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苑宏光
中国是“万隆精神”的坚定维护者和实践者
文/ 苑宏光
摘要:1955年4月万隆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了著名的万隆“十项原则”,形成了以“团结、友谊、合作”为核心的“万隆精神”。纪念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意在“恢复万隆精神的活力”“弘扬万隆精神”。
关键词:万隆会议;万隆精神
从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至今,已经整整60年了。60年来,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三世界”的概念已被发展中世界和新兴国家这一模糊的分类所取代。今天,在纪念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之际,人们领悟到万隆会议所展现的“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不但没有被遗忘,而且日益被发扬光大。正如60年前曾在万隆向周恩来总理献花的梁思谋老人所言,
“即使过了60年,万隆精神的光芒都没有丝毫减弱,不管大国小国,富国穷国,都需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合作,万隆精神仍然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1]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个亚非国家的340名政府代表参加了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的“第一次展现第三世界重要性”的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由周恩来总理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提出了著名的万隆“十项原则”,展现出了亚非各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促进友好合作而共同斗争的“万隆精神”。
促成万隆会议召开的根本原因是世界两极格局的生成和美苏冷战的兴起。处在两大强权争夺中间地带的亚非国家由于极度缺乏安全感,渴望聚在一起,超越不同发展道路的选择,一道发出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国家的声音。这是一种本能的“和平主义”和“中立主义”的选择,奏响了多极世界的先声。
1955年4月18日,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万隆会议的总目标是增进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会议上中国提出了“求同存异”的五项基本原则,会议精神被归结为“万隆精神”,其精髓被概括为“团结、友谊、合作”。
在万隆会议召开的当日,作为发起人和东道主的印尼总统苏加诺首先致开幕词——《让新亚洲和新非洲诞生吧》,号召“占据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与会国们运用“国家的道义暴力”争取和平。苏加诺指出:“在国与国之间,国家集团与国家集团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裂痕。我们的不幸的世界支离破粹,受着折磨,所有国家的人民都怀着恐惧的心情,担心并不是由他们的过错,战争的恶犬会再一次被放出笼来。”[2](P13)他认为:“亚洲和非洲只有团结起来以后才能得以繁荣,如果没有一个团结的亚洲和非洲,甚至全世界的安全也不能得到保证。这个会议将引领人类,将为人类指出他们为取得安全和和平所必须遵循的道路。”[2](P23)苏加诺呼吁:“人类的最高目的是,把人类从恐惧的羁绊中,从人类堕落的羁绊中,以及从贫困的羁绊中解放出来,把人类从长久以来阻碍多数人类发展的肉体、精神和知识的羁绊中解放出来。”[2](P23)苏加诺总统的开幕词引起了各国代表的共鸣。
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是为了拓展新中国的生存空间,树立新中国的国际形象与尊严。4 月19日,针对万隆会议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他在发言中强调,“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3](P315)为了打消一些国家对中国的疑虑,周总理进一步指出:“中国革命是依靠中国人民的努力取得胜利的,绝不是从外国输入的,这一点连不喜欢中国胜利的人也不能否认。中国古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反对外来干涉,为什么我们会去干涉别国内政呢?”[4](P363)周总理呼吁:“让我们亚非国家团结起来,为亚非会议的成功努力吧!”[5](P196)
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为形成万隆精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23日举行的万隆会议政治委员会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作了一个补充发言,并且提出了“和平宣言”的提案。“和平宣言”议案包括七项原则:第一,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第二,互不采取侵略行动和威胁;第三,互不干涉或干预内政;第四,承认种族平等;第五,承认一切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第六,尊重一切国家的人民有自由选择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政治、经济的权利;第七,互不损害。[6](P406)周总理认为,在提案中可以再加上一条,即用和平方法解决国家争端,支持一切正在采取的或可能采取的消除国际紧张局势和促进世界和平的措施。
24日,万隆会议代表一致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内容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和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等,其中十项原则是公报中最重要的内容。其内容包括:“第一,尊重基本人权,尊重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第二,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第三,承认一切种族的平等,承认一切大小国家的平等;第四,不干预或干涉他国内政;第五,尊重每一个国家按照联合国宪章单独地或集体地进行自卫的权利;第六,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第七,不以侵略行为或侵略威胁或使用武力来侵犯任何国家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第八,按照联合国宪章,通过如谈判、调停、仲裁或司法解决等和平方法来解决一切国际争端;第九,促进相互的利益和合作;第十,尊重正义和国际义务。”[7](P132-133)某种程度上说,万隆会议十项原则是在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
万隆会议表明了亚非人民在维护国家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斗争中,团结一致共同战斗的精神。万隆会议各项成果的获得,特别是“最后公报”的发表,充分彰显了按照“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亚非国家间的友好往来和团结合作的精神,这就是万隆精神。“团结”“友谊”“合作”是万隆精神中的关键词。
与60年前相比,当今世界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其突出特点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各国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报告表明: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继续加强与广大亚非国家的合作,实现共赢。2015年4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非领导人会议上发表《弘扬万隆精神,推进合作共赢》的讲话。他指出,通过加强南南合作来实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共赢。亚非国家在深化亚非合作的同时,要加强同拉美、南太及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扩大在治国理政方面的对话交流,密切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壮大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力量。他还指出,通过推进南北合作来实现世界各国的合作共赢。习近平主席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审视南北关系,强调南北关系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而且是一个事关世界和平稳定的全局性问题,并且提出了推进南北合作的三大主张,即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缩小南北差距;摒弃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观念,致力于建设命运共同体。这是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安全新路,以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合作共赢”方针是对“求同存异”方针的深化和发展。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都是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万隆精神的实践者。2013年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被合称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自中原地区横贯中亚、西亚,通往地中海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之路。两条丝绸之路,不仅开启了中国与海外的商贸合作,而且也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象征。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在先后出访东南亚时,提出了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倡议。倡议提出后,中方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推进筹建进程,得到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在内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代表在北京签约,共同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习近平主席指出,亚投行的建立代表了各方团结合作共谋发展的愿望、决心和行动。它也是一种创新机制,有利于推动完善全球金融治理。截止2015年4月15日,除美国之外的主要西方国家和除日本之外的主要东方国家,已有57个国家正式成为了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
中国是“万隆精神”的坚定维护者和实践者。60年来,中国不断发扬光大“万隆精神”,中国对万隆精神的发扬集中体现在了“合作共赢”方针的提出,这成为21世纪中国推动南南合作、南北合作的一项重要指针,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迅等.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习近平出席万隆会议60周年活动[N].人民日报,2015-04-26.
[2]亚非会议文件选辑[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55.
[3]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1卷 )[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2.
[4]李树春,岳海翔.影响中国近现代史的经典演讲词赏析[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
[5]周卫平.百年中印关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6]《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典》编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
[7]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49-1972)中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苑宏光,长春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机关党委书记,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东北地方史。
责任编辑 姜杰
作者简介
DOI:10.13784/j.cnki.22-1299/ d.2016.01.012
中图分类号:D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