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学视角下的科技期刊评价探讨

2016-03-26 03:53郭晓刚许昌淦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评刊科技期刊学术期刊

■郭晓刚 许昌淦

1)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北京学院南路86号 100081

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学院路37号 100101

我国科技期刊当前的评估应用日益扩展,如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图书馆近年推出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优秀学术期刊”的公开发布,即是以“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将我国出版的数千种学术期刊加以排序,向社会公布。此项活动,受到相当一部分科技界和社会人士的重视[1]。

虽然,时隔不久,文献[2]的作者单位就有不同意见者,公开发出异议[3],遗憾的是未能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而且,这个“国际影响力认证标识”还在逐年发布,并继续以“质量评价是打造中国品牌期刊有效手段”的理由发布。不仅如此,在这个第三次按年公开发布的“中国最具影响力学术期刊发布会”上,还邀请到全国人文科教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柳斌杰出席并讲话[4]。这里,文章的作者显然是将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与影响因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际上以影响因子为主要参数的期刊评估办法在我国已通行多年,虽然社会各界历年来评价不一,但出于不同的利益以及当前缺乏更佳的评价体系,此种以影响因子为核心的评价方法依然大行其道。目前,以不同数量指标对我国期刊包括科技期刊在内进行不同类型的评估,为各级图书馆和类似机构选择采购等起到一定辅助作用,但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究竟应如何看待以影响因子为核心的评价方法,尚有待商榷。

首先,我国目前已成为一个世界期刊大国,已批准注册、出版的公开期刊近万种之多,位世界前列。但从我国的最高级期刊管理机构,到基层从业人员,一致认为我国并非期刊强国。这种认识来自于现有的国际惯例。统一在以影响因子为基础的“定量”衡量指标。至于这种衡量指标是否完美,是否适合全世界所有国家,特别是是否符合发展中国家,是否符合非英语系国家,则仍然有若干悬疑!

其次,科技期刊的评估目的,应是促进期刊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无疑应与社会发生广泛联系。特别是在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创新驱动时期,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科技期刊的地位,正如卢嘉锡先生在1985年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表彰会上为《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的题词:“对科技工作来讲,科技期刊既是龙尾,又是龙头”一样,是与科技工作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衡量科技工作的标准,应该也是衡量科技期刊的标准。显然,用文献计量学的影响因子部分来衡量科技期刊是大大的不足!

我国从事科技期刊的千万工作者,期盼着在科学的、明确的方针指导下,使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迅速跟上国际步伐,跟上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迅速离开影响因子的狭窄评估范围。这些急需建立我国健康的、科学的评刊体系。

1 评估的科学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多次对期刊进行民间的、部门的以及国家的等多种形式的评估,最集中体现的要算是已建立的国家期刊奖,但是对于期刊的评估是否科学,是否符合评估的规律尚甚少探索。赖因哈德·施托克曼[5]认为:“评估是一种工具,借助它,不仅可以对观测到的社会变革进行终结性的测量、分析和评价,也可以为过程的合理调控生成形成性的数据。通过评估,对社会关系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知识以及获得这些知识开发的研究方法就可以用于积极促进社会的政策实践。其结果就是要努力形成一种对调控影响共同学习的文化。在评估中,通过公开的讨论提供了最新的科学信息,它有利于对社会目标的政治辩论理性化,同时它也清楚地向所有参与者指明了可行性。”

按此定义,可以说明以下几点:

(1)评估作为一种测量、分析和评价的工具,是用于最终测量社会的变革的,其重要性无可置疑;

(2)评估所形成的数据是用于合理调控过程,亦即要起到合理的调控作用;

(3)评估要通过公开的讨论使其理性化,才能指明其可行性。

2 我国当前期刊评估的现状

如果从这三方面来看待我国的期刊评估,也许能改善当前的状态,向建立科学的评刊体系发展。

我国科技期刊历年所进行的评估是政出多门,各级政府、各类社会组织就组织颁发过各种“期刊奖”,由于这些发奖的根据人们无从考量,因而,大多认为是暗箱操作,难于考究。而公众所能接触到的是各种社会组织所公布的各类科技期刊的排名,大多是以文献计量学为基础。其中,包括《世界图书》B辑的国外科技核心期刊列表《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6]、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的《国外科技核心期刊手册》[7]、北京大学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及《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总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8]南京大学的CSSCI来源期刊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报告》[9]、武汉大学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排行榜》[10,1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12]、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的系列期刊报告[13],总计此处统计有9种之多(显见是不完全的)。这些逐年出版的评价期刊的报告都是以文献计量学为基础。由于出版者(包括编辑者在内)对于影响因子作为衡量标准的信任度不够,这些评价体系中,大多逐年在增加一些诸如被引指标、转摘指标、万维网即年下载指标等新的评价因子,近年这类增加项已达十项以上作为补充数据,企图以更多的数量来提高评价刊物的质量。这其实与当初推崇用影响因子来评价,以代替载文量的想法是背道而驰的。“数量不是质量”是引入影响因子作为评刊指标的初衷,发展到现在要以提高“影响因子”来提高评刊的质量,正是违背了“数量非质量”的前提,陷入了前后矛盾的境地!

3 现有期刊评估工具脱离期刊反映社会文化的功能

期刊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是与社会变革(进步)息息相关的,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化。我国解放后至文化大革命前后期刊数量的马鞍形变化,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而当前我国期刊的评刊指标完全忽视了这项历史上标志社会变革的数量指标。显然,期刊的数量指标的发展(包括所载论文量)应该起到一定的作用。

Rossi P H,Lipsey MW[14]认为“项目评估是应用社会研究的规程系统地调查社会干预的效益。具体地说,评估研究者(评估者)利用社会学研究方法从社会项目的各个重要方面研究、评价和帮助改进社会项目,包括对项目关注的社会问题诊断、项目的概念化和设计、项目的实施和管理、项目的成果及效率”。按此评估的定义,显然一个影响因子的定量指标是无法来代表期刊社会功能的。

影响因子作为一种文献计量学的指标,表现期刊的作者对所引期刊载文的重视,即表现了作者对所引期刊的部分赞许(仅是引证赞同引文的部分,即正面引用,不包括对引文的负面或中性评价)。但从传播学的角度而言,期刊影响的对象应是包括施与者与接受者全体。引用的作者仅是被引期刊的读者的一部分,即引用了期刊载文的部分读者;还有大量的读者是参阅期刊而未引用的读者。对此问题,国外部分科技期刊开始予以重视。英国开放获取出版商生物医学中心宣布,2015年将启动《研究参加和承诺》期刊,将整个编辑流程与患者密切结合,包含到同行评议之中[15]。英国林肯大学教授马丁·伊夫推荐英国出版商迈克尔·巴斯卡提出的关于出版的功能定义是“过滤,框架和放大的三重功能”[16],要使出版物得到广泛的公众重视。以往的出版仅是在审核、编辑、定型上下功夫,现在要加强扩大到社会公众的范围。

4 科技期刊的评估要符合评估学的规律

评估一个项目优良与否,应具有以下特征:(1)具有合格的人员;(2)具有合格的预算;(3)具有稳定的财政资金配给;(4)具有自我认同感;(5)在经验性结果基础上的需求评价;(6)有关于项目因果作用方式的“项目理论”;(7)具有服务观;(8)利用以经验为基础的评估体系检测项目结果。显然,期刊的影响因子是不能涵盖如此广泛的领域。

尹玉吉等[17]曾断言:“在我国学术期刊界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这就是有的学刊(注:该文作者将学术期刊简化为学刊)主编不去研究‘社会科学学’(或者是‘科学学’),或者不懂‘编辑学’,就是说在这两个方面不具备最佳的知识储备;但是,其主编的学刊照样获得‘国家期刊奖’‘双高期刊’‘核心期刊’,或者是教育部的‘名刊工程期刊’,等等。”此处先不考察这些结论是否有事实根据,但其所提出的问题,确为获奖期刊外的人士所经常质疑的。尹玉吉以《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龙协涛在2002年接受该学报获得“双高”期刊和第二届“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第一名两项大奖后的发言作为论证的根据。当然,这种根据是不充分的。获奖者出于谦虚,完全可以自谦为门外汉;另外,期刊的获奖者或主编,并非授奖的评阅者。即使是资历不够,也不是能代表评刊者的水平不够,因为是不同的主体,不能混淆。但实际上参与我国期刊的评阅者,大多并不是期刊的从业者,显然也并不熟悉期刊的业务,有些仅仅是阅读者,仅从读者单一角度遴选评阅者并不完全恰当。试以北京大学图书馆出版的各次版本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评审专家为例,谢新洲等[18]列表说明历年各版评审专家逐年增加的情况(见表1)。

表1 评审专家数量变化表

以2011年版的8200位评审专家为例,如此多的数量,其中多少是熟悉编辑、出版业务,具有评审能力的,需要进一步确认;应吸收更多的具有办刊经历的专家参加评估。

5 评估的目的和合理性

影响因子评估期刊的声誉是其定量的科学性,但单一围绕影响因子建立的指标体系来完全评价期刊的所有方面,并以此定位期刊实则是脱离了社会、脱离实际的虚幻指标。

按20世纪60年代即已提出现代化社会是以合理性与进步代替了传统和宗教确立的对世界秩序的信仰,即认为评估的目的是:

(1)为社会宣传服务;(2)民主管理的合法证明;(3)项目调控的优化。按此标准来衡量影响因子对期刊的评估,几乎完全不涉及前两项目的。对第三项也并不是一个完全和完善的指标。

从评估的客观性而言,应该与政治分开,力避噪音与污染。但在现实社会中,作为一种应用性研究,不可能脱离社会。以评刊为例,正如唐纳德·坎贝尔[19]所言:“评估与政治决策之间是一种分工,从评估中所获得的合理知识应该直接地或在一定程度上自动地转化到政治决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以影响因子为主体的评刊体系已盛行了近30年之久。无论是官方或者民间的遴选“优秀期刊”“核心期刊”等多种名目,其实质在于通过评估,达到扶持部分期刊的作用。由于评估未能明确地与社会的目标联系起来,结果是评估的作用甚微,甚至于起到相反的作用。

其次,从评刊的合法证明来讨论,以影响因子为主体的评刊方法,未见政府机构的任何法令、文件规定,而是以民间的约定俗成的方法在运作。特别是不同部门的情报机构和部门,逐年兴起的“文献索引”“核心期刊目录”“最有影响力的期刊目录”“高被引论文的各类目录”及其数据库,发展迅速,各领风骚。目前在我国评刊活动的主体,无疑在如此强烈的“气场”中,拥护以影响因子为主体的评刊体系,已构成绝对优势。不同的异议,早已边缘化,或是已消声灭迹了。

最后,由于我国评刊目的的模糊和异化,30年的评刊结果,未能达到调控优化的目的已成为无可回避的现实。究其原因,离不开民主管理的缺乏。主宰我国评刊体系的是有关部门或机构所提供的各种数据库的影响因子作为定量评估的“科学”依据。

文献计量学在情报界受到众多的推崇,其在期刊评估上的应用,创始者和专家们始终坚守着其应用范围是在图书馆以有限经费定刊时作为优选期刊时的参考,并认为不能作为评价作者或其他相关部分的依据。而实际在我国这种定量数据的作用,确是大大地超出了规定的应用范围,我国有关部门将其列为研究型大学考核及排序指标[20]。

要达到我国评刊的合理目标,唯一的办法是回到评刊的科学化,走出目前远离评估学原则的盲目评刊的状态。

6 实现期刊评估的科学性

按马克斯·韦伯的说法:“应该进一步确保事实的描述和解释做到客观,也就是说,每个人在运用学科专业知识的时候要努力做到价值自由,科学见解不应该受到研究者价值观的影响”。换句话说,就是评估要采用客观的方法,获得可信的和可靠的结果。卡尔松[21]和孔勒[22]从操作可能性和愿望上将评估分为提供信息和判断两部分。说明即便政治不再是评估主要任务的委托方,并且评估由独立的机构来进行,评估能在科学的象牙塔里不受政治的影响并追求其价值观,这也是很天真的假设。但另一方面,从中引申出科学的要求就是要牺牲政治优先,这显然也是错误的,这最终会导致评估这一词语的废除。事实上,必须寻求到一种模式,它既可以预知评估的社会条件,而且也不会使评估失去其科学性。我国目前期刊的评估,正是要找到这种科学的模式。

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应是一个综合的体系,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但是不正视期刊评估中的科学性,不建立科学的评刊体系,以简单的文献计量指标来替代综合的评估,就不会出现科学的评估,也无法测度期刊所反映的社会文化。我国期刊的评估,正期待着评估学的科学性能在评估期刊的实践中得到应用。

[1] 蒋钦.人文社会科学计量领域文献计量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46-196.

[2] 王玉梅.我国学术期刊有了国际影响力认证标志[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12-27(1).

[3] 吴亚生.科研评价不能迷信刊物的国际性[N].中国科学报,2013-3-26(5)

[4] 王玉梅.质量评价是打造中国品牌期刊的有效手段[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12-18(3).

[5] [德]赖因哈德·施托克曼,沃尔夫冈·梅耶.评估学[M].唐以志,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

[6] 靖钦恕,线家秀.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M].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2004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7] 陆伯华.国外科技核心期刊手册[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1.

[8] 姜晓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年)研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16.

[9] 邹志仁.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新进展[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2,39(5):150-156.

[10] 邱均平,李爱群,周明华,等.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特色、做法和结果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4):70-75.

[11] 邱均平.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排行榜[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2] 曾建勋.2009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1-8.

[13] 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2004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4] Rossi P H, Freeman H E ,Lipsey MW,.Evalution: a systematic approach[M].Thousand Oaks.USA:Sage Publications.2003

[15] 张章.英期刊计划开展患者同行评议[N].中国科学报,2014-12-18(3).

[16] 马丁·伊夫.开放获取与学术的真正影响力[N].韩琨,译.中国科学报,2014-12-4(7).

[17] 尹玉吉,宫庆新.如何科学评比我国的学刊[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229-231.

[18] 谢新洲.科技期刊竞争力评价[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142-143.

[19] Campbell D T.Assesing the impact of planned social change.In: Lyons G M.(Hg):Sogial Research and Public Polices[M].Hanover:Dartmouth College,1975:3-45.

[20] 陈昌贵,曾满超,文东茅.研究型大学国际化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21] Karlson V,Ove C,Ross f.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valution and politics[D].In:Shaw IF,Greene JC,Melvin MEds..The Sage of Evalution,2006

[22] Kohler-Riessman C.Narrativemethods for the human sciences[M].Thousand Oaks.USA:Sage Publications.2007

猜你喜欢
评刊科技期刊学术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祝《导航定位与授时》学术期刊创刊
评刊表
评刊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