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
能够走进鲁迅文学院的大门,能够坐在鲁迅文学院的教室听课,是多少文学工作者和文学爱好者的梦想。这个梦想我和我的同学们终于在去年秋季实现了。虽然鲁迅文学院12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讨班仅有一个月的学习时间,但我收获很多。
文学写作是以个体实践为主的一项劳动,实践固然很重要,但是,理论的指导也是重要的。作品要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准和高度,没有理论的指引,没有理论作为实践的指导和依据是很困难的。听了专家和学者们的讲课,我感悟很深,过去困惑的症结,都找到了相应的解决途径。例如,听了成曾樾和王冰两位老师的授课,我就意识到:大思想大智慧大学问,是要站在一定理论高度才会拥有的。所站高度不同,思想境界也不一样,越是有学问的人,品行和修养也越高。我们在大学者的引导和教诲下,去思考人生和文学的命题,去用文学理论武装我们的头脑,我们就会站在一定高度去完成我们的工作和文学人的使命。
听了著名作家刘庆邦老师的课,他的文学创作思维使我深感震撼,但更让我感动的是刘庆邦老师的真诚。他讲了自己的成长道路:刘庆邦老师的成长,也是在前辈老作家、老编辑的指导和帮助下取得成功的。一个人读再多的书,也需要老师的点悟。大智慧者,大学问家,大作家,他们的很多思想,都是在理论和实践的最佳结合中产生的。先天的天禀赋和后天的学习完美结合,才有成功的可能。每一个成功者,除了天赋外,都离不开后天的努力和奋斗。我们只有看淡名利,刻苦读书,勤奋写作,在一种良好的心态下写作和生活,才有可能写出好的作品来。
听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大椿老师的课,我更深刻认识到,作为一个作家或者一个编辑,必须是一个杂家,必须具有真才实学,做不了贼,偷不得懒。人类几千年积累下的文明,知识如浩瀚的海洋,我们不知道的、不懂的东西太多了。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我想到的是,我们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在自己的工作或学科范围内,做老实学问,做老实人,不浮躁,不自夸,不卖弄。做学问也不能贪婪,贪婪了,就不会老实;做不老实的学问,也就失去了做人的修为。想拥有广博的知识,切忌浮躁。
先做人,后作文。如今这样的话很少有人提了。我倒是觉得,在鲁迅文学院学习的一个月,我不仅学到了外请老师和鲁院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亲密接触了老师们的为人与处事,让我目睹了老师们务实而儒雅的风采。老师们的豁达和真诚,让我很受教育,也得到很多启发。越是大智慧的善知识,越是有高度的人,他们越真实。也许是他们见得多,所以才回归到真诚的大雅之境。只有得到大师的教诲和启迪,我们才会更快更完美地接近我们的理想。通过学习,我的思想得到了洗礼,我的做人境界得到了提升。
我们这个少数民族班,53位同学来自18个省,大家的生活习惯不一样,想学的东西也不一样。但是,通过实践证明,鲁院领导和老师们精心设计的课程是完美的、成功的,因为老师每讲完一节课,同学们都是掌声雷动。在生活上,鲁院领导对少数民族同学更是关爱到无微不至的程度。清真餐厅的设立,社会实践活动的安排,都体现了鲁院的领导和老师,把鲁院打造成了一个学习的高地,生活的家园。
如今离开鲁院一年多了,但还是常常怀念那段日子。欣慰的是,通过实践证明,在鲁院的学习,对我的工作和生活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我们所办的纯文学杂志《参花》,格调比过去更高,质量比过去更强。我把在鲁院学习到的知识和感悟,传播到社会中更广阔的领域中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了鲁院,并使很多人把鲁迅文学院变成了自己向往的神圣的文学最高殿堂。
(责任编辑 武原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