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春波
摘 要:感性教育是以情感为核心的心理教育,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实现课堂感性教育的策略,即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随文学习必要的知识与词汇,用讲故事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运用适当的体态语言或表演配合教学等。
关键词:语文课堂;感性教育;重要性;策略
在教学中,能够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思维形式与兴趣爱好视角出发,才会找到更适合的方法与学生沟通,在解读教材时不忽视学生的存在,才会走进学生的心灵。因此,“以感性呈现理性”,是实现以生为本的有效课堂的重要途径之一。感性教育是以情感为核心的心理教育,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所以感性教育是一种以直观形象为基础,具有个性化、情感化、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以感性呈现理性”——即用具体的事物、形象的直观讲解抽象的道理或知识。怎样在学生面前用感性来呈现理性,更好地做到以生为本呢?
一、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体验不是直观经验,而是一种情感经验。“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必须亲口尝一尝。”“尝一尝”就是一种亲身体验,否则只能根据观察梨子的颜色、大小想象梨子的滋味。体验不是别人的感受,而是自己的切身经历。哲学家狄尔泰认为,体验具有个体性和亲历性特点,个人独特的经历和切身的感受是体验具有独特性的基础。
我在参加“2012国培研修班”的学习期间,有两位教授提到去西藏的感受,到大昭寺、布达拉宫时,他们看到那天高云淡,霎时心灵得到净化,那种肃穆、庄严,让他们终生难忘。可是看过那么多的关于西藏的风光图片,就没有这样的感受。体验震撼人的情感,而观察、演示、模拟等一些教学手段都不会获得这般的体会。体验是刻骨铭心的,体验式学习也会让学生对当时情景记忆深刻,终生难忘。知识与情感在体验的冲撞下才会产生价值。
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文
凡是进入教材的知识都是死知识,教师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建立完善的知识系统,让学生学会,是需要一定的教学能力的。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文,让抽象的语文知识有了具体环境和情景,知识就不是僵死的东西。比如,让学生理解成语“草木皆兵”,教师给出成语词典上的含义,学生未必真正理解其内涵。如果教师讲出“草木皆兵”的成语故事,以有背景、有语言环境的故事形式呈现,知识就有了体温,有了情感,有了生命,学生学习就能心领神会,学习也有了兴趣。再如,学习文章的一些写法知识,如“欲扬先抑”“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等,要结合具体的文章来习得,学生才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悟到这些语文知识的真正用意与特点。如学习象征手法,在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对“那只带着嘶哑的声音歌唱的鸟”的形象分析,就会深刻感悟鸟是诗人的化身,从而明白诗人的爱国情怀,也明白了象征的写法效果。
三、用讲故事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故事有人物、有情节、有思想,是吸引学生的。在课堂上恰当地用一两个故事来导入,解释写作背景,渗透不易理解的理性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取得比讲道理、讲知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陋室铭》,用刘禹锡的“半年三迁居室”的小故事来导入,讲刘禹锡在县令的一次次刁难下而怡然自得地用写对联与铭文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愤怒情感和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定气节,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作者的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学生就对陶渊明的不慕名利的气节记忆深刻。必要的讲故事也可再现文章的趣点和亮点,给学习带来轻松的氛围,让学生乐于学习。
四、教师运用适当的体态语言配合教学
有声语言作用于人的听觉,而体态语则作用于人的视觉。体态语能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陌生的事物与活生生的现象紧密联系起来,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教学中教师运用适当的体态语言配合教学,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的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随文学习中,遇到文章中一些陌生的成语或词语时,如“俯首帖耳”“瞠目结舌”“明察秋毫”等成语与词语,教师或让学生用体态语表示出来,可加深学生对这些词语的印象,这样学生就能轻松而深刻地记住这些语汇了。
此外,在教师的课堂评价中,教师的仪态和举止所提供的信息量往往超过口语所提供的信息量,不仅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还可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如表扬学生,向他点一点头,给他送一个微笑,竖一个大拇指;提醒犯错误的学生,拍一拍他的肩膀,摸摸他的头。善意的提示、直接的赞许,哪怕无声,也不会亚于有声的语言。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感性直观形象地呈现理性抽象的知识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更轻松、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游刃有余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符合学生思维与情感的认知规律,实现以生为本的有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