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蕴
摘 要: 生物教学中倡导探究性学习就是要变学生被动听讲为动手、动脑地主动参与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质疑、调查、实验、搜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探究活动中,既发展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又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中学生物 实验教学 观察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生物现象和生物体的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实验教学在生物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初中生刚接触生物实验,对实验仪器、用具的使用方法都一无所知,而且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因此他们做实验时,注意力容易分散在实验仪器及用具上,不注意听讲。在实验过程中不认真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不细致。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呢?
一、首先明确观察目的和方法
观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生动的感性认识形式,它往往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并在思维的参与下进行的。在观察时,必须对观察者预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务,拟订一定的计划,按计划仔细地观察,提出问题,寻求某种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控制适当,使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目的要求进行观察。观察的结果好坏,可由教师检查,检查方法可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也可让学生绘制观察的标本图示,这样才能达到观察目的。
二、边观察,边模仿
例如,在讲《显微镜的使用》、《临时装片的制作》这些实验时,先讲解显微镜结构、作用及使用方法,老师边操作,边讲要点,边做示范。学生边听,边看,边模仿操作。制作临时装片时,老师边讲要点,边示范,学生也是一步步跟着老师做。这样教学比先讲,再让学生做的效果要好。学生在显微镜下看到自己制作成的装片,就会有成就感。这样模仿操作后,再让学生自己独自操作,制作其他的装片,独立完成实验。这时老师再巡查辅导,对他们的实验成果进行打分。这样学生的实验学习兴致就会更高涨。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规范的操作方法。
三、先整体后局部观察
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全面观察,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例如: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先用肉眼观察认识根的形态,掌握直根系、须根系、主根和侧根的形态特征,进而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根毛的位置,根尖的结构,认识和掌握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及根毛区的细胞结构特点。
局部观察即细微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抓住事物最本质的属性,捕捉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发现事物各个侧面的特点。例如:在组织学生观察花的形态和解剖花的结构实验中,首先观察水稻花与桃花的形态,紧接着指导学生进行两种类型花的解剖,仔细观察桃花子房基部的突起结构桃花的蜜腺,弄清花蜜产生的原因。而观察水稻花结构时却没有这种蜜腺结构,使学生弄清虫媒花与风媒花的结构差异。通过解剖观察使学生认识两种不同类型的花在本质属性方面的区别。
四、进行对比观察
运用纵横比较进行观察,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对比观察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例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形态、结构时,先要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有无胚乳。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在叶序上讲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因为它们都属于绿色植物,叶序相似之处是因为光合作用的缘故。又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可从概念、公式、原料、产物、条件等方面去对比。这样通过对比观察,学生对各种生物的特征就易掌握。
五、可反复观察
为了保证观察结果的可靠性,观察的次数要多,否则就难以区分偶发现象和一贯现象。例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就需要在设计实验时,给鼠妇提供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除光照情况以外,土壤的潮湿程度。温度等因素也可能对鼠妇有影响,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光照不同而引起的,就应当使这两种环境中除光照以外,湿度、温度等其他条件都相同,这就需要反复练习,反复观察。在长期的实验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指导学生反复观察,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
六、从生活实例中去观察
在生活中,生物现象无处不在。例如,在学习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时,我首先从学生熟知的例子入手,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引发学生思考与归纳。例如:
我问:“用盐腌萝卜、青菜,盘子里会有很多水,这水是从哪里来的?”
学生会很快答出:“从萝卜、青菜的细胞中渗出来的。”
我又问;“谁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
同学们七嘴八舌,纷纷举起了手。有的说:“用糖拌番茄,盘子里的水也会多起来。”有的说:“我妈腌的咸菜,缸里也有很多水。”……
我启发道:“这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学生答道:“细胞内的水分可以往外渗,细胞能够失水!”
我进一步引导:为什么盐碱地上的庄稼总是长不好?
一次性施肥过多为什么会造成庄稼“烧苗”现象等问题。
七、在社会实践中去观察
实验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实验教学是不够的,例如,在进行“探究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有关”的进一步探究中,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我们吃的蒜苗是绿色的,而蒜黄是黄色的,它们是怎样培育出来的,你想知道吗?那就请你亲自种植来探究吧。这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愿望,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选择材料进行培养,并找出光是探究的主要因素。一组蒜苗放在光下培养,另一组放在暗处培养,进行对比实验,仔细观察,结果证实光是叶绿素形成的条件。学生通过亲自体验,主动获取了知识,提高了学习能力。
又如《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实验,老师可以先启发学生的一些思路,然后让学生根据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几个因素进行设计实验,在课外进行观察记录。
这样的观察,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更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和信心。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学习经验,使生物课堂真正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汪忠,汤国平,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6.
[2]汪忠.生物学.义务教育教科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