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蚜虫的发生为害与生物防治

2016-03-27 20:25:45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杨青云
河南农业 2016年4期
关键词:麦蚜虫麦蚜瓢虫

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杨青云



小麦蚜虫的发生为害与生物防治

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杨青云

一、为害种类

小麦蚜虫简称麦芽,俗称腻虫、蜜虫、油虫,是小麦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几乎遍及世界各产麦国,我国为害小麦的蚜虫有多种,通常较普遍而重要的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黍缢管蚜、无网长管蚜,但一般以前3种数量多,为害重。

麦蚜的为害主要包括直接为害和间接为害两个方面。一是直接为害,主要以成蚜、若蚜吸食叶片、茎秆、嫩头和嫩穗的汁液。麦蚜多在植物上部叶片正面为害,被害处初呈黄色小斑,后为条斑、枯萎,直至整株变枯,影响小麦光合作用及营养吸收、传导。抽穗灌浆后,迅速增殖,集中穗部为害,为害的同时排泄蜜露,影响植株呼吸和光合作用的进行及营养吸收、传导,致受害植株生长缓慢,穗期危害会造成小麦灌浆不足,籽粒干瘪,千粒重下降,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二是间接为害,麦蚜的间接为害是指在为害的同时,传播小麦病毒病,其中以传播小麦黄矮病为害最大。受害田块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减产50%以上。

二、发生特点

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黍缢管蚜这3种麦蚜一年均可发生10~20余代。麦长管蚜在南方以成虫、若虫越冬,在最冷月份均温10℃以上地区冬季尚可为害。-10℃以下的地方不能越冬。每年春季3—4月随气流迁入北方冬麦区进行繁殖为害。麦二叉蚜在北方以成蚜、若蚜在麦苗枯叶、土缝及杂草上越冬。黍缢管蚜在黎属植物和小麦上以成蚜、若蚜越冬。小麦返青至乳熟初期,麦长管蚜种群数量最大,占田间总蚜量的95%以上,随植株生长向上部叶片扩散为害,最喜在嫩穗上吸食,故也称“穗蚜”。麦二叉蚜分布在下部叶片背面为害,乳熟后期黍缢管蚜数量有明显上升。

麦长管蚜及二叉蚜最适气温16~25℃,黍缢管蚜在30℃左右发育最快,麦长管蚜在相对湿度50%~80%最适,二叉蚜则喜干旱。麦蚜的天敌有瓢虫、食蚜蝇、草蛉、蚜茧蜂等60余种,天敌数量大时,常控制后期麦蚜种群数量的增长。一般早播麦田,蚜虫迁入早,繁殖快,为害重;夏秋作物的种类和面积直接关系麦蚜的越夏和繁殖。前期多雨气温低,后期一旦气温升高,常会造成小麦蚜虫的大暴发。

三、生物防治方法

(一)以瓢治蚜

当百株蚜量在1 000头以上时,放瓢虫量和蚜虫存量的比例是1:100;当百株蚜量500~1 000头时,放瓢虫量和蚜虫存量的比例为1:150;当百株蚜量500头以下时,放瓢虫量和蚜虫存量的比例为1:200。释放瓢虫时1人兼管3~4行小麦,走2~3步放几头,让它们自行分散,要根据算出的应放瓢虫量释放,努力做到释放瓢虫均匀。

释放时间以傍晚为宜。此时气温较低,光线较暗,虫较稳定,不易迁飞。最好放成虫、幼虫混合群体。采用饥饿和冷浸法(释放前将成虫用凉水猛浸一下),可减少成虫飞跑。放后应注意经常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计算瓢蚜比。瓢蚜比在1:150以下的,表明瓢虫已够用,不必再放;瓢蚜比在1:150~200的,2天后再查1次,如蚜量上升,则应补充瓢虫。

(二)植物性杀虫剂治蚜

用27.5%的油酸烟碱乳油1 000倍液,或0.5%黎芦碱醇溶液500~800倍液喷雾,每隔7~10d喷1次,连喷2次,有良好的防效。

(三)抗生素杀虫剂阿维菌素治蚜

阿维菌素是一种广谱杀虫杀螨剂,对害虫、害螨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并有内渗作用。它与常用杀虫剂的作用机理不同,所以不会和常用杀虫剂产生交互抗性,适合防治对有机磷类杀虫剂或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已产生抗药性的的蚜虫。阿维菌素在土壤中降解快,光解迅速。对作物安全,不易产生药害和残留。用1.8%的阿维菌素乳油2 000倍液均匀喷雾。一般喷2次即可。

(四)块状耳霉菌治蚜

本剂为人工培养的块状耳霉菌活孢子制成,属活体真菌杀虫剂,施用后使蚜虫感病而死亡。作用机制独特,具有一虫染病,祸及群体,持续传染,循环往复的杀蚜功能,与菊酯类、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等农药无交互抗性,对抗性蚜虫防效也高。方法是以200万菌体/mL悬浮液1 500~2 000倍液喷雾,有良好的防效。

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

河南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委办公室 主办

猜你喜欢
麦蚜虫麦蚜瓢虫
河南小麦麦蚜的发生与防治
中国北方冬小麦蚜虫气候风险评估
小小瓢虫
基于Allee效应的麦蚜种群捕食-食饵模型的分析与控制
查治小麦蚜虫防治要点
今日农业(2019年10期)2019-01-04 04:28:15
飞呀,小瓢虫
2009年平舆县麦蚜虫发生的原因分析
瓢虫
瓢虫
“真巧+好拌”拌种防治麦蚜效果及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