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威
《三国演义》是一部巨著,它将两千年前那个群雄四起、硝烟纷飞的年代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你争我夺的故事演绎得惊心动魄、波澜壮阔。其中,关羽的形象栩栩如生,坚挺饱满,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封建帝王大都把关羽当作忠义的化身。
那么,历朝历代的封建帝王为什么要对关羽给予如此节节高攀的尊崇呢?究极原因,不外乎是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巩固其统治,让天下臣民向关羽学习,以关羽为榜样,恪守道义,忠君爱国,不去造反。这样他们就可以子孙相传,永享富贵。为了这样一个目的,打造的关羽形象可以说和关羽本来的面目相去甚远,但却与对中国社会影响极其深远的儒家教义越来越近。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关羽是历代帝王用来统治臣民的儒家思想精心制作的一面旗帜。那么,儒家教义里面“忠义”到底有怎样的内涵呢?
关于“忠”,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面是这样解释的:“忠敬也。从心中声。”“忠”的本义就是敬。集中体现儒家思想的经典《论语》里面对“忠”也有许多阐释。如“志虑忠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不难发现,一开始儒家的教义里面“忠”是不分对上和对下的。《孝经》中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孝是忠的基础,而忠是孝的延伸。即在家行孝,在世尽忠。汉代,随着中央集权以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理念的形成,“忠”很大程度上变成了臣民服从帝王的行为规范。到了宋代,在程朱理学的推动下,“忠”发展成了臣民绝对服从封建帝王的一种道德义务。
“义”的含义在古代极其广泛,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孔子的意思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亲近和疏远,只是按照恰当的办法去做。“义”是恰当的意思。后来,孟子又进一步阐释了“义”。最有名的就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从此,“义”便成为儒家思想的又一道德核心。古代文化典籍里留下了许多关于“义”的成语。如义不容辞(道义)、义正词严(道理)、见义勇为(正义)、义结金兰(义气)、重义轻财(信义)等,对“义”的内涵做了丰富的诠释,对人们的社会行为也做出了道德评判。
《三国演义》宣传的思想核心就是忠义。在众多人物中,关羽是忠义的楷模。作者为了突出关羽的忠义,下了很大的功夫,甚而至于不惜牺牲大量的历史真实,让关羽这一艺术形象坚挺饱满、光彩照人。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凸显关羽的忠义的。
桃园结义,誓同生死。因意气相投,“织席贩履”的刘备和“卖酒屠猪”的张飞、“逃难江湖”的关羽在张飞庄后的桃园盟誓,结拜为异性兄弟,其时,花开正盛。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此后,关羽一生追随刘备,从无二心,最终为刘备的事业献出了生命。
三约而降,全义偷生。在史实上,下邳被围,关羽本来是被擒投降的。而在《三国演义》里面,罗贯中为了突出关羽“忠义”美德形象,借鉴民间传说对被擒投降一事进行了大胆而彻底地改造。下邳丢失,关羽被围在一座土山之上,好友张辽前去劝降。陷入绝境的关羽为寻找义兄刘备,保其家眷,不得不暂时有条件的投降,这条件即是三约:“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这样一来,本来有损“忠义”的投降事件,经过作者的大力渲染,反而成就了他忍辱偷生的令名。
身曹心汉,守义坚持。关羽辞曹本不可以那么复杂,但作者为了让义士的形象更加饱满,就做了大力铺垫。曹操“以客礼待关公”,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既赏金银又赐美女。赠给战袍,还把吕布的赤兔马也送给关羽。可以说,曹操对关羽关怀备至,真心相待。在曹操想来,就算铁石心肠也足以熔化。可关羽却是金钱美女难动其心,爵位宝马男憾其志。一举一动,都在义兄身上,让曹操白费苦心。他得知义兄下落后,便“挂印封金”,毅然前往,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止。这样,经过作者一系列的铺垫,一个守义重诺的“义绝”形象便跃然纸上。
义释曹操,知恩图报。曹操败退华容道,境况十分狼狈。而依军师之计,守株待兔的关羽陷入了理智与情感的巨大冲突之中。从阵营来看, “汉贼” 曹操是死敌,绝对不能放过;但从个人来看,曹操对自己也算是知己,可谓恩深义重,他实在很难用自己的双手将恩人送上断头台。最后,“长叹一声”做出抉择,给了曹操活路,却让自己陷入巨大的困境之中。违反军令,面临杀身之祸;背叛义兄与事业,无颜面对;放虎归山,遗患无穷。忠诚践诺是“义”,知恩图报也是“义”,二“义”之间进退维谷。最后,舍大义而取小义,他做出了合乎市井道德的抉择,即普通人关于“义”的理解。而这舍大义而取小义的选择正是作者的匠心之笔,不仅无损关羽“义绝”的形象,反而使得这一形象更加充实丰满。清人毛宗岗赞其 “拼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
当前,传统的道德观念正经受着市场经济大潮的极大冲击,“忠义”这一浸透着儒家文化的传统美德也不例外。传统的义利观正在经受着极大的考验。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