文,其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和赏析语言的能力。在课内教会学生学法后,可让学生自主学习《春酒》,找出文章的主题思想以及精彩语句,初步把握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谈谈自己对“民俗文化”这个词含义的理解,并结合当地民俗文化提出对“中国传统文化”这一问题的看法。由此及彼,由内到外,学生能及时将自己的学习体验带到新的内容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效。
(2)依托文体,归纳读法。依照课标要求,七至九年级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分为三阶段:七年级为第一阶段,侧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比如把握文意、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揣摩语言、筛选信息、质疑问难、发表见解、作出评价等。八年级为第二阶段,结合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文的文体、语体特点,培养阅读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文的能力。九年级为第三阶段,结合文学作品和议论文的文体、语体的特点,培养欣赏文学作品和阅读议论文的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贯穿全套教材始终。
2、紧扣目标——重主题阅读。(1)围绕主题,明确目标。现有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一般是以某个“主题”为核心,组成单元,这样编排主要基于两点:一是突出人文性特点,便于让学生发表不同看法;二是告诉学生,相同的话题,可用不同文体和表达手法来表现。基于此,在单元整合教学中,教师必须全面吃透语文课标,在此基础上系统备课,弄清各学段语文教学不同目标和重点,弄清学段与一本教材、一个单元、一篇课文间的关系,弄清一个单元中几篇课文间的关系,弄清课文与各单元综合性学习内容间的关系,弄清课文与后面知识短文间的关系,等等。这样才能较为准确把握好教材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才能根据总目标处理好每篇课文、每堂课的具体目标。(2)圈定任务,课前拓展。2011年版课标明确强调要“轻语文知识,重语文能力”,将阅读与积累提到了应有的地位,突出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了更好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应利用好单元预习课。即以一单元为单位,集中利用一课时,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感知单元教材内容,从心理上有学习的准备,教学时可有针对性的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拓展课外阅读。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景诗文”这组课文,可事先让学生到郊外采集大自然风景,读一读描写优美景物的散文、古诗、歌谣,还可以画一画美景图。当学生有了这样积累与感受,再学习这些课文时,学生会更有情趣,投入会更专心。
3、向外延伸——重激趣实效。现在都倡导大语文教学,因为语文的最大外延是整个生活,因而语文课堂应是一种“大课堂”。由于课堂文本是单一的、有限的,要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大量补充课外读物,增加课外阅读量。
值得注意的是,在向课外延伸拓展时,我们要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生动有趣的形式,让学生读得津津有味,不是“要我读”而是“我要读”,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补充课外读物时可按以下原则选文:一是作者相同而内容不同,如学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可引导学生去读他的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二是主题相同而题材不同,如学了课文《孙权劝学》,可引导学生去读颜真卿的《劝学诗》等;三是文体相同而内容不同,如可比较阅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与《沁园春·长沙》等;四是主题相同而立意不同,如学了课文《伤仲永》,可引导学生去读《三国志·吕蒙传》等。
总之,我们老师既要在课内主动引导,更要在课外督促落实。我们要解放思想,不受限于教材与教参,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学习环境,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的语文教育体系,形成大课堂、大课本、大语文、大教育的格局。同时要从细处着手,结合学生实情,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的个性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做到重感悟,勤思考,善积淀,长期坚持下去,阅读教学效益就一定能得以凸显,学生语文素养也将会得以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