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装曲折

2016-03-25 18:19
兵器 2016年2期
关键词:舰炮驱逐舰雷达

1971年,西方国家的侦察机获得了一张大连造船厂区域模糊的照片。照片显示,有一艘长100多米的大型舰艇停泊在码头边。美国由此判定,中国自行建造的第一艘驱逐舰已经下水。美国按照以往的命名规则,用首次发现该舰的地点,将其命名为“旅大”级驱逐舰。但美国并不清楚这艘驱逐舰的性能,更不知道此时051型驱逐舰虽然已经交付海军,但还未形成战斗力。

武器装备上舰滞后

建造完成的051型导弹驱逐舰总长132米,水线长126米,最大宽度12.8米,平均吃水4.6米,正常排水量3200吨,满载排水量3670吨。动力系统采用蒸汽轮机,最大输出功率52920千瓦,双桨双轴推进,最高航速32节。基本舰载武器配置为3座三联装7222型回转式导弹发射装置(发射“海鹰”-1反舰导弹)、2座双联装76式 130毫米主炮、4座双联装57毫米高炮、4座双联装25毫米高炮。

在051型驱逐舰首舰交付海军的时候,其上的武器装备大部分还只存在于纸面上。毫不夸张地说,刚刚交付海军的首舰只具备基本航行能力,可立即投入使用的作战武器只有抛射式深弹和4门双联装25毫米高炮。

然而有关部门已向中央军委报捷。不久,徐向前元帅前往大连,登上051型驱逐舰参观视察。朱德元帅也前往大连视察并题词,鼓励海军和军工人员继续为国防现代化努力奋斗。接着,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也受邀登临051型驱逐舰首舰参观。人民海军期待新装备的迫切心情从中可见一斑。

在首舰交付之时,其余6艘同型舰也已经在大连、上海、广州三个造船厂相继开工建造。如果首舰的舰载武器装备迟迟未能安装测试,势必影响后续舰的建造和舾装。为了使首舰尽快形成战斗力,为后续舰的批量生产形成统一的建造技术指标,海军与造船厂、科研部门一道,加快了后续工作的进程,力争尽快完成从总体到配套设备到各个分系统的研制、制造、试验和定型工作。

1972年3月14日,海军党委向国务院、中央军委报告,建议组成051型驱逐舰的国家定型委员会,并设立办公室。中央很快批准了这个报告。

051型驱逐舰的材料设备众多,协作配套的研制单位遍及全国各地。定型工作组重新梳理了全舰的1240项设备,逐项清理、核查、分类。此时已安装上舰的设备要对其技战术指标进行重审,考察其是否真正达到了设计定型标准。尚未安装上舰的设备,则设法搞清楚目前该项设备的研制完成进度、是否遇到技术难题需要攻关等等。为此,定型委员会办公室分别派出检查小组去全国各地进行调查。

相对而言,定型较为顺利的是051型驱逐舰的动力系统。该系统由哈尔滨汽轮机厂、哈尔滨锅炉厂制造,在首舰的系泊试验、试航中,该舰的动力系统经受住了考验,表现出极好的可靠性。在试航中出现的最大转速未能达到设计指标的问题,经小幅度的技术修改后也已经解决。1974年7月,051型驱逐舰的动力系统正式生产定型。但该级舰的其他系统,尤其是武器系统与雷达、电子系统,在研制列装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要多得多。

武器系统安装定型

051型驱逐舰的主要制海作战武器为舰对舰导弹与双联装130毫米主炮。反潜武器为抛射深弹与火箭式深弹。防空武器为双联装57毫米高炮和双联装25毫米高炮。051型驱逐舰在设计之初,就确定了武器装备按系统设计的思路,进行总体上的研究设计,而在这之前国内设计的水面舰艇,武器装备基本上是单个设计,不成系统。

系统化的设计,意味着准备安装上舰的武器系统要依据舰的尺度、排水量、电气设备和电子设备性能来确定,并且要考虑到舰上预定安装的其他武器系统所占的空间、重量,进行全局考虑。虽然在海军接收051型首舰时,舰上的武器装备大部分未实际安装。但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各武器装备在后续的时间里有条不紊地进行定型、实装、测试,基本上能够保证计划进度。

◎反舰导弹系统的定型

051型首舰安装的“海鹰”-1反舰导弹仿制自苏联SS-N-2“冥河”反舰导弹。该弹在60年代已经仿制成功并安装在导弹快艇上。但在051型驱逐舰上,反舰导弹系统还要解决两个问题:三联装回转式反舰导弹发射装置的制造、安装测试;驱逐舰导弹指挥仪的研制安装、测试。

三联装回转式反舰导弹发射装置由大连造船厂制造。“冥河”和“海鹰”-1都属于战后第一代反舰导弹,不具备扇面发射能力,导弹发射之前必须指向目标,才能在发射之后按照预定航迹飞行,直至末制导系统捕捉到目标信号。在导弹快艇上,反舰导弹为固定安装,依靠快艇本身调整航向来使导弹指向目标。驱逐舰为大型舰艇,无法像导弹快艇那样不断转向瞄准目标,因此必须采用回转式发射装置。但苏联并没有提供齐全的回转式发射装置的技术资料,因此大连造船厂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独立自主地研制该装置。船厂的研制人员参照了旋转式鱼雷发射管的设计,再独立研制导弹回转发射装置所必须的随动瞄准系统、精确定位系统,最终成功地做出了符合反舰导弹需求的回转式发射装置。在首舰开始试航后,发射装置的测试与修改工作仍在进行,研制人员解决了测试过程中出现的机电系统故障、随动系统的指向不够精确等问题,最终于1972年底完成了全部测试,通过验收。

1973年9月,051型首舰进行了首次反舰导弹实弹发射试验,取得了4发4中的好成绩。

由于驱逐舰的导弹搭载量较大,为充分发挥反舰导弹战斗力,应当研制专门的导弹指挥仪,以使驱逐舰具备比导弹快艇更强的目标搜索锁定能力,并能在短时间内对多个海上目标发动攻击。

051型驱逐舰上的导弹指挥仪名为5A-1,1968年确定研制。该指挥仪可通用于“海鹰”-1和“海鹰”-2反舰导弹。元器件方面,该舰安装火控计算机,拥有相对独立的软件系统,且采用当时世界上较为先进的集成电路计算机方案。

1972年,第一台5A-1样机才研制成功,安装在051型首舰进行测试。在随首舰进行的动态精度试验中,发现指挥仪与舰上的反舰导弹制导雷达体制上不协调。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两种设备的I/O数据频繁更迭,造成计算机输出结果不稳定,严重影响系统工作。对此的解决方案,是增设一个人工选择开关,使数据输出更为稳定。此外,首批交付的指挥仪暴露出了可靠性差、故障率高、抗干扰能力差等问题。在鉴定设计时,对部分逻辑电路进行改进,提高工艺水平,并严格元器件老化筛选,此外还加装了当时非常昂贵的固定程序存储器,解决了可靠性问题。

在初步测试后,5A-1型指挥仪相继安装在了大连、上海、广州三厂建造的第一批051型驱逐舰上,进行进一步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指挥仪的动态精度满足任务书指标和要求。部分航次精度较差,经事后检查,均因为设备出现小故障,而部队指战员文化水平较低,未能发现故障或未能正确维修而导致。

在5A-1型指挥仪逐渐成熟后,海军决定进行051型驱逐舰的中海情导弹飞行试验。此前的导弹飞行试验都在风平浪静的近海试验基地,这次要搬到较远的海区,并在4~6级海况下进行试验。试验的流程,是在中海情环境下,先进行模拟弹发射试验,然后进行导弹武器系统假发射训练和各分系统冲击参数、舰艇运动参数测量、导弹运载摸底实验,最后进行实弹飞行试验。

首次中海情试验于1978年12月开始,海区有5~6级东北风,浪高达到3.5~4米,浪涌混合。试验舰由352甲型雷达对目标跟踪,然后成功地进行了导弹模拟弹发射。第二次试验于1979年1月进行,051型驱逐舰在中海情环境下,以3 2节的最高航速发射导弹,获得成功。试验证明,反舰导弹发射系统、指挥仪均符合战术技术指标要求,为导弹武器系统的定型和部队的安全可靠使用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完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从1973年到1980年,5A-1型指挥仪进行了19次“海鹰”-1导弹发射试验,命中14发。指挥仪工作基本正常,系统与弹之间工作协调,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1978年,051型驱逐舰的5A-1导弹指挥仪获当年的科学大会奖。

◎130毫米主炮的研制定型

76式双联装130毫米舰炮是051型驱逐舰配套的主炮武器系统。苏联56型驱逐舰上就装有双联装130毫米舰炮,但苏联向中国转让的56型驱逐舰的资料中,并不包括双联装130毫米舰炮。为了给051型驱逐舰配套研制主炮,1967年2月,国防科委决定在66式130毫米双联装岸炮(实际上是56型驱逐舰主炮改成的岸炮)基础上,研制双联装130毫米舰炮。

在岸炮的基础上,国内自行研制了炮耳轴稳定系统、电液随动瞄准系统、电磁扬弹机离合器等12项改进设计,以使主炮适应海上平台的作战需求。经过研制单位的努力,1969年底双联装130毫米舰炮完成了设计方案。1970年6月,第一批2座双联装130毫米舰炮出厂,安装在首舰上。

1971年4月,开始进行摸底试验,主要考核强度、精度、结构动作等。在发射了448发炮弹后,火炮主要零部件未发生变形,整体强度满足要求。但试验中暴露的小毛病很多:炮塔前轻后重,不平衡重量达到2.7吨;指挥仪、炮位仪与炮位相互干扰;瞄准机推力轴承损伤;炮塔部分零件出现裂纹等等。为此,1972年,该炮暂时停产。此时双联装130毫米舰炮已生产8座,安装在4艘051型驱逐舰上。在采取改进措施,逐步解决上述缺陷后,1974年6月,经改进以后生产的第9座舰炮进行了定型试验,共射弹1028发。试验证明,该炮虽然一些设备还存在着故障率偏高的问题,但总体上性能良好,基本达到设计指标。1976年2月29日,该炮正式定型,命名为76式双联装130毫米舰炮。不过,此时该炮的数字式指挥仪还没有通过设计评审。130毫米舰炮配套的IA型指挥仪采用了多台微机分布式控制系统,其主要参数都以电子表页显示,匹配343炮瞄雷达。由于应用了大量最新的电子技术和机电技术,该系统的工作一直不够稳定,直至80年代中期才完全解决可靠性问题。

◎双联装57毫米高炮的定型

051型驱逐舰的副炮由4座双联装57毫米高炮和4座双联装25毫米高炮组成。双联装57毫米高炮最初是国内为火炮护卫艇专门设计的高平两用炮,设计指标要求其弹道性能、射程、精度不亚于当时的美式76毫米Mk22舰炮。这样与台湾安装76毫米炮的舰艇作战时,也可以不落下风。因此该炮采用大装药、高膛压、长身管设计,并专门研制了与66式双联装57毫米舰炮不通用的新57毫米弹药。在051型驱逐舰设计时,受到当时海军片面强调对海作战思路的影响,也决定安装这种大威力的57毫米舰炮。

该炮的研制始于50年代末,1968年安装在猎潜艇上进行了测试,但在未解决测试中暴露的问题时,就将该炮(实际上是第二代样炮)安装在了051型驱逐舰首舰上。在试航和使用过程中,该炮出现射击精度差、结构震动大、自动机和扬弹机故障多等问题,不得不进行改进。1976年该炮定型,命名为76式双联装57毫米舰炮,但还有一些遗留问题等待修改。

在70年代末,海军经考虑后认为,在051型驱逐舰上安装大威力的57毫米炮必要性不大,因而在051型后续批次上放弃了76式双联装57毫米舰炮,改用对海作战性能稍差,但更为成熟稳定、弹药通用性更好的66式双联装57毫米舰炮。继而在后续的改装中,又弃用了57毫米舰炮,换装双联装37毫米舰炮。

雷达系统上舰齐装

051型驱逐舰安装有当时海军最为复杂的雷达体系,其雷达与电子系统的配置包括:1部515型舰用对空警戒雷达、1部354型对海/低空警戒雷达、1座381甲型三坐标目标指示雷达、1部751型航海雷达、1部343型双联装130毫米舰炮炮瞄雷达、2部342型双联装57毫米舰炮用炮瞄雷达、1部352甲型对海导弹攻击雷达、1部651甲型敌我识别器。在051型驱逐舰首舰交付时,上述雷达装备大部分未通过设计定型。

◎515型舰用对空警戒雷达的定型

1970年9月,在首舰下水一个月之后,第一部515型舰用对空警戒雷达才安装。1970年12月,雷达在舰上首次开机,经过测试后,发现该雷达天线太大,影响副炮射界,需要研制单位进行改进,减小尺寸。为此取消了笨重的天线稳定平台,旋转天线尺寸也减小到5米以内。但在测试中,又发现替代稳定平台的天线稳定装置工作不可靠,舰艇在摇摆时易丢失目标等问题,此外雷达的顶空盲区较大。

为解决上述问题,经研制单位和海军协商,决定又部分恢复515型雷达的设计,提高稳定可靠性。1979年,改进后的雷达试制成功,改动量达到70%。定型试验中,该雷达数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可靠性有较大提高。1982年,515型雷达正式批准设计、生产定型。

◎354型对海/低空警戒雷达的定型

该雷达用于对水面目标和低空飞行目标的探测,是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部舰用对海低空警戒雷达。该雷达于1965年10月开始研制,1972年完成首部样机,1973年完成设计定型试验,1974年1月海军批准定型。但此时的354型雷达存在电子元器件工作不稳定、可靠性较差的问题。经检查分析,证明是电子器件质量不过关的缘故。为此,工厂和海军驻厂代表室派人到部队收集质量信息,并反馈给厂家,责成采取改进措施,提高雷达的生产质量。

◎343型双联装130毫米舰炮炮瞄雷达的定型

该雷达是为双联装100/130毫米大口径舰炮配套研制的炮瞄雷达,可有效提高主炮的反应速度和射击精度。雷达研制开始于1968年,1970年7月制造出首台样机。1970年底安装到了首舰上。在舰上测试中,该炮瞄雷达本身的工作基本正常,但雷达数据的解算、雷达数据与火炮的联动模块却故障频发。

1975年,在海军试验基地再次进行343型雷达-舰炮全系统的设计定型试验。一系列试验证明343型雷达的战术技术指标是达到了设计要求的,但稳定性较差,系统可靠性不能满足要求。随后研制单位再次进行技术攻关。1977年重新进行试验,1978年试验证明新的雷达样机可靠性有明显提高。1979年,343型雷达批准设计定型。

◎381甲型三坐标目标指示雷达的定型

381甲型雷达的研制始于1968年。由于受到文革的影响,1970年,雷达最初的研制单位无法正常工作,不得不改由上海研制,这造成了该雷达的研制进度延误较大。在051型驱逐舰首舰交付海军时,该雷达甚至连用于测试的样机都没有。

1972年10月,舰船研究院不得不重新下达了381甲型雷达的研制任务书。但由于上海的研究院所同样工作状态不正常,1979年,381甲型雷达的性能样机才试制成功。因此,051型驱逐舰的381甲型雷达一直作为缓装项目而长期缺装。

在381甲型雷达样机的测试中,研制单位解决了前向波管连续烧坏、故障率较高等问题,并将381甲型雷达与673-Ⅱ型舰用情报中心样机一同装舰测试。1984年,381甲型雷达完成了定型样机,1988年正式批准定型。

051型驱逐舰上安装的342型和352甲雷达及敌我识别器,因本身技术较为成熟,在研制过程中相对较为顺利,没有经过太多波折。

051型驱逐舰安装一部601型搜索声纳和一部675型攻击声纳,两者相互配合,构成051型驱逐舰的水下探测、目标跟踪锁定系统。601型的研制始于1967年,由于其为安装在球鼻艏内的大型设备,要较早安装上舰,因此研制单位面临着极大的压力。1969年底,第一部601型声纳样机出厂,在经过一系列车间测试后发往大连造船厂。1970年10月,该声纳在首舰入坞舾装时安装到了舰上。随后该声纳进行了历时4年多的测试与修改过程,1975年7月设计定型。675型声纳因尺寸较小,因此不赶着在首舰下水前安装上舰。1975年,675型声纳才首次在051型驱逐舰上安装使用,1978年设计定型。

至80年代后期,在381甲型雷达定型后,051型驱逐舰的全部雷达和电子设备终于齐装。此时距051型驱逐舰项目上马已超过20年,国产新一代的052型导弹驱逐舰已经开工建造。但客观地说,作为中国研制建造的第一型驱逐舰,051型驱逐舰花了较长的时间才实现全部作战系统和雷达系统的设计定型,也在常理之中。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在051型驱逐舰的研制过程中,参加研制的十几个单位、厂所,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完了装备研制定型的过程,锻炼了设计和制造队伍,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海军舰艇研制、生产体系。在之后的数十年,051奠定的体系基础对海军装备建设都非常重要。

猜你喜欢
舰炮驱逐舰雷达
一门舰炮杀四方
101舰之雷霆万钧
隐形飞机哪里躲
图解军舰 英国45型驱逐舰
中国“最强驱逐舰”下水引热议
舰炮智能随动系统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研究
班上的“小雷达”
能分身的雷达
基于PLC的某型舰炮控制系统改进
长鼻子舰炮打赢翻身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