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肖 刘伟霄 王雅娇 王 佳 刘雪春
河北农业大学期刊社,河北省保定市灵雨寺街289号 071001
专栏策划是提高期刊创新性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期刊总体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成功的专栏设计是对期刊特色的凝聚,是一份期刊的亮点所在,也是期刊吸引优质稿件的重要途径。因此,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充分发掘期刊自身的优势以及读者需求,创办特色专栏,拓展稿源,提升期刊影响力。早在2004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实施方案》,“名栏工程”正式启动。其意义在于以名栏建设带动整体学报建设,以品牌效应促进学报学术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此后,在学术期刊研究界,特别是学报研究界,总结特色栏目实践成果,探索特色栏目建设规律,讨论特色栏目与期刊发展关系的学术研究成果日益涌现。余志虎以持续竞争优势理论——资源基础观为依据,剖析学术期刊各项资源,提出特色栏目建设应注重突出异质性资源[1];任忠钦以《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的“名医经验”特色栏目为例,探讨了依据学科特点建设特色栏目的规律[2];林峰以《莆田学院学报》的“妈祖文化”栏目为例,肯定了高校学报综合学科特色栏目的优势[3];陈瑞芳等阐述了《首都医科大学学报》创办“名师”特色栏目的经验和体会,倡导栏目建设过程中期刊人文精神的体现[4]。纵观现有研究成果,发现目前学报的特色栏目建设多以内容为出发点,依学科优势、地域特色而建,创办初衷多为凝聚期刊特色,形成期刊亮点,少见以作者为出发点,依作者单位背景而建,以扩大稿源和提升刊物知名度为初衷的特色栏目建设[5-9]。《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以下简称《农林教育版》)的“农业高校专栏”建设对此进行了有益尝试。
2013年10月,《农林教育版》进行了专业化改革,栏目设置以教育教学为根基。为拓展稿源,提高期刊竞争力,《农林教育版》开办“农业高校专栏”并取得成效。此专栏以各农业高校为主线,以教育教学热点问题为主要内容,每一期为一所农业高校策划一期专栏。该专栏的创办,打破了常规的、以内容为出发点的建栏思路,整合地方农业院校优质稿源,提高期刊影响力,树立了《农林教育版》在农业高校中的品牌形象,为同类期刊提供了一种新的特色栏目创建思路。
《农林教育版》是河北农业大学主办的教育类学术期刊,根植于有百年办学历史的河北农业大学,《农林教育版》自1999年创刊以来,始终积极报道教育科学与实践方面的先进理念与最新研究成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受传统办刊理念和学报既有的“大而全”的办刊模式的影响,《农林教育版》一直以来也存在定位不清,选题雷同,缺乏特色的弊端。据中国知网统计,2008—2012年,《农林教育版》总计发文826篇,所刊发的稿件分布于90个学科,但只有1/3的稿件属于高等教育学科,仅占本刊比重的34.74%。2013年10月,《农林教育版》进行专业化改革后,栏目设置以教育教学为根基,删除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栏目,其特色内容重点放在农学、植保、园艺、林学、园林、畜牧与兽医等农林教育上。
由于一直以来《农林教育版》办刊模式单一和封闭,市场意识较差,宣传力度不够,加之定位不清,《农林教育版》在行业知名度很低,2012—2013年《农林教育版》共刊登论文455篇,而河北农业大学作者论文高达308篇,占68%,其他农业高校的来稿量很少。受河北农业大学科研评价体系的影响,近两年本校的高水平论文也大量外流,更导致教育教学优质稿源的缺乏[10]。专业化改革后,《农林教育版》编辑通过寄送征稿简则、样刊及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征稿,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外稿数量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但由于缺乏针对性,作者对本刊认可度差,所获得的优质稿件数量有限。为拓展稿源,提高期刊竞争力,2015年第1期《农林教育版》开始开办“农业高校专栏”并取得成效。
地方高校学报特别是非核心地方高校学报,相比部属期刊和全国重点大学学报,在办刊资源和稿源学术层次上都处于劣势,所以地方高校学报需要在办刊理念、办刊模式和办刊方法上紧跟时代发展,在办刊策略中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立足行业特点和需要,才能形成自己的品牌。《农林教育版》的主要受众是农业院校师生,因此《农林教育版》拓展稿源,提高期刊影响力,就要立足地方农业院校、服务地方农业院校,紧密联系地方农业院校,以“农业高校专栏”为载体,精准定位受众,提高组稿约稿的实效性,以《农林教育版》为平台推进地方农业高校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的发展,从而使栏目获得长期发展的生命力。
目前,各农业高校学报(社科版)虽然都是综合性学术期刊,但在内容上却都朝着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定位准确、特色鲜明,并在发展中不断寻求创新,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等学报以报道有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刊载其他方面学术论文的比例很少。《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只刊登少量教育论文,2013年,《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为了突出期刊特色也相继去掉了教育教学栏目(见表1)。
表1 部分农业高校社科学报主要栏目设置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由于农业高校学报转型发展,农业高校教育教学论文亟需《农林教育版》这类农林教育类期刊来刊登;加之近年来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使得高校教学、科研并重理念深入人心,随之而来的就是一大批教育教学论文的产出[11]。这为《农林教育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机遇,使得《农林教育版》开放办刊,设立“农业高校专栏”以争取同类院校教育教学稿源不仅可行,而且必行。这一方面符合并充分发挥了《农林教育版》根植于农林院校的办刊优势,另一方面也顺应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每所大学一般都有一个或几个体现学校优势,彰显学校特色的重点学科,其教学科研条件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具有明显的学术特色和一定数量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12]。《农林教育版》编辑主动出击,开办“农业高校专栏”整合地方农业高校优质稿源。
“农业高校专栏”搭建了传播农业高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平台,这对各农业高校来说,不仅是对其教育教学水平的展示和宣传,还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其教育教学发展。同时,开办“农业高校专栏”的学校,该校作者的论文通过专家审核后,不论投稿先后,即可优先发表在该农业高校的“专栏”中,如2015年第4期湖南农业大学作者黄建强和彭才望的文章均是2015年6月25日投稿,但通过审理后,均刊登在了本刊8月份第4期该校的“专栏”中。这种优质、高效的发表传播服务不仅提高了作者的投稿积极性,还有利于期刊吸收选题新颖、时效性强的优质论文,在提高期刊质量的同时广泛宣传了《农林教育版》,对提高期刊影响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农业高校专栏”的创办是农业院校与期刊的互动双赢。
以人为本就是以作者、读者为中心,既发挥编辑的主导作用,又重视地方农业高校的主体地位,立足于地方农业高校教学研究的客观需要展开组稿活动,实现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转换。高校教务处是高校中与一线教师联系最紧密的单位,是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的管理者、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者,发挥教务处在“农业高校专栏”组稿中的主体地位,依靠教务处组织稿件,拓展稿源,与高校作者群建立紧密联系,体现了期刊“以人为本”的办刊理念。该理念还表现在编辑部审核专栏稿件时,会与每一位作者密切沟通,通过与作者沟通交流,建立一种亲切、平等的服务关系,使作者在编辑部找到亲近感和归属感[13]。这些人性化服务一方面可使来自教学一线教师的经验和做法得到及时刊发和推广,另一方面也可提高期刊影响力。
新媒体作为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对应的媒体形式,是提高期刊影响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墨守书斋,囿于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与效果显然不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明智之举,而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努力开拓期刊发展之路才是顺应新形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微信是近年来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新媒体之一,具有即时性、交互性等特点,传播和更新速度快,成本低[14]。“农业高校专栏”作为《农林教育版》微信公众平台的重点推送活动,及时发布每一期征稿结果并推送作者姓名及论文题目,因为传播中有作者本人参与,使这些作者也成为专栏活动的推送者,使期刊能够以更加低廉的成本扩大影响。因此,开办“农业高校专栏”作为体现期刊特色、征集优质稿源的重要活动,一定要借助新媒体扩大传播范围,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少的成本提升期刊影响力。
以各农业高校主要研究方向为主线,以教育教学热点问题为主要内容,由农业高校教务处组织稿件,由编辑部审核出专栏论文,每一期刊登一所农业高校的论文,刊登论文6篇左右。在实际操作中,《农林教育版》编辑不仅主动查询各农业高校教务处电话,与之取得联系,在日常稿件审理中还特别注意来自高校教务处的稿件,在与作者沟通中建立合作关系。此外,通过与本编辑部联系紧密的各农业高校编辑部的介绍,与该高校教务处取得合作关系也是可行的。总之,利用高校教务处在该校的组织力和影响力,《农林教育版》每期“农业高校专栏”的组稿工作都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
通过与教务处合作,“农业高校专栏”每期都能组得数量充足的稿件,但在稿件的选取上,编辑却会反复推敲,每期只精选论文5~7篇,通过审核的论文不论投稿先后顺序即可优先发表在署名单位所在期次“农业高校专栏”中。选取原则除了稿件质量外,还注重选取有该校教育研究特色的论文,从而使“农业高校专栏”的校域特色更加鲜明,更能体现该校的整体教学研究水平。例如,“山西农业大学专栏”共征稿12篇,录用刊发论文5篇;“华南农业大学专栏”共征稿16篇,录用刊发论文7篇;“湖南农业大学专栏”征稿13篇,录用刊发论文7篇;“甘肃农业大学专栏”征稿16篇,录用刊发论文6篇。选入专栏的稿件,每篇都经过编辑的精心编辑,本着以人为本的工作思想,编辑在与作者频繁的电话、邮件交往中,稿件质量提升,与作者关系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培养了潜在作者群。
《农林教育版》微信公众平台及时发布每一期征稿结果并推送作者姓名及论文题目,使作者成为专栏活动的推送者和《农林教育版》的传播者,这不仅增强了作者对期刊的关切感和认同感,同时也加深了其向《农林教育版》继续投稿的意愿。为提升微信关注度,更好地为“农业高校专栏”活动造势,编辑部采取两方面举措:第一,紧跟高等教育的新形势,推送《农林教育版》精选论文并图文搭配。如针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推介的论文“澳洲TAFE模式借鉴与我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第二,推送高校教育教学专题热点信息,引导热点专题的研究。如针对MOOCs新兴学习模式的研讨专题推送的论文“基于慕课的大学校级公选课课程改革探索”。推送的这些内容点击量都很可观,通过这些举措,提升了“农业高校专栏”作者的关注度,作者和读者可以通过好友分享、朋友圈共享等方式推广期刊,扩大了《农林教育版》的影响力。
《农林教育版》开办“农业高校专栏”活动一年来,已为山西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多家农业院校开设专栏,在扩大来稿量、提升稿件质量和期刊影响力方面取得了很好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农业高校专栏”的开办,使得《农林教育版》在各农业高校的宣传面能够广泛铺开,加之编辑诚恳、快速的服务,为期刊赢得了良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开办“农业高校专栏”的学校论文刊载量比此前明显增加(见表2)。“农业高校专栏”提高了《农林教育版》在农业高校的知名度,同时还带动了其他农业高校作者投稿,作者群分布广泛。由表2可知,2015年“农业高校专栏”开办后,《农林教育版》刊发外稿率明显增加,超过了70%;且开办“农业高校专栏”的学校稿件比例占到外稿总量的30.5%;用稿率由2013年的73.2%,2014年的53.3%,下降到2015年的26.1%。编辑对稿件的录用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这充分表明“农业高校专栏”受众定位精准,为期刊起到了很好的宣传组稿效果。
“农业高校专栏”在组稿时,重视选择具有该校研究特色和反映当下教育教学热点问题的论文,例如增加了农科教结合、慕课、微课等紧扣教学热点的论文,使这些最新研究成果得以快速传播。同时因为“农业高校专栏”稿件的优中选优。这也使得《农林教育版》省部级基金论文比有了明显的提升,论文的点击量和下载量也有所增加,且“农业高校专栏”的论文,被引率远远高于同刊其他论文(见表2)。截至2016年3月见网的6期论文,总被引21次,其中“农业高校专栏”论文被引10次,占47.6%。这说明“农业高校专栏”在拓展稿源的同时,还提高了《农林教育版》刊发论文的学术水平。
表2 《农林教育版》2012—2015年刊发稿件情况分析
“农业高校专栏”的开办,满足了作者发表研究成果的需求,解决了教育教学论文投递难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了作者的投稿积极性和主动性。且栏目在组稿、宣传等形式上的创新和稿件的及时刊发,也使作者产生了全新的投稿体验,二次投稿率提高。如华南农业大学的何春宝和刘琼光,这两位作者都是“华南农业大学专栏”的作者,在该栏发表过论文后,又再次向《农林教育版》投稿。
栏目是学报的骨架,纲举目张,栏目建设的好,能直接提升学报的质量,扩大学报的社会影响力[15]。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农业高校专栏”虽然开办时间不长,但其在拓展稿源,提高期刊学术水平方面的优势已充分显现。不难想象,假以时日,“农业高校专栏”在提高期刊影响力和竞争力方面的优势将更加明显。“农业高校专栏”受众定位精准,发展方向明确,整合了地方农业高校优质稿源,为期刊质量的提升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同时也为《农林教育版》以后其他专栏和专题的策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农业高校专栏”是《农林教育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主编的选题策划能力也在其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编辑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策划水准。《农林教育版》的“农业高校专栏”的成功开办,说明地方高校学报在办刊中尽管面临各种困境,但分析自身条件和办刊优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一定能寻找到创新发展之道。
[1] 余志虎.基于资源优势的学术期刊特色栏目建设[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6):572-577.
[2] 任忠钦.循学科特点创期刊特色栏目[J].编辑学报,2015,27(1):81-82.
[3] 林峰.高校学报综合学科特色栏目的多学科优势分析——以“妈祖文化”栏目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2):1463-1465.
[4] 陈瑞芳、张俊敏,李菁锦,等,学术期刊中的人文特色——《首都医科大学学报》创办《名师》栏目的体会[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4):660-662.
[5] 高小立.探索与坚守——《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教育史”专栏办栏回顾[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7(3):142-144.
[6] 余朝晖.弘扬地方文化彰显栏目特色[J].科技与出版,2011(10):80-81.
[7] 吕文红,吕海亮,高丽华.明确期刊定位 优化办刊模式——《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特色办刊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1437-1440.
[8] 李婧妍,杨锐,韩蕾.《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年专栏策划总结[J].编辑学报, 2014,24(1):57-59.
[9] 刘波,何婧,张莉,等.高校学报提升影响力的途径选择——以专栏建设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5,22(3):44-46.
[10] 李川,宗淑萍,韩胜利.在出版体制改革中做好高校科技期刊转型准备[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14(2):136-138.
[11] 张建国.高校学报对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3(2):70-75.
[12] 胡虹.论高校学报的功能属性与质量属性[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1):137-140.
[13] 夏登武.新媒体语境下科技学术期刊应重视编辑立言[J].编辑学报,2012,24(1):580-582.
[14] 谢文亮.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服务模式创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65-72.
[15] 陈佳琳.高校学报如何在栏目创新中求发展[J].新闻传播,2014(2):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