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出刊正逢一年一度的两会开幕。由于去年宏观经济增速的低迷,使得工商业界对今年两会上所释放的经济信号尤为关注。
值得欣慰的是,减税两字在这次的政府报告中成为最强音,而且在本届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无论是表述的决绝性还是措施的实际力度上,都堪称前所未有的——“适度扩大财政赤字,主要用于减税降费,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今年将采取三项举措。一是全面实施营改增,从5月1日起,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并将所有企业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纳入抵扣范围,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二是取消违规设立的政府性基金,停征和归并一批政府性基金,扩大水利建设基金等免征范围。三是将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免征范围,从小微企业扩大到所有企业和个人。实施上述政策,今年将比改革前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5000多亿元。”
这个数字也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宏观“摩擦系数”将降低接近一个百分点,相比以往,这个数字的绝对值的确称得上具有诚意。当然,相对占GDP总额多达三四成的国内宏观税负比例而言,仍然“减”途漫漫。
不过,值得警醒的是,当前国内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之下,上述5000多亿元充其量也只是打响减税攻坚战第一炮,企业与员工尚未来得及欣喜,却很快就令人瞠目地看到另一个阵营发出的“国内减税空间已经不大”这样的试图终结减税后续动作的反向结论。事实上,这种声音在过去十年间从来没有间断过,原本2008年中美国金融危机传导到国内一度引发经济增速短期“自由落体式下跌”,当时就出现了减税派与投资派两大阵营的观点对垒,最终后者获胜4万亿出炉,在短暂的幸福之后,这个麻烦变大了一圈儿最终又回到了政策制定者的手中。
一线的企业经营者对此感同身受。两会代表、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在两会现场接受采访时感叹,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大部分中国企业感到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比20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还要大,包括TCL今年销售增速也没有达到预期计划。此次李东生的两份提案都与减免税收有关,呼吁减轻企业负担:1、建议加快落实增值税立法进程,并建议将制造业增值税税率由现行17%降低至12%;2、取消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
如果从管理层倡导的供给侧改革的本意来理解的话,下一步的减税空间不仅根本不是“已经不大”,而是窗口刚刚开启。如果能在营改增完成闭环之后,将增值税税率普遍降低1/3,同时也将企业所得税率普遍降低1/3、个人所得税(包括稿费和劳务支出等)的实际税负也同步降低1/3。那么这样的一壶“减税酒”,足以安抚在全球范围的经济寒冬中艰难转型的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