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园区创新功能对上海都市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2016-03-27 05:38董家田俞菊生罗强马莹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上海201403
农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统筹

董家田,俞菊生,罗强,马莹(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上海201403)



农业园区创新功能对上海都市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董家田,俞菊生,罗强,马莹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上海201403)

摘要:为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以上海现代农业园区为研究对象,以三农统筹为出发点,在总结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尝试将新型功能加入到农业园区内涵中去,就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研究表明,上海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良好,可以在此基础上将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业保险以及发展“两型”农业等创新功能加入到园区内涵当中。

关键词:现代农业园区;统筹;创新功能;上海都市农业

0 引言

上海作为国际型大都市,农业发展受到土地、资金等诸多要素制约,同时相应地发展出都市化、技术化、集约化等诸多特色。现代农业园区作为中国农业经营体系中的一种重要组成形式,在增强上海农村活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带动沪郊农业实现现代化值得探讨。笔者在总结当前经验的同时,试图把能助益三农发展的新功能、新理念整合到现代农业园区中去。

中国农业园区于1994年发展建设,历经二十多年的变迁,总体上已进入由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由类型创新到标准创建,由综合示范向特色产业发展,由政府引导向企业化经营转变的转折期。目前中国共有各类规模农业园区三万多家,农业科技园区五千多家。其中包括近百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一百多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级、市级农业科技园区达五千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园区达两万多家[1]。上海作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地区,农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从数量到质量上均位居全国前列。

蒋和平等[2]总结出现代农业园区已进入转型发展新时期,主要体现在由盲目膨胀发展转为理性发展、已建好的园区实行自我更新,由形象型、观赏型逐步向效益型、带动型转变;陈栋等[3]指出,农业园区目前在功能定位、区域布局、运行机制、经营效益等方面仍有许多问题;魏德功[4]认为三农统筹将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农业园区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笔者以新型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切入点,试图探究在城乡统筹、三农统筹的背景下,上海农业园区应该如何发展,以便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

1 上海农业园区发展概况与都市农业现代化

1.1上海农业园区发展现状

1994年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的正式建立是上海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开端。截至2010年末,上海已建成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共计13个,其中,闵行、宝山、嘉定、金山、松江、青浦各建有1个现代农业园区,浦东新区有3个现代农业园区,奉贤区和崇明县均建有2个现代农业园区。13个园区中,孙桥现代农业园区为国家级的农业园区,其他均为省市级农业园区[5]。

目前各园区发展模式各具特色,从开发机制上形成了以浦东孙桥、农工商为代表的企业主导开发型,以金山为代表的镇区合一开发型,以青浦、浦东新区、奉贤等为代表的管委会加公司开发型等3种类型;在产业功能方面,奉贤、浦东临空农业园区更偏向于农产品加工型园区,松江更偏向设施装备型园区,浦东孙桥则是科技型园区当仁不让的代表,嘉定园区以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为主方向,崇明则更偏向生产基地型园区[6]。

综合实力方面,通过环境质量认证的园区有5个,8个园区的部分区域获得了有机、绿色等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并确保其农产品能够进入国际市场,12个市级农业园区中的40个产品已获得各类农产品的权威认证[7]。

科技水平方面,涉及种质资源研发、设施化栽培探索、农产品加工保鲜、农业信息化管理等领域的百余项农业科技成果在园区推广应用[8]。

集聚效应方面,农业园区目前已成为各类资本投资农业的先行实验大本营。外商资本、工商资本与民间资本不断融入,外资项目、外省项目纷纷落户农业园区,随之而来的产业融合发展、业态创新的现代经营理念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在现代服务业上,农业园区搭建的农产品展销平台,在促进农产品销售、提升农产品品牌竞争力方面影响很大[9];更加突出的是对农业园区三产多功能的挖掘,生态、服务、观光、休闲、科技示范、教育等服务性功能在各个农业园区蓬勃发展。

1.2上海郊区农业的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1.2.1上海郊区农业发展现状上海农业是都市型农业,服务于都市也随都市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目前上海郊区农业呈现以下状态。

从农业角度来讲,一是新型经营模式逐步发展成熟,传统经营方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9];二是大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加工销售、物流配送、观光休闲等农业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农业自身元素逐步降低减弱;三是社会资本对于郊区农业的投入比重不断增加[10]。

从农民角度来说,一是外来农民不断增加,本地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口越来越少;二是农民兼业化程度高,但同时职业农民也越来越专业;三是懂技术、会生产的新型复合农民变成了农民转型的新趋势[11]。

从农村角度来讲,一是外来人口不断流入,农村社区呈现多元化趋势;二是青年人不断流出,社区老龄化程度高[12];三是受城镇化的影响越来越严重,使得农村社区难于管理。

1.2.2上海郊区农业发展瓶颈与发展趋势沪郊农业发展目前面临诸多瓶颈,但从农产品供求关系来看,一是全市对外来农产品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加,进而导致本地农产品的消费比重下降;二是本地传统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不突出,盈利空间会受到很大挑战。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提高郊区农业的效率和效益[13]是当务之急。

上海未来的郊区农业仍会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整治”为导向,要实现农业生产“组织化”、农业产业“融合化”、农业发展“平台化”、农产品“精品化”和“品牌化”,还需借助农业园区这一有力抓手[14]。

2 现代农业园区在推动郊区农业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创新功能的发掘

2.1现代农业园区与新农村建设相对接

新农村建设是近几年来的热门话题,也是三农问题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如何解决村落生产与居住功能不断萎缩、农民返修住房积极性不高以及农民搬入农村新社区后生活成本变高等问题,社会各界声音不断[15]。与此同时,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建设也遭遇到一些瓶颈,如在土地规模化流转时如何处理村庄、在园区内从事劳动生产的农民紧缺以及园区建设所需建设用地指标难以得到满足等问题[16]。

笔者认为,现代农业园区在今后的发展中,可以创新性地把新农村建设融合进来,在园区内建设农村新社区,发挥其在发展农业、关注农民作用之外的第三大作用——升级农村。具体来讲,是将现代农业园区划入城乡建设用地指标挂钩的试点,将土地指标用于安置拆迁农民搬入新社区,同时争取一部分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园区更好的发展。园区农民在获得流转租金之余,可以进入园区从事工作,作为新农业工人或从事农业服务性工作以增加收入,解决入驻新社区后水、电等生活成本的增加;同时,园区农民受益于园区建设,进而也会将热情与精力投入到园区发展建设当中,借此解决园区内“用工荒”的问题,可谓一举两得。更重要的是,将农村新社区纳入园区内进行统一风貌管理,改变旧农村脏乱差的面貌,通过配套设施的建设[17],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并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一站式的服务,这将使传统农业的生产结构以及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将建设农村新社区的功能加入现代农业园区当中,使其相互作用形成有机整体,能够达到土地经营集约化、农民居住社区化的目的,意义重大[18]。

2.2现代农业园区在发展农业保险方面进行有益探索

狭义的农业保险是指农业生产者以提供小额保险费的方式,换取在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中造成损失的经济补偿。农业面临着客观存在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是最需要得到保险保障的领域,但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进程却异常曲折[19]。从农户角度来说,有几下几点:一是农业保险知识不足,不愿投保;二是农民收入水平不足以承担高额保费;三是农业小规模经营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20]。

农业园区作为一种农业的组织形式,在农业投保方面相对于单一农户来说具有明显优势,应当加以充分利用[21]。目前中国许多区县已积极开始尝试探索,为园区内的企业进行农业投保,以降低灾害对入园企业造成的损失。此举对于其他农业主体如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有积极的示范带动效应。

2.3现代农业园区应在生态建设方面率先实现“两型”式发展

“两型农业”是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简称[22]。发展“两型农业”是指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肥、节药、节材、节地、节种、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和生态农业建设保护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等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形态。而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在都市农业建设中表现尤为突出,因此建设“两型都市农业”的要求也更为迫切[23]。

上海农业一个很大的贡献在于生态功能,是城市的屏障,都市的“绿肺”。而现代农业园区是先进现代农业的体现与示范,通常在规划阶段就已经将生态效益纳入考察范围之内,许多园区都大力推进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政府也应对其进行倡导和鼓励[24]。同时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由于政府的引导和监督到位,能够促使农业园区始终将建设生态坏境放在第一位,不断统筹协调生产与生态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沪郊农业园区在发展建设中的问题与建议

3.1现代农业园区应合理统筹规划

建设未动,规划先行[25]。农业园区要想顺利建设并实现“两型”式发展,需要在前期做大量的基础调研和规划论证工作。笔者考察沪郊农业园区时发现,一些园区在规划初期只注重单一园区的规划设计,缺乏对区域统一规划,产业统一布局以及城乡统筹协调、生态环境协调等大局的思考,导致园区水土不服,寿命缩短;而一些园区则在项目可行性调研、规划方面花费大量精力去追求所谓的高标准一流设计,对自身情况和水平欠缺评估,导致方案脱离实际,成了空中楼阁难以落地实施[26]。

笔者建议,敦促政府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有关现代农业园区规划的标准细则,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农业园区形成差异化准则。既能规范园区的规划建设,又能鼓励不同规模、不同功能定位的园区实现有差异的特色发展。

3.2现代农业园区应切实解决土地使用的难题

在农业园区建设中,一大突出问题就是农用地问题,一是要执行土地承包制的30年不变政策[27],二是要实行规模生产,产生规模效益;而建设用地既要保障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失甚至有所增加,又要使农业园区能够有活力的、可持续的发展[28]。从政府到专家学者再到民间,各方各界都在进行不断的探索、努力与实践。

在推进农用地规模化方面,目前采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获取农业园区土地使用权的主要途径,目前主要采用反租倒包、“公司+基地+农户”、租赁和股份制这4种形式[29];在农业园区建设用地使用方面,目前中国现代农业园区没有合法的土地所有权,且使用权的年限和权力也无明确界定,导致存在地上农业建筑的投资无法办理合法的财产权证明和延续利用的可能性,这直接影响到园区投资者的积极性和决心,尤其是对于企业主导型园区来说,缺乏必要的保障,园区的发展也势必受到影响[30]。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用地的审批很大程度上受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指标以及基本农田保有率等一系列相关因素的限制,不予审批或者审批指标难以满足园区建设发展需要的状况比比皆是[31]。因此,现代农业园区在建设用地方面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一种是不办手续的建设,造成很多地方借用“现代农业园区”的壳子来进行与农业无关的违规操作[32];另一种则是按照规程,想办实事的企业迟迟得不到审批,影响发展进度和投资信心[33]。

针对上述现象,建议一是尽快完善政策,制定针对农业园区土地权属的详细规则;二是将新农村建设与农业园区建设相结合,通过拆旧建新置换出建设用地指标,并将这些指标优先用于园区发展建设所需,给园区投资者吃定心丸,园区也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

3.3现代农业园区应完善自身的运营管理机制

根据有关学者的调查研究显示[34],按照园区运行模式来讲,合作社主体型园区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综合绩效表现最好,是今后发展的重点;企业集聚主体型园与农户之间缺乏联系,今后应注重探索保护农户利益的运行机制;园区发展公司主体型园区在中国农业园区建设初期发挥过重要作用[35],但农业市场化大潮初现,曾经扮演经营者角色的政府已无法满足当前局势发展,应主动释放经营权,融入市场竞争当中,并引导园区在农业保险、新农村社区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尝试[36]。

对于上海来说,13个园区除了上实和农工商以外,其余均为政府主办型,即园区发展公司主体型。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园区的经济效益发展[37]。

合作社型农业园区目前在发达国家比较常见,而在中国还鲜有涉及。因此建议可以在上海先行试点建设经营,学习借鉴先进国家的发展经验,不断完善创新机制。

3.4现代农业园区应与农民进行充分对接

3.4.1现代农业园区应引导农户与市场充分对接农业园区应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引导园内农民进行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达到标准、技术、规格的统一化,实现农产品品牌化[38]。

3.4.2农业园区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应与农户对接农业园区作为现代农业生产、农业技术集成和科技成果转化重要载体,为农户提供科技中介服务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技术扩散将配套成熟的农业技术和产业化经营模式传递到农村,农民按照园区制定的生产标准、技术规程和农作物栽培模式生产标准化的农产品,既能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又能增强园内农民的职业技能[39]。

3.4.3现代农业园区应与农户进行信息对接实施农业信息化是推进农业科技革命的重要措施。农业园区应将获取的信息和知识利用各种途径传达至所有与之相关的人手中,实现农产品生产、营销的全链条信息化,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经营决策水平,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40]。

参考文献

[1]俞菊生.都市农业的理论与创新体系构筑[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20(4):207-210.

[2]蒋和平,宋莉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运行模式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6,19(6):21-24.

[3]陈栋,甄双七,刘建峰,等.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6(12):116-120.

[4]魏德功.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J].改革与战略,2005(10):12-16.

[5]雷广海,方斌,刘友兆.发展中的现代农业园区用地思路与对策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1):94-97.

[6]张兆安.对上海郊区农业发展的若干认识[J].上海农村经济,2012(7):7-8.

[7]王国忠,李维良,丁新华,等.进一步推进上海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A].上海“三农”决策咨询研究——2009年度上海市科技兴农软课题研究成果汇编[C].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76-99

[8]廖静,刘振东,廖倩.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9):64-69.

[9]蒋和平,王有年,孙炜琳.农业科技园的建设理论与模式探索[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56-57.

[10]蒋和平.农业科技园的建设理论与模式探索[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138-140.

[11]施龙伟.关于进一步推进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思考[J].上海农村经济,2010(9):6-9.

[12]杨敬华.农业科技园区与农民对接的模式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农业园区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11:88-92

[13]魏家星.江苏省旅游农业园区规划规范初步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0.

[14]徐胜.江苏省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及规划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

[15]罗长海,邢斌斌,吴爽爽.都市农业园区的空间布局研究——以杭州都市农业园区为例[J].规划师,2010(S2):20-23

[16]刘涛.现代农业示范园相关利益主体间关系研究——以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为例[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17]黄忠平.杭州市都市农业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4.

[18]蒋和平,江晶.“十二五”期间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发展的重点[A].第十一届中国农业园区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11:1-5

[19]孙善功.我国农业保险市场拓展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20]俞菊生,吴轶韵.上海建设“两型都市农业”的障碍及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11,27(1):1-6.

[21]张亚军.上海金山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4.

[22]卢良恕.现代农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安徽农学通报,2006(l2):1-2.

[23]周文静,杨忠国.农业科技园区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J]南方农业,2007,5(3):49-52.

[24]朱明芬,陈随军.试论都市农业园区功能及其强化对策[J]浙江农业学报,2006,18(1):7-11.

[25]王丽娟,王树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运行模式与绩效关系的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2(2):30.

[26]叶精明,葛幼松.城乡统筹视角下的都市农业园区规划研究——以句容市华阳镇为例[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13(13):98-102.

[27]罗长海.都市农业及其空间结构[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 17102-17103.

[28]黄自俭.农业园区功能回归的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7): 114-115,134.

[29]黄修杰,储霞玲,黄丽芸,等.不同经济背景下现代农业园区运行机制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7):294-297.

[30]朱俊峰,张凤荣.大城市近郊农业园区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村工作通讯,2010(23):36-39.

[31]罗凯.美学农业园区建设模式研究[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11):71-76.

[32]王祥,郭艳鸽.创新思路发展现代农业园区[J],江苏农村经济,2010(12):20-21.

[33]杨敬华.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带动能力建设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2):12-13.

[34]Brmawell B,Lane B.Rural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M].Clevedon:Channel View Pulications,1994:90-102

[35]陈婕.对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和用地的若干问题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4.

[36]程慧,李宗植.江苏省城乡统筹发展的共生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7(3):46-49.

[37]郭伟,曹荣林,霍子文.杭州现代都市农业综合体发展规划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6):139-143.

[38]董金柱.长江三角洲地区县域城乡空间组织及其重构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39]黄修杰,何淑群,黄丽芸,等.国内外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其研究综述[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7):289-293.

[40]李国领,赵红,陆凤银,等.发展现代农业与促进新农村建设[J].现代农业科技,2007(12):163-164.

Development of Urban Agriculture by Innovation Function of Agricultural Park in Shanghai

Dong Jiatian,Yu Jusheng,Luo Qiang,Ma Ying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anghai 201403,China)

Abstract:The study aim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 in Shanghai.Taking the overall plan of the Sannong issues(agriculture,rural community and farmers)as the starting point,the authors tried to put the innovation function into the connota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discussed the problems found in the study as well as put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urban modern agriculture in Shanghai.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 in Shanghai was good,and the innovation function c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 saving and environment friendly agriculture.

Key words:Modern Agricultural Park;Coordination;Innovation Function;Urban Agriculture in Shanghai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cjas15100013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科技支撑上海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研究”(13692105000)。

第一作者简介:董家田,女,1988年出生,山西大同人,研究实习员,硕士,研究领域:农业园区规划、休闲农业、城乡统筹等。

通信地址:201403上海市奉贤区金齐路1000号3号楼406上海市农科院信息研究所,Tel:021-62202902,E-mail:dongjiatian@saas.sh.cn。 201403上海市奉贤区金齐路1000号上海市农业科学院,Tel:021-62209762,E-mail:xxyu@saas.sh.cn。

通讯作者:俞菊生,男,1955年出生,上海人,教授,博士,研究领域:都市现代农业、市场农业及农业规划等。

收稿日期:2015-10-19,修回日期:2016-02-19。

猜你喜欢
统筹
论统筹团镇财政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天津滨海新区蓝白领公寓盘活与统筹
以可持续发展理念统筹城镇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对高中数学选修课的几点思考
科学发展观指导中专教育的探索与尝试
永川模式十年发展给中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城乡居民大病医保统筹探究
浅议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的方式
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的研究
广州“增城模式”对济阳发展的启示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