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赛霞 程必荣
爱美之人,大都懂得装扮自己,生活中就有“三分长相,七分打扮”的说法,作文也是如此。别具一格的创新“构思”,能使精心包装的考场作文彰显“亮人眼眸”的魅力。对于考场议论文写作而言,我们要想方设法扮靓文章的结构,即不但要达到文章结构严谨、完整的基本要求,还要追求文章结构的新颖、独特、巧妙,从而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获得更高的分数。
妙用“一线串珠”,通过标题句、中心句、特色句串联全文,扮靓文章结构,是考场议论文获得高分的技巧之一。
所谓的“一线串珠”,也叫“冰糖葫芦式”。冰糖葫芦本是小生意人把一些小的果实,如山楂、苹果等用一根小棍串起来。考场作文,我们可以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将与中心有关的材料看成果实,用一根如同小棍的线索(语言标志)将它们串起来,正如德国文学家歌德所说,结构文章“像首饰匠打金锁链那样,把一个个小环非常合适地连接起来”,才能真正形成一个鲜活灵动的有机整体,才能组合成一篇“思路清晰”“中心突出”的好文章。
我们知道,考场作文阅卷时间短,任务重,决定了阅卷老师只能泛读,不能全部精读细看。“一线串珠”正适应了这种阅卷特点,特别注意设立运思标志,注意扣题点睛——在开头将文章所要传递的主要观点、见解、主张等呈现给阅卷教师,以便阅卷老师不用通览全文就能够“窥斑见豹”,也就是说,不会“占用”“浪费”阅卷老师更多的宝贵时间,阅卷老师就能够对你的作文大意了然于胸;同时,在文章内容流转交汇之处,还不失时机地运用特色语言标志显示自己的运思,在开头用句子点题,在结尾用句子回扣题目,在关键处用句子揭示文章的主旨,在主体段落用段首句表明段落的主旨。这些点题句、扣题句、主旨句、段首句如一面旗帜在高高地飘扬,对阅卷老师形成视觉强刺激,大大加深阅卷老师对此份作文中心突出,思路明晰,结构匀称,行文严谨,论证有力的印象,从而得到阅卷老师的赏识。
一、“标题句”串联全文——反复点题,亮人眼眸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在文章主体部分的每一段开头或末尾都用相同的“标题句”领起或归结各段,既点题又串联全文,将文章的内容清晰、直观、有层次和富有条理地展现出来,使得文章一气贯通,一目了然。如,2015年高考湖南卷满分作文:
智者若树
湖南一考生
春花的智慧在于燃尽生命的怒放,于是有了草长莺飞,最美人间四月天。夏蝉的智慧在于蛰伏地底十七年,于是有了一朝破土,一鸣惊人。凤凰的智慧在于烈火的淬炼,于是有了脱胎换骨,涅槃重生……而树的智慧,却远不止如此。智者,若“树”。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崇高的理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遥马亡。”树的智慧在于志存高远。正如高晓松所说:人生不应当只有苟且于当下,还应有诗和远方。只有心存着“远方”,我们才能勇往直前,不至于像失了罗盘的水手。有了目标与方向,我们才能更好地到达终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立下了这样志向的周恩来未曾彷徨,引领着中国走向富强。“如果再让我做一次选择,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邓稼先坚定的志向使他在核领域一往无前……智慧的大树向着远方,于是它有了目标和动力。智者若树,志存高远。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要先“舍”而后“得”,树的智慧在于舍得。如果大树吝啬自己甜美的果实,不肯分给鸟兽,那么它永远不能到达远方,去看这世界。就像壁虎,如果在危急关头它不舍得自己的尾巴,便无法得到自由与新生。而沙砾,因为懂得放弃自己的棱角、舍弃暂时的光明,才得以于蚌壳中蜕变为珍珠。智慧的大树懂得舍弃,于是它的种子随飞禽、走兽们来到了世界各地。智者若树,懂得舍弃。
“呼山不来,我去就山”,树的智慧在于变通。然而我们的生活中却有许多人不知变通,只知愚蠢地一条胡同走到底。就像许多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变优秀,不顾孩子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地要求他们考好分数、读好大学。于是易中天先生批评道:龙,怪兽也;器,器材也;材,木材也。现在的家长让孩子成为怪兽、器材、木材,就是不成人。这么说也许过于绝对,但不可否认的是,只把“好分数好大学”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确实有些病态了。正如奥斯卡·王尔德所说,成为你自己,因为别的都有人做了。我们不必将自己禁锢在一条模仿他人的路上,而应绽放自己的芬芳,成为最好的自己。智慧的树虽然没有翅膀飞翔,没有脚奔跑,但它知道变通,同样到达了世界每一个角落。智者若树,知道变通。
就连三毛也曾说:“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张扬。”树的智慧可让我们仔细品,然后便有思维的礼花在脑海中绽放。
这是一篇构思严密、章法谨严的议论文。文章开篇通过类比引出中心论点“智者若树”。主体段分三层论证,均采用“先引用名言,再概述段意,接着进行阐述,最后归纳分论点论证”的形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文的结构具有很大的模仿价值。“智者若树”,这个标题句均匀地分布在主体段落各部分的末尾,以此构架文章的主体结构,把各部分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既不断地点了题,又美化了文章结构,增强了行文的气势,形成一种回环复沓、反复吟诵的美感,让阅卷老师瞬间就能感受到考生时时处处扣题行文的独具匠心。
二、“中心句”串联全文——思路清晰,主旨鲜明
高考作文评卷往往是“一目十行”,阅卷老师在特定的短时间内要抓中心,找要点,寻亮点。所以,考场作文要善于设置“中心句”串联全文,这是考生展示主要观点,反映文章要点,显示作文亮点的最佳形式。一般在主体的每个段落,概括出本段的中心意思并用中心句开头,这样阅卷老师就能在瞬间对内容要点一目了然。
如,2015年高考安徽卷优秀作文:
探索,让你认清本质
安徽一考生
原本色彩斑斓的翅膀置于显微镜下,变成了有凹凸不平结构的无色翅膀。原来,是因为光线的照射才使其呈现出缤纷的色彩。海上的蜃景,沙漠中的城市,竟只是一片虚像。原来,是光线的折射让你眼花缭乱。由此可见,生活中我们必须拥有一颗探索的心。探索,让你认清本质。
探索自然,让你认清自然美的本质。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任何一个细节之处都有可能孕育着美,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探求精神。你可曾知道处于洪水或大火中的蚂蚁是如何逃生的?它们聚成一个球,越过水流与烈火,最外层的蚂蚁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全集体,这难道不是一种美吗?你可曾知道,凶恶的鳄鱼也会有温柔的一面,安静张大嘴巴让千禧鸟觅食,这难道不是一种和谐之美吗?你可曾知道苹果、梨里藏着五角星,海底深处也会有着顽强的海星,海豚会不顾一切地救人,又或者花朵里也许蕴藏着另一个世界。在自然中行走,善于探索,你便会发现自然有其美得令人炫目的一面。
探索社会,让你认清社会美的本质。罗曼罗兰说:“美无处不在,关键在于你是否有发现美的眼睛。”你是否为当今社会富二代、官二代的所做所为而寒心?是否为柴静《穹顶之下》所展现的环境污染而对这个社会失去信心?认为它污浊、无可救药?那么,看一看另一群人吧——坚守岗位的木拉提,心系祖国、忧国不谋生的师昌绪,拾荒助学的高龄老人,跳水救人的方俊明……套用鲁迅先生的话,他们才是社会的脊梁,社会的美与否,需要我们去看一看他们的行为,听一听他们的故事。
探索心灵,让你认清心灵美的本质。浮华的世界,我该去何方?朝山谒水,扣经问史,有声音回答说:“看一看你自己的心灵吧!”静下心来探索,我的心里有“将相本无主,男儿当自强”的决心,我的心里有“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倔强与傲岸。这些,难道不是心灵的美吗?哦,我明白自己该怎么做了。跟着自己的内心,用心灵去探索、去发现。
古语云:“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其意并非让我们不相信我们看见或听见的,而是教导我们要学会探索。探索,让你不被眼前的表象所迷惑;探索,让你认清本质。
作者巧妙地将眼前的材料进行分类,分别以主体部分各段的中心句“探索自然,让你认清自然美的本质”“探索社会,让你认清社会美的本质”“探索心灵,让你认清心灵美的本质”作为段首句领起各段,多侧面、多角度地揭示了文章的内容,从而集中鲜明地展示了文章的主题“生活中我们必须拥有一颗探索的心。探索,让你认清本质”。文章段落之间匀称整齐,分布恰当,思路清晰,给人很强的外在结构美感,更让阅卷老师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三、“特色句”串联全文——独出心裁,令人刮目
一篇文章总要有几个特色词或特色句,用一系列的特色词或特色句来领起各部分,串联文章,显示你的匠心独运,也是加深阅卷老师对全文一目了然印象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如,2015年高考广东卷满分作文:
远近结合,感受自然(节选)
广东一考生
看春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然限于目力所及;通过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无观云之趣。观草木于林间,未必能道出花鸟之名;轻点鼠标,可通知生物之属,却丢失花果之清香、丛林之气息。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太远。
……
回溯古代,杜甫能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李白能感受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山之险要;苏轼有对长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叹,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淋雨漫步之悠闲,古人对自然有着无比丰富的体验与感受,毕竟他们与天地伴,与日月行。……
再看现代,不少人仅仅满足于“数字自然”,缺少对大自然“身临其境”的感受,难道“百度网上动物园”能体现鹰翔狼啸的气势么?难道一张张图片能尽显花木之美?难道那一段段生硬的文字能描述出长江之如虹气势?珠峰之直入云霄?……
大自然离我们很近,也很远,但我们可以利用既有方法和手段,拉近与大自然的距离。人们创造科技,可以利用其了解、改造自然,但也不要忘了初始的方式,最原真的体验,将二者相结合,我们便能真正感知自然,享受自然之美。
本文作者特别在构思方面独具匠心,用“回溯古代……再看现代……”这样的“特色句”领起各部分并连缀全文。通过这些穿越古今,跨越时空的特色句子,迅速地将读者带进一个特定情景之中,经作者轻轻一点染,我们就有如临其境的感觉。而由这“特色句”每次领起的各部分,既有标示写作内容转换的作用,又具有吸人眼球的效果,使得全文呈现“一线串珠”的结构特色,这种独出心裁的特色句子,给阅卷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更使这篇作文也变成了一串“闪闪的珍珠”。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老僧见一只蝎子在水流中挣扎,迅速将其捞起,怎奈,被蝎子刺伤。次日,这位老僧又遇一只蝎子在水流中挣扎,不假思索,又迅速将蝎子捞起,又被刺伤。路人不解,问:大师为何不吸取教训?如此毒蝎,由它去吧!老僧曰:蝎蜇人乃天性,不蜇人,失其性,非蝎也;佛救苍生于水火亦乃天性,不施救,失其性,非佛也!
要求:运用“一线串珠”的写作技法,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范文]
勿以“刺伤”而不“为”
罗素有言:“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天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老僧善良的天性促使他即使被毒蝎蜇也不放弃救它。老僧勿以“刺伤”而不“为”,坚守这种善良的天性,既是美德的传承,更是整个社会的期待!
勿以“刺伤”而不“为”,虽被冤枉依然无怨无悔……南通汽运集团飞鹤快客公司班车驾驶员殷红彬开车经过张黄立交桥,下桥时发现前方有辆三轮车横在路面上,靠近后看清楚是一名老人被压在车下,于是他没有丝毫犹豫,靠边停车,下车搀扶那位老人,可是事后摔倒老太和她的儿子(报案者)一口咬定是他肇事。当监控录像证明,殷红彬不是肇事者,而是助人为乐时,有人问殷红彬后悔不?他说救人是人的天性,我无怨无悔!
纪德说过:“对于心地善良的人来说,付出代价必须得到报酬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侮辱。”殷红彬这个心地善良的公交车司机,用自己善良的天性,完美诠释了纪德的话。善良的天性,犹如璀璨的美德之花,绽放枝头,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
勿以“刺伤”而不“为”,虽引发争议仍没停止行善的步伐……陈光标是中国首善,他的高调行善引发争议,甚至被视为“暴力慈善”,但他却没有因此停止继续行善的步伐。他真真正正拿自己的真金白银做事。他的做法唤醒了公众对慈善的关注,带动了慈善事业的发展,被总理称为“有良知、有灵魂、有道德、有感情、心系灾区的企业家”。
莎士比亚曾说:“善良的心地,就是黄金。”正是那坚守善良的天性,令陈光标不求回报地投身于慈善事业,无形中带动了企业的发展,事业蒸蒸日上。善良的天性,犹如璀璨的美德之花,绽放枝头,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
勿以“刺伤”而不“为”,虽遭误解却公开承诺“有钱没钱,救命第一”……“有钱没钱,救命第一”是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服务宗旨。在过去的七年中,他们虽然也曾遭病人及家属的误解,医患纠纷时有发生,但他们依然坚守善良的天性,义无反顾地救治许多未缴费或欠费的农民工、身患绝症的孤寡老人、孤儿和无主患者。他们彰显出了医护人员的职业责任感,使医院成为“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
列夫托尔斯泰有言:“没有单纯、善良和真实,就没有伟大。”善良的天性铸就了这家医院的伟大,成为公立医院改革发展创先争优的旗帜。的确善良的本性,犹如璀璨的美德之花,绽放枝头,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
老僧两次被蝎子刺伤,仍毫不犹豫地把它从急流中救起,这既是对佛家施救本能的最好展示,也是对高尚人格的极力褒扬。“人之初,性本善”,勿以“刺伤”而不“为”,中华文明悠悠五千载,善良作为中华传统美德,在漫长的传承之途上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唯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更加和谐美好!
[点 评]本文以标题贯穿全文,领起各个部分,思路清晰,脉络分明。三个部分,从平凡人公交司机殷红彬救人被“刺”无怨无悔、中国首善陈光标高调行善引争议仍不改初衷、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七年坚守“以德立院”承诺来阐述“坚守善良的天性,既是美德的传承,更是社会的期待”这一主旨,非常切合作文材料的中心,例证、引证的综合运用,更让全文具有了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闽清一中]