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耀华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的文章。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鲜肥滋味之享。
张衡《南都赋》:酸甜滋味,百种千名。
李煜《相见欢》: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写作指导
三则材料可提炼出核心概念“滋味”。三句话分别是对“滋味”的不同角度的解释和语境限定。第一句话,“滋味”即桌间美味。第二句话,“滋味”指舌尖味道。第三句话,“滋味”指人生情感体验。
很多学生在文中的扣题,只是到文末蜻蜓点水式明示一下材料内涵,其余各部分并不照应,或者不能对材料核心内涵进行充分呈现。这是材料作文的写作误区,亟待解决。
例文
缸爿的旧味
□曹怡宁
早在这个小城还完全不是现在的样子,那时烧饼铺的师傅脸上还没有生出皱纹,我就已经守着黝黑的煤球炉,栖居在那条巷子里。
我最喜欢吃他家的缸爿。
一揪,一搓,一卷,一擀,再撒上碧青的小葱花——葱是门前新掐的,与洁白的面饼着实是两相宜。再交叠,擀面杖从中间向两头一滚,再刷上一层饴糖并撒上足足的芝麻,两头厚而中间略薄的饼便像极了一条小船,漂浮在巷中拉长的时光里。然后我看师傅把做好的一个个缸爿贴进早已红热的炉膛里,美味,在渐次生长。
早晨的阳光逗弄着小巷的青瓦白墙,又返照到冒着阵阵热气的煤球炉上。白色的烟气裹挟着面粉炙烤出的暖香在小巷里弥散开来。小巷深处传来叮当作响的车铃声,洗衣妇女拉家常的闲聊声,孩子们嬉笑追逐的打闹声……
当第一个缸爿出炉的时候,烧饼铺门前的队伍几乎快排到了巷口。师傅手上反套着油纸袋抓了一个给我,我便坐在一边儿的长凳上吃起来。
饼的表皮是金黄色的,上头镶满了一粒粒的白芝麻。咬一口,从牙齿沿着脸颊骨导出咔嚓的声音,电流一样,满足感传遍了全身。于是酥皮扑蔌蔌地往下掉,我赶紧腾出一只手去接,嘴上一合,满口芝麻的焦香与烤后焦糖的甜味。里头却是软的,用门牙拉扯时便带出了一层又一层的面皮,就着新鲜的米葱,可以咀嚼出小巷雨水的味道和着墙角边苔藓的气息。师傅在揉面时刷上了盐水,淡淡的咸味,和缸爿在口中翻卷出的小麦粉的甜融得恰到好处,就像小巷的青瓦白墙,绒绒的白,柔柔的青,调和得妥妥当当,让人感觉他们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
那时,天高云淡,买到一个缸爿,便可以欢天喜地。我坐在条凳上,悠闲地把它吃完,心情大悦。
只是后来,小城变了模样,柏油水泥取代了过往的青瓦白墙。小巷终于只剩下了这一条,被包裹在车水马龙里,像一座被遗忘的孤岛。
我回去过一趟,烧饼铺还在,只是生意大不如从前了。我终是买到一只,咬一口,酥皮扑蔌蔌地往下掉,正如那碎了一地的旧时光。而那日渐苍老的师傅,守着他的发锈的煤球炉,踽踽独行在古朴的时光中。
评点
作者观察生活细致入微,描写细节极具生活情景感、画面感。以缸爿的滋味为载体,行文注意虚实结合,增强了对流逝岁月的怀旧,对缸爿师傅平凡而执着的人生感怀至深。尤为巧妙的是,以通感的手法将小巷的环境描写融合到对缸爿滋味的描述中,新颖别致,体现出很好的语言创造力。
(编辑: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