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丰年
摘要 随着广西壮族旅游发展的继续高热,对其宣传和推介的力度增加。通过对广西壮族旅游宣传媒介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得出了几种不同的类型,而这些类型又显示出不同的特征性。通过梳理其女性视觉形象的运用,提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 广西;壮族;旅游;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56-0054-02
随着近些年来旅游发展的如火如荼,广西以其独特的山水地貌和多元的民族风情成为旅游目的地中的热门地点,带动着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随着“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谚语和《刘三姐》电影在中国的家喻户晓,广西独特的山水风光和风土人情吸引着四方的游客。而近些年来,张艺谋导演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和南宁国际民歌节的举办,让广西壮族文化传播地更加深远。
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中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境内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
广西的壮族文化以其特有的饮食习惯、服饰特点、风俗禁忌、民族节日等,成为少数民族风情中的独特组成部分。在各地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越来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对广西壮族文化的推介和宣传势在必行,也是其促进旅游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
目前宣传所采用的主要媒介有影像媒介(电影和电视等大众媒介)、纸质媒介(报纸、杂志、宣传册、海报、明星片),以及互联网媒介。在这些媒介的推送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少数民族女性形象往往成为带有民族特殊意义的符号,是少数民族文化的承载者,也是宣传和推介中的重要视觉形象。
这些视觉画面中多数是以壮族文化中的服饰和山水作为背景,展现女性的独特魅力。而这其中,尤以妙龄少女居多。她们或是能歌善舞,温柔妩媚,浅笑低吟的少女,或是勤劳善良,心灵手巧,贤淑文静的成年女性。
广西壮族文化最广泛和最深远的传播应该来自于1960年的电影《刘三姐》。其中广西桂林地区绮丽的风光和壮族的歌舞,以及美丽的女性成为人们对广西了解的一张名片。随后在影视制作过程中,1981年的《幽谷恋歌》、1989年的《神女梦》,以及2010年的《寻找刘三姐》都在讲述故事的同时,注重了广西地区的地域文化和少数民族风情的展示。而各种视频的宣传片,则以电视媒体和互联网媒体为依托,内容则以展示文化的独特性为线索。
在纸质媒体中,以国内旅游交易会广西参展单位各种宣传册为例,所展示的旅游景点都是阳朔蝴蝶泉、漓江古东景区等成熟景区,所展示的场景有刘三姐对歌,原生态舞蹈和少数民族服饰表演,以及生产和生活场景中的采茶和织布等。而这些生产生活和风情的展示人则无一例外的多数以女性为主。在展示服装、婚丧习俗和山水之美时,少女的形象更为多见。而生产和生活场景的展示中,则成年女性居多。
在各种互联网资源中,有许多涉及到广西旅游和文化展示的视觉画面,包括“广西旅游在线”这样由广西自治区旅游局主办的门户网站。在网站的推介中,展现壮族文化的图片最多。以“广西旅游在线”门户网为例,全部为女性形象的图片占58%左右,男女都有的占31%,只有男性的占11%。
总的来说,在宣传媒介中,女性形象呈现出这样几种类型。
1)能歌善舞的少女
少数民族少女是少数民族歌舞、服饰和仪式的最好表现者,她们微笑亲和的形象是旅游推广的最好名片。大量影视作品中的特写镜头和图片中脸部特写,都将少女的美好、单纯和善良的形象根植在人们“窥视”的眼光之中。壮族山歌的演绎,对歌习俗等都以年轻女性演绎为主。在宣传推介的过程中,少数民族风情文化的“被观看”是无可避免的,女性作为其中的一个符号和因素,与具体的推介因素一起,创造了“奇观性”,成为展示的一部分。
2)勤劳淳朴的劳动者
壮族生产生活场景的展示是旅游推介的重要内容,在各种收集到的宣传旅游册中,涉及到的壮族生活场景有纳鞋底、晾布、缠线、做绣球、舂米、推磨、收稻谷等。成年女性劳作的场景是宣传册中的重要内容。
3)偶像气质的女神形象
在2010年影片《寻找刘三姐》中,影视明星黄圣依饰演的新时代的小刘三姐是一个能歌善舞,又紧贴时代发展的现代女性,其偶像气质是传递影片影响力的重要来源。与1960年代相比,黄婉秋创造的刘三姐形象不仅深入人心,也是人们了解壮族文化的窗口,更是创造了一代人的“女神”形象。
4)紧贴时代脉搏的职业女性
广西壮族文化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除了传承原先的习俗特点,其新时代的新气象也得到展示。在这些宣传品当中,职业女性也是其中的一个群体。就像是《寻找刘三姐》中的小刘三姐,她不仅是歌舞的传人,也是一个民族商品的经营者,是一个新时代的导游。
广西旅游中媒介宣传和推广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其女性形象的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域集中度高
女性形象有着典型的地域性,以桂林、龙胜、柳州、宜州、武鸣、那坡壮族女性形象为主,集中在“刘三姐”文化流传的地区和风情旅游开发较好的区域。一个刘三姐,几乎毫无争议地担当了广西壮乡文化的代言人达数十年之久。刘三姐中所展现的壮族歌圩文化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抒发情感的方式。壮乡素有“歌海”之称,而刘三姐也被称之为“壮族歌神”。刘三姐的故乡宜州、电影《刘三姐》的主要拍摄地桂林和刘三姐传歌的柳州都是刘三姐文化流传的主要区域。这些地方在对外宣传时,以刘三姐和新时期刘三姐“歌神”形象出现的旅游名片屡见不鲜。而桂林、柳州、宜州是广西开展民族风情旅游较早的地区,龙胜、宜州、那坡等壮族聚居区域则因交通条件的不便保持较完好的民族风情,因此成为研究壮族文化的活化石。而作为后起之秀的黑衣壮,以黑为美的独到审美观念,以及相对保持了完整的民族风情文化,成为近年来人们旅游的热门景点,而针对这些地域的宣传和推介渠道都更加多元化,其中女性形象的传播也更加深入人心。
2)贴近生活个体,鲜有明星广告
在宣传媒介对旅游景点进行推介的过程中,其中的主要内容是对歌舞、习俗和生产生活场景的展现。虽然明星具备家喻户晓的影响力,但是其与民族文化和身份的违和感让受众缺乏信任感。于是在宣传媒介中看到的广西壮族女性形象多是普通的女性,她们是壮族文化的一份子,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中,通常会唤起受众对于独特性的认知,让受众得到奇观体验。而明星具备的通俗影响力无疑会打破这种奇观性。
3)美女经济深入人心,女性物化为被观赏的个体
在如今商业宣传大多选择美丽的女性作为代言人的今天,女性形象的美好性会增强商品(服务)的优良品质,也容易刺激受众的购买欲望,激发受众的购买行为。旅游宣传中的商业宣传也通常用美丽的女性作为山水环境的寄托,或是风俗文化和生产生活行为的载体。形象的魅力会为商品本身加分,而且还可以制造浪漫的气氛。在少数民族文化的审美机制中,女性除了形象上的美丽之外,还因为其身上承载的歌舞文化或是生产活动而具备单纯善良和勤劳朴实的内在美。
广西壮族旅游宣传具备优势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旅游口碑,但仍然存在一些待改进的空间。
1)刻板的形象
“刻板印象”最早是由沃尔特·李普曼(WalterLippmamn)于1922年提出的。李普曼对刻板成见的解读是:没有经过任何个人经验而获得的“脑海中的图景”。就族群刻板印象而言,外族群的成员选择将某个族群独特的行为特点,将其夸大并构建成为群体的“一种速记式的描述”。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少数民族最为着迷的地方就是其展现出的具有异域感的奇观性。而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者,也不遗余力地迎合着受众的猎奇性。于是,关于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女性形象的偏见一直存在。她们的美丽、温顺、勤劳,以及能歌善舞似乎与生俱来。
2)区域性辨识度不高
在对广西壮族文化的展示中,其展示的角度大体相同。而作为自治区内各个不同的地域环境内,对其独特性的展示仍然不尽人意,难以形成具有大众口碑的地方名片。桂林、柳州、宜州是广西开展民族风情旅游较早的地区,龙胜、宜州、那坡等壮族聚居区保留相对完整的民俗风情。在其对这种细分化的民族地域的展示中,其展示角度不够多元,其女性形象也大致相同,辨识度不高。
在广西壮族旅游的宣传和推介中,对女性形象的利用要注重挖掘女性独立自主的现代性,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融合。在对广西壮族女性展示的过程中,要注重女性话语权。女性话语权是源于女性真实感受的言语表现,通过立足于女性的陈述,女性争取属于自己的话语权,由女性话语权到女性视角直到女性文化的养成,能最终完成女性独特的形象塑造。也就是说,要摒弃社会性别差异带来的性别成见和刻板印象,让女性和男性一样具有平等塑造自己形象的机会,而不是单纯的作为被观赏的对象。无论创意者是男性还是女性,在制作旅游宣传中塑造女性形象时都应该遵循给女性表达话语权力的思路。
女性在壮族的农耕文化中占据着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位置,其对广西壮族文化的形成、塑造和传播起着与男性同样重要的作用。女性在展现少数民族的风情文化和生产生活状况的同时,还需要与时俱进,体现广西壮乡文化的变迁。
传统文化是广西壮族文化的根本,其独特性和完整性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库,而且也是推动广西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推手。但是在现代化的今天,广西壮族文化中的变化同样不可漠视。为了更好地体现真实的广西壮乡文化的今天,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过程也是在旅游宣传中的重要内容。广西旅游宣传中女性形象的多元化,以及传统型和现代性的结合,可以让广西壮族旅游文化更加真实,从而具有当代审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