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顿
邓小平1986年1月6日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他被选为年度人物。
这不是他第一次登上《时代》周刊,也不是他第一次当选为“年度人物”。1976年1月19日的封面人物就是邓小平,标题是“周的继任者邓小平”,右上角写着:中国,是朋友还是敌人?此时,美国已经看出邓小平将对中国的未来影响巨大。1979年1月1日的《时代》,邓小平首次被评为年度风云人物,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邓小平去世不久,1997年3月3日,《时代》做了一期纪念专题,标题是“下一个中国:邓的继任者能否把中国变成一个为世界所接受或喜欢的超级力量?”《时代》周刊对邓小平的关注,本质上是对改革开放的中国的关注。1985年有一期杂志,还把改革开放前后中国人的生活做了一个对比,要知道,这时改革开放也才开始几年时间。
就历史上看,《时代》对中国人物的关注,有两个密集期。一是二战时,国民政府作为美国的盟友,而中国又是反法西斯的主战场,对中国战场的关注是理所当然的。另一个时期是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融入世界,中国的政策变化对世界往往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时代》几次聚焦邓小平,因为中国的进步,真的称得上日新月异。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时代》逐渐加大了对普通中国人的关注。上世纪,里根总统访华前夕,杂志封面上一个中国青年正在喝可口可乐。这个封面的视角,其实仍然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因为这个青年的行为尽管暗示了中国正日益开放,但主要表达的仍是对美国总统的欢迎。到了21世纪,《时代》有一期杂志选择了一张中国工人的集体照,赞扬中国制造对世界的影响力。
从中国人的角度看,上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日益发达,中国人得以在第一时间注意到《时代》对中国的报道,也为中国领导人能够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而欣喜。《时代》《经济学人》这样拥有全球影响力的杂志,每年都会做很多次有关中国的选题,尽管褒贬不一,却也反映了中国的影响力,慢慢的,中国人对这种关注也就习以为常了,一方面是传播效应的问题,不再有新鲜感,另外也和中国更加自信有关,不再把受到国际的关注看作是一件大事。
这当然是一个新阶段,但是还不够。按这个逻辑,我们可以问一个问题:什么时候中国才有可以和《时代》影响力相当的媒体呢?国际竞争,某种程度上也是话语权的竞争。就舆论的影响力而言,中国的媒体是远远落后于GDP的增长的。《时代》周刊创立于1923年,距今已经90多年,才慢慢发展出一种“时代眼”,而中国的媒体,很明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