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晓楠
影视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是一门非常年轻的艺术,影视艺术的发展正是借鉴与综合诸多艺术门类的基础之上才迅速完形并发展起来的,作为一门超时空艺术,影视艺术不仅过去对其他艺术进行了借鉴与综合,而且未来还将可持续地向其他艺术门类借鉴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同时,还将综合更多其他艺术门类中的先进技术与先进手段,并将其应用到影视艺术的创作中去。美术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美术学中的许多技术与手段都可以为影视艺术所用,美术学中的透视学,第一次将空间关系作为一种现象“透而视之”并对其加以研究,归纳出了主观视觉空间及其变化规律,这些变化及其规律已经成为影视艺术可资借鉴与综合运用的法宝。
一、 影视艺术中空间位置建构引入
(一)场景位置及其变化性引入
影视艺术发展的复杂化,使得传统的单一场景元素已经无法适应后现代主义在现代影视艺术中的应用,复杂场景的引入必然带来了针对复杂场景的视点透视问题。影视艺术的动态画面在解构之下,也是由静态构图技巧与静态画面组成,因此,无论是中国美术还是西方美术在视觉图像认知方面都是惊人一致的,场景位置对于美术学的影响与其对于影视艺术的影响基本相同,只不过是美术学中的场景位置的多视点在影视艺术中常由专业人士称之为多视点透视,或叫作散点透视,反而是影视艺术中的叫法更像美术学中的术语。单一视点观察景场带有局限性,既不符合后现代主义影视创作审美的基本要求,亦完全无法满足观众的现代审美需求,场景位置变化性的多视点与多焦点透视,为影视艺术带来了全新的空间建构新视角。
(二)空间关系及其变化性引入
空间关系与场景位置及其变化性关系密切,空间关系更涉及到摄影机在场景中的空间位移,这种空间关系的透视性较场景位置变化性更为复杂,同时,空间关系变化性也能够为观众呈现出更佳的视觉效果,空间关系在多视点的基础之上进行镜头的前后左右上下的直线或曲线位移,所得到的是更符合后现代主义的拼贴式的画面组合。此外,空间关系中的距离感透视也由此产生,此时,可以采用远近不同的视距或高低、俯仰等视距进行空间关系透视的体现,在影视艺术中的多台摄影机的空间关系及其线性、非线性运动以及镜头间的并列、拼贴、切换等可以获得更符合观众视觉锥形体视域圈审美的更佳视觉体验。影视艺术中空间关系的不断变化亦牵引着观众视域圈及其视点焦点的不断变化,视点焦点的不断消失、切换改变、复又出现等为视觉能量的变化引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
(三)视觉能量的变化性引入
无论是从美术学的透视原理,还是从心理学的心理聚焦效应,以及从影视学的焦距视角来看,视觉都是有能量的,并且,视觉的能量是并不均匀的,而且视觉能量还具有变化性。即便是从美术学的视角审视一幅静态作品视觉的能量也不可能是均匀的,视觉能量的这种变化性特质,加诸于影视艺术之中,即可以由视神经的视觉能量冲动转化为观众的情绪冲动,进而为影视艺术带来更多的可控因素。[1]从视觉心理学而言,影视作品的趣味性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摄影者对视觉能量的有机引入与恰当分布,由光子能量到视觉能量的转换过程中,视觉的基本规律的把控尤为重要,从视觉能量引入的分布来看,多焦点、多视点、多元化、非线性的视觉能量引入与分布,已经成为美术学中超越平行透视的一种可由影视艺术借鉴的曲线与不规则透视规律。
二、 影视艺术中轮廓建构延展
(一)色彩及其边界
与美术学中二维画面的平面式三维建构如出一辙,影视艺术中轮廓的建构与延展至关重要,通常色彩应是第一位的考量要素,因为人眼的视觉敏感性对于色彩的视神经冲动最为强烈,色彩同时也是烘托与渲染场景的最为重要的必须首先予以解决的元素;色彩确立以后就可以着手进行色彩视域即色块的边界的轮廓的划分;其次则是色块的边界即场景与空间中的形状的界定,然后需要关注的则是细节部分与整体的明暗转换。在透视学出现于美术学之前,美术更重神韵,透视学出现之后,美术学终于可以形神兼备,同时,透视学也为其他艺术门类,尤其是影视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色彩及其边界的轮廓建构与延展,影视艺术中的色彩运用更加重要,色调与明暗调式的渲染对于主题与镜头语言表达举足轻重,美术学中的透视为这些技法的建构延展大开了方便之门。[2]
(二)景深景别
影视艺术中的色彩及其边界的轮廓建构延展透视,为视觉艺术提供了第一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是视觉能量最初集中之处,此外,透视学中以透明平面观察景深景别的独特方法也为影视艺术中的轮廓建构的延展带来了较多应用之处。众所周知,影视作品中的景深具有扩展时空的意象性,影视作品中的景别通常分为大、特、近、中、全、远等,在影视艺术中,景别与主观镜头视角存在着由远及近或由近而远的拉伸性,随着镜头不断地由近而远的拉伸,镜头中的轮廊会产生外向性延展,同理,镜头不断地由远及近的拉伸亦会产生内向性延展,虽然内向性延展的景深与景别随着焦距的缩短而范围缩小,同时,以摄影机观察目标对象的视角会变小,而当摄影机趋近拍摄对象时,则会获得较大的拍摄视角。景深景别的轮廓延展可以采取透视学中的线透视、消逝透视与余角透视等高级技巧。
(三)视觉细节
色觉色块景深景别的延展建构与确立之后,即可着手进行视觉细节部分的轮廓延展,不只是管理界“注重细节”,在美术学与影视艺术中也同样必须注重细节、精雕细琢,以虚拟的取景框透视变化中的点、线、面,并对其进行解构以确定原线与变线,并在二者之样对细节轮廓进行勾勒,如此,方能令细节轮廓脱颖而出。[3]视觉轮廓的细节修饰至关重要,如果去过少数民族区域,就会对此深有感触,少数民族服饰之所以多姿多彩引人注目,其中最为关键的并不是大色彩的运用,也不是大色彩轮廊的分擘,其实最为关键的是针对大色彩与大轮廓所进行的细节部分的修饰,这些细节部分的轮廓建构使得普通的色觉更加艳丽、普通的装饰变成愈加夺目,影视艺术的细节部化的轮廓处理也合于此理,透视学中的光点投影、四点成景、足点集中等都为视觉延展提供了进阶之途。
三、 影视艺术中透视投影建构融合
(一)四点两线的透视建构融合
美术透视学中的技巧与技法的引入以及在影视领域的延展,为实现影视艺术借鉴透视学的全息投影建构融合提供了牢固的根基,在此基础之上,由人造光源或自然光源的辅助下,多个视点可以透过不同的焦距、焦点、摄距、景别等实现基于拍摄视觉语言的多角度、多元化的全息投影。从透视学来看,光源、拍摄对象以及拍摄对象的投影式的影像三者是三点成线的过程,然而透视学突破影视拍摄技法的长足进展就是可以在此基础之上,实现四点两线的透视技法,以单光源或多光源光点确定光足,由光足而顶点,由顶点而底点,以几何分析的图示法处理光线与视觉能量的分布,使得影视创作者的视觉意图能够透过观众的视觉知觉进行更好的传递,基于四点两线的透视建构融合,旨在追求影视艺术中为观众提供更能满足心理需要与观赏需求的视觉触动。[4]
(二)透视拼贴建构融合
美术学透视理论与影视艺术既有异曲同工之妙,亦有可资为影视艺术所借鉴之美,美术学的透视以光学与视觉作为研究的基点,以几何学与视知觉为理论抽象,影视艺术借鉴其四点两线所建构的影像融合为透视拼贴的建构融合提供了基础。透视拼贴在理论上完全可以达成。但是,在透视学诉诸于影视艺术的实践过程当中,我们看到,透视拼贴的全方位投影实际处理较难圆满达成,尤其是在后现代大碎片多视点等先进拍摄技法与拼贴式剪接技法应用的过程中,投影的建构融合会更趋复杂,同时,各视点的投影概念图示也会因多视点而交错,这种情况下透视拼贴技巧就成为最佳的解决之道。透视学投影与拼贴的应用增强了影视艺中对于张力与感染力的表达,形诸于透视技法的透视规律在透视原理的基础上,为影视理论与影视艺术增加了新的可供深度探索的研究。
(三)透视投影建构融合
以美术学的透视确立影像透视投影的建构融合对于影视艺术而言,是决定性的刹那,美术学独特视角的视觉审美以隐性形式为影视艺术提供了建构融合的所有元素,视觉能量的分布与引入,轮廓细部的确立与延展等都为最终的美术学意义的透视服务于影视艺术,提供了先决和必要条件,四点两线的建构融合实现了后现代主义的拼贴式蒙太奇与碎片化体系的建构,无缝拼接的建构融合实现了影像纵深的视觉语言表达,摄影的去封闭式、不连续性、非渐近式等以更符合透视学范式的运作,为影视艺术提供了基于视觉审美的一种全息式的投影建构,这种全息投影建构的影像的不断融合,最终为影视艺术塑造提供了可与美术透视媲美的完形手段,由引入而延展,由延展而融合,基于美术学透视的多重视觉能量,已经成为后现代主义影视艺术可资“镜鉴”的法宝。
结语
引入,延展,融合,为影视艺术提供了艺术不断升华的三重视觉能量,引入、延展与融合这三重视视能量由美术学向影视艺术传递了全息投影式的建构与视觉语言的完形,透视学的点线面的投射与全息为视觉能量在影视作品中的灼烧提供了进阶之途,同时,在视觉能量的灼烧之下,美术学的透视技法为影视艺术提供了基于后现代主义的更宽泛的理论研究局面,从透视学理论向影视艺术实践的呼应为影视艺术未来可持续的长足发展开辟了一条星光大道。
参考文献:
[1]杨泽忠,徐洪婷.《视学》中透视方法之由来[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12-13.
[2]何靖泉,等.透视学[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1:37-38.
[3]Andrea Pozzo.Perspective in Archi-tecture and Painting[J].Journal of Women s Health,1989:44-45.
[4]Serlio,S.,Vaughan Hart,Peter Hicks.Sebastiano Serlio on architecture:Books I-V of Tutte Iopere darchitettura et prospetiva[J].Journal of Women s Health,1996: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